導航:首頁 > 鋼鐵貿易 > 清朝末年有多少鋼鐵產量

清朝末年有多少鋼鐵產量

發布時間:2023-05-27 12:12:38

1. 中國歷年鋼鐵產量

據從1896年到1948年的半個多世紀的統計,全中國累計的鋼產量只有760萬噸(包括機械廠的鋼產量在內)。其中達到最高年產量的1943年,也只有92.3萬噸,而且絕大部分產量還分布在日本侵佔的東北地區。發展概況由於受到戰爭的影響,1949年全國鋼產量只有15.8萬噸,居世界第26位。

1952年全國鋼產量為135萬噸,1983年達到4002萬噸,增長了28.6倍,平均每年的遞增速度為11.6%。1949~1983年,中國累計產鋼5.47億噸,生鐵5.75億噸,鋼材3.87億噸。

產地分布 鋼鐵工業的地區分布發生了可喜變化。舊中國的鋼鐵工業由於被日本帝國主義壟斷,主要集中在東北一隅,如1943年東北的鋼產量就佔全國鋼產量的94.5%,分布極不合理。到1952年,沿海各省、市、自治區(未計台灣省)鋼產量佔全國的比重高達85.8%。

東北地區鋼產量佔全國的比重達70%。但經過30多年建設,布局已經發生了可喜的變化。1983年,沿海各省、市、自治區鋼產量佔全國的比重已降到57.3%,東北地區鋼產量佔全國的比重也降到了25.5%。


(1)清朝末年有多少鋼鐵產量擴展閱讀:

鐵礦石是鋼鐵工業的主要原料。70年代後期,全世界鐵礦石總儲量約為3500億噸,其中富礦儲量約為1500億噸(以上均不包括中國的儲量)。蘇聯鐵礦石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近三分之一,居世界首位,以下依次是巴西、玻利維亞、加拿大和澳大利亞。

這五國鐵礦石儲量之和佔世界總儲量的90%左右。蘇聯70年代各年的鐵礦石產量為1.95~2.46億噸,占同期世界年總產量的四分之一強,是最大的鐵礦石生產國。

澳大利亞、巴西、美國、中國、加拿大的鐵礦石產量依次占第二至第六位。鐵礦石資源豐富是發展鋼鐵工業的重要條件。全世界平均的礦鐵比總的趨勢是下降的,20世紀50年代末高於2.00,60年代末降為1.80左右,70年代末又降至1.70左右。

2. 唐宋元明清哪朝經濟最發達哪朝人民生活水平最好請說明原因

宋元戰爭,改變整個中國歷史進程
在許多人看來宋朝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這個統治中國困帶擾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給蓋棺定了論。的確,按中國傳統對王朝的評價標准來看宋朝也確實挺丟人的。首先,要有強大的中央集權——這一點宋朝似乎還過得去;其次,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域還不夠,頂好是把莫斯科也弄來——這方面宋朝就差勁了,南宋偏安一隅就不必提了,諸如「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之類的諷刺詩句大把的有,就是北宋,真正把東部的國境線推到長城一線的時間也不過是一瞬間而已,西北就更不用說;最後就是要揚國威於域外——「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最好是每年封一次狼居胥。天可汗算什麼?要宇宙可汗才爽——這宋朝就更加糟糕了,什麼長驅漠北,直搗黃龍就別提了,連自己都保不住,每年不斷的送錢,叫叔叫伯的還老是挨揍。兩個皇帝作了俘虜,兩次在大陸上待不住要跑到海上去——這些都堪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光輝事跡。

但是,如果我們改變一下自己的視角,試試按另一種標准來看待歷史,不是只看王侯將相的「千秋功績」,而是看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也許情況就會大不相同。

有一個數字是很引人注目的——宋朝年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000萬貫文,北宋中後期的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9000萬貫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高達10000萬貫文。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我們用其他的數字比較一下就知道了。明隆慶5年(1571)國家歲入白銀250萬兩。張居正改革之後的萬曆28年(1600),歲入400萬兩(雖然張居正死後人亡政息,但相對在財政上的改革被破壞得較少,而且此時距張去世僅十幾年,估計這個數目比張居正當國時期的歲入也少不到哪裡去)。明末天下大亂,在後金和農民起義的兩面夾擊下,明政府先後增加了遼餉,剿餉和練餉的徵收,即著名的「三餉加派」,結果弄得民怨沸騰,烽煙四起。那麼這種為時人評為「飲鴆止渴」的做法為國家帶來了多少收入呢?大概每年1000萬兩左右。也就是說此時明朝一年的財政總收入大約是1500萬兩白銀左右。如果我們認為銀錢的一般兌換率為1兩白銀=1貫銅錢的話,那麼此時明朝的財政收入僅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盡管這已經是南宋滅亡的300多年之後,盡管明朝的國土要遠遠大於宋朝。清朝的財政狀況比明朝要好一些,國家初定的順治7年(1650)歲入1485萬兩。咸豐年間(1850前後),歲入約為3000-4000萬兩。數量仍然遠遠小於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時中國的人口已經超過3億,估計為宋朝人口的2-3倍以上。直到清朝末年,國家歲入才達到了宋朝的水平。(由於兌換率折色率等方面原因,可能會對宋朝的歲入有所高估,但即使如行斗此,宋朝的歲入遠遠大於其他任何一個封建王朝依然是一個無疑的事實)

