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九十年代鋼鐵生意怎麼樣
九十年代鋼鐵生意很好。在九十年代我國工業還不算很悄和發達,褲運攔主要就是通過出口鋼鐵貿易來進行收取外匯,因此當時鋼鐵胡胡交易特別發達。
❷ 鋼鐵工業的國際貿易
早在1806年,英國生鐵總產量中就有20%銷售到國外。隨著鋼鐵工業和大型輪船的發展,鋼鐵國際貿易量迅速增加。1955年全世界鋼鐵出口量為2612萬噸,1973年增至1.07億噸,20世紀70年代後期保持在1.2億噸左右。70年代全世界年平均鋼鐵出口量,若折算成鋼,約為年平均鋼產量的四分之一,日本的為25.4~44.5%,聯邦德國35.5~59.5%,法國40.8~59.2%,比利時、盧森堡的最大,高達90%以上。鋼鐵出口額占總出口額的比重,最大的是日本,為12.1~19.4%。過去,英國、美國和聯邦德國的鋼鐵出口量先後居世界第一位。從60年代末期以來,日本一直是最大的鋼鐵出口國,其次是聯邦德國、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這五國70年代鋼鐵出口量之和佔世界總量的60%以上,其中日本佔世界總量的20.0~30.1%。
鋼鐵國際貿易中,鋼鐵出口量減進口量後的凈流向,一般是由發達國家或次發達國家流向次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由生產成本低的國家流向生產成本高的國家,但有些生產成本高的國家;其政府為了獲得外匯和發展本國鋼鐵工業,而制訂補貼的政策鼓勵出口鋼鐵。曾是最大鋼鐵出口國的美國,20世紀70年代竟成了最大的鋼鐵進口國,每年平均凈進口鋼鐵1270萬噸,佔全世界年平均總進口量的11.7%。
❸ 傳統的鋼材貿易模式有什麼弊端,採取什麼方式解決
傳統的鋼材貿易模式如下:
一、鋼廠代理模式
鋼廠代理是傳統的鋼貿企業發展之路,從鋼材行業供不應求開始,取得鋼廠代理商資格不但是取得利潤的主要方式,而且是公司實力的體現,幾乎所有的大公司都是從做鋼廠代理開始發展壯大的。
鋼廠代理模式的優點是:資源穩定,可以保證連續性供貨,對於開拓下遊客戶和影響市場十分有利。此外,公司的大規模庫存資源,常常吸引終端客戶和小貿易公司給予較多關注。在過去較長年份里,鋼材價格保持了震盪但是總體上漲的趨勢,長期以來,其為鋼貿商創造了高額利潤。
然而它的缺點也很明顯,訂貨政策由鋼廠單方面指定,代理商沒有發言權,處於被動地位。鋼廠在制定銷售政策時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在價格上漲時期可能會對代理商讓利;在價格波動及下跌時期,往往強制性要求代理商遵守自己的訂貨政策,將市場風險轉嫁給代理商,而對代理商的補貼及反饋卻往往無法彌補其損失。
從2006年開始,這種情況表現比較明顯。在2003~2005年這幾年間,鋼鐵行業的產能急劇擴張,這也是2005年出現價格暴跌的根源之一。與此同時,鋼廠進入強勢時期,對代理商的政策也越來越嚴格,導致從2007年開始,部分大公司從鋼廠協議戶中退出,進入到現貨領域與短期期貨資源爭奪的市場,由此加劇了行業競爭。市場也越來越活躍。
二、綁定終端模式
鋼貿行業企業眾多,有的專門服務大型終端企業,與之簽訂三方協議,保持連續性業務操作,這種模式往往在資金和業務上有多種捆綁式合作條件。比如湖北匯通之於奇瑞汽車,湖北聯義之於中油天寶、杭州新泰之於浙江東南等。每一家的客戶都為該公司創造的銷售額和利潤的比重比較高,月供貨量至少1萬噸,公司為客戶長期性墊資,這種模式本質上是一種貿易融資方式。這種客戶要求對方資信條件較高,難於開發,需要長期追蹤。據湖北匯通講,他們對奇瑞汽車跟蹤兩年,才開始操作具體業務。
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大型客戶,需求穩定持續,可以保證銷量和利潤的穩步增長。缺點是單一客戶在公司業務中的權重較大,客戶方面發生變動,對公司業務影響巨大,導致銷量和利潤的突然減少,公司一時措手不及。2008年中油天寶為湖北聯義創造了三分之一的利潤;2009年連十分之一都不到,主要原因是受金融危機影響,客戶訂單大量減少,導致連續幾月無單可做,致使該公司業務停頓。等到後來,客戶開始有了訂單,就不再需要其為客戶墊資,因為在此期間,客戶應收賬款基本收回,資金閑置,可以直接到鋼廠訂貨。
三、期現配合模式
這種模式的一個前提條件是貿易商需持續保持手中有大量現貨,主要品種為熱卷、螺紋鋼、線材。在現貨市場上大量資源無法滿足公司的銷售要求時,公司則在期貨市場進行套保。
這樣的操作可以幫助企業鎖定風險,避免無法預測的情況發生,能保持日常業務的連續性,避免出現嚴重虧損。缺點則是貿易商往往在價格可能上漲時,提前出貨,導致因市場變動帶來的超額利潤損失,錯失市場。
四、操作行情模式
