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埃菲爾鐵塔平面特徵、外觀特徵、內部空間特徵、裝飾藝術特徵 詳細點。
埃菲爾鐵塔(法語:La Tour Eiffel)是一座於1889年建成位於法國巴黎戰神廣場上的鏤空結構鐵塔,高300米,天線高24米,總高324米。埃菲爾鐵塔得名於設計它的著名建築師、結構工程師古斯塔夫·埃菲爾。鐵塔設計新穎獨特,是世界建築史上的技術傑作,是法國巴黎的重要景點和突出標志。埃菲爾鐵塔曾經是最失敗的建築,現在卻成了法國直至全世界最吸金的建築地標。埃菲爾鐵塔經歷了百年風雨,但在經過上世紀80年代初的大修之後風采依舊,巍然屹立在塞納河畔。它是全體法國人民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有2000個燈泡。
屹立在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畔,高320多米,相當於100層樓高。4個褲襪慶塔墩由水泥澆灌,塔身全部是鋼鐵鏤空結構,共有1萬多個金屬部件,用幾百萬個鉚釘連接起來。埃菲爾鐵塔是世界上第一座鋼鐵結構的高塔,就建築高度來說,當時是獨一無二的。1884年,為了迎接世界博覽會在巴黎舉行和紀念法國大革命100周年時,法國胡握政府決定修建一座永久性紀念建築。經過反復評選,古斯塔夫·埃菲爾設計的鐵塔被選中,建成後鐵塔就以埃菲爾的名字命名。埃菲爾的設計非常高明,在兩年多的施工過程中,從未發生過任何傷亡事故;在組裝部件時,鑽孔都很准確地和上,這在建築史上是很了不起的。鐵塔共有3層,每層有一個平台,在鐵塔塔頂可以觀賞巴黎全城迷人的景色。
埃菲爾鐵塔1889年5月15日,為給世界博覽會開幕式剪綵,鐵塔的設計師古斯塔夫·埃菲爾親手將法國國旗升上鐵塔的300米高空,由此,人們為了紀念他對法國和巴黎的這一貢獻,特別還在塔下為他塑造了一座半身銅像。
直到2004年1月16日,為申辦2012年夏季奧運會,法國巴黎市政府特意在埃菲爾鐵塔上介紹了其為申奧所做出的准備情況,而埃菲爾鐵塔更成為了該國申奧的「天然廣告」。
這個為了世界博覽會而落成的金屬建築,曾經保持世界最高建築45年,直到克萊斯勒大廈的出現。 它由250萬個鉚釘連接固定,據說它對地面的壓強只有一個正常的成年人坐在椅子上那麼大。塔的四個面上,銘刻了72個科學家的名字,都是為了保護鐵塔不被摧毀而從事研究的人們。
埃菲爾鐵塔是巴黎的標志之一,被法國人愛稱為「鐵娘子」。
1889年正值法國大革命爆發100周年,法國人希望借舉辦世博會之機留給世人深刻的好塵印象,尤其是1851年倫敦舉辦萬國博覽會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之後,巴黎更是不甘落後。
埃菲爾鐵塔
法國人一直想建造一個超過英國「水晶宮」的博覽會建築,於1886年開始舉行設計競賽徵集方案,其宗旨為「創作一件能象徵19世紀技術成果的作品」。應征作品達到了700件,最後中選的是建築師埃菲爾提交的有關建造一座1000英尺高鐵塔的設計方案。
53歲的亞歷山大·古斯塔夫·埃菲爾(Alexander Gustave Eiffel)當時是歐洲有名的建築設計師,19世紀下半葉的大部分著名建築的設計師名錄中都能找到他。埃菲爾建議法國當局建造一座高度兩倍於當時世界上最高建築物——胡夫金字塔、科隆大教堂和烏爾姆大教堂的鐵塔,並於1886年6月向1889年博覽會總委員會提交了圖紙和計算結果,1887年1月8日中標。
不過巴黎的文化人士聽說這個計劃之後馬上就發表了抗議信:「……該清楚地認識到我們在追求什麼了,該想像一下這個奇怪可笑的鐵塔了。它如同一個巨大的黑色的工廠煙囪,聳立在巴黎的上空。這個龐然大物將會掩蓋巴黎聖母院、盧浮宮、凱旋門等著名的建築物。這根由鋼鐵鉚接起來的醜陋的柱子,將會給這座有著數百年氣息的古城投下令人厭惡的影子……」
埃菲爾鐵塔煙花綻放(5)埃菲爾鐵塔的設計出在一個變革的時期,鐵塔是現代主義作品,反對古典的穹隆頂模式。19世紀的巴黎依然是仿文藝復興古典主義的風格,體現於建築上是恢復穹隆頂的風尚,埃菲爾設計的鐵塔反了傳統。鐵塔是鋼鐵結構建築,自從「水晶宮」作為歷史上第一個利用玻璃、鋼鐵和木材建造出的大型建築物開創了現代建築的源頭之後,還沒有能與之媲美的城市建築產生。
1887年1月28日,埃菲爾鐵塔工程正式破土動工,基座建造花了一年半時間,鐵塔安裝花了8個月多一點時間,於1889年3月31日全部結束。共有50名建築師和設計師畫了5300張藍圖。埃菲爾的計算極為精確,位於勒瓦盧瓦-佩雷的工廠生產了12000件規格不一的部件,安裝中沒有一件需要修改,施工的兩年時間內幾乎沒有發生一起事故。
