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誰知道萊蕪鋼鐵廠,給介紹下,謝謝。
萊蕪鋼鐵集團粉末冶金有限公司始建於1987年,是目前國內規模較大,且唯一同時擁有還原制粉和霧化制粉兩條生產線的鋼鐵粉末生產企業。自成立以來,公司始終以科技創新為先導,聯合國內外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先後承擔並完成十餘項國家級科技項目,其中「轎車用高性能水霧化粉末材料的規模化生產技術」項目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公司先後被評為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成果產業化基地和山東省高新技術企業。
經過近20年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公司現已具備年產6萬噸水霧化鋼鐵粉末和4萬噸還原鐵粉的生產能力,佔地面積為23萬平方米,擁有一次出鋼量20噸的冶煉電爐和LF精煉爐、400kg/min霧化及後處理裝置、7條隧道窯及8座鋼帶式還原電爐等工藝裝備,其生產工藝與技術裝備居於世界同行業先進水平。
公司主要產品為還原鐵粉、水霧化鋼鐵粉末、無偏析混合粉系列。其中萊鋼牌還原鐵粉和水霧化鋼鐵粉末2005年被評為山東省名牌產品。產品廣泛應用於汽車、摩托車、空調、電焊條、熱敷材料等十幾種行業,暢銷國內25個省、市、自治區,並遠銷日本、韓國、泰國、德國和台灣等國家和地區。
新的時代,萊蕪鋼鐵集團粉末冶金有限公司以新的形象和實力服務社會,「謹向您提供我們唯一的產品——系列鋼鐵粉末和優良的技術及商業服務」是我們真誠的承諾和不懈的追求!
Ⅱ 萊鋼在哪裡
萊鋼分萊蕪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和萊蕪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簡稱萊鋼。駐地在山東省萊蕪市鋼城區,汶河環繞著大半個鋼城區,汶河西流的景觀很迷人,是個靠山環水的工業區。
Ⅲ 有沒有對萊鋼改擴建了解比較多的
三十五年彈指一揮間,而萊鋼三十五年的發展歷程像一本歷史長卷耐人尋味。讓我們穿越幽深的時間隧道一起來探尋萊鋼三十五年的光輝歷程吧!
1970年3月,春寒料峭,可人們卻感到這一年的春天來得特別早。這一年,為落實「三線建設要抓緊,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戰略指導思想和黨中央明確提出的「山東必須做好獨立作戰的准備,要有槍鋼、炮鋼、彈鋼,必須集中力量加速萊蕪地區鋼鐵工業的建設」的指示,萊鋼第一座620高爐開工建設。根據當時的設想,該地區建成年產生鐵80萬噸、鋼55萬噸、鋼材38萬噸的鋼鐵聯合企業。由於當時受極「左」思想的影響,提出「大戰九十天 拿下六二零」、「三年建成萊鋼」的口號,而當時制定的55萬噸鋼的目標在21年後的1991年才真正實現。
據資料記載,剛建廠時的1970年,年鋼產量1.15萬噸。1970年6月,第一鐵廠4號100 m3的高爐開始建設。1971年10月1日,第一鐵廠4號高爐建成投產,形成了年產生鐵20萬噸的能力。
1975年5月20日,萊鋼會戰主體工程620立方高爐全面建成投產。萊鋼轉入以生產為主的歷史階段。但由於工藝不配套,裝備水平不高,基礎管理落後,在一段時期內全廠的生產情況不夠正常,企業虧損嚴重。這種虧損的局面一直持續到1982年。
1983年,萊鋼全面完成8項技術經濟指標,全年贏利111萬元,扭轉了建廠以來連續13年虧損的局面。1984年1月2日,歷經14個年頭,萊鋼才乘著改革的快車使第一座25噸氧氣吹頂轉爐建成投產,從而結束了萊鋼普鋼系統「有鐵無鋼」的歷史。
1984年萊鋼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廠工業總產值17369萬元,實現利潤1121萬元,比上年度增長9倍多。1985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9695.34萬元,實現利潤2210.83萬元,比上年增長97.22%,產值和利稅都是歷史最好水平。1987年以來,萊鋼普遍開展企業升級活動,各項基礎工作和專業管理工作不斷加強和改善,開始走上制度化、規范化、標准化的軌道。這一年的7月,萊鋼已還清1970年-1982年的國家虧損補貼。1988年30萬噸鋼配套工程全部建成,當年利稅突破億元大關,生鐵和鋼產量分別登上60萬噸、40萬噸台階。
1989年7月8日,國務院正式批准萊鋼利用外資改擴建工程。萊鋼又一次迎來了大發展的春天。
時代腳步:這是一方生長鋼鐵的沃土
萊鋼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經歷了坎坎坷坷。萊鋼的歷史就是一部戰勝險境的歷史,就是搶抓機遇、以快制勝的歷史。
在改革開放新形勢下,全國和山東鋼鐵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鋼鐵工業急需通過配套改造,使工業生產線上規模、上水平,提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1986年初,國務院決定利用外資增加1000萬噸鋼的生產能力,以產頂進。7月,萊鋼提出了利用外資改擴建方案。1987年3月2日,國家計委批准萊鋼利用外資改擴建項目協議書,把該項目納入國家利用外資發展1000萬噸鋼的大盤子,並列入利用亞洲開發銀行貸款的備選范圍。