在自己認為合適的時機,大規模買入現貨,囤積到固定市場,等待價格反彈。資源來源主要為市場現貨、鋼廠現貨、鋼廠短期期貨等。
這種方式的優點是易把握行情,大規模操作,利潤較高,日常管理成本較低,主要成本是鋼廠公關和調研費用。缺點是一旦行情判斷出錯,可能付出慘痛代價。常出現情形是,貿易商在自認為低位時進入,結果造成嚴重損失。這種情況的出現是由於急於大量開展業務,多次頻繁介入市場,結果在較大變動行情中贏取較小利潤,得不償失。
五、市場搬貨模式
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或者個人能力突出,有穩定客戶;或者人數眾多,一致行動,為終端配貨,賺取服務費用。這種方式具有風險小,賺取差價,不承擔市場風險的作用,此外,也不用承擔質量異議風險,薄利多銷,穩步發展。缺點是:總體利潤低,扣除稅收、工資及管理費用後,凈利潤微薄,適合個人投資者和小公司發展,難以做大做強。
六、傭金代理模式
鋼材貿易對資金需求量巨大,市場參與者很多時候會在資金方面短缺,又不想失去業務機會,往往依託大型代理單位為其融資,付出一定資金成本。這種方式的優點是避免市場波動風險,賺取固定利潤,同時做大營業額,爭取更多銀行授信。缺點是利潤較低,難以為公司發展注入更強勁動力。
七、產融結合模式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對於資金量在上億規模的鋼貿企業來說,一年一兩次的價格波動顯然無法滿足他們的投資回報。一旦錯失機會或者決策失誤,就可能導致大規模虧損,因此分散投資,成了一個趨勢。
在2006年前鋼貿大發展的時代,浙江企業由於區位優勢,很早進入上海,占據了發展先機,取得了很大的原始積累,也就獲得了轉型的成本。福建企業作為後來者,趕上了最後幾班車,獲得了不少利潤,但是這些仍不足以支持其進行企業戰略轉型,因此,通過鋼貿企業大規模融資成為了普遍模式。這種模式是伴隨著國家對流通產業的支持,放鬆了對鋼貿企業融資的門檻要求而壯大起來的。
近幾年,很多企業出現資金不足,「鋼材市場+小額貸款擔保」模式盛行,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良好方案。
鋼鐵流通行業發展至今,鋼貿行業轉型勢在必行。實力強的公司可以向全產業鏈、供應鏈發展滲透,實力弱的也許可以探尋一兩條路同時走,單一鋼貿公司雖然尚可生存,但是回報率太低了,生存也太艱難了。
毫無疑問的是,鋼貿轉型已經不能再停留在「共識階段」了,而是該「立即行動起來」。
❹ 鋼鐵鐵價剛開始的時候是什麼時候
1997年笑行肢3月2日。鋼鐵是鐵與微量元素形成的合金,依照我國的鋼鐵價格的碰世走勢信息可知,國內鐵價初步開始帶培於1997年3月2日,截止2022年12月21日,其價格仍在增長中。
❺ 什麼叫"鋼貿行業"
鋼貿行業指從事鋼鐵的銷售、加工、配送等業務的流通業。鋼廠訂貨或者是從鋼廠代理商那裡訂貨,加工並銷售給終端的貿易商。眾多的貿易商就形成了一個行業,即鋼貿行業。
鋼貿行業應該加快技術進步與創新,解決高端鋼材不足。在未來的發展中,鋼鐵工業必須加快技術進步,通過產業升級、產品研發、生產工序的改進等措施進一步優化我們的產品結構,進一步擴大國內外的市場份額。
鋼鐵企業首先要保持粗鋼產量以共贏國內大規模的保障房建設和高鐵、船舶建設,在此基礎上要把主要的人力物力投到優質鋼材的研發和生產中,使我國鋼材出口結構有所改善和提高。現代企業文化建設強調團隊精神,在日本大型鋼鐵企業中體現在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作用上。
(5)鋼鐵貿易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擴展閱讀:
鋼貿行業問題及發展有以下三點:
1、國內鋼材市場供過於求
鋼鐵價格不斷攀升,使得國內鋼鐵企業的規模不斷擴大。國家取消了鋼鐵產品的出口退稅政策,全球金融危機引發的國際市場上對鋼材需求的降低等原因,導致國內外需求減少,鋼材市場供求矛盾日益凸顯。
2、貿易結構不合理
我國進口鋼鐵產品的技術含量要明顯高於出口鋼鐵產品。這種低出高進的貿易結構,是由當前我國鋼鐵工業所處發展階段決定的,也會對我國資源環境造成極大的壓力。生產低端鋼鐵產品消耗的能源、水資源和排放的污染物都要高於高端產品,我國大量生產並出口低端鋼鐵產品不利於低碳環保經濟發展。
3、資源和環境壓力加大
由於我國鐵礦石資源不足,人均鐵礦資源佔有量僅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42%。與國際先進鋼鐵製造國相比我國鋼鐵行業普篇存在能耗高、物耗高和污染高等問題。資源約束日益顯現,環境壓力日益增大,不利於我國鋼鐵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鋼鐵貿易
❻ 鋼材貿易是一個什麼樣的行業
鋼材貿易行業是一個 及集資本密集型、雇員人數不多、看天吃飯型,刀口舔血型的高風險低利潤的行業。
