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何建議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繼續抓好「三去一降一補」,大力簡政減稅減費,不斷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升經濟發展質量。
發展壯大新動能。做大做強新興產業集群,實施大數據發展行動,加強新一代人工智慧研發應用,在醫療、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多領域推進「互聯網+」。發展智能產業,拓展智能生活。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強新興產業統計。加大網路提速降費力度,實現高速寬頻城鄉全覆蓋,擴大公共場所免費上網范圍,明顯降低家庭寬頻、企業寬頻和專線使用費,取消流量「漫遊」費,移動網路流量資費年內至少降低30%,讓群眾和企業切實受益,為數字中國建設加油助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在全國推開「證照分離」改革,重點是照後減證,各類證能減盡減、能合則合,進一步壓縮企業開辦時間。大幅縮短商標注冊周期。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間再壓減一半。全面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決不允許假冒偽劣滋生蔓延,決不允許執法者吃拿卡要。深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使更多事項在網上辦理,必須到現場辦的也要力爭做到「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大力推進綜合執法機構機制改革,著力解決多頭多層重復執法問題。加快政府信息系統互聯互通,打通信息孤島。清理群眾和企業辦事的各類證明,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一律取消。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解放生產力、提高競爭力,要破障礙、去煩苛、築坦途,為市場主體添活力,為人民群眾增便利。
進一步減輕企業稅負。改革完善增值稅,按照三檔並兩檔方向調整稅率水平,重點降低製造業、交通運輸等行業稅率,提高小規模納稅人年銷售額標准。大幅擴展享受減半徵收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小微企業范圍。大幅提高企業新購入儀器設備稅前扣除上限。實施企業境外所得綜合抵免政策。擴大物流企業倉儲用地稅收優惠范圍。繼續實施企業重組土地增值稅、契稅等到期優惠政策。全年再為企業和個人減稅8000多億元,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著力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大幅降低企業非稅負擔。進一步清理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調低部分政府性基金徵收標准。繼續階段性降低企業「五險一金」繳費比例。降低電網環節收費和輸配電價格,一般工商業電價平均降低10%。深化收費公路制度改革,降低過路過橋費用。加大中介服務收費清理整頓力度。全年要為市場主體減輕非稅負擔3000多億元,不合理的堅決取消,過高的堅決降下來,讓企業輕裝上陣、聚力發展。
② 多少億噸鋼煤去產能將提速
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國家能源局、財政部、人社部、國資委日前聯合印發《內關於做好容2018年重點領域化解過剩產能工作的通知》,明確2018年再壓減鋼鐵產能3000萬噸左右、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左右。分析師表示,今年去產能工作仍然維持高速推進。
煤電方面,一是加大落後煤電機組淘汰力度,有力有序有效關停落後產能;二是根據實際情況依法依規清理整頓現有違規建設項目,對《關於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防範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的意見》印發後新出現的違規建設項目,依法依規從嚴處理。三是嚴控新增產能規模,結合煤電規劃建設風險預警等級,控制煤電規劃建設節奏。四是繼續推進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工作,提升煤電高效清潔水平。來源:中國經濟網