1989年9月,在惡劣的國際環境下,萊鋼千方百計籌集內資,搶上改擴建一期工程,新建2號750立方米高爐和與之配套的原料、燒結系統,以便接替運行近10年的620立方米高爐。1991年7月1日,一期工程開工,拉開了萊鋼改擴建工程建設的序幕。
萊鋼改擴建自1991年7月開工,1998年末工程全部結束,歷時8年,擴建改造共完成投資50多億元。鐵和鋼的生產能力分別增加106萬噸和160萬噸,形成了年產200萬噸鋼材的生產能力。萊鋼利用外資改擴建,負債建設從1996年至2016年20年中,需要還本付息52.5億元,相當於給國家賺回一個萊鋼,20年上交利稅也在50多億元,相當於上交一個萊鋼。
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萊鋼適應市場形勢,積極推行現代企業制度。1997年4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下達關於萊鋼總廠執行亞行貸款協定的批復,同意股份制改造方案。8月21日,萊蕪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創立暨首屆股東大會在新興大廈召開。8月27日,萊鋼股份上市新聞發布會在上海和平飯店舉行,28日,董事長、總經理李景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為萊鋼股份正式上市鳴鑼開盤。通過發行股票募集資金5億元,1999年成功配股,募集資金2.15億元。
1999年5月8日,集團公司正式掛牌創立。集團公司成立後,陸續將下屬10個法人單位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構建了國有法人股、職工個股、社會自然人股的多元投資結構,實現了所有制結構的優化和法人治理結構的規范化。
在2000年-2001年鋼鐵市場仍然低迷的時期,萊鋼根據鋼鐵市場大體十年一個輪回的波動規律,超前進行戰略策劃、方案設計,確定了以型鋼、板材為主的發展方向。隨後分三步付諸戰略實施,實現了從200萬噸鋼到1000萬噸鋼的跨越。從2001年底至2002年,開始投入,首先整合內部資源,立足內涵挖潛、填平補齊,實施以2#750m3高爐易地大修改造為重點的工藝結構調整,僅投資7.5億元,就增鋼130多萬噸,增加鋼材130多萬噸,於2003年實現了第一步目標,僅股份公司就創造經濟效益25億元。第二步,2004年鋼產量達到658萬噸,一年增鋼近24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301億元,比上年增長130%。第三步,2005年實現1000萬噸鋼,比上年增加35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400億元,完成「三步走」戰略目標。
萊鋼由於預見早、行動快、決策正確,提前三年實現了原定的「十五」鋼產量和銷售收入目標,在這種背景下,2003年初,集團領導班子最後一次論證會拍板確定了決定萊鋼命運的「十五」發展規劃調整方案。
2003年1月8日,氣勢磅礴的萊鋼大型H型鋼生產系統場平工程,吹響了揮師銀山的號角,拉開了萊鋼「十五」技改重點工程開工建設的大幕。2004年6月19日,萊鋼大型H型鋼生產線1#1880m3高爐點火投產,20日流淌出第一爐熾熱的鐵水。
萊鋼「十五」技改工程完工後,萊鋼鋼鐵主業的產品結構得到根本性調整,產能提升到1000萬噸鋼規模,技術裝備處於國內行業領先水平。
2003年7月1日,大型H型鋼生產線煉鋼工程開工,7月9日,萊鋼「十五」技改奠基暨一號配套工程開工,10月4日,4號750m3高爐舉行點火儀式,順利達產達效。
2004年12月28日,萊鋼鋼產量突破600萬噸,連續兩年列全國十五個主要鋼鐵企業鋼產量增長速度第一位。
2005年5月份以來,在市場急劇變化、鋼鐵行業轉入低谷的嚴峻形勢下,萊鋼領導層快速反應,積極應對,動員職工深入開展降本增效工作,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大力開拓國內外市場,保證了資金鏈條的安全運行,全集團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歷時7個月打通新區第二條生產線。6月29日,第一卷寬頻鋼下線,結束了萊鋼沒有板材的歷史;9月17日,大型H型鋼軋機熱試成功,初步實現了把萊鋼建成規模最大、品種規格最全的H型鋼生產基地的目標;銀山前區轉爐、高爐如期建成投產,高爐、轉爐、燒結、焦爐、制氧等主體設備實現大型化,奠定了淘汰落後、以大換小、以新換舊的基礎。在2004年產鋼658萬噸的基礎上,今年一舉增鋼350萬噸,如期實現千萬噸鋼的奮斗目標,躋身全國十大鋼鐵企業行列。
數字萊鋼:這是一個綻放奇跡的花園
○萊鋼的第一輪建設是在建廠初期,第二輪在1992年到1998年,最近一輪是2001年至今。剛建廠時的1970年鋼產量1.15萬噸,1994年實現鋼產量100萬噸,1999年實現200萬噸,2003年實現421萬噸。
○第一座620立方米高爐從1970年3月開始平整場地,到1975年建成投產,用了5年時間;建設第一座750m3高爐,1991年5月24日開工,1993年6月3日點火烘爐歷時2年;第二座750m3高爐始建於1994年5月,1995年5月29日點火,歷時1年;第三座750m3高爐於2002年1月開工,9月30日點火,歷時8個月,5天達產;2003年建第四座高爐只用了5個月19天就建成投產,3天達產,又一次創下新的記錄。
