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鋼鐵俠在現實生活中可以造出來嗎
還不能,美國有一個這樣的計劃,但不是一個人,而是許多人參與。另一方面,能源問題也是很難解決的。
B. "鋼鐵俠"真能造出來嗎
不靠天賦異稟的超能力,不靠飛來橫禍的基因突變,鋼鐵俠Tony Stark僅憑科技的力量:一身炫酷的機甲就拯救了世界,贏得了無數粉絲。鋼鐵俠的一身機甲究竟距離現實有多遠?其實,防禦、武器系統是很常規的事情不必多說;智能對話系統Javis也已經有了現實版:Siri和Google Now;飛行推進系統也有現實中的對應版本:離子推力器;而唯有最核心最重要的能源系統,方舟反應堆(Arc Reactor),現實中從未有人真正實現過。方舟反應堆究竟是何物?現實中的人類距離實現有多遙遠?
鋼鐵俠的方舟反應堆,不需要補充煤炭汽油等燃料,不需要放射性重金屬也不需要光照,而且提供的能量密度高得驚人,這樣的能源在世界上有且僅有一種:受控核聚變。聚變的原材料是氘和氚,如果技術發展的足夠好那麼只用氘也可以,而氘在自然界中極其豐富:水中就有足夠的氘!因此我們可以推測,鋼鐵俠利用身體中的水作為原料,用小型離心機分離出氘,然後供給方舟反應堆用來聚變以獲得能源的。
方舟反應堆的具體實現方式是什麼呢?我們先看兩張圖:
其中等式左邊表示的是能量約束時間,R是托卡馬克的大半徑,可見半徑越大能量約束性能越好。因此想要把裝置尺寸縮小幾個數量級還能讓聚變發生是個相當困難的事情,這也就是為什麼越新越好的托卡馬克就做的越大,為了達到聚變發生條件不得不如此啊…公式里還有其他幾項,例如電流I、密度n、磁場B等,可以通過提高這些量來實現小型化托卡馬克嗎?問題是,電流I、密度n越大,托卡馬克內部的等離子體不穩定性越強,電流太大則整個燃料可能完全失去約束然後炸壞裝置。磁場B如果可以增大倒是最好不過了,可是還是做不到啊!現在人類能實現的最大穩態磁場也就是10特斯拉這個數量級,ITER裝置已經設計用這最大的磁場來做了,而其尺寸還必須得做成10米高那麼大。。。因此鋼鐵俠如果想要真的做出來一個如此小型的托卡馬克的話,他一定是發現了什麼不得了的物理突破,當今世界上還從未有人發現過!不過鑒於等離子體理論研究的不給力現況,全新的物理現象的發現完全是有可能的,比如說80年代就在實驗上首先發現了所謂的H-mode(高約束模式),一下子把聚變難度降低了不少。所以說鋼鐵俠如果是個物理實驗狂人,搞出來這種新突破也不是不可能呢!