❼ 中國什麼時期開始煉鋼鐵
北宋時期。
北宋時期我國煉鐵技術進步、產鐵量大增才出現了根本的扭轉。北宋時期鐵的年產量最高時候已經高達800萬斤,這個產量看起來多,換算成現在的單位也不過就是4000噸鐵(我國現在的鋼鐵年產量都是億噸級的)。
但是在古代,全國年產4000噸鐵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數字了,按照當時鐵鍋的製造重量來計算,這一年下來北宋的鐵產量,如果全拿去製造鐵鍋可以製造100多萬口,有了這樣一個入門級的產鐵量,才能在滿足武器鎧甲、錢幣佛像等用途之外,為民間千萬級的人口的鍋灶服務。
也正是因為鐵鍋在宋代的普及,有力地促進了中華炒菜法在宋代的推廣。
(7)鋼鐵貿易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擴展閱讀:
鐵器,以鐵礦石冶煉加工製成的器物。鐵器的出現使人類歷史產生了劃時代的進步。
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古老冶煉鐵器是土耳其(安納托利亞)北部,赫梯先民墓葬中出土的銅柄鐵刃匕首,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冶煉鐵器是甘肅省臨潭縣磨溝寺窪文化墓葬出土的兩塊鐵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鐵器
❽ 世界鋼鐵企業的發展史
從建國初期,國家以重點發展重工業以盡快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時起,鋼鐵工業即被作為重工業的代表而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的重視,從而有了從幾乎是空白建立起一個強大的鋼鐵產業的可能。從一五計劃時起,國家就不斷地從農業和其他產業上為鋼鐵產業的發展籌集了大量的資金,並不惜花很大的代價用於技術的開發和創新。同時,鋼鐵工業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基礎原材料產業之一,與國家改革開放、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步伐息息相關。經過近六十年的發展,中國鋼鐵產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逐步步入了成熟的發展階段。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現在,已經整整60年了。在60年中,新中國的鋼鐵工業在戰爭廢墟上艱苦創業,既有順利發展的機遇,也有探索前進的挑戰;有過三年「大躍進」全民大煉鋼鐵的沉痛教訓,也遭遇過10年「文化大革命」的嚴重干擾和挫折。盡管如此,中國鋼鐵工業仍克服重重困難,艱難前行,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
改革開放後中國鋼鐵工業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鋼鐵工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我國鋼鐵行業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正確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針,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滿足下游產業發展的需要,在鋼鐵產量快速增長的同時,加強技術進步和節能減排,不斷改善品種質量,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作為基礎原材料工業,鋼鐵工業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實現了前人的躋身於世界鋼鐵大國的夢想。2008年中國粗鋼產量超過5億噸,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時粗鋼產量的3164倍,鋼產量佔到全球的38.2%。
一、新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的歷程