○2003年12月8日,萊鋼煉鋼廠轉爐鋼產量年內累計達300.0278萬噸,提前23天完成全年任務,並實現了歷史性跨越,該廠從年產4.6萬噸到100萬噸用了13年,100萬噸到200萬噸用了6年,而從200萬噸到300萬噸用了不到一年。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在「全國工業企業1000大」排名中,2004年萊鋼列第30位,比2002年的171位提高141個名次。在全國鋼鐵企業的位次,2002年居第17位,2003年第14位,2004年第11位。今年1-11月份產鋼924.1萬噸,在全國位居第6,在省內鋼鐵企業中位居第一。今年1-11月份實現銷售收入342.5億元,在省管企業中,已經由前幾年的10名以後,上升為第一名。到年底,萊鋼將生產鋼1000萬噸以上、實現銷售收入400億元,鋼產量繼續在全國排名第六,比2002年的第17名上升11個名次,躋身全國十大鋼鐵企業行列。
○從2003年開始到今年8月份,萊鋼鋼產量增長速度已經連續3年位居全國第一,今年的1000萬噸鋼,是2000年200萬噸鋼的5倍。按銷售收入計算,今年的400億元是2000年60億元的近7倍,相當於把2000年的一個萊鋼變成了近7個萊鋼,「十五」期間等於一年增加一個多萊鋼。
○在企業持續發展的同時,不斷增加職工的收入,職工的年平均收入由2000年1.40萬元提高到2004年的2.56萬元,提高了職工的工作、生活質量。
○近年來,萊鋼在自身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先後與當地合資興建了30多個企業,並帶動起了一批以物流、鋼材深加工為主的地方企業。萊蕪市在鋼鐵鏈條上的各類企業上千家,其中,64家規模以上企業2004年實現增加值90.6億元,佔全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75%,比2001年增長了3.8倍,拉動萊蕪市工業總產值增長34.21個百分點,貢獻率達到88%。
○目前,僅鋼城區在萊鋼務工的農民達到2.5萬人左右。2004年,萊鋼實現利稅27.3億元,為地方財政貢獻3.92億元,占駐地萊蕪市財政收入的近40%,僅此一項,可為萊蕪市人均增收320元。
願景展望:這是一座鑄造輝煌的熔爐
「十一五」期間,萊鋼將以實現年產1000萬噸鋼為起點,由以規模擴張為主向以質量效益為主的階段性戰略轉移,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在繼續做「大」的同時,把著重點放在做「強」上,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突出結構調整,加快淘汰落後,推進自主創新,發揮整體優勢,做出萊鋼特色,打造一流鋼鐵強企。「十一五」和今後一個時期重點推進五大戰略:
第一,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差異化戰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做出萊鋼特色,著力打造核心競爭力。鋼鐵主業的發展分三步進行,第一步,主要服務於建築業和機械加工製造業,保持優勢地位並逐步進入板帶市場;第二步,在進入建築和機械用鋼高端市場的同時,佔領冷帶、鍍層、塗層中低端市場;第三步,進入板帶、合金鋼、型鋼高端市場。
第二,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低成本戰略。要持續推進成本系統優化大綱和低成本發展戰略綱要,以系統降低采購成本、運營成本和結構成本為重點,著力打造成本競爭優勢,確保成本達到行業先進水平。努力建設節約型企業,真正把萊鋼從追求企業規模和市場份額的迅速擴張,轉變為追求持續投資資本的改善,不斷創造高額價值的卓越企業。
第三,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技興企戰略。要堅持自主研發和引進開發並舉,盡快形成適應萊鋼快速發展的研發平台,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實現工藝升級、技術升級、產品升級和服務升級。積極引進和推廣應用行業先進成熟技術,提高運行效率和質量。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工藝,不斷提高裝備水平,實現設備大型化和產品結構優化升級。抓住萊鋼被列為國家首批循環經濟試點單位的機遇,積極推廣應用發展循環經濟的新技術,建立符合循環經濟要求的生態型鋼鐵流程,提高循環經濟的質量和效益。
第四,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國際化戰略。堅持「引進來、走出去」,實施國際化戰略,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金、兩種資源,加快萊鋼發展。充分發揮萊鋼的優勢,積極開展對外經濟技術貿易。把國外的先進技術、管理、資金引進來,把萊鋼的產品、品牌、技術推向世界,提高萊鋼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不斷拓展發展空間。
第五,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人才強企戰略。著眼於萊鋼的長遠發展,加快「三高」人才建設,著力培養高級管理、高級專家、高級技能人才三個團隊,造就政治素質高、專業能力強、忠誠於萊鋼、幹事創業的新型員工隊伍。樹立「人人可成才」的觀念,加大職工培訓力度,提高適應崗位能力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