③ 我國如何推動化解過剩產能
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圍繞高質量發展,必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破除無效供給,把處置「僵屍企業」作為重要抓手,推動化解過剩產能。根據《政府工作報告》安排,2018年我國將再壓減鋼鐵產能3000萬噸左右,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左右,淘汰關停不達標的30萬千瓦以下煤電機組。加大「僵屍企業」破產清算和重整力度,做好職工安置和債務處置。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新聞發言人嚴鵬程介紹說,今年以來,在煤炭領域,有關部門督促指導各地系統梳理匯總2016年以來「僵屍企業」的處置情況,列出名單、制定計劃、全面稽查、上報結果。同時,加快淘汰落後產能,適當提高了南方地區煤礦產能退出標准,按照嚴格執法關閉一批、實施產能置換退出一批、通過改造升級少量提升一批「三個一批」的方式,逐步提升或淘汰退出。
④ 為什麼要去產能
問題一:為什麼會出現去產能 在經濟上行周期尤其在2006年和2007年裡,中國企業因原材料商品價格上漲預期、出口形勢良好、企業盈利前景看好等各種原因,而增加了大量產成品或原材料庫存,甚至擴大投資、購進機器設備,大大擴充了產能。而在2008年下半年國際國內宏觀經濟形勢急轉直下的形勢下,這些就形成了庫存,2009年只有消化了這些臘橡橡庫存,企業才能重新整裝前進,經濟才能回到增長的軌道。
中金公司將庫存及去庫存化分成兩類,即狹義庫存和廣義庫存,相應地有狹義去庫存化和廣義去庫存化。中金報告指出,狹義去庫存化僅指降低產品庫存水平,譬如企業降低原材料庫存,這一點可能較快實現。但其對於經濟的影響不能過分誇大,這是因為:一是中國過去亦經歷過了狹義去庫存化,譬如2005年企業降低庫存水平,但期間並未使得經濟大幅下滑,GDP增速仍節節攀升;二是中國的庫存變動佔GDP的比重,自2000年之後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大幅下降至2.1%左右,遠低於2000年之前1980年至1990年代6.1%的水平,反映了科技進步使得企業的存貨管理水平得到較大提高,這一趨勢也降低了去庫存化對於經濟的影響。因此,簡單的將目前的經濟下滑完全歸咎於去庫存化是不合適的。
中金報告指出,廣義去庫存化,即消化過剩產能的過程不會很快結束。中國近年來多數工業品產能擴張了數倍,且2007年至2008年的在建產能仍規模巨大,將於未來逐漸釋放,這一產能過剩的嚴重性從宏觀層面的投資與消費失衡局面就可見一斑。中國投資率(資本形成佔GDP的比重)近幾年不斷高企達到43%,不僅遠高於中國自身過去多年38%的平均水平,也遠高於其他國家的峰值水平;與此相反,中國消費率則不斷降低,從過去多年的平均水平59%降至目前的50%左右,更低於其他國家的正常水平(70%左右)。投資過度和消費不足,使得消化過剩產能要比狹義的去庫存化更長期、更痛苦。
問題二:鋼鐵為什麼要去產能的最新相關信息 主要的是產能太過剩了,不去除產能過剩的生產能力就是浪費,大家只能是生產低檔次的產品維持生計,造成了資源的極度浪費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隱患。目前,我國鋼鐵12.6億噸產能,8.5億噸消耗量,1.4億噸極限出口量,過剩產能2.7億噸過剩產能。中國鋼鐵行業長時期的高利潤強烈 *** 了過度的,快速的產能擴張,就連農民,軋棉花的,賣香油的,做鋼結構的,做鋼鐵貿易的,村長鎮長都投資煉鋼,收破爛的都是鋼鐵廠董事長,造成鋼鐵產能幾十年的旋風式增長,達到了12億噸之巨,鋼鐵行業這種產能嚴重過剩局面是導致價格下滑,競爭白熱化效益低下的原因,無序擴張不制止,落後產能不淘汰,鋼鐵工業就沒有回暖的跡象,即使一時復甦,也會被立即死灰復燃的小鋼鐵抵消,最終受害的還是建設項目的質量和老百姓的安全。國家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這樣---沒有經過審批手續的,近二十年建設的鋼鐵廠一律拆除。