宋朝的財政收入如此之巨大,是不是意味著人民的負擔也極其巨大呢?當然,從人均財政收入汪旦上來看肯定是這樣。但是,要知道,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沒有爆發過全國性的農民起義的大型王朝之一。僅有的幾次較大規模的起義,如李順王小波起義,宋江起義,方臘起義,鍾相楊幺起義等都不曾超過一省的范圍。有這樣良好記錄的另一個朝代是西晉,而西晉之所以能夠如此,恐怕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它的壽命實在太短了,根本來不及爆發起義。

可見,宋代的老儺丈 畹牟⒉換怠N頤侵 勻銜 未 習儺湛嗖豢把裕 峙潞艽蟪潭壬鮮鞘堋八 按鋇撓跋臁9們也惶嵴飫錈嫘楣溝某煞鄭 涫稻褪譴印八 按 崩錮純矗 切┍槐粕狹荷降暮煤郝洳蕕鬧饕 蚧蛘呤鞘莧似群Γ蛘呤欠噶俗錚 蛘呤潛磺鼙黃 狹荷降模 嬲 揮蟹鉤裕 畈幌氯ド狹荷降募 佟?
那麼那龐大的財政收入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看一下下面一組數字就知道了。熙寧10年(1077)北宋稅賦總收入共7070萬貫,其中農業的兩稅2162萬貫,佔30%,工商稅4911萬貫(這個數字究竟有多大,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明朝著名的財迷皇帝明神宗(萬曆)以「礦稅」的名目,用殺雞取卵的方式壓榨工商業者,8年間總共搜刮到了200萬兩白銀,不足宋朝的一個零頭),佔70%。這個數字說明,構成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已經不再是農業,而是工商業了,農業社會已經在開始向工業社會悄悄邁進了。宋朝獲得龐大的財政收入並不是靠加重對農民的剝削,而是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工商業極度繁榮,生產力水平提高的結果。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對大量小自耕農直接徵收農業稅一向是國家統治的基礎,像宋朝這樣的情況實在是絕無僅有,直到清朝末年,工商業收入才再一次超過了農業稅。

由於大量獨立的小自耕農不再是國家生存的根本,宋朝得以採取了與其他王朝迥然不同的土地政策——「不抑兼並」。數千年來,中國傳統上一向將土地兼並視作國家大害,千方百計加以抑制。以至於形成了這樣一個循環——朝代開國時重新分配土地,造就出數百萬個小自耕農;經過上百年日積月累,土地向少數人手中集中,國家喪失稅源,一些失去土地的農民挺而走險;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政府崩潰,新王朝建立,重新分配土地。這種做法完全是一種自然經濟的產物,它固然可以保證大多數農民都能有一些土地耕種,但另一方面,這種做法也限制了分工,限制了集約經濟的發展,限制了工商業的興起,將中國社會牢牢的捆在自然經濟之中。而且,這並不能完全阻止土地集中的趨勢,必須每隔一段時間就重新分配一次土地,而每一次對土地的重新分配幾乎都要伴隨著大規模的戰爭與破壞。

宋朝的做法卻使它得以成功的跳出了這一循環。一方面不抑兼並,使土地能夠集約化的經營,並騰出大量剩餘勞動力(據估算,當時不足1%的人口佔有了全國土地的70%,而每年進入流通市場的土地佔全國總面積的20%);另一方面成功的發展了工商業,不僅僅吸收了大量農村勞動力(僅信州鉛山的一個銅鉛礦就常雇有十餘萬礦工,日夜開采),更重要的是促進了社會經濟,生產力的飛速提高。這不禁讓人聯想起英國產業革命初期「羊吃人」的現象,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是何等相似,不同的只是宋朝的規模要比英國大許多倍,時間比英國早幾百年,而人民因此受到的苦難比英國少得多。

與此同時,政府對於突如其來的災害或戰亂導致的階級矛盾激化還有一個應急措施——大量募兵。由於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長期堅持募兵制的王朝。宋軍官兵一般都有著不錯的待遇,以至於在其他朝代常常成為階級矛盾的導火索的招兵,在宋朝竟成了階級矛盾的釋放閥。每當一個地方出事,百姓難以生存的時候,政府就在那裡大量募兵,「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則少一賊」,這也正是宋朝農民起義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當然,這種做法的一個後遺症就是「冗兵」。慶歷年間宋軍總人數竟然達到了125萬之巨,考慮到當時的人口充其量也就是1億人左右,這實在是一個天文數字。要命的是這125萬人全是雇傭兵,因此軍費也就屢創奇跡。仁宗寶元年間僅陝西一地,和平時期軍費2000萬貫,戰時3300萬貫!龐大的軍費和其他開支使得宋朝的財政開支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就連那樣龐大的財政收入有時都會有入不敷出的問題,以至於被一些學者非常諷刺的稱為「積貧」。但是,我們要看到,這樣的支出其實並不完全是「軍費開支」,在很大程度上屬於轉移支付或者社會保障的性質,是政府在為國家由農業社會轉向工商業社會付出代價。而這種以赤字經濟的手段來保障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方法也頗有些現代味道。假如我是一個專門搜尋「中國的世界第一」的人的話,我甚至可能說宋朝在世界上第一個採取了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調控手段。(當然,我不是)這雖然好象只是一個小小的玩笑,但認為王安石是世界上第一個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人的卻決不只我一個,也決不只是在開玩笑。