對於1889年巴黎世博會的2500萬遊客而言,高達300米的埃菲爾鐵塔成了最具吸引力的世界奇跡,體現了整個世紀的建築技術成就,體現了最大膽、最進步的建築工程藝術。四部可容納100人的電梯每天把數千名遊客送到115米高空俯瞰巴黎,還可沿著1792級階梯走下來。鐵塔使博覽會取得了極大商業成功,以至於第二年緊接著的第13屆工業博覽會依然在巴黎舉行,人們發現,登塔遠望是了解城市布局的最好辦法。
直到1930年代,埃菲爾鐵塔還是世界最高的建築物,至今仍是世界著名的城市地標和符號。埃菲爾鐵塔建成以來,世界各大城市競相建造高塔,鐵塔作為城市制高點和城市地標,一度演變為愈演愈烈的潮流,我們在幾乎任何一個城市都可以看到高聳入雲的電視塔、觀光塔、旅遊塔。正如那句著名的世博格言所說,「一切始於世博會」,世博會雲集了各個時代最先進的文明成果、最新潮的產品和理念。在世博會上誕生的「水晶宮」和埃菲爾鐵塔開歷史之先河,所引領的現代建築風潮至今不衰。相信在一個新的世紀里,世博會將帶給人們更多創意與驚喜。
埃菲爾鐵塔(又譯「艾菲爾鐵塔」)是法國巴黎著名鐵塔,坐落在塞納河南岸馬爾斯廣場的北端。1887年1月26日動工,1889年5月15日開放的,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巴黎鐵塔有如巴黎聖母院,盧浮宮,凱旋門,香榭麗舍大街一樣是巴黎的地標性建築。
如果說,巴黎聖母院是古代巴黎的象徵,那麼,埃菲爾鐵塔(Eiffel Tower)就是現代巴黎的標志。
1889年適逢法國大革命100周年紀念,法國政府決定隆重慶祝,在巴黎舉行一次規模空前的世界博覽會,以展示工業技術和文化方面的成就,並建造一座象徵法國革命和巴黎的紀念碑。籌委會本來希望建造一所古典式的、有雕像、碑體、園林和廟堂的紀念性群體,但在700多件應征方案里,選中了結構工程師居斯塔夫·埃菲爾的設計:一座象徵機器文明、在巴黎任何角落都能望見的巨塔。
埃菲爾鐵塔浪漫的巴黎人給鐵塔取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雲中牧女」。以設計人法國著名建築工程師埃菲爾的名字命名,並在塔下為埃菲爾塑了一座半身銅像。塔身為鋼架鏤空結構,高325米,重9000噸。有海拔57米、 115米和274米的三層平台可供游覽,第四層平台海拔300米,設氣象站。頂部架有天線,為巴黎電視中心。從地面到塔頂裝有電梯和1711級階梯。總高約324米的它一度保持「世界最高建築物」紀錄達30年之久。
鐵塔採用交錯式結構,由四條與地面成75度角的、粗大的、帶有混凝土水泥台基的鐵柱支撐著高聳入雲的塔身,內設四部水力升降機(現為電梯)。它使用了1500多根巨型預制梁架、150萬顆鉚釘、12000個鋼鐵鑄件,並且沒有用一點水泥,總重7000噸,由250個工人花了17個月建成,造價為740萬金法郎,每隔7年油漆一次,每次用漆52噸。這一龐然大物顯示了資本主義初期工業生產的強大威力,與其說是建築,不如叫做象徵更為恰當。在設計、分解、生產零件、組裝到修整過程中,總結出一套科學、經濟而有效的方法,同時也顯示出法國人異想天開式的浪漫情趣、藝術品位、創新魄力和幽默感。
就像二次大戰勝利後遠渡大西洋、在紐約落戶的自由女神像一樣,埃菲爾鐵塔在不和諧中求和諧,不可能中覓可能。它對新藝術運動的意義決不能牽強附會地理解為只是從塔尖到塔基那條大麴線,或者塔身上面一些鐵鑄件圖案花邊:鐵塔恰如新藝術派一樣,代表著當時歐洲正處於古典主義傳統向現代主義過渡與轉換的特定時期。
巴黎市政府對鐵塔進行了大的維修。從1985年聖誕節起,鐵塔改用碘鎢燈照明,夜晚塔身呈現金黃色, 既節省電,也更加美觀。
一般而言建築都是在學習前作的基礎上提升的,例如想要蓋一座10層的高樓最好先研究一下8、9層的建築。而對於埃菲爾而言就沒這么幸運,之前沒有任何的建築能夠達到鐵塔的高度。
為了完成鐵塔的建造,埃菲爾設計了許多具有創造性的技術:
● 和當時其他的大型建築工程不同,埃菲爾預先在自己的車間裡面製造好所有的部件。也就是說,當這些部件被送往工地的時候,能夠很快速的安裝完畢。
●鉚釘孔預先以十分之一毫米的容差製作完畢,使得20個鉚接小組能夠每天裝配1650個鉚釘。
● 建造鐵塔的每個部件都不超過3噸重,這使得小型起重機得以普遍應用。
塔墩
在工程開始的階段,實際上有四個施工地點,每一個都是鐵塔的支腳或者成為塔墩。這些塔墩直到180英尺之後才會匯合,而當這些橋墩匯合之後必須能夠達到完美的水平,這個完美的水平面將會作為餘下800英尺的建造基礎。塔墩如果建造的稍有差池,就會讓整個鐵塔傾斜。
埃菲爾知道自己沒辦法保證塔墩在建造完畢之後能夠托起完美的水平面,所以他在每個塔墩的底部都裝置了一台臨時水壓泵。這樣隨著工程的推進,他可以通過微微的升高或降低塔墩來進行微調。當整體調節完畢之後,工人們將會在塔墩裡面嵌入鐵楔子,讓塔墩永遠的固定下來。
後來的事實證明,埃菲爾沒什麼特別需要擔心的。即便到達180英尺的高度,四個塔墩的最大的誤差也沒有2.5英寸。四個塔墩簡單的調整並固定完畢。直到今天,這個鐵塔還保持著完美的水平。