《鋼鐵俠》作為一個超級英雄科幻電影,距離現實卻並非遙不可及,這也是我最喜歡它的地方之一吧。
C. 人類現在可以造出鋼鐵俠嗎
在電影中,鋼鐵俠的裝備賦予了普通肉身人Tony Stark上天入地、無堅不摧的超能力。科幻源於人類的夢想和創造力,打造鋼鐵戰衣的科幻技術很多在現實生活中都能找到對應的實驗原型和產品。難處在於現實中的技術還無法做到象電影中那樣完美集成,無法小型化、精密化,也無法象電影中展現的那樣運用自如、隨心所欲。
現實中能運用到鋼鐵俠製造的一些技術點及其發展歷史:
1)3D全息交互(3D Holographic Interaction)
Tony Stark通過虛擬3D全息顯示設備來設計戰衣,這套設備投射的虛擬物體能夠自由旋轉和放大,彷彿真實物體一樣可以操控。類似的概念在《星球大戰》、《阿凡達》等電影中也屢見不鮮。
而在現實中,這項技術也在逐漸成形。早在2002年,MIT研究生Chad Dyne就發明了空氣投影交互技術Helios Display,運用電子和熱動力原理在空氣中形成虛擬3D全息圖像,並藉助激光跟蹤技術來與虛擬圖像產生交互。
目前,Chad Dyne創立的IO2和芬蘭的FogScreen是市場上主要氣體投影設備的商用廠家。
2005年,IO2公司公開展示了世界上第一台3D空間投影系統,可以投射出22-42英寸的虛擬物體。如同鋼鐵俠一樣,操作者可以不藉助任何外界物體,就能直接對空氣中的虛擬投射物體進行操作。
D. 鋼鐵俠是不是存在
現在並不存在,因為現代科技還無法達到那個程度,但不排除未來將出現現實版IRON MAN的可能
E. 鋼鐵俠胸前的能量圈,在現實中可以製造出來嗎
作為漫威電影的開山鼻祖,《鋼鐵俠》系列電影成為了人人皆知的動漫角色,也有很多孩子的心中都住著一個鋼鐵俠的夢。鋼鐵俠的典型標志,除了那張特別有質感的面具之外,就一定是胸前的能量圈了。於是有的人便就好奇,我們是否在現實生活中,也可以製作出一個鋼鐵俠呢?然而現實是殘酷的,以人類目前的技術水平來看,人類並沒有辦法製作出一個真正的鋼鐵俠出來。
目前人類如果要設計出鋼鐵俠一樣的能量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希望未來可以研發出這樣的國防機器,來保家衛國。
F. 鋼鐵俠在現實世界真的能製造出來嗎
理論上是可以,但是實現起來很困難,不是一個人短時間內能完成的,即專使能完成也不屬會像電影中那麼厲害。
通信系統、電腦就不用說了,現在的通信終端越做越小,電腦越做越小
助力系統,這個相當於軍事中研發的外骨骼,可以增強人的能力,超越極限,比如跳高,負重等,具體來說就像通過助力可以輕松舉起很重的東西一樣,可以四兩撥千斤,當然不會像電影中那麼厲害
燃料系統,這個盔甲除了作戰,想要他的更重要原因是他能飛,要飛以及飛的持久,必須輕和燃料高效利用。所以提供能量的燃料需要小、輕但是能量要充足,同時也不能具有危險性,比如核聚變核裂變就很危險,不能考慮。
攻擊系統:鋼鐵俠的武器是手心的圓孔,激光目前的發展達不到,微型導彈不可能,所以短時間不可能實現,但是背上背攻擊武器的話倒可以考慮
人工智慧,整個盔甲需要人工智慧輔助控制,目前人工智慧的發展了解不是很多不太好說
G. 鋼鐵俠是真實存在的嗎
不,不是的,他只是被虛幻的存在罷了,就比如說我喜歡雷神,那個拿著錘子的雷神,雖然他不存在,只是被虛構的,但我還是喜歡他,就像一些有影響力的人物,即使他死了,也依然存在我們心中,你可以把鋼鐵俠當成偶像,這樣,即使不存在,也會在你心中存在
H. 小羅伯特唐尼帥氣依舊,永遠的鋼鐵俠,現實中到底有多帥
我想在很多影迷心中,小羅伯特·唐尼已經和著名的角色「鋼鐵俠」結下了不解之緣。鐵人是唐尼,他是鐵人。這個角色原本是漫畫書中的二線人物,後來改編成電影,成為最著名的超級英雄之一。關於曼威電影《唐尼》、《鋼鐵俠》系列、《復仇者聯盟》系列、《美國隊長》系列、《蜘蛛俠:英雄歸來》等。這也是《鋼鐵俠》第一部電影的成功,給曼威的破產帶來了希望。這就是為什麼它背後有曼威電影宇宙。超人和蝙蝠俠已經取代了好萊塢漫畫中的許多演員,X戰警也經歷了新舊交替。