這樣做的結果是,宋朝的經濟,尤其是第二,第三產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在「水滸傳」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禁軍的中級軍官就可以拿出1000貫錢去買一把刀(林沖買刀),而在「三言二拍」或者「聊齋志異」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百金」在當時就已經是一戶中人之產了。在中學課本里我們曾經讀到一位北宋大臣抱怨世風奢靡時說:現在的農夫走卒居然也穿上了絲制的鞋子。難怪有的西方學者說當時一位歐洲君主的生活水平還比不上東京汴梁一個看城門的士兵。當來自當時西方最繁華的城市威尼斯的商人馬可波羅來到僅僅是吸收了很少一點宋人文明的元朝大都城時,竟然感到眼花繚亂,宛如身處人間天堂。(對馬可波羅的存在以及他是否來過中國還有爭議,但是世人所公認的是「馬可波羅游記」描寫的確實是當時歐洲商人接觸到中國文明之後的見聞感受)

如果說那些描述還不夠具體的話,我們還可以看一下下面這些事實:

宋朝時世界上第一次出現了紙幣和銀行信用。

宋朝時四大發明的三項被發明或是開始得到廣泛使用。其中,活字印刷術是宋代發明,雕版印刷術在宋代始大量應用(已知最早的印刷品是中晚唐的「金剛經」卷子);火葯和火器在宋代開始大規模使用(第一次在戰爭中使用火葯的記載是在晚唐);指南針在宋代開始大量裝備遠洋船舶。

宋朝第一次出現了工匠傳統和哲學傳統合流的跡象(「夢溪筆談」),在西方,這是近代科學大發展的先聲。

宋朝擁有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帆船艦隊和商船隊,頻繁遠航至阿拉伯,東非,印度,東南亞和東亞的日本與朝鮮。

宋朝十萬戶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餘個增加到40個,汴京和臨安繼長安,洛陽和南京之後成為世界上第4,第5個超過百萬人口的城市。

宋朝「汴都數百萬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

宋神宗時全國年鑄幣506萬貫,而唐朝極盛的玄宗朝年鑄幣32萬貫。

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每年商稅收入達1975萬貫,宋朝商稅甚輕,住稅3%,行稅2%,如以平均2.5%計,??。

南宋紹興末年(1162),僅廣州,泉州,兩浙三個市舶司關稅收入即達200萬貫,宋朝僅對進口商品徵收7%-10%的關稅,也就是說每年僅從上面三個市舶司進口的納稅貨物即達2000-3000萬貫,這樣估計南宋人均進出口額當在1貫以上,甚至可能達到2貫或更多。

在經濟和社會大發展的同時,宋朝的政局總的來說也比較清明。既沒有宦官和外戚專權,後妃干政,也沒有地方勢力的割據。在「不以言論殺人」的傳統下,文化得到了長足發展,那些因為「忤旨」或者被打擊排斥的人們,最多也就是流放嶺南,真的沒有人因此被處死。

我們可以大膽的說,宋朝實際上正處於向資本主義發展的前夜。如果說,中國歷史上真的曾經有過發展出資本主義的時機的話,那麼我認為那一定是「清明上河圖」中所描繪的世界,而不是蘇州橋上那幾個等著僱主的機工。

可是,這剛剛萌生的嫩芽,這一切,都被北方刮來的寒風吹得無影無蹤!

蒙古人的破壞力是極其驚人的。前面我們對這一點已經有所描述,這里再看幾個數字。金全盛時(1207)有戶768萬,元滅金時(1235)僅得戶87萬,短短28年間在籍戶數下降了89%!南宋嘉定16年(1223)有戶1267萬,元滅宋時得戶937萬,也陡減26%,這還沒有包括此後元軍與南宋殘余勢力作戰3年的殺戮。這減少的上千萬戶,幾千萬人口固然有一些是逃亡了,但大部分還是死在蒙古騎兵的屠刀之下。

堅決不肯同化,試圖用治理草原大漠的方式來統治中國的蒙古貴族立刻就使宋朝社會向市場經濟資本主義邁進的步伐呷然而止。近百年後,雖然漢族起義者又奪回了國家政權,但朱元璋卻錯誤的吸取了王安石改革失敗的教訓,大開歷史的倒車,將中國社會重新送回到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之中去,這一情況一直持續到英國人的戰艦開進珠江口。

當然,如果宋元戰爭是另一個結局的話,中國是不是就真的能發展到資本主義,誰也不敢斷言。就像沒有人知道薩拉米海戰如果波斯人勝利會怎麼樣,勒潘多海戰如果土耳其人勝利會怎麼樣一樣,也沒有人知道崖山海戰宋人勝利會怎麼樣。但是,我們知道的是:宋朝時的中國社會是中國幾千年封建史中最繁榮,發達,最有希望的一段,我們想要擺脫「寄託」的困擾,讓傳說中的中文托福成為現實的唯一的希望就在那裡。然而,正如大家所熟知的,這希望早就隨著那輪血紅的殘陽一起隕落到崖山背後去了。所以在這里空發感慨也沒有什麼用,充其量也就是增加一點大家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真正想做點什麼有用的東西的話,還是讓我們奮發努力,爭取讓百年之後的後人不要再發這樣的感慨吧!
一千年前世界與中國差距有多大?

作者:東方飛龍

一千多年前的夜晚,全世界的城市都是一片漆黑,只有中國的城市燈火輝煌、光明燦爛。一千多年前的夜晚,全世界的城市都是一片安靜,只有中國的城市人流擁動、歡歌笑語。一千年前世界與中國差距有多大?