埃菲爾鐵塔是一個建築史上的奇跡,不單因為它獨特的設計,而且鐵塔的建造還比預期的快,費用也比預計的少。博覽會計劃是5月6日開始,而鐵塔3月31日就完工了。
埃菲爾和他的公司以創紀錄的速度賺回資金。在博覽會舉行的半年期間,這個鐵塔賺得了140萬美元,而最初的預計造價僅為160萬美元,再加上還有政府補貼的30萬美元,在博覽會結束前就已經完全的收回投資。
建成的鐵塔非常的壯觀,以至於獲得了許多最初批評家的欣賞。其中就包括當時的法國首相Tirard,起初他對這個工程持反對意見,但是在工程結束之後他卻專門為埃菲爾頒發榮譽軍團勛章(Legion of Honor)。這座巍峨的鐵塔,成為了法國至高技術的符號,也成了法國的符號。
1.1968 年以前的塗裝維護
埃菲爾鐵塔在初建時塗覆了一道油性鐵紅底漆和兩道亞麻油鐵紅漆,外加一道厚厚的亮紅色清漆,根據規格書要求,外表的顏色從底部到上部由深變淺。
1892 年第一次重塗時,對生銹處進行除銹然後塗上紅丹漆,其它部位經沖水和一般清理後塗上鉛白/黃褐色精煉亞麻油塗料,要求達到 5a 的擔保維修期。
埃菲爾鐵塔1899 年的重塗,由 Messrs. Georges Hartog & Co. ——一家生產清漆和瓷漆的公司提供並施塗了 2 道特殊的塗料,分成 5 種色調,從底部到頂部分別由深橘黃到淺黃色演變。這次維修重塗開始要求 7 年的擔保維修期。
鉛白在塗料中禁用後,埃菲爾鐵塔於 1907 年開始使用雲母氧化鐵油性漆。由於戰爭,直到 1924 年,才再次用同類油漆重塗一次。在 1932 年、 1939 年和 1947 年,進行了同樣的塗漆工作,刷凈灰塵污染的表面,對油脂進行清洗,銹蝕部位用敲銹錘和鋼絲刷進行了處理,先對生銹部位進行局部補漆,然後統塗面漆,用漆 35 t ,耗人工 40 000 h 。
1954 年的維修塗漆中,對生銹部位用兩道亞麻油紅丹漆修補,再統塗以紅棕色的亞麻油鐵紅和鉻酸鉛塗料。 1961 年採用的是同樣的塗料系統,唯一區別之處是在 15 份的乾性油中加入了一些酚醛樹脂。
2. 1968 年的塗裝維護
從 1968 年開始,埃菲爾鐵塔的塗漆工程開始了新的階段。生銹部位用生亞麻油紅丹漆修補。面漆採用了乾性油( 92% ~ 94% )和醇酸樹脂( 6 %~ 8 %)的混合基料。
塗漆質量擔保期仍然為 7 年,但是對光澤和生銹比例作出了較為明確的規定,第一次開始使用歐洲銹蝕規范中的規定級別 Re3 。 Re3 相當於 ISO 4628-3 中的 Ri3 ,銹蝕比例為 1 %。Re3 的銹蝕比例的質量擔保級別,在使用傳統的紅丹防銹漆和油性/醇酸面漆的時代,是非常苛刻的要求。因此這一次的維修塗漆工程中還列入了其它一些強制性要求,特別強調了表面處理的質量控制:到了 1995 年,對於塗裝工程開始採用視頻系統以及照片等工具,來輔助防腐蝕控制。
3. 2001 年的塗裝維護
在歷經 112 年風雨後,埃菲爾鐵塔於 2001 年 12 月 3 日開始了第 18 次「美容」工程。這一次是由佐敦油漆法國公司提供的一種新型無鉛環保油漆,它將使鐵塔表面具有更強的抗銹蝕和防大氣污染能力,從而使鐵塔每7年全面塗裝一次的周期延長到每 10 年一次,但對鐵塔1層至3層最易老化的部位,今後仍將每5年塗裝一次。在此之前,所有進行投標的塗料公司的產品進行了為期 3 年實驗室和戶外試驗,最後選用了佐敦油漆的聚氨酯改性醇酸漆 Mammut 系列。 Mammut 系統分底漆和面漆,單組分包裝,可以厚膜型施工到干膜 100 μ m 而不流掛,而一般的醇酸漆通常都只能塗刷到干膜 50 μ m 。該塗裝系統還具有低播焰性能,獲得過有關專門檢測機構的認證。埃菲爾鐵塔的塗裝是一項高難度的復雜工程。
懸空作業的油漆工首先要用高壓水霧噴槍噴洗 20 萬平方米的塔身表面,徹底清除日積月累的鳥糞等污垢;接著,嚴格檢查原有油漆的狀況,並用手錘、便攜砂輪敲除和打磨已經損壞腐蝕的油漆;然後,給塔身上 2 層防銹漆;最後,再塗 1 層褐色的面漆。整個工程共需油漆 60 t ,由 25 名油漆工完成。為避免給遊客登塔參觀帶來不便,塔上架起了一個面積約 2 公頃 的安全網。油漆工在懸空作業時也將身著與鐵塔顏色相同的工作服。所提供的塗料系統分三種輕微的不同顏色層次,分別塗飾於鐵塔的不同層次,協調而更為絢麗。佐敦油漆除了提供高品質的塗料產品外,還在整個施工過程派出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在現場指導施工。
111
完成點贊任務,獎勵10財富值
加入戰隊答題,平均獎勵翻1.5倍
賺財富值
埃菲爾鐵塔鐵塔-淘寶家居飾品風格多樣,滿足不同裝飾需求!
關注易經八卦的人也在看
淘寶埃菲爾鐵塔鐵塔風格裝飾百搭,做工精良,售後服務好,極速配送到您家!