問題三:關於2017年的去產能,總理的話要怎麼理解 巧了,剛好和我在中國清算網看到的文章一樣。。是不是你就需要這篇文章?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紫宸 「今年要再壓減鋼鐵產能5000萬噸左右,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以上。同時,要淘汰、停建、緩建煤電產能5000萬千瓦以上。」這是今天上午 *** 總理 *** 工作報告當中對於2017年去產能目標任務的表述。
這段話是什麼概念?我們可以通過對比來增進對這組數字的了解。在今年的 *** 工作報告中, *** 總理回顧了過去一年的去產能成績:2016年,「以鋼鐵、煤炭行業為重點去產能,全年退出鋼鐵產能超過6500萬噸、煤炭產能超過2.9億噸,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分流職工得到較好安置。」對比2016年的實際完成情況和2017年的目標任務量,能夠看出,2017年的去產能任務量比上一年有所減少,尤其是煤炭去產能的任務量,減少了接近一半。
不過,如果再如腔和另外一組數據對比,或許又可以看出,今年的去產能目標任務並不算小。在去年的 *** 工作報告中, *** 總理同樣回顧了過去的去產能成績,不過提及的是鋼鐵、水泥、平板玻璃以及電解鋁,沒有提及煤炭。當時的表述是:「近三年(也即2013-2015年)淘汰落後煉鋼煉鐵產能9000多萬噸、水泥2.3億噸、平板玻璃7600多萬輪旁重量箱、電解鋁100多萬噸。」也就是說,從2013年到2015年,平均每年鋼鐵去產能的量只有3000多萬噸,不僅大大小於2016年,和2017年比起來,也只有二分之一的水平。可見,2017年鋼鐵、煤炭去產能的任務量依然很重。
另外需要關注的,往年沒有提及的煤電產能過剩今年被 *** 工作報告專門提及,具體表述是「要淘汰、停建、緩建煤電產能5000萬千瓦以上,以防範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提高煤電行業效率,為清潔能源發展騰空間。」 一千瓦時電的平均煤耗在0.33千克左右,這意味著,2017年將減少最高約1600萬噸的煤炭潛在用量。
為了保證今年去產能工作的具體落實和推進, *** 總理在 *** 工作報告中要求:「要嚴格執行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等相關法律法規和標准,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有效處置「僵屍企業」,推動企業兼並重組、破產清算,堅決淘汰不達標的落後產能,嚴控過剩行業新上產能。去產能必須安置好職工,中央財政專項獎補資金要及時撥付,地方和企業要落實相關資金與措施,確保分流職工就業有出路、生活有保障。」這段中,涉及的幾個關鍵詞是「僵屍企業」、「嚴控新產能」、「職工安置」。對於職工安置問題,除了要求中央層面的撥款及時,還要求地方和企業要落實相關資金和措施,確保人員安置問題得以解決。
在2017年的去產能工作計劃中,除了對於前述的「數字目標」之外,另一個不得不給予特別關注的就是「僵屍企業」。在過去幾年的 *** 工作報告中,並沒將處置僵屍企業放在去產能工作任務當中表述,今年卻突出了這一點。具體表述是:「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有效處置「僵屍企業」,推動企業兼並重組、破產清算。」事實上,中央突出僵屍企業的處置,早在幾天之前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就已經有所表述,明確表示「深入推進去產能,要抓住處置』僵屍企業』」這個』牛鼻子』。「可以肯定,2017年,處置僵屍企業將成為去產能的重要任務之一。
問題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什麼要去產能 這是因為在經濟上行周期尤其在2006年和2007年裡,中國企業因原材料商品價格上漲預期、出口形勢良好、企業盈利前景看好等各種原因,而增加了大量產成品或原材料庫存,甚至擴大投資、購進機器設備,大大擴充了產能。而在2008年下半年國際國內宏觀經濟形勢急轉直下的形勢下,這些就形成了庫存,2009年只有消化了這些庫存,企業才能重新整裝前進,經濟才能回到增長的軌道。
問題五:為什麼一定要去產能 產能過剩
問題六:而是必須限制產量,不懂為什麼要去產能的,去看看 限制產量,是因為產能過剩,再加上需求的降低,導致了鋼鐵價格的下跌.進而影響了鋼鐵行業的利潤.
另一方面,限制產量,鋼鐵行業對原材料鐵礦石的需求也會縮小,從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鐵礦石的價格吧.
純屬個人想法.