一千多年前全世界只有中國有超過百萬以上的超大城市。11世紀,歐洲最大的城市英國的倫敦,法國的巴黎,義大利的威尼斯、佛羅倫薩等城市的規模都不過萬人。而中國的首都有一百五十萬人。一千年前中國的城市規模的超過二十萬人口的有六個,十萬人以上的城市有四十六個。一千年前的中國城市就已經有施葯局、慈幼局、養濟院、漏澤園等福利設施,這是城市高級現代化的特徵。一千多年前歐洲很亂很窮很落後,美洲未開發、非洲很原始。一千年前世界與中國差距有多大?一千年前世界與中國差距不是一點半點,不是一倍而是十幾倍。一千年前中國遙遙領先於世界。

13世紀世界除中國以外最大最繁華的城市是巴格達,城市規模在三十至五十萬之間。西方最大最繁華的城市是威尼斯只有十萬人口。歐洲14世紀的倫敦也只有四萬人,巴黎有六萬人。而中國13世紀杭州、蘇州、成都都是超過百萬以上的大城市。一千年前世界與中國差距有多大?13世紀歐洲最富裕地方的義大利威尼斯人有幸來到泉州,不禁感慨中國城市是光明之城。13世紀西方最富裕地方的義大利威尼斯人有幸見到杭州,不禁感慨中國城市是天上的城市,認為杭州是世界上最優美最高貴的城市。一千年前世界與中國差距不是一點半點,不是一倍而是十幾倍。一千年前中國遙遙領先於世界。

一千多年前的中國正朝著成為海上強國的方向發展。一千多年前西方最富裕地方的義大利威尼斯人見著中國的商船不僅感慨:「中國的商船也是人們能夠想像出的最大的船隻,有的有6層桅桿,4層甲板,12張大帆,可以裝載1000多人。這些船不僅擁有精確得近乎奇跡般的航線圖,而且,它們還擁有幾何學家以及那些懂得星象的人,還有那些熟練運用天然磁石的人,通過它,他們可以找到通往陸上世界盡頭的路,對於他們的天賦,願上帝受到贊美。」一千多年前義大利人見著中國的面條後,於是他們發明了今天的義大利面條。一千多年前義大利人見著中國的冰激凌後,於是今天他們認為自己發明了冰激凌。一千多年前的中國如果有中國人環遊了世界,今天有誰知道呢?

一千多年前中國華北的鋼鐵業年產就達一百二十五萬噸,這是個什麼感念?公元1788年歐洲工業革命開始英國鋼鐵業年年產才有七萬六千噸。一千年前世界與中國差距不是一點半點,不是幾倍而是十幾倍。一千年前中國遙遙領先於世界。

中國11世紀開始使用紙幣,而歐洲17世紀後才開始使用紙幣。公元1661年,瑞典才發行紙幣,成為歐洲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一千多年前中國的貨幣比今天的美元、歐元要堅挺吃香,中國的錢幣物超所值。一千年前世界與中國差距有多大?

一千多年前中國人是最會做買賣的,宋朝人用泥土(把泥土燒成瓷器)就輕易換來大批金銀珠寶。一千多年前中國人用高科技換取原材料、資源,一千多年後的中國人靠出賣廉價的勞動力與資源生存。一千多年前的中國人都很值錢,中國的工匠是世界各國急需的人才,是世界的寶。一千多年前中國人用高科技掙錢,一千年後的中國靠低廉的勞動力掙錢。

一千年前中國人會自豪的說:「我幸福,因為我是人,而不是動物;是男人,而不是女人;是中國人,而不是蠻族人;我幸福,因為我生活在全世界最美好的城市洛陽。」一千年後的中國人沒有這樣的自信。

…………

一千年前全世界都是封建的愚昧的只有中國出現了民主的曙光,一千年後全世界都是民主的自由的只有中國是專制的落後的。一千年後的中國人卻無恥的認為一千年前的中國落後,一千年後的中國人卻的無知嘲笑一千年前的中國封建……

一千年前的中國已經擺脫前代沉迷於異族的宗教,以外國宗教為自己國教的狀態。一千年前的中國自產的宗教儒教、道教大放光芒,遠遠壓過外國盛行的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這是國家文化強大民族自信的表現,一千年前的中國人自信得一塌糊塗。

一千年後的中國以西方被淘汰不入流的學說為自己的宗教,一千年後的中國抨擊、狂罵著一千年前中國自產的輝煌學說。一千年後的中國人不自信得一塌糊塗。

一千年前的中國農業、商業、製造業、手工業、娛樂業都是世界最發達的,一千年前的中國的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都是世界第一。一千年前的中國各方面都遙遙領先於世界,一千年前的中國是世界的中心,當之無愧叫中國。一千年前的中國經濟、政治、科技、工藝、文化、娛樂、學術、數學等等都是世界第一,即使是軍事也是數一數二。一千年後的中國什麼是世界第一?人口?一千年後的中國各方面都落後於世界,一千年後的中國早已不是世界的中心,還無愧的叫著中國。

一千年前的中國不幸生在世界野蠻的時期,一千年後的中國幸運的處在世界文明的時代。一千年後的中國人無知的認為一千年前的中國丟了他們的臉,一千年後的中國人不知道自己的祖先的偉大,不知道誰是自己的祖先。一千年後的中國人歌頌著野蠻、歌頌著掠奪、歌頌著殺害自己祖先的人……

一千年後的西方人說:「一千年的中國經濟總量最高時候占當時世界的百分之八十。」一千年後的中國人震驚的說:「這怎麼可能?」一千年前世界與中國差距有多大?一千年後的中國人怎麼能知道?……
?