杭州易宏廣告有限公司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幫我查一下「概要總解以希臘為代表的古典主義藝術的基本特徵和意義」
外國建築史64學時教學大綱(建築學專業) 緒論 ( 2 學時): 1 、介紹本課所聯系的世界歷史和文化發展進程、時間與地區,歷史內容講解中將使用的各種主要建築文化藝術概念及其關系。通過緒論課,學生應對以後教學所涉及的歷史文化發展和分布有比較清晰的概括性知識,主動注意建築歷史變革中的各種形式與觀念差異,並具有建立在一般建築學原理基礎上進行歷史建築分析的意識。 2 、可探討原始建築特別建築藝術的起源,除有關勞動、交流、裝飾本能等原因外,巫術與宗教原因應引起特別重視,因為在基本功能外它,是許多建築類型、形體模式、裝飾主題的基礎。作為後繼教學內容的引子,它還應使學生有沿藝術的起源去擴展知識的可能性。 古代建築史 第一階段:早期人類文明與西洋古典時期建築 (共 12 學時) 主要包括古代埃及、兩河流域與波斯、印度、愛琴海地區以及古希臘、羅馬奴隸社會建築文化。 在古代埃及、兩河流域與波斯的教學內容中,前者可相對突出地域環境原、始宗教觀念同紀念性建築藝術的關系,後者可相對突出技術與建築藝術的關系,以使兩者起到互補作用。 有關古希臘、羅馬應注重社會文化和技術背景對西洋古典建築產生與發展的影響,柱式形式和文化內涵的異同,柱式以外的重要建築形式差別,以及這些差別的歷史意義。 課堂教學中古代埃及、兩河流域與波斯可作為兩個橫向分布的相關教學單元,古希臘羅馬可作為兩個縱向相關的教學單元,並同後續的西方中世紀相聯系。 古印度和愛琴海建築為課外自學內容,學生應了解這兩支人類古老文明的存在,知曉代表其建築成就的古印度文化謨亨約·達羅城,印度佛教文化桑契大窣堵坡,卡利而支提窟菩提迦耶佛祖塔,克里特文化克諾索斯(米諾斯)王宮,邁西尼文化衛城、獅子門等。 一、古埃及建築 ( 3 學時) 一般歷史背景與建築知識 : 歷史分期、國家社會概況、技術水平與一般建築發展情況等,並結合實例理出各類建築已知沿革情況的一般線索。 重點分析建築對象: 金字塔式陵墓,神廟。 重點分析內容: 1 、自然環境與宗教文化對建築藝術的影響,主要應涉及:總體生存環境形態,有關世界和人生的觀念,如永恆與輪回、靜態的空間與流動的時間等;國家的主要建築及其藝術目標同這些觀念的關系,圍繞藝術目標對石材和灰泥等材料的運用等。 2 、金字塔:形式特徵、尺度、同環境的關系、功能性空間序列。綜合的靜態體量性效果以及動態空間效果同它的配合。 3 、神廟:形式特徵、尺度、空間層次、虛實關系,軸線與空間效果。結構與裝飾,裝飾同建築造型主體的關系。 5 、對於重點分析對象,學生應能以草圖方式記憶和表達其典型形象,並能通過它們把握具有典型意義的古埃及建築的特色。 應知曉的實例類型 : 馬斯塔巴、昭塞爾金字塔,吉薩金字塔群,曼都赫普特三世墓,阿布辛貝石窟,卡納克阿蒙神等。 思考題: 古埃及金字塔的建築特徵與於特定歷史背景下的藝術效果。 古埃及神廟建築的建築空間與裝飾特色。 二、古西亞建築 ( 1 學時) 一般歷史背景與建築知識: 古代兩河流域與波斯國家歷史文化概況與宗教、城市、宮殿建築概況。 重點分析內容: 1 、自然環境、資源與建築材料特色對建築藝術的影響,拱券結構、琉璃飾面的發源地。 2 、夯土、磚坯材料同結構、裝飾的關系。 3 、結合材料技術與實例展示這一地區具有典型意義的建築特色。 應知曉的實例與類型 : 烏爾山嶽台,巴比倫空中花園,新巴比倫誠伊什達門,薩艮王宮,帕塞玻里斯王宮等。 三、古希臘建築 ( 4 學時) 一般歷史背景與建築知識: 1 、歷史分期、國家社會概況、要重點介紹的「古典」時代,作為西方文明搖籃的各種文化特徵與成就,包括自然哲學到形而上學的發展、各種藝術的特色,樑柱結構基礎上西洋古典建築形式的起源。 2 、建築概況,結合實例理出各類建築已知沿革情況的一般線索。 重點分析對象: 聖地,神廟,古典柱式,雅典衛城及衛城中的帕提農神廟等主要建築。 重點分析內容: 1 、自然環境、生活方式與宗教對建築藝術的影響,主要應涉及:總體生存環境形態,希臘泛神論及其關於自然環境、人神關系的觀念,作為最高等級建築的神廟及其藝術目標同這些觀念的關系,圍繞藝術目標對石材的運用等。 2 、宗教聖地:環境、建築組成與特有的「自由式」建築布局的特徵,以及它們共同構成的場所特性。 3 、神廟:建造環境環境、宗教活動方式與基本建築特徵。 4 、古典柱式:主要形式包括造型、比例特徵,產生的基礎與展示的性格,在古希臘同希臘泛神論、哲學與美學觀念相聯系的應用特徵及其意義。 5 、神廟與柱式的綜合藝術效果,內外空間、結構與裝飾、形體比例、周圍環境等相關的綜合藝術特色。 6 、德爾斐阿波羅聖地、雅典衛城布局特色,帕提農等雅典衛城主要建築的特色。 7 、對於重點分析對象,學生應能以草圖方式記憶和表達其典型形象,並能通過它們把握具有典型意義的古希臘建築的特色。 