從照片上我們可以看出,他當時看起來很溫柔,不僅他的皮膚很白,而且他的面部特徵也很深,一雙眼睛可能是令人看一眼就著迷。很多人認為唐尼20歲時的顏值非常高,甚至比蔡徐坤還要火,甚至比他高很多。
I. 電影中的「鋼鐵俠」走了,現實中的「鋼鐵俠」來了
文|佘凱文
來源|智能相對論(aixdlun)
在《復聯4》中,陪伴我們多年的鋼鐵俠,托尼.史塔克還是在不舍中離我們而去(不.是.劇.透),鋼鐵俠這一形象,曾拯救漫威於將傾,他同樣也是很多人打開科幻世界大門的領路人。
多少人,特別是男孩,在當初看完鋼鐵俠後會幻想什麼時候自己也能擁有這么一套機甲,時至今日這個夢想離我們越來越近。
外骨骼設備已在多領域落地
鋼鐵俠的戰甲其實就是一套外骨骼穿戴式設備,也可以稱為穿戴式機器人,這類設備對於技術要求很高,需要集人工智慧、感測、移動控制、信息、能源、驅動系統等等於一體。
外骨骼機器人能夠為穿戴著提供動力,其應用范圍十分廣泛,國內外已經出現很多較為成熟的產品。
在實際落地中,外骨骼設備主要分布在兩個方向,一是增幅型、一是輔助型,前者主要運用在軍事及工業領域,後者則在醫療領域較為常見。
外骨骼機器人的概念最早是來源於軍事領域,2000年左右,美國軍方產生了培育超級士兵的想法,「外骨骼機器人」在此時被提出。
美國軍方期望通過這類外骨骼穿戴式設備來提高士兵們的單兵能力,由外部機械進行增幅,使其在速度、彈跳、力量等方面獲得提升。
目前比較有名的軍事外骨骼機器人有美國雷神公司的XOS以及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人類外骨骼負重系統。
近幾年,國內對於軍事外骨骼機器人的重視程度也越來也高,例如中國兵器集團、中國航天工業集團、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等單位都在進行這方面技術的研發。
像在電影《流浪地球》中,外骨骼設備也多次出鏡,例如配備加特林的機型手臂,還有最後齊心協力推動「頂針」所使用的增幅手套,都屬於外骨骼設備。
在軍事領域外,目前外骨骼設備運用最多的當屬醫療康復領域。在該領域外骨骼設備主要是用在殘障人士及老年人身上,在擁有外骨骼機器人後,可以幫助恢復行走能力,或者直接賦予重新站立行走的能力。
在這方面比較著名的有美國EksoEkso Bionics公司,早在2012年,其設備就已經開始像醫院和康復中心提供。
國內方面,近幾年也湧入了一大波公司,包括傅利葉智能、尖叫 科技 、大艾、邁步、程天 科技 等等。
這些公司相比國外大型公司起步較晚,但目前都已經拿到市場融資,說明市場對於外骨骼機器人的前景十分認可。
大艾旗下的外骨骼機器人,於2018年6月成為中國首個通過CFDA認證的下肢外骨骼機器人。
特別在國內市場,據國家郵政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快遞業務量達到507.1億件,外骨骼設備對於相關從業人員而言變得十分必要。
京東在2017年就為旗下員工配備了外骨骼機器人,雖然京東早已開始部署無人倉儲系統,但仍需要人工來協助機器工作。員工每天彎腰幾千上萬次分揀快遞,長此以往,鐵打的身體也受不了。
京東的外骨骼機器人運用了壓力感測器、陀螺儀、無線傳導等技術和儀器,憑借動力學原,幫助工人減輕負重,減少身體損傷,並大幅度提升效率。藉助外骨骼設備的動力系統,即便是女性員工也能輕松搬運15KG的貨物。
除了以上領域,外骨骼機器人還在救災、搶險等場景得到廣泛運用。
你與「鋼鐵俠」之間只差450000刀
如果說上面那些設備看起來與「鋼鐵俠」還有差距,那麼接下來這套你應該會滿意。