一千年前的中國人不是一千年後的中國人,一千年前的中國不是一千年後的中國……
註: 一千年前的中國代指宋朝時的中國

部分參考書目:

《光明之城》(意)德安科納
《馬可 波羅游記 》(意)馬可 波羅
《白銀資本》(德)德安德烈 貢德 弗蘭克
《全球通史》(美)斯塔夫理阿諾斯
《鳥瞰中國千年史》孫隆基
《中國人口史》葛劍雄教授主編
《中國城市歷史地理》馬正林
(宋朝古籍史料不列……)

3. 新中國成立以後鋼鐵工業發展情況

總體上,中國鋼鐵工業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49~1978年)為「以鋼為綱」的發展階段,第二階段(1978~2000年)為穩步快速發展階段,第三階段(2001年至今)為加速發展階段。

1、「以鋼為綱」的發展階段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我國鋼鐵工業的基礎十分薄弱,全國幾乎沒有一家完整的鋼鐵聯合企業。新中國成立後,鋼鐵工業開始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在蘇聯援助下建設了鞍鋼、武鋼、包鋼等鋼鐵廠,鋼鐵工業逐步建設發展形成了「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格局。

隨著「三線建設」的鋪開,在西南、西北建設了攀鋼、酒鋼、成都無縫管廠等一批新的鋼鐵企業,初步形成了新中國的鋼鐵工業布局。

考慮到鋼鐵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國家確立了「以鋼為綱」的工業發展指導方針,提出了「大躍進」、「全民大煉鋼鐵」、「超英趕美」等口號。因此,在這一階段中國鋼鐵工業就走上了一條以追求產值、產量增長速度為目標的粗放型的發展道路。

經過全國上下的努力,在這一階段中國鋼鐵工業的產量和產值都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1978年,鋼鐵產量為3178萬噸,佔世界鋼產量的4.5%,居世界第4位。據統計,1952~1978年期間,鋼鐵工業產量平均每年遞增12.9%,產值每年遞增11.8%,實現利稅每年遞增9.67%。

需要指出的是,在「以鋼為綱」的發展指導方針下,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鋼鐵工業部門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協調發展的問題。由於對於鋼鐵工業部門的固定資產投資過大,就產生了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在資金有限的前提下,過分的投入會制約其他工業部門的發展;

另一方面由於鋼鐵工業部門的利稅貢獻,同其他產業部門相比而言較低,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高投入、低產出」的特點,所以較高比例的投入就會影響進一步發展所需要的資金積累。由於鋼鐵工業是一個資源消耗量大、能耗高的行業,這一階段鋼鐵工業的發展也佔用了大量的能源。

據統計,1978年,鋼鐵工業投資佔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的7.36%,能源消耗占整個國民經濟消耗能源總量的12.97%。另外,企業管理水平低、職工積極性不高也是當時中國鋼鐵工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實際上,在1970~1975年期間,中國鋼鐵工業已經形成了3000萬噸的生產能力,但是生產能力並不能夠得到充分實現。1974~1976年,曾經連續三年計劃生產2600萬噸鋼的目標都沒有實現,人們稱之為「三打二千六打不上」。

2、穩步快速發展的中國鋼鐵工業

在這一階段,中國鋼鐵工業發展遇到了兩次重要機遇。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為利用國外的資金、技術和資源創造了條件。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方向,極大地激發了企業的活力。中國鋼鐵工業面對良好的發展機遇,加快了鋼鐵工業現代化建設的步伐。

在這一階段,除了建設上海寶鋼、天津無縫鋼管廠等具備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化大型鋼鐵企業外,又對一些老的大型鋼鐵企業進行了技術改造和升級,例如鞍鋼、武鋼、首鋼、包鋼等企業。1981年,我國與澳大利亞科伯斯公司通過簽訂補償貿易合同的方式,首次實現了改革開放以後利用外方資金和技術對鞍鋼焦化總廠瀝青焦車間進行改造。

1987年,國家計委批准了鞍鋼、武鋼、梅山(1998年後被並入寶鋼集團)、本鋼、萊鋼5個企業利用外資的項目建議書。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和吸收,中國鋼鐵企業工藝裝備的現代化水平得到不斷提升。

另外,一些非國有企業也進入到鋼鐵行業,例如,沙鋼、海鑫等,並且發展迅速。同時,1992年之前,中國鋼鐵企業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從放權讓利到承包經營責任制,希望通過企業改革釋放強大的內在發展動力,實現了鋼產量5000萬噸和億噸兩次突破。1986年,中國鋼產量(粗鋼)超過了5000萬噸,達到5221萬噸。

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現代企業制度的逐步建立,更是為鋼鐵工業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內在動力。1994年以來,鋼鐵行業的舞鋼、本鋼、太鋼、重鋼、天津鋼管廠、「大冶」、「八一」等12家企業,列入國家百家現代企業制度試點;邯鋼、撫順鋼鐵公司、天津鋼鐵、酒泉鋼鐵等57家企業,列入地方改革試點。

到1998年,試點工作基本完成,試點鋼鐵企業均按照《公司法》實施了改組,初步明確了國家資產投資主體,理順了出資關系,建立了企業法人財產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1996年中國鋼產量(粗鋼)首次超過1億噸,達到10124萬噸,佔世界鋼產量的13.5%,超過日本和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產鋼大國。2000年,中國鋼產量為12850萬噸。

3、加速發展時期

「十五」期間,中國鋼鐵工業更是實現了持續高速發展。粗鋼產量從2000年的1.3億噸,到2003年中國粗鋼產量超過2億噸,到2005年,粗鋼產量達到3.6億噸,成為全球第一個粗鋼產量突破3億噸的國家,再到2006年粗鋼產量達到4.2億噸,連續實現了鋼產量2億噸、3億噸和4億噸的三次跨越。

