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攀枝花鋼鐵工業基地和上海寶山鋼鐵工業基地的發展條件有什麼不同
攀枝花鋼鐵工業基地以國內鐵礦石,質量稍差但有保障...問題是內地缺水...
寶鋼使用的是進口鐵礦石,品質好,但受國際跌礦石價格影響嚴重...被嚴重製約...。
『貳』 臨海型工業是怎樣布局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超級油輪、巨型運輸船舶和集裝箱的出現,能夠大幅度地減少運費、降低成本。一些自然資源貧乏的國家便利用便利、廉價的海運從國外運進石油、煤鐵礦石等原料,製成工業產品再輸往海外,這就為臨海地區建立大型工業聯合企業提供了有利條件。如日本瀨戶內海福山、義大利在南部海港塔蘭托建立的年產1000萬噸鋼的大型鋼鐵廠,其布局就是臨海型的。我國的上海寶山鋼鐵基地的布局也屬「臨海型」,它充分利用上海港萬噸海輪可常年通航的優勢,居水陸交通樞紐地位,腹地廣大,人口眾多,及工業部門齊全,為了滿足上海周圍工業對鋼鐵的需求,布局了鋼鐵廠,寶山鋼鐵廠的鐵礦石來源主要是通過海運,從澳大利亞進口來的。
『叄』 高中地理 中國移煤就鐵 移鐵就煤 煤鐵復合型 臨海型工業布局例子
中國移煤就鐵:馬鞍山鋼鐵工業基地。
移鐵就煤:太原鋼鐵工業基地。
煤鐵復合型 :鞍頃稿山、攀枝花鋼鐵扮數工業基地。
臨海型工業布局:上海寶山鋼鐵雀缺孝工業基地。
『肆』 二戰後世界鋼鐵工業的區位轉移軌跡及其原因
二戰後,由於大型(海洋)運輸船的出現,使煤鐵的運輸成本逐漸降低,鋼鐵工業開始布局在海港,如:日本的太平洋沿岸;義大利的塔蘭托,法國的敦刻爾克,中國的上海等。二戰後,鋼鐵工業主要布局在港口,便於運輸,接近於消費市場,為臨海型工業布局。
1914~1950年由於兩次世界大戰的破壞和多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影響,鋼鐵生產發展緩慢。1950年生鐵產量和鋼產量分別只增長到1.30億噸和1.89億噸。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氧氣頂吹轉爐煉鋼和連續鑄鋼技術的發展,帶鋼熱連軋機和冷連軋機的發展,使鋼鐵生產能力大為提高,各國恢復和發展經濟又需要大量的鋼鐵,於是鋼鐵生產又以較快的速度發展。1974年生鐵產量增至5.05億噸,而鋼產量更高達7.10億噸。隨後因1973年開始的石油調價和世界性的經濟蕭條,鋼鐵生產發展轉慢,甚至有些年份反而下降了。到1979年世界生鐵和鋼的產量才創造了新的紀錄,分別達5.29億噸和7.47億噸。但是,以後幾年又下降了。總的來看,鋼鐵工業發展速度還是比較快的。1919年美國鋼產量佔世界鋼總產量的比重高達59.2%。從50年代中期起,日本、蘇聯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鋼鐵工業發展較快,在世界范圍內鋼鐵生產集中在某一國家的程度大為削弱了。20世紀70年代後幾年,最大產鋼國蘇聯鋼產量佔世界鋼總產量的比重為20%左右。發展中國家鋼總產量增長比發達國家快,因此,雖然佔世界鋼總產量的比重還很小,但所佔比重不斷增大1982年全世界產鐵的國家和地區已增至50個左右,產鋼的國家和地區增至100個左右。年產鋼量曾達到500萬噸以上的共有24個。其中年產鋼曾達 1億噸以上的有蘇聯、美國和日本;2000~6000萬噸的有中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英國和法國;1000~2000萬噸的有波蘭、加拿大、巴西、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西班牙、比利時、印度和南朝鮮。
鋼鐵工業亦稱黑色冶金工業。鋼鐵工業是重要的基礎工業部門,是發展國民經濟與國防建設的物質基礎。冶金工業的水平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化的標志。鋼鐵工業是龐大的重工業部門。它的原料、燃料及輔助材料資源狀況,影響著鋼鐵工業規模、產品質量、經濟效益和布局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