英國的一家公司Gravity Instries研發了一套「飛行裝甲」Jet Suit,穿上它你便可以像鋼鐵俠一樣,感受飛行的樂趣。
這套設備帶有6 個迷你飛行引擎,各重22公斤,分別裝上4 個於雙手臂以及兩個於小腿或背上,使用鋰電池啟動,之後通過燃燒燃料的方式持續提供動力,穿戴著通過改變身體方向來控制飛行。
在飛行高度及速度方面,Jet Suit一定超過了你的預期,其最高飛行高度可達將近4000米,而最快時速接近89公里每小時。
2017年,Jet Suit還創造了身體控制噴氣發動機動力套裝中速度最快的吉尼斯世界紀錄,並且還入選《時代》雜志,2018年度代「年度最佳發明榜單」。
這套設備的研發,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讓人類重新思考未來飛行的模式,但目前而言技術還遠遠無法滿足實際需求,在啟動後每分鍾會消耗4公升的燃料,飛行時間最多持續9分鍾。
好消息是,Jet Suit已經在英國的Selfridge百貨公司進行出售,其售價為45萬刀(約300多萬人民幣),並且全球限量9套。
目前,Gravity Instries正打算推出一個世界級重力競賽系列,各家憑借自己的飛行裝備進行角逐,已經在與可能的主辦城市、媒體單位和贊助商就賽事具體運行進行討論,最快可能會在今年年底。
說起來,這套設備其實並沒有太多實際功能,只能用來 娛樂 ,雖然全球限量9套,但我想應該還沒賣完,錢多任性的朋友們,不妨可以考慮入手一套,畢竟300萬在北上廣的市中心也只夠買個廁所,但有了它你可能就是下一個「鋼鐵俠」。
外骨骼機器人在國內的商業化還有難題
雖然強大的功能性和龐大的市場需求,讓外骨骼機器人已經踏上了商業化的進程,但結果並不如想像中美好。以醫療康復外骨骼設備為例,三個方面的問題不解決,市場將無法達到期望的高度。
首先,價格問題是外骨骼機器人大規模普及性應用的最大絆腳石。受硬體技術影響,目前國內大部分外骨骼機器人公司還無法實現大規模量產,這導致了產品價格高居不下。
大體上一台普通國產醫療外骨骼機器人的售價大概在20-50萬左右,雖然相比美國、日本的進口產品動輒100萬,甚至200萬一套的價格要低出很多,但這依然不是普通民眾可以接受的價格。
2016年,尖叫 科技 CTO李牧然表示「我們希望三年內能達到一台大家電的價格。」現在3年過去了,但產品價格基本沒有什麼變動。
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將設備納入醫保范疇,或許可以解決用戶「用不起」的難題,但顯然這不是一時半會能夠實現的,所以產品價格無法下調,其商業化進程註定艱難。
其次,技術問題理所當然也會成為攔路虎。雖然目前外骨骼機器人在醫療康復領域的應用相對成熟,但由於國內行業起步較晚,在技術方面一度被美、日等國壟斷,並且在上游核心零部件方面也嚴重依賴國外。
另一大技術難題體現在續航方面,目前外骨骼機器人還是以蓄電池供電,續航能力上還遠遠達不到24小時的使用要求,使用者的活動范圍受到電池的容量和效率極大的限制。如何提高能源容量或改變現有充電方式,來擴大使用者活動范圍及效率成為了關鍵問題。
最後,外骨骼機器人作為一種貼身設備,被視為人類身體的外延,那麼其舒適性也非常重要。雖然穿戴式外骨骼設備的研究已經比較成熟,但對於民用舒適性還沒有足夠重視。
對於外骨骼機器人而言,其在人機工程學這一與使用者密切相關的領域投入得還稍顯不足。
目前大多數醫療康復外骨骼設備都是採用的捆綁穿戴,而這種穿戴方式會給人帶來壓迫感,十分不舒服。在熱濕舒適性和觸覺舒適性方面,其標准也還需要提高。
因此,這三個決定性問題無法得到解決,外骨骼機器人商業化發展就難入正軌。只有當解決這些現實問題,外骨骼機器人才能在廣闊的市場中,取得高速且持久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