回顧新中國現代鋼鐵工業的崛起、壯大,大體經歷了改革開放之前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時期(1949~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1978~1992年,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期(1993~2000年)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國民經濟高速增長時期(2001年以來)四個發展階段。
(一)第一階段(1949~1978年)
在改革開放前的30年中,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經歷了「一次重大轉變」、「兩個黃金發展期」、「三次基本建設高潮」和「一段坎坷、曲折路」。
1.一次重大轉變
從建國初期到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是在前蘇聯大力支援下開展的,幾乎全盤照搬蘇聯的模式。1956年毛澤東同志發表《論十大關系》之後,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在認真總結學習蘇聯經驗教訓基礎上,轉變到從中國國情實際出發,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走大、中、小相結合之路。這一轉變,對中國鋼鐵工業的崛起、壯大具有重要意義。
2.兩個黃金發展期
第一個黃金發展期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1953~1957年),年均增鋼80萬噸,年均增長31.6%,到1957年達到了535萬噸。
第二個黃金發展期是國民經濟調整期間(1963~1965年),年均增鋼185萬噸,年均增長22.4%,到1965年達到了1223萬噸。
3.三次基本建設高潮
第—次是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蘇聯156個援建項目中的八大鋼鐵項目的建設,包括新建武鋼、包鋼、北滿鋼廠、吉林鐵合金廠、吉林炭素廠、熱河釩鈦廠,改擴建了鞍鋼和本鋼等。同時還進行了大冶鋼廠、太鋼、唐鋼等近20個企業改擴建工程。
第二次是1956年規劃並開始建設的「三大、五中、十八小」。三大是繼續進行鞍鋼、武鋼、包鋼三個大型鋼鐵基地建設;五中是擴建、新建五個中型鋼鐵企業,即擴建太鋼、重鋼、馬鋼、石景山鋼鐵廠,新建湘鋼;十八小是新建十八個小型鋼廠,即邯鋼、濟鋼、臨鋼、新余、南鋼、柳鋼、廣鋼、三明、合鋼、長特、新疆八一、杭鋼、鄂鋼、漣鋼、安鋼、蘭鋼、貴鋼、通鋼等。
第三次是1964年開始的三線建設,主要是新建了攀鋼、長城特鋼、峨嵋鐵合金廠、水城鋼鐵廠、遵義金屬製品廠、樂山軋輥廠等:恢復建設了酒鋼、蘭鋼、略鋼;擴建了成都無縫鋼管廠、重鋼、重特、昆鋼、貴鋼、遵義鐵合金廠,還有鞍鋼援建寧夏石嘴山鋼繩廠。這三次基本建設高潮的開展,為新中國鋼鐵工業日後發展打下了重要基礎。
4.一段坎坷、曲折路
1958年「大躍進」的高指標、大辦鋼鐵、浮誇風,「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壞、整頓、再破壞,以及其後的「鬧翻番」、「洋躍進」等脫離實際、違背鋼鐵工業發展規律的行為,使中國鋼鐵工業在十幾年的時間里,走了一段三起三落的坎坷、曲折路程,使中國鋼鐵工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改革開放前的近30年中,國家對鋼鐵工業的總投資為615.28億元,其中基本建設投資526.46億元,佔85.6%;更新改造投資88.8億元,佔14.4%。中國鋼鐵工業在跌宕起伏中,經過數百萬鋼鐵人的頑強拼搏,初步建立起了包括采礦、選礦、燒結、煉鐵、煉鋼、軋材、焦化、耐材、鐵合金、碳素等要素結構比較完善,地質勘探、工程設計、建設施工、設備修造、科學研究、冶金教育等門類比較齊全,以大型企業為骨幹、大中小相結合,具有3500萬噸鋼生產能力的新中國冶金工業體系。鋼產量由1949年的15.8萬噸增加到1978年的3178萬噸,年均增鋼100萬噸;鋼材板管帶比由1952年的12.3%提高到1978年的32.3%;低合金鋼、合金鋼比由1962年的10.1%提高到1978年的16%;鋼材自給率由1953年的61.25%提高到1978年的72.66%;噸鋼綜合能耗下降到2.54噸標煤。這30年取得的成果,為後30年中國鋼鐵工業的持續、穩定、快速發展打下了基礎。
(二)第二階段(1978~1992年)