2001~2007年期間,鋼產量年均增長率為21.04%,其中,2001、2003、2004和2005年這四年年增長率都是保持在20%以上,2005年鋼產量同上年相比增長率更是創紀錄的高達30.42%,同時,中國鋼鐵工業在整個工業中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2006年,中國規模以上鋼鐵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5735億元,在39個工業行業中排名第2位,僅低於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實現利潤總額1367億元,在39個工業行業中排名第3位,僅低於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

(3)清朝末年有多少鋼鐵產量擴展閱讀:

「十二五」鋼鐵工業主要成就:

1、支撐了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十二五」時期,我國粗鋼產量由3.5億噸增加到6.3億噸,年均增長12.2%。鋼材國內市場佔有率由92%提高到97%。2010年,鋼鐵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7萬億元,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10%;資產總計6.2萬億元,佔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總值的10.4%,為建築、機械、汽車、家電、造船等行業以及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

2. 品種質量明顯改善

「十二五」時期,我國鋼鐵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鋼材品種齊全,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大部分品種自給率達到100%。

關鍵鋼材品種開發取得長足進步,高強建築用鋼板、抗震建築用高強螺紋鋼筋、航天器用合金材料、高性能管線鋼、大型水電站用鋼、高磁感取向硅鋼、高速鐵路用鋼軌等高性能鋼鐵材料有力支撐了相關領域的發展;

保障了北京奧運會場館、 上海世博會場館、 災後重建、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以及西氣東輸、三峽工程、京滬高鐵等國家重點項目的順利實施。

3、技術裝備水平大幅度提高

「十二五」時期,重點統計鋼鐵企業1000立方米及以上高爐生產能力所佔比例由48.3%提高到60.9%,100噸及以上煉鋼轉爐生產能力所佔比例由44.9%提高到56.7%,大部分企業已配備鐵水預處理、鋼水二次精煉設施,精煉比達到70%。

軋鋼系統基本實現全連軋,長期短缺的熱連軋、冷連軋寬頻鋼軋機分別由26套和16套增加到72套和50套。寶鋼、鞍鋼、武鋼、首鋼京唐、馬鋼、太鋼、沙鋼、興澄特鋼、東特大連基地等大型鋼鐵企業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4、節能減排成效顯著

「十二五」期間,共淘汰落後煉鐵產能12272萬噸、煉鋼產能7224萬噸,高爐爐頂壓差發電、煤氣回收利用及蓄熱式燃燒等節能減排技術得到廣泛應用,部分大型企業建立了能源管理中心,促進了鋼鐵工業節能減排。

2010年,重點統計鋼鐵企業各項節能減排指標全面改善,噸鋼綜合能耗降至605千克標准煤、耗新水量4.1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1.63千克,與2005年相比分別下降12.8%、52.3%和42.4%。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由90%提高到94%。

4. 高爐煉鐵的簡介

生產方式
高爐生產時從爐頂裝入鐵礦石、焦炭、造渣用熔劑(石灰石),從位於爐子下部沿爐周的風口吹入經預熱的空氣。在高溫下焦炭(有的高爐也噴吹煤粉、重油、天然氣等輔助燃料)中的碳同鼓入空氣中的氧燃燒生成的一氧化碳,在爐內上升過程中除去鐵礦石中的氧,從而還原得到鐵。煉出的鐵水從鐵口放出。鐵礦石中不還原的雜質和石灰石等熔劑結合生成爐渣,從渣口排出。產生的煤氣從爐頂導出,經除塵後,作為熱風爐、加熱爐、焦爐、鍋爐等的燃料。
簡史和近況
早期高爐使用木炭或煤作燃料,18世紀改用焦炭,19世紀中葉改冷風為熱風(見冶金史)。20世紀初高爐使用煤氣內燃機式和蒸汽渦輪式鼓風機後,高爐煉鐵得到迅速發展。20世紀初美國的大型高爐日產生鐵量達 450噸,焦比1000公斤/噸生鐵左右。70年代初,日本建成4197立方米高爐,日產生鐵超過1萬噸,燃料比低於 500公斤/噸生鐵。中國在清朝末年開始發展現代鋼鐵工業。1890年開始籌建漢陽鐵廠,1號高爐(248立方米,日產鐵100噸)於1894年5月投產。1908年組成包括大冶鐵礦和萍鄉煤礦的漢冶萍公司。1980年,中國高爐總容積約8萬立方米,其中1000立方米以上的26座。1980年全國產鐵3802萬噸,居世界第四位。
高爐煉鐵面臨淘汰 中國鋼鐵業急需升級換代
高爐煉鐵技術,適合於那些工業化初步發展的國家,生產大路貨、初級鋼材,但在發達國家,高爐技術正面臨淘汰。電爐技術煉鋼是當今世界趨勢。電爐煉鐵可以提升鋼材質量和特殊性能,減少原材料和電力等的浪費。在訂單經濟時代,生產要根據市場需求變化,但高爐煉鐵技術周期長,生產產品低級,且生產的產品還需要一道甚至更長的加工鏈條。電爐煉鋼則可縮短鋼材冶煉周期,可根據訂單安排生產,原材料和動力資源浪費少,不再如高爐煉鐵那樣存在大量的產品積壓情況。當今社會進入材料時代後,市場需要的鋼材不再是傳統的材料,高爐煉鐵生存空間更大為縮小,且附加值很低,以中國鋼鐵業為例,全國鋼鐵產業利潤還不如開采鐵礦的賺錢,原因就是因為高爐煉鐵技術低級落後,不能生產高附加值產品。我們固然贊美中國鋼鐵業對國家的貢獻,但不能躺在功勞薄上睡大覺,高爐煉鐵技術已經進入死胡同。
作為世界上第一鋼鐵生產大國,世界鐵礦第一進口大國,世界鋼鐵業初級鋼材第一出口大國,世界鋼鐵第一進口大國,世界鋼鐵產業人數最多的國家,世界鋼鐵廠最多的國家,中國必須認真思考中國鋼鐵業的下一步發展戰略。不能以推動就業為借口,把鋼鐵業的發展寄託在國家的巨型投資拉動鋼鐵業的繁榮,而要認真的思考減少污染,提高產品附加值和適應市場的實際需求,實現鋼鐵業的產業升級,效益升級。