應知曉的建築實例與類型 : 德爾斐阿波羅聖地,雅典衛城及其帕提農神廟等主要建築,以佛所阿丹密斯廟,奧林比亞宙斯廟,城市廣場與柱廊,露天劇場,健身場等。 思考題: 古希臘雅典衛城的群體布局藝術。 古希臘柱式與神廟建築藝術的特色。 四、古羅馬建築 ( 4 學時) 一般歷史背景與建築知識: 1 、歷史分期、國家社會概況、要重點介紹的「帝國」時代,注意羅馬文化同希臘文化的聯系與差別。 2 、建築概況,結合實例理出各類建築已知沿革情況的一般線索,古典建築演變方向的一般介紹,維特魯威與《建築十書》,西方歷史進程中在羅馬內部空間成為建築藝術主角的判斷。 重點分析對象: 圖拉真廣場等帝國幾何形廣場,凱旋門、巴西利卡、萬神廟、大角斗場、卡拉卡拉浴場等。 重點分析內容: 1 、中心、圍合與十字劃分的傳統場所觀念,以及帝國意識、藝術品味、以拱券結構為代表結構進步和天然水泥等對建築藝術的影響,主要應涉及:羅馬建築的空間形態、結構與尺度、造型與裝飾特色等。 2 、平面與空間形態:建築平面布局的特徵,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的地位,大規模完整幾何形內部空間的意義。 3 、結構與空間形態:大型建築中的建築材料與結構,新技術對內部空間地位和形態的影響,羅馬建築中共券結構的特徵。 4 、古典柱式的主要形式特徵,在同性格相關裝飾性造型以及應用中同希臘的差別。 5 、柱式同拱券結構的關系:新的古典式建築構圖方式,柱式同拱券、牆體結合以及柱列同拱券在空間組合中的配合,西方古典建築藝術經古羅馬形成的新的形式構圖。 6 、結合重點分析對象,在展示羅馬建築共性的同時,突出萬神廟、大角斗場和卡拉卡拉浴場在空間、結構、裝飾方面的特有藝術特點。 7 、對於重點分析對象,學生應能以草圖方式記憶和表達其典型形象,並能通過它們把握具有典型意義的古羅馬建築的特色。 應知曉的建築實例與類型 : 圖拉真廣場,馬克辛提烏斯巴西利卡、萬神廟、大角斗場、卡拉卡拉浴場、君士坦丁凱旋門,阿德良離宮,以及營寨城、劇場,宮殿,城市住宅,記功柱等。 思考題: 古羅馬建築結構與空間藝術。 古羅馬柱式與古典建築構圖特徵。 第二階段:中古時期建築 (共 10 學時) 主要包括拜占庭(東羅馬)、西方中世紀、西亞伊斯蘭地區、東歐、亞洲其他地區封建社會與美洲建築文化。 拜占庭、西方中世紀和西亞與中亞伊斯蘭建築為課堂內容。其中西方中世紀為教學主線,強調西方自希臘羅馬以來的歷史沿革,拜占庭建築突出羅馬技術同東正教觀念及西亞古代建築藝術的結合,伊斯蘭建築主要介紹其作為一種建築文化類型的基本特色。 東歐、亞洲其他地區與美洲建築為課外自學內容,學生應了解基本的社會與宗教狀況,主要建築類型和特徵,應知曉的代表性實例有:東歐諾夫格羅夫克聖索非亞主教堂(俄國)、沃土涅謝尼亞教堂(俄國)、華西里·伯拉仁內教堂(俄國)、斯巴斯基鍾塔等(俄國)。亞洲婆羅門教康達利耶—馬哈迪瓦廟(印度)等,伊斯蘭教泰基—瑪哈爾陵(印度)等,佛教吳哥窟(柬埔寨)、佛國寺(朝鮮)、法隆寺(日本)、唐昭提寺(日本)等,宮殿建築景福宮(朝鮮)、鳳凰堂(日本)、松本城天守閣(日本)等,日本神道建築伊勢神宮等。美洲陶底華岡金字塔群,馬楚—皮楚城等。 五、早期基督教與拜占庭建築 ( 2 學時) 一般歷史背景與建築知識 : 1 世紀基督教在羅馬的產生,從利用各種即有建築到合法化後尋找適宜的宗教建築形式。羅馬的分裂,羅馬晚期的基督教活動與拜占庭概況,天主教東正教的分裂。 重點分析對象: 西方巴西利卡式教堂,聖拜占庭聖索菲亞大教堂。 重點分析內容: 1 、基督教基本教義、活動方式,早期教父對世界和人生的認識。 2 、巴西利卡式教堂的產生,空間型制及其對基督教觀念和活動方式的適應性。 3 、以基督教(東正教)教堂為代表的拜占庭建築的結構、空間成就與裝飾特色。 4 、帆拱、鼓座、穹隆等的空間、造型,這種形式古典建築的未來影響。 5 、對於重點分析對象,學生應能以草圖方式記憶和表達其典型形象,並能通過它們把握具有典型意義的早期基督教與拜占庭教堂建築的特色。 應知曉的實例 : 聖索菲亞大教堂,聖維達爾教堂,聖馬可大教堂。 思考題: 以索非亞大教堂為代表的拜占庭建築結構與空間發展。 六、羅馬風教堂 ( 2 學時) 一般歷史背景與建築知識: 1 、西羅馬滅亡後的西方中世紀封建社會, 5 — 9 世紀的黑暗年代與 9 — 12 世紀的經濟文化復甦,基督教(天主教)在文明復甦進程中的地位。 2 、封建統治者的城堡,宗教團體修道院,城市重新出現的進程與大教堂建築。 重點分析對象: 以教堂為代表的羅馬封建築特點,比薩大教堂。 重點分析內容: 1 、教堂平面向拉丁十字的發展,形體向高聳的發展,塔的地位。 2 、被稱為羅馬風的結構與形象特徵。 3 、建築空間效果追求,宗教意向以及結構對這種意向的局限。 4 、結構向肋架十字拱的發展。 5 、可能條件下展示西歐南北方羅馬風教堂的基本差異。 6 、對於重點分析對象,學生應能以草圖方式記憶和表達其典型形象,並