在1978~1992年的14年中,中國鋼鐵工業對外開放取得了顯著成效。鋼鐵工業從國外引進了700多項先進技術,利用外資60多億美元。特別是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裝備新建了寶鋼、天津無縫鋼管公司兩座現代化大鋼廠,並對老鋼廠實施了一系列重點改造項目,使中國鋼鐵工業的技術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縮小了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在發展鋼鐵工業生產規模上,除新建上海寶鋼、天津無縫鋼管公司以及一些鄉鎮鋼鐵企業外,主要是抓現有鋼鐵企業的技術改造。在抓老企業技術改造、走內涵式擴大再生產方面,邁出了三大步:第一步:「立足現有企業,走挖潛、改造、配套、擴建的路子。」第二步:重點解決發展速度(數量)、品種結構、產品質量都不適應國民經濟和國防軍工需要的「三個不適應」問題。第三步:鋼鐵工業要上「四個新台階」:上品種質量水平的新台階,上現代化工藝裝備水平的新台階,上集約經營和規模經濟的新台階,上綜合經濟效益的新台階,以增強鋼鐵工業的發展活力。
在這十幾年中,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現有企業技術改造的不斷推進,使鋼鐵工業實現了持續、穩定、健康發展。1978~1992年,鋼鐵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共計1465.43億元,其中基本建設投資759.72億元,佔51.8%,更新改造投資705.71億元,佔48.2%。建成投產了上海寶山鋼鐵總廠一、二期和天津無縫鋼管公司。1983年鋼產量突破4000萬噸,1986年突破5000萬噸,1989年突破6000萬噸,1991年突破7000萬噸,1992年達到了8093萬噸。1978年到1992年,鋼材板管帶比由32.3%提高到37.4%,連鑄比由3.5%提高到30%,合金鋼、低合金鋼比由16%提高到21.6%,鋼材自給率由72.7%提高94.7%,噸鋼綜合能耗由2.54噸標煤降低到1.57噸標煤。
(三)第三階段(1993~2000年)
從黨的十四大到2000年,是中國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階段。這個時期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的突出特點是著力「一個適應」,實施「二個轉變」,即著力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由發展數量規模為主向調整、優化結構為主轉變,由鋼鐵產品長期數量短缺向控制總量轉變。這個時期中國鋼鐵工業是深化內涵式擴大生產的階段。
這一時期鋼鐵行業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實施調整、優化結構,推進和實現了兩個重大轉變,促進鋼鐵工業生產力的發展。
第一個轉變:由長期規模擴張為主轉向調整優化結構為主,提高綜合競爭力,提出把「結構優化作為鋼鐵工業發展的中心環節」,主要是優化產品結構和工藝技術結構,同時優化企業組織結構,大力推進淘汰落後,採用新技術對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實現工藝技術現代化。由此拉開了採用高爐噴煤粉、連續鑄鋼、濺渣護爐、熱裝熱送等六大共性先進技術改造老企業、優化品種結構和工藝技術結構的大幕。
第二個轉變:鋼鐵產品由長期數量短缺轉向階段性、結構性過剩,開始實行總量控制。1993年到1998年期間,由於低水平重復建設形成了大量過剩的生產能力,從而提出「控制總量,優化結構,大力提高冶金工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的方針,並在全行業特別是大中型鋼鐵企業中展開了壓縮生產總量的工作。
1993~2000年,中國鋼鐵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達3476.06億元,其中基本建設投資為1446.14億元,佔41.6%,更新改造投資2029.87億元,佔58.4%;鋼產量由1993年的8954萬噸增加到1996年10124萬噸,2000年鋼產量達到了12850萬噸,成為世界最大的產鋼國和消費國:鋼材板管帶比由1993年的36.7%提高到2000年的41.7%,低合金鋼、合金鋼比由22.8%提高30.9%,連鑄比由33.9%提高到82.5%,平爐鋼比下降到0.9%,轉爐鋼比提高到87.5%:鋼材自給率達到93.1%;噸鋼綜合能耗下降到1.18噸標煤;加速了淘汰小高爐、小轉爐、小電爐、平爐、化鐵煉鋼、多火成材、橫列式和復二重軋機的進程,大大縮小了中國鋼鐵工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四)第四階段(2001~2008)
2001年以來,中國改革開放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鋼鐵工業發展的外部環境陸續出現了一系列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變化。