5. 中華民國自己的鋼產量是多少

一個是含日偽的:

下表為1927年到1937年中國鋼產量(含日本產量):

年份 鋼產量 鐵產量(萬噸)

1927 3.0 43.7

1928 3.0 47.7

1929 2.0 43.6

1930 1.5 49.8

1931 1.5 47.1

1932 2.0 54.8

1933 3.0 60.9

1934 5.0 65.6

1935 25.7 78.7

1936 41.4 81.0

1937 55.6 95.9

一個是抵抗區的:

1938年國統區生鐵產量為41000噸,鋼產量900噸

1939年春裂國統區生鐵產量為41466噸,鋼產量1944噸

1940年國統區生鐵扒塵閉產量為55182噸,兄乎鋼產量1500噸

1941年國統區生鐵產量為66836噸,鋼產量2011噸

1942年國統區生鐵產量為77499噸,鋼產量5793噸,東三省敵占區高達170萬余噸。

1943年國統區生鐵產量為70000噸,鋼產量7707噸

1944年國統區生鐵產量為40130噸,鋼產量13361噸

1945年國統區生鐵產量為20867噸,鋼產量12048噸

6. 都說晚清GDP世界第一,那麼清朝鋼鐵產量多嗎

GDP是現代名詞,如果佔世界人口25%以上的清王朝的國民生產總值,在工業化程度還不算太高的19世紀-20世紀初不能夠成為世界第一的話,那麼就只能說明,大部分中國人要麼餓死了,要麼懶死了。

GDP是和資本主義、現代市場、現代理性國家經濟政策的需求一同發展起來的,是不適合作為將中國古代傳統社會或只能給個近代二元轉型社會與資本主義國家比較的主要普世價值評價標準的,事實上,如今社會不也質疑GDP指標的么?

1890年11月,漢陽鐵廠正式興建,1893年全部竣工,1894年5月出鐵,繼續建設到1896年4月,累計耗資500萬兩,3年的產能也就14萬噸。然而這個擁有先進設備,世紀幾個工廠,3000多工人的東亞最大鋼鐵企業,所產的鋼鐵質量不高,所制鋼軌容易斷裂,受到用戶抵制,銷路不暢,長期虧損,到了1903年就轉爐停產了。


當日清朝在亞洲最主要的對手日本,1900年鋼鐵產量為5萬噸,1910年為16萬噸,到了1920年則為81萬噸。雙方起點差不多,但差距逐漸拉到,到了1930年時日本鋼鐵產量已經達到了229萬噸。

綜上所述,在清末,中國的鋼鐵產業雖然也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但基礎依然相對薄弱,單純的一個漢陽鐵廠,卻也無法使得中國走向鋼鐵大國的行列。

而鋼鐵作為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化程度的重要指標,清政府的成績只能算是剛剛起步,以中國的人口和資源總量來看,這個產量是很小很小的。

最後,GDP並不代表一切,農業生產也是GDP的一部分,清朝自始至終都還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在GDP中所佔的比重至少也在70%以上,它並不能代表當時的工業發展水平。

7. 一戰前各國鋼鐵產量

1870年,主要抄國家工業產值佔世界比襲重分別為:
英國 32%
美國 22%
德國 13.2%

法國 10%
沙俄 3.7%
日本 忽略不計

1913年,這些國家發生了明顯變化,各自佔世界的比重如下:
英國 14.1%
美國 38%
德國 15.7%
法國 6.4%

沙俄 4.7%
日本 1%

8. 中國鋼鐵產量是多少

10億噸。

2019年,河北嚴格執行環保、能耗、水耗、質量、技術和安全等標准,倒逼過剩產能退出。全年共壓減退出鋼鐵產能1402萬噸,廊坊鋼鐵產能全部出清。此外,壓減煤炭1006萬噸、水泥334萬噸、平板玻璃660萬重量箱、焦炭319萬噸,火電50萬千瓦。2020年將持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計劃壓減鋼鐵產能1400萬噸。

發展趨勢

隨著去產能、環境治理的深入推進,一些地方著力推動特定區域的鋼鐵企業搬遷或關停,主要包括城區鋼廠、城市周邊鋼廠、大氣污染運輸通道城市鋼廠、沿江(湖)鋼廠等類型。河北、江蘇、山東、遼寧、廣西、福建等地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搬遷、新基地成為重要內容之一,一批沿海鋼鐵基地項目在建、擬建,一批已有沿海鋼鐵基地擴建,沿海地區鋼鐵產業佔比逐漸提高。