㈡ 埃菲爾鐵塔是干什麼用的
1884年,為了迎接世界博覽會在巴黎舉行和紀念法國大革命100周年,法國政府決定修建一座永久性紀念建築。經過反復評選,居斯塔夫·艾菲爾設計的鐵塔被選中,建成後鐵塔就以艾菲爾的名字命名。埃菲爾鐵塔是巴黎的標志之一。
這個為了世界博覽會而落成的金屬建築,曾經保持世界最高建築45年, 直到紐約帝國大廈的出現。 它由150萬個鉚釘連接固定, 據說它對地面的壓強只有一個人坐在椅子上那麼大。塔的四個面上, 銘刻了72個科學家的名字,都是為了保護鐵塔不被摧毀而從事研究的人們。
(2)世界上第一座鋼鐵結構的高塔是什麼擴展閱讀:
埃菲爾鐵塔屹立在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畔,高320多米,相當於100層樓高。4個塔墩由水泥澆灌,塔身全部是鋼鐵鏤空結構,共有1萬多個金屬部件,用幾百萬個鉚釘連接起來。埃菲爾鐵塔是世界上第一座鋼鐵結構的高塔,就建築高度來說,當時是獨一無二的。
鐵塔採用交錯式結構,由四條與地面成75度角的、粗大的、帶有混凝土水泥台基的鐵柱支撐著高聳入雲的塔身,內設四部水力升降機(現為電梯)。
它使用了1500多根巨型預制梁架、150萬顆鉚釘、12000個鋼鐵鑄件,並且沒有用一點水泥,總重7000噸,由250個工人花了17個月建成,造價為740萬金法郎,每隔7年油漆一次,每次用漆52噸。
在設計、分解、生產零件、組源尺裝到修整過程中,總結出一套科學、經濟而有效的方法,同時也顯示出雹源高法國人異想天開式的浪漫情趣、藝術品位、創裂悄新魄力和幽默感。
㈢ 跪求埃菲爾鐵塔簡介,急!😂
埃菲爾鐵塔是巴黎的標志之一,被法國人愛稱為「鐵娘子」。它和紐約的帝國大廈、東京的電視塔同被譽為西方三大著名建築。
1889年,法國大革命100周年,巴黎舉辦了大型國際博覽會以示慶祝。博覽會上最引人注目的展品便是埃菲爾鐵塔。它成為當時席捲世界的工業革命的象徵。
埃菲爾鐵塔的設計者是法國建築師居斯塔夫·埃菲爾。早年他以旱橋專家而聞名。他一生中傑作累累,遍布世界,但使他名揚四海的還是這座以他名字命名的鐵塔。用他自己的話說:埃菲爾鐵塔「把我淹沒了,好像我一生只是建造了她」。當初,法國政府雖然決定在巴黎建造一座世界最高的大鐵塔,但提供的資金只是所需費用的1/5。埃菲爾為實現他的設計,曾將他的建築工程公司和全部財產抵押給銀行作為工程投資。
1887年1月28日,埃菲爾鐵塔正式開工。250名工人冬季每天工作8小時,夏季每天工作13小時,終於,1889年3月31日這座鋼鐵結構的高塔大功告成。埃菲爾鐵塔的金屬製件有1.8萬多個,重達7000噸,施工時共鑽孔700萬個,使用鉚釘250萬個。由於鐵塔上的每個部件事先都嚴格編號,所以裝配時沒出一點差錯。施工完全依照設計進行,中途沒有進行任何改動,可見設計之合理、計算之精確。據統計,僅鐵塔的設計草圖就有5300多張,其中包括1700張全圖。
建成後的埃菲爾鐵塔高300米,直到1930年它始終是全世界最高的建築。如今,鐵塔上增設橘模猜了廣播和電視天線,它的總高已達320米。站在塔上,整個巴黎都在腳下。每天都有世界各地的遊客慕名前來參觀。到1988年,「鐵娘子」已迎接來自五大洲的遊客1.23億人次。
1989年3月31日,埃菲爾鐵塔整整100歲。為此巴黎鐵塔管理公司特地主持隆重的紀念活動,重現了百年前埃菲爾率眾登頂的歷史場景:身著黑色禮服、頭戴寬邊禮帽、手持國旗的「埃菲爾」和30名「知名人士」、「建築工人」,在隆重的鼓樂聲中拾級而上。當他把三色旗插上塔頂時,21響禮炮齊鳴,群鴿繞塔飛翔,彩色氣球飄上藍天。在鐵塔2層平台的圍欄上懸掛著用世界各國文字書寫的「慶祝鐵塔100歲」的彩色條幅。無數遊客翹首目睹了這一壯觀場碼悄面。
埃菲爾鐵塔經歷了百年風雨,但在經過本世紀80年代初的大修之後風采依舊,巍然屹立在塞納河畔。它是全體法國人民的驕傲。
埃菲爾鐵塔在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南岸,是世界上第一座鋼鐵結構的高塔,被視為巴黎的象徵。因法國著名建築師斯塔夫·埃菲爾設計建造而得名。建於1887—1889年。塔高300餘米,塔身重達9,000噸,分三層。第一層平台距地面57米,設商店和餐廳;第二層平台高115米,設有咖啡館;第三層平台高達276米,供遊人遠眺,底部面積圓型1萬平方米,在第三層處建築結構猛然收縮,直指蒼穹。從一側望去,象倒寫的字母「Y」。該塔由1.8萬余個組成部件和250多萬個鉚釘構成。有電梯或徒步登塔頂。入夜,塔頂發出轉動著彩色探照燈光,防飛機碰撞。塔旁豎立長方形白色大理石柱,柱頂安放斯塔夫埃菲爾鍍金頭像。