在這一階段中,中國鋼鐵工業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努力滿足相關行業快速發展的要求,積極應對新挑戰,不斷解決新問題,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產業規模迅速擴大,鋼產量連續跨越2億噸、3億噸、4億噸的台階,2008年粗鋼產量超過5億噸。2001~2008年期間,鋼產量年均增長率達到20%,佔全球鋼產量的比重從17.8%提高到38.2%,在世界鋼鐵業的地位顯著提升;鋼鐵產品的進出口格局發生了根本性逆轉,徹底結束了中國鋼鐵材料供給不足的歷史。見表1。
技術裝備國產化、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品種質量得到優化。鞍鋼、武鋼、首鋼、馬鋼、太鋼、濟鋼、萊鋼、安鋼等大型老企業的現代化技術改造,廣泛採用了高效鐵礦采選技術,鋼鐵冶煉技術、軋鋼技術、高端產品開發、大型冶金成套技術集成、節能節水技術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鞍鋼、武鋼、太鋼、馬鋼、邯鋼、包鋼等大型老企業的現代化新區、新基地的建設和相繼投產;鞍鋼營口鮁魚圈沿海鋼鐵基地項目、首鋼與唐鋼集團合作的河北曹妃甸沿海鋼鐵基地項目也於2008年和2009年投產;正在開展前期工作的寶鋼集團的廣東湛江項目和武鋼集團的廣西防城港項目等一批沿海的現代化鋼鐵基地正在籌建之中。
節能減排取得巨大進步。全國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的噸鋼綜合能耗由876千克標煤降到628千克標煤,這一指標意味著目前冶煉1噸鋼的綜合能耗僅相當於改革開放前1978年的1/4,噸鋼耗新水下降到5.31噸,SO2、COD、工業粉類排放均大幅下降;使鋼材品種與質量顯著改善,國內市場佔有率大幅提升,2007年22類鋼材中有18類鋼材的自給率超過100%。
產業組織結構得到優化。2008年,全球年產鋼2000萬噸以上的企業有12家,其中中國佔5家。2008年與2001年相比,年產鋼500萬噸以上的企業從4家增加到24家;此間,唐鋼整合宣鋼和承鋼,唐鋼集團與邯鋼集團組建為河北鋼鐵集團;濟鋼與萊鋼組建為山東鋼鐵集團;寶鋼重組新疆八鋼和控股廣東鋼鐵集團;武鋼重組鄂鋼、昆鋼和控股廣西鋼鐵集團;馬鋼重組合鋼;沙鋼重組淮鋼、江蘇永鋼和河南安陽永鋼等等。鋼鐵企業聯合重組的步伐逐步呈現加快之勢,適應國際化競爭的能力增強,中國鋼鐵工業整體素質提高。2009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中,寶鋼、河北鋼鐵、江蘇沙鋼等三家中國大陸鋼鐵生產企業上榜,分列第220、375、444位,其中寶鋼已經連續5年入圍,並由2005年的第309位躍升至2009年的第220位。
二、我國鋼鐵工業近年來取得的成就
新中國成立60年來,為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經過幾代鋼鐵人的艱苦創業、頑強拼搏和自主創新,有效地滿足了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對鋼鐵材料的旺盛需求,有效地支撐了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進程,有效地支撐了國民經濟主要用鋼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創造和積累了大量財富,創造了曠世空前的發展紀錄,鑄就了鋼鐵大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一)為適應我國國民經濟需要鋼產量不斷增加,自1996年以來鋼產量一直居世界第一
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間,中國鋼鐵工業順應國民經濟發展對鋼材的旺盛需求,繼1996年鋼產量首次突破1億噸並一舉成為世界最大產鋼國後,自2003年以來,鋼產量又連續跨越2億噸、3億噸、4億噸、5億噸的台階,並在2005年結束了自建國以來連續57年凈進口鋼的歷史,徹底扭轉了鋼總體生產能力不足的狀況。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鋼鐵工業在發展速度方面和發展規模方面均創造了世界鋼鐵發展史上的奇跡。
