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鋼鐵產量是多少呢
中國鋼鐵產量是10.65億噸。中國鋼鐵產量位居全球第一,為10.65億噸同比增長11.52%,佔比達到全球產量的一半以上。中國鋼鐵行業積極應對國內外需求形勢變化,努力克服原燃料價格高位運行的影響。
消化環保成本大幅上升等因素,行業總體運行態勢良好,符合政策導向和市場預期,為滿足下遊行業用鋼需求和保障國民經濟持續恢復作出了突出貢獻。
中國的鋼鐵
中國是當今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產國。2021年中國主動戰略性壓縮粗鋼產能,但中國的粗鋼產量依然達到10.328億噸,約佔全球粗鋼產量的54%,依然占據全球粗鋼產量的半壁江山,在全球鋼鐵業的排名中遙遙領先,占據絕對的霸主地位。
在世界鋼鐵發展歷史上,除中國之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年鋼鐵產能量超過2億噸。而當前中國一年的鋼鐵產量則達到10億噸以上,這是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中國的鋼鐵產能具有強大的市場基礎。
『貳』 祖國70周年的變化
總體來說變化非常大。新中國誕生時,我國各個方面基礎極為薄弱。
1、GDP從679億到90萬億
195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僅為679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19元。經過長期努力,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到3679億元。改革開放後,我國經濟快速發展,1986年經濟總量突破1萬億元,2000年突破10萬億元大關,2010年達到412119億元,自此連年穩居世界第二。近三年,我國經濟總量連續跨越70萬億、80萬億和90萬億元大關,2018年達到900309億元。
2、進出口總額從11.3億美元到4.6萬億美元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外貿落後失衡,進出口規模十分有限。1950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僅為11.3億美元。2018年,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4.6萬億美元;服務進出口總額7919億美元。中國的外貿成績是中國與世界聯系日益緊密的縮影。目前,中國已加入10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簽署300多個國際公約,在反恐、應對氣候變化等國際合作領域,發揮著積極建設性作用。
3、城鎮化率從10.64%到59.58%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1949年末,全國城市共有132個,2018年末達到672個;1949年末,城市人口共3949萬人,2017年末地級以上城市戶籍人口達到48356萬人,戶籍人口超過500萬的城市有14個。2018年末,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9.58%,比1949年末提高48.94個百分點,年均提高0.71個百分點。
4、貧困人口數量從7.7億到1660萬
新中國成立前,國家積貧積弱,人民貧困如洗。按照2010年標准,1978年末我國農村貧困人口7.7億人,農村貧困發生率高達97.5%。黨的十八大以來,扶貧力度進一步加大,精準脫貧政策陸續出台。到2018年末,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至1660萬人,過去6年共減少8239萬人。我國農村從普遍貧困走向整體消滅絕對貧困,成為首個實現聯合國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
5、糧食總產量從2263.6億斤到13158億斤
2018年中國糧食總產量為13158億斤,較1949年的2263.6億斤增長4.8倍,年均增長2.6%;平均畝產從68.6公斤提高到374.7公斤,也增加了4倍多。從1949年的209公斤增加到2018年的470多公斤,中國糧食人均佔有量已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中國糧食由供給全面短缺轉變為供求總量基本平衡。
6、人均壽命從35歲到77歲
數據:新中國成立前,中國人曾被稱為「東亞病夫」。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居民預期壽命只有35歲,嬰兒死亡率高達200‰;2018年,我國居民的預期壽命提高到77歲,嬰兒死亡率下降到6.1‰,居民健康水平總體上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7、學齡兒童入學率從20%到99.95%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教育水平低下,人口文化素質差,學齡兒童入學率只有20%左右。到2018年,我國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達到99.95%,初中階段毛入學率100.9%,高中階段毛入學率88.8%,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8.1%,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提高到9.6年。我國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總體水平躍居世界中上行列。
8、人均可支配收入從49.7元到28228元
1949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49.7元,201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228元,名義增長566.6倍,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59.2倍,年均實際增長6.1%。1956年我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僅為88.2元,2018年居民人均消費支出達到19853元,名義增長224.1倍,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28.5倍,年均實際增長5.6%。
9、鋼鐵產量從10餘萬噸到10餘億噸
2018年,我國鋼材產量11.1億噸,與1949年的10餘萬噸相比,增長8503倍,並連續20多年居世界第一。目前,我國已成為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20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製造業增加值自2010年起穩居世界首位。
10、鐵路總里程從2.18萬公里到13.1萬公里
70年來,我國綜合運輸體系建設逐步加快,交通網路日益完善,運輸能力和效率明顯提升。以鐵路為例,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鐵路總里程僅2.18萬公里;2018年末,我國鐵路里程達到13.1萬公里,增長5倍。其中,高速鐵路達到2.9萬公里,佔世界高鐵總量60%以上。
11、科研人員數量從不足5萬人到世界第一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科技人員不超過5萬人,專門科技機構僅有30多個。2018年,按摺合全時工作量計算的全國研發人員總量為419萬人年,是1991年的6.2倍。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在2013年超過美國,連續6年穩居世界第一位。研發經費投入持續快速增長,2018年達19657億元,是1991年的138倍。專利發明量方面,2018年,我國專利申請數和授權數分別為432.3萬件和244.8萬件,分別是1991年的86倍和98倍。
12、世界冠軍數量從0人到3458人
建國初期,我國體育發展與國際水平差距較大。1956年,舉重運動員陳鏡開成為新中國第一個打破世界紀錄的運動員。1959年,容國團成為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界冠軍。1984年,新中國首次參加在洛杉磯舉辦的夏季奧運會,實現了中國奧運史上金牌零的突破。1949年至2018年,我國運動員共獲得世界冠軍3458個。
『叄』 中國的鋼鐵工業的分布
1、舊鋼鐵工業中心主要分布在老工業區,例如遼寧的安鋼,原因是原料和燃料都比較方便運輸,主要是國為靠近能源和原料產地,減少運輸費用。
2、新的鋼鐵中心在沿海地區,例如上海的寶鋼原因是:1)水運便宜;2)方便從國外輸入優質鐵礦石和燃料,生產出更優質的鐵,支援建設,提高鋼鐵品位。3)沿海地區水資料豐富。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的鋼鐵工業。中國發展鋼鐵工業的自然資源比較豐富,80年代初已探明的鐵礦石儲量達400多億噸,煤炭儲量6000多億噸。鋼鐵冶煉所需的其他各種金屬元素也很豐富,其中鎢、鉬、釩、鈦、鎳、鉭、鈮、稀土等資源尤甚。這種資源上的優勢在過去並未得到充分的發揮。據從1896年到1948年的半個多世紀的統計,全中國累計的鋼產量只有760萬噸(包括機械廠的鋼產量在內)。其中達到最高年產量的1943年,也只有92.3萬噸,而且絕大部分產量還分布在日本侵佔的東北地區。
發展概況由於受到戰爭的影響,1949年全國鋼產量只有15.8萬噸,居世界第26位。但只經過短短三年的恢復時期,1952年鋼產量就達到135萬噸,超過歷史最高水平。在自力更生為主的方針指引下,中國的鋼鐵工業從1953年起開始了大規模的基本建設。50年代首先集中力量改建、擴建了鞍山鋼鐵公司,並著手新建了齊齊哈爾特殊鋼廠、武漢鋼鐵公司、包頭鋼鐵公司;1958年起又建設了一大批地方中、小型鋼鐵企業,以及成都無縫鋼管廠、酒泉鋼鐵公司等。60年代著重建設了四川的攀枝花鋼鐵公司、長城鋼廠,以及青海的