問題七:什麼叫去產能? 產能太多,要消耗掉一些。達到一定的平衡
問題八:去產能怎麼解釋
問題九:為什麼說「去產能」是中國經濟的關鍵所在 由於中國經濟純粹是吹肥皂泡,依靠高增長吸引外資和印錢支持內部瘋狂投資拉動,中國已持續多年貨幣增發以至超發,中國M2貨幣供應增長已持續多年在15%以上,在2009年更加沖高至近30%。從任何角度、標准分析都是不可持續的,也直接或間接促成樓市泡沫。國產的貨幣增發,與美版及歐版的QE貨幣寬松不同,美歐是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買債去增發,中國則主要是半指令式透過內地銀行批出大量貸款,如2009年4萬億 *** 措施就令內地銀行重手批出貸款,所以財富以投資名義流入極少數「自己人」手上。
當資金流走, 濫發人民幣的泡就會爆破, 所以只好「去產能」, 利用補貼去支持「自己人」打殺其他市場竟爭者。一方面以補自己人富貴, 又可回收超的人民幣去支持匯價。
問題十:企業去產能 職工怎麼辦 內部安置、外部轉崗、扶持創業,內退和公益性崗位「托底」
去產能後的企業職工如何安置?記者調查發現主要有以下幾種渠道:
――內部安置。記者采訪發現,當前各地通過企業產品結構調整、支持企業重組等方式,鼓勵將富餘職工內部轉崗留用,作為職工安置主要渠道。在河北省,截至去年10月底產業結構調整涉及職工51.8萬人中,企業內部轉崗留用達24.87萬人,佔比接近一半。
――外部轉崗。一位社保業內人士表示,去產能涉及職工的安置分流,尤其是關停破產企業,需要社保、工會等部門積極組織專項招聘會,將人員需求企業和去產能企業無縫對接,幫助職工外部轉崗。此外,相關部門積極組織創業技能培訓指導,協調小額創業貸款,鼓勵有意願、有技能的職工自主創業。
據悉,近年來,武鋼集團在前期安排部分員工到地方就業的基礎上,還與勞動、工會部門組織專項招聘會。僅2月底的一場招聘會,就有超過1500名職工與其他企業達成就業意向協議。天津市安排10億元資金,對參加職業培訓的企業職工給予80%到100%的培訓費補貼。
――內退和公益性崗位「托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表示,對於部分臨近退休、就業困難的人員,要通過內部退養和 *** 提供公益性崗位等方式來「托底」。
一位國企負責人介紹,根據相關政策,距退休年齡不到5年的職工,經本人申請、企業批准,可以退出工作崗位休養,由企業提供生活費並繳納社保。離退休時間超過5年,年齡偏大、技能不足或身有殘疾的職工,則推薦參與 *** 公益性崗位應聘。
吸納就業有較大空間, *** 職責重在引導和「兜底」
在不久前的G20財長會上,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表示,在去產能的過程中,中國財政有預算給予下崗工人足夠的支持。還有不少與會權威人士認為,除了財政托底,此輪去產能帶來的就業壓力並不大,中國高速發展的第三產業有可能吸納產能過剩行業分流人員。
希望能幫到你
⑤ 中國鋼鐵產量是多少
10億噸。
2019年,河北嚴格執行環保、能耗、水耗、質量、技術和安全等標准,倒逼過剩產能退出。全年共壓減退出鋼鐵產能1402萬噸,廊坊鋼鐵產能全部出清。此外,壓減煤炭1006萬噸、水泥334萬噸、平板玻璃660萬重量箱、焦炭319萬噸,火電50萬千瓦。2020年將持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計劃壓減鋼鐵產能1400萬噸。
發展趨勢
隨著去產能、環境治理的深入推進,一些地方著力推動特定區域的鋼鐵企業搬遷或關停,主要包括城區鋼廠、城市周邊鋼廠、大氣污染運輸通道城市鋼廠、沿江(湖)鋼廠等類型。河北、江蘇、山東、遼寧、廣西、福建等地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搬遷、新基地成為重要內容之一,一批沿海鋼鐵基地項目在建、擬建,一批已有沿海鋼鐵基地擴建,沿海地區鋼鐵產業佔比逐漸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