(二)中國鋼鐵產業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速度大大高於全球平均水平,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鋼鐵生產、消費和出口國。中國鋼產量佔全球的比重從2001年的17.8%躍升至2008年的38.2%。
2008年我國鋼產量超過世界排名第二至第八位的日本、美國、俄羅斯、印度、韓國、德國、烏克蘭之和。
2003年我國鋼產量比2002年增加了3997萬噸、2004年比2003年增加6057萬噸、2005年比2004年增加7033萬噸、2006年比2005年增加6591萬噸、2007年比2006年增加7014萬噸。從2004年開始,中國鋼材市場供不應求向供求平衡轉變,鋼材進口大幅下降,出口持續增加。
到2006年,中國鋼鐵產品對外貿易格局發生了歷史性轉變,鋼坯和鋼材均實現了凈出口,凈出口鋼材2450萬噸、凈出口鋼坯(錠)867萬噸,坯材合計摺合粗鋼凈出口3463萬噸。
到2007年,中國鋼鐵產品出口進一步擴大,出口量躍居世界首位,共出口鋼材6265萬噸、出口鋼坯(錠)645萬噸,鋼材和鋼坯合計折粗鋼出口7310萬噸;凈出口鋼材4578萬噸、凈出口鋼坯(錠)606萬噸,坯材合計摺合粗鋼凈出口5476萬噸。
(三)鋼鐵工業裝備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鋼鐵工業進一步加大投資的力度,整體實力明顯增強,整體裝備水平迅速提高,依託自身技術實力,在部分引進國外高端技術的基礎上,實現了技術裝備設計和製造的自主集成與創新,主要裝備的國產化率進一步提高,有些先進技術裝備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如鞍鋼不僅實現了自主集成單條生產線——中國第一條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1700中薄板坯連鑄連軋帶鋼生產線(ASP),並實現了向濟鋼的技術輸出:首鋼自主設計建造了世界首座全乾法除塵的5500立方米特大型現代化高爐;太鋼自主集成與創新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不銹鋼生產企業。
2001~2008年,中國鋼鐵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從505.6億元增加到3903.3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累計投資16329.58億元。大量的投資不僅使鋼鐵工業的生產能力快速增加,更使以裝備大型化、自動化、連續化為代表的冶金工藝技術裝備現代化、國產化取得了重大進展。
在煉焦方面,2001年與2007年相比,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機械化焦爐從193座增加到291座,年產能從5128萬噸上升到9961萬噸,每座焦爐的年平均生產能力從26.6萬噸上升到34.3萬噸。
在燒結方面,2001年與2007年相比,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燒結機的年產能從7184萬噸增加到45404萬噸,其中130m2及以上燒結機35台增加到125台,占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年產能的比重從38.5%提高到52.3%。
在煉鐵方面,2001年與2007年相比,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煉鐵高爐的年產能從12152萬噸增加到36629萬噸,其中1000m3及以上高爐50座增加到120座,增長了1.40倍,而1000m3及以上高爐的年產能從6433萬噸增加到19118萬噸,增長了1.97倍。
中國鋼鐵行業的高爐在大型化的同時,還廣泛採用了煉鐵先進技術,高風溫熱風爐、無料鍾高壓爐頂、富氧大噴煤、高爐長壽、自動控制、節能、余能余熱回收利用和環境保護等先進技術得到普遍推廣應用;攀鋼高鈦型釩鈦磁鐵礦高爐強化冶煉技術和寶鋼高噴煤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在煉鋼方面,中國煉鋼工藝裝備圍繞以連鑄為中心,包括鐵水預處理、大轉爐、精煉、連鑄,工藝配備基本實現了現代化、高效化、自動化煉鋼生產的模式。轉爐煉鋼和50噸以上電爐煉鋼己基本實現了煉鋼一精煉一連鑄一對一的最佳經濟規模的工藝裝備配置。2002年,中國鋼鐵工業徹底淘汰了平爐煉鋼。
2007年與2001年相比,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煉鋼轉爐的年產能從11803萬噸增加到38749萬噸,增長了2.28倍。其中100噸及以上轉爐從30座增加到140座,增長了3.67倍,而100噸及以上轉爐的年產能從3602萬噸增加到19875萬噸,增長了5.49倍;占重點企業轉爐鋼年產能的比重從30.5%上升到51.3%。