埃菲爾鐵塔在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南岸,是世界上第一座鋼鐵結構的高塔,被視為巴黎的象徵。因法國著名建築師斯塔夫·埃菲爾設計建造而得名。建於1887—1889年。塔高300餘米,塔身重達9,000噸,分三層。第一層平台距地面57米,設商店和餐廳;第二層平台高115米,設有咖啡館;第三層平台高達276米,供遊人遠眺,底部面積1萬平方米,在第三層處建築結構猛然收縮,直指蒼穹。從一側望去,象倒寫的字母「Y」。該塔由1.8萬余個組成部件和250多萬個鉚釘構成。有電梯或徒步登塔頂。入夜,塔頂發出轉動著彩色探照燈光,防飛機碰撞。塔旁豎立長方形白色大理石柱,柱頂安放斯塔夫埃菲爾鍍金頭像。
2、
㈣ 埃菲爾鐵塔是世界上第一座什麼結構的高塔
埃菲爾鐵塔是世界上第一座鋼架鏤空結構的高塔。
埃菲爾鐵塔的結構如下:
塔身為鋼架鏤空結構,高325米,重9000噸。有海拔57米、 115米和274米的三層平台可供游覽,第四層平台海拔300米,設氣象站。頂部架有天線,為巴黎電視中心。從地面到塔頂裝有電梯和1711級階梯。總高約324米的它一度保持「世界最高建築物」紀錄達30年之久。
鐵塔採用交錯式結構,由四條與地面成75度角的、粗大的、帶有混凝土水泥台基的鐵柱支撐著高聳入雲的塔身,內設四部水力升降機(現為電梯)。它使用了1500多根巨型預制梁架、150萬顆鉚釘、12000個鋼鐵鑄件,並且沒有用一點水泥,總重7000噸,由250個工人花了17個月建成,造價為740萬金法郎,每隔7年油漆一次,每次用漆52噸。這一龐然大物顯示了資本主義初期工業生產的強大威力,與其說是建築,不如叫做象徵更為恰當。
建成的鐵塔非常的壯觀,以至於獲得了許多最初批評家的欣賞。其中就包括當時的法國首相Tirard,起初他對這個工程持反對意見,但是在工程結束之後他卻專門為埃菲爾頒發榮譽軍團勛章(Legion of Honor)。這座巍峨的鐵塔,成為了法國至高技術的符號,也成了法國的符號。
㈤ 世界上第一座鋼筋水泥結構的建築物是什麼啊
"芝加哥保險大樓(1884年-1885年建成),它是世界上第一座由鋼筋混凝土結構支撐的建築。"
這是可查的唯一的接近答案。
㈥ 關於埃菲爾鐵塔的資料 埃菲爾鐵塔簡介
1、埃菲爾鐵塔(法語:La Tour Eiffel;英語:Eiffel Tower)矗立在法國巴黎的戰神廣場,是世界著名建築,也是法國文化象徵之一,巴黎城市地標之一,也是巴黎最高建築物,高300米,天線高24米,總高324米,是巴黎最高的建築物,於1889年建成,得名於設計它的著名建築師、結構工程師古斯塔夫·埃菲爾。
2、1889年,法國大革命100周年,巴黎舉辦了大型國際博覽會以示慶祝。博覽會上最引人注目的展品便是埃菲爾鐵塔。它成為當時席捲世界的工業革命的象徵。埃乎橘菲爾鐵塔的設計者是法國建築師古斯塔夫·埃菲爾。1887年1月28日,埃菲爾鐵塔正式開工。250名工人冬季每天工作8小時,夏季每天工作13小時,終於,1889年3月31日這座鋼鐵結構的高塔大功告成。埃菲爾鐵塔是由很多分散的鋼鐵構件組成的——看起來就像一堆模型的組件。鋼鐵構件有18038個,重達10000噸,施工時共鑽孔700萬個,使用鉚釘250萬個。信戚由於鐵塔上的每個部件事先都嚴格編號,所以裝配時沒出一點差錯。施工完全依照設計進行,中途沒有進行任何改動,可見設計之合理、計算之精確。據統計,僅鐵塔的設計草圖就有5300多張,其中包括1700張全圖。建成後的埃菲爾鐵塔高300米,直到1930年它始終是全世界最高的建築。如今,鐵塔上增設了廣播和電視天線,它的總高已達320米。站在塔上,整個巴黎都在腳下。每天都有世界各地的遊客慕名前來參觀。
3、埃菲爾鐵塔屹立在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畔,高320多米,相當於100層樓高。4個塔墩由水泥澆灌,塔身全部是鋼鐵鏤空結構,共有1萬多個金屬部件,用幾百萬個鉚釘連接起來。埃菲爾鐵塔是世界上第一座鋼鐵結構的高塔,就建築高度來說,當時是獨一無二的。1884年,為了迎接世界博覽會在巴黎舉行和紀念法國大革命100周年時,歲坦團法國政府決定修建一座永久性紀念建築。經過反復評選,古斯塔夫·埃菲爾設計的鐵塔被選中,建成後鐵塔就以埃菲爾的名字命名。埃菲爾的設計非常高明,在兩年多的施工過程中,從未發生過任何傷亡事故;在組裝部件時,鑽孔都很准確地和上,這在建築史上是很了不起的。鐵塔共有3層,每層有一個平台,在鐵塔塔頂可以觀賞巴黎全城迷人的景色。
㈦ 埃菲爾鐵塔
Eiffel是建築師,正確點來說是設計師的名字。
在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南岸,是世界上第一座鋼鐵結構的高塔,為全鋼結構重達1萬噸,高320米,被視為巴黎的象徵。建成於李斗1889年的,以設計師埃菲爾的名字命名。塔分三啟擾陸層觀景平台,一層高57米,二層115米,三層320米。第一層設有豪華餐廳和商店。鐵塔當時是為1889年在悄頃巴黎舉辦的國際博覽會興建的標志建築。底部面積1萬平方米,在第三層處建築結構猛然收縮,直指蒼穹。從一側望去,象倒寫的字母「Y」。該塔由1.8萬余個組成部件和250多萬個鉚釘構成。塔的四腳有步梯和電梯到達塔上的觀景平台。在塔上的觀景平台可俯瞰巴黎的全景。入夜,塔頂發出轉動著彩色探照燈光,防飛機碰撞。塔旁豎立長方形白色大理石柱,柱頂安放斯塔夫埃菲爾鍍金頭像。