9. 鋼鐵工業的產量

煉鐵和煉鋼的大工業生產分別於17世紀20年代和19世紀70年代最先在英國發展起來,以後在聯邦德國、法國、美國、俄國、日本等國陸續得到發展。1875年全世界生鐵產量為1400萬噸,鋼產量190萬噸。1875~1913年,西歐各國和美國等的工業化需要大量的鋼鐵,又相繼大力發展了轉爐和平爐,因此,生鐵產量和鋼產量都迅速增長,1913年分別達8000萬噸和7650萬噸。1914~1950年由於兩次世界大戰的破壞和多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影響,鋼鐵生產發展緩慢。1950年生鐵產量和鋼產量分別只增長到1.30億噸和1.89億噸。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氧氣頂吹轉爐煉鋼和連續鑄鋼技術的發展,帶鋼熱連軋機和冷連軋機的發展,使鋼鐵生產能力大為提高,各國恢復和發展經濟又需要大量的鋼鐵,於是鋼鐵生產又以較快的速度發展。1974年生鐵產量增至5.05億噸,而鋼產量更高達7.10億噸。隨後因1973年開始的石油調價和世界性的經濟蕭條,鋼鐵生產發展轉慢,甚至有些年份反而下降了。到1979年世界生鐵和鋼的產量才創造了新的紀錄,分別達5.29億噸和7.47億噸。但是,以後幾年又下降了。總的來看,鋼鐵工業發展速度還是比較快的。1919年美國鋼產量佔世界鋼總產量的比重高達59.2%。從50年代中期起,日本、蘇聯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鋼鐵工業發展較快,在世界范圍內鋼鐵生產集中在某一國家的程度大為削弱了。20世紀70年代後幾年,最大產鋼國蘇聯鋼產量佔世界鋼總產量的比重為20%左右。發展中國家鋼總產量增長比發達國家快,因此,雖然佔世界鋼總產量的比重還很小,但所佔比重不斷增大1982年全世界產鐵的國家和地區已增至50個左右,產鋼的國家和地區增至100個左右。年產鋼量曾達到500萬噸以上的共有24個。其中年產鋼曾達 1億噸以上的有蘇聯、美國和日本;2000~6000萬噸的有中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英國和法國;1000~2000萬噸的有波蘭、加拿大、巴西、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西班牙、比利時、印度和南朝鮮。
英國的鋼產量在1885年以前、生鐵產量在1889年以前的長時期內,一直居世界首位。美國的鋼產量和生鐵產量分別於1886和1890年躍居世界第一位,並保持了八十多年之久。蘇聯生鐵產量從1970年起居世界首位,鋼產量1971年首次超過美國,1974年以後一直居世界第一。1980年日本鋼產量占第二位,以下依次為美國、聯邦德國、中國、義大利、法國、英國。在主要產鋼國中,日本鋼產量增長速度最快。日本年產鋼量從2000萬噸增加到1億噸只用了13年,蘇聯花了18年,而美國經歷了48年。在相應期間內,鋼產量年平均增長率,日本高達13.8%,蘇聯為8.6%,而美國僅為3.4%。近十幾年來,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鋼鐵工業發展最快的是南朝鮮,其鋼產量1970年僅為48萬噸,1980年即達860萬噸,十年間平均每年遞增33.4%其次是巴西,1980年鋼產量達1534萬噸,1971~1980年期間年平均增長率為11%。

10. 高爐煉鐵的發展歷史

高爐煉鐵 :
鋼鐵生產中的重要環節。這種方法是由古代豎爐煉鐵發展、改進而成的。盡管世界各國研究發展了很多新的煉鐵法,但由於高爐煉鐵技術經濟指標良好,工藝簡單,生產量大,勞動生產率高,能耗低,這種方法生產的鐵仍佔世界鐵總產量的95%以上。
簡史和近況
早期高爐使用木炭或煤作掘友燃料,18世紀改用焦炭,19世紀中葉改冷風為熱風(見冶金史)。20世紀初高爐使用煤氣內燃機式和蒸汽渦輪式鼓風機後,高爐煉鐵得到迅速發展。20世紀初美國的大型高爐日產生鐵量達 450噸,判液槐焦比1000公斤/噸生鐵左右埋虛。70年代初,日本建成4197立方米高爐,日產生鐵超過1萬噸,燃料比低於 500公斤/噸生鐵。中國在清朝末年開始發展現代鋼鐵工業。1890年開始籌建漢陽鐵廠,1號高爐(248立方米,日產鐵100噸)於1894年5月投產。1908年組成包括大冶鐵礦和萍鄉煤礦的漢冶萍公司。1980年,中國高爐總容積約8萬立方米,其中1000立方米以上的26座。1980年全國產鐵3802萬噸,居世界第四位。

閱讀全文

與清朝末年有多少鋼鐵產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ysl方管206號色 瀏覽:429
東吳證券三方存管銀行有哪些 瀏覽:167
取鋼板多久康復治療 瀏覽:273
經常用水清洗的鋼板用什麼漆 瀏覽:959
鋁合金成品變形縫多少錢 瀏覽:253
數控模具平底刀怎麼磨好看又耐用 瀏覽:143
108井鋼管是什麼材質 瀏覽:972
鋼鐵護腕怎麼使用 瀏覽:992
鋁合金欄桿怎麼裝防護欄 瀏覽:977
手機上的小電阻是怎麼焊接的 瀏覽:620
鋼管圍蔽套什麼定額 瀏覽:77
建築鋼管48什麼價格表 瀏覽:849
鋁合金急救箱多少錢 瀏覽:304
鋁合金街門怎麼安裝在毛坯磚上 瀏覽:890
雅逸居無縫牆布牆紙怎麼樣 瀏覽:856
鉑帝斯晶鋼鍋怎麼樣 瀏覽:212
怎麼在不銹鋼板上開孔 瀏覽:974
鋼板鋸縫損耗怎麼算 瀏覽:408
c在鋼材里代表什麼意思 瀏覽:822
蘇州特種焊接技術摩擦焊多少錢 瀏覽: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