2007年與2001年相比,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煉鋼電爐的年產能從2574萬噸增加到4764萬噸,增長了0.85倍。其中100噸及以上電爐從11座增加到21座,增長了0.91倍,而100噸及以上電爐的年產能從727萬噸增加到2012萬噸,增長了1.77倍;占重點企業電爐鋼年產能的比重從28.2%上升到42.2%。
中國100t以上轉爐和50t以上超高功率大電爐基本達到國外同類裝備的先進水平,並成為中國煉鋼生產的主體設備,寶鋼、武鋼、鞍鋼和國內大企業新建的大型化裝備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四)鋼鐵產品品種優化,質量明顯改善
30年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鋼鐵工業根據我國鋼材消費結構及其變化大力調整產品結構,改善產品質量,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短缺品種。板管帶材比例從1978年的32.3%提高到2007年的50.6%:合金和低合金比從1978年的14.6%提高到2007年的36.3%。目前我國大多數鋼材品種的自給率超過了100%,凈進口的鋼材只剩下冷軋薄板帶、電工鋼等少量高附加值品種,而這些品種的增長很快,預計不久也能實耿常鈍端墁得惰全伐戶現自給。目前我國機械、汽車、造船、家電、石油、電力、鐵路等行業使用的鋼材絕大多數是國產的,其質量能夠滿足這些行業的基本需要,其中部分品種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近幾年來,我國開發的船用高強度寬厚板、高強度海洋結構用鋼板、高檔汽車用板和汽車零部件用鋼、工程機械和高層建築用高強度厚鋼板、X80以上高等級管線鋼板、百米在線熱處理鋼軌和時速350公里高速鐵路鋼軌、高速動車組用鋼、高端壓力容器用鋼板、高牌號取向和無取向硅鋼、高檔不銹鋼新品種、高強度角型鋼等均實現了重大的突破,有力地支撐了國家經濟建設、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和機電產品出口對鋼鐵材料的需求。我國出口鋼材結構也從以長材為主逐步變為以高附加值的板材和管材為主,說明我國鋼鐵產品的質量和成本競爭力有了顯著提高。
(五)技術進步成效顯著,技術經濟指標明顯改善
隨著技術裝備水平提高,工藝優化,企業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鋼鐵工業各項技術經濟指標有了很大改善,與發達產鋼國的距離大大縮小,大中型企業的很多指標已經接近、達到甚至超過發達產鋼國的水平。如大中型企業的高爐利用系數從1978年的1.43噸/m3·天提高到2007年的2.74噸/m3·天,高爐入爐焦比從600千克/噸左右降低到397千克/噸:轉爐鋼鐵料從1184千克/噸降低到1085千克/噸:軋鋼綜合成材率從74.8%提高到95%以上;噸鋼綜合能耗從2.52噸標准煤降低到632千克標准烷噸鋼耗新水從2000年的25噸以上降低到5.3噸;鋼鐵職工實物勞動生產率從33噸/年·人提高到370噸/年·人。
(六)鋼鐵工業的經營規模和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1978年鋼鐵行業利潤只有34億元,此後雖有增長但最好的年份也沒有超過300億元;1997~1999年受亞洲金融危機和國內市場不景氣的影響,全行業利潤很少;進入新世紀後經營規模迅速擴大,經濟效益明顯改善。2007年與2001年相比,大中型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從3793億元提高到20700億元,增長4.5倍;實現利潤從163.8億元提高到1599.6億元,增長8.8倍:銷售收入利潤率從4.32%提高到7.73%。
目前中國鋼鐵行業正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努力統籌國內外兩個市場,堅持以控制總量、淘汰落後、企業重組、技術改造、優化布局為重點,積極推動鋼鐵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進一步增強企業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加快推動鋼鐵產業由大到強的轉變,為早日實現鋼鐵強國的夢想而拚搏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