㈧ 埃菲爾鐵塔是世界上第一座什麼結構的高塔
分類: 生活 >段雹滲> 交通出行
解析:
埃菲爾鐵塔是世界上第一座鋼鐵結構的高塔
法國巴黎的埃菲爾鐵塔,是1884年法國 *** 為慶祝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100周年,舉辦世界博覽會而建立起來的永久性建築物。鐵塔因它的設計者居斯塔夫·埃菲尓而得名。鐵塔高320.7米,重約7000噸,由18038個優質鋼鐵部件和250萬個鉚釘鉚接而成。底部有4個腿向外撐開,在地面上形成邊長為100米的正方形,塔腿分別由石砌礅座支握脊撐,地下有混凝土基礎。塔分三層,第一層高57米,第二層115米,第三層274米,從塔座到塔頂共有1711級階梯。鐵塔的修建肆冊,表明了19世紀後期結構科學和施工技術的進步。今天,埃菲爾鐵塔的宏偉形象已成為巴黎的象徵。
㈨ 埃菲爾鐵塔的建築史
埃菲爾鐵塔舉世聞名。這次去法國旅遊,身臨其境,觀賞了埃菲爾鐵塔,令人嘆為觀止。出於專業的興趣,將收集的埃菲爾鐵塔相關資料,從建築的角度,將埃菲爾鐵塔的設計、施工、維護、使用等方面整理歸納,貼於此處,願與朋友們交流。
眾所周知,埃菲爾鐵塔是為1889年巴黎世博會和紀念法國大革命100周年修建的。當時法國政府給設計人員提出了兩個條件,一是用該建築來募集資金,在建成後「用塔養塔」,靠遊人觀光回收資金;二是按臨時建築考慮,建築高度1000英尺,博覽會後要拆除。這兩個先決條件缺一不可。設計師埃菲爾是這樣構思設計方案:把塔的高度確定300米(1930年後增加了24.79米),分四層,首層57.6米,二層115.7米,三層276.1米,四層300米,一、二層設有餐飲(也可以觀光)、三層設觀光台,從塔底到塔頂還設了1710級台階,同時可供1萬遊人登塔觀光,以滿足「用塔養塔」的條件。實際上,在世博會半年期間內,該塔回收資金140萬美元,而該塔的預算造價是160萬美元,除去政府補貼30萬美元,埃菲爾和他的公司需出130萬美元,,這表明半年時間己收回成本。為滿足拆除方便的條件,埃菲爾大膽創新,塔身選用了鋼鐵鏤空結構,既減輕自重,又減少風阻力,所有鋼鐵構件均用鉚釘連接,以提高抗地震力和風荷載的能力。讓人驚奇的是:整個塔身用鋼鐵7000餘噸,由12000個金屬部件組成,用250萬個鉚釘連接,鑽孔700萬個,每個部件編號後在工廠製造,爾後到現場組裝,沒有出過一次錯誤,而5300多張圖紙沒有修改變更一次,施工完全按圖紙進行,沒有任何改動,可見設計之合理,計算之准確。這座鐵塔的建成是當時世界上第一座鋼鐵結構的塔,也是當時世界上高度最高的塔。這樣的設計在世界建築史上埃菲爾創造了奇跡。
埃菲爾鐵塔開工於1887年1月27日,1889年3月31日竣工,1889年5月15日交付使用對遊人開放。參加施工人員250人,夏季每天工作13小時,冬季每天8小時。該塔佔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總重量達1萬余噸,總高度300米,這樣一個龐大建築,250個工人參與施工,僅用了兩年時間就建成,在建築史上罕見。不但工期短,而工程質量也很好。250萬個鉚釘的製造誤差是十分之一毫米;四個與地面成75度的獨立鋼筋砼塔基墩,施工到54米高度要連成整體平台,其水平誤差不到6.4厘米,為順利安裝鐵塔創造了基本條件;經測量,塔身在炎熱夏天由於鋼鐵膨脹自動升高17厘米,而到冬季又自動收縮原正常高度,100多年來沒有因溫度應力而破壞結構。法國的建築工人創造了奇跡。
為防止鋼鐵腐蝕降低強度,埃菲爾在設計交底時指出:「只有適當的油漆,才能保障這座金屬建築的壽命」。設計要求在鋼鐵構件表面刷漆,刷漆的質保期為7年,也就是每隔7年就要全部重新刷漆,刷一次大約需55噸的油漆,漆的質量和刷漆的程序要求很嚴格,埃菲爾塔全部構件表面面積達20萬平方米,而能確保外表顏色均是一個色,就是現看到的棕褐色,這是一項高難度的復雜工程,而埃菲爾塔創造了高難度維護的奇跡。
臨建改永久又是埃菲爾鐵塔的又一奇跡。
原設計規劃是在1889年世博會後拆除,由於種種原因政府做出決定,不但不拆,還再增高,在原塔頂高300米處再增24.79米,用作氣象服務和廣播電視天線,最終形成今日世人看見的埃菲爾塔,它經歷百年風霜雨打,巍然屹立在塞納河畔,如今,不僅是一座供遊人觀光的鐵塔,還是熱鬧的商業大廈,法國廣播電台中心,氣象台和電視台的發射塔。埃菲爾塔已成為法國現代巴黎的永久標志性建築,也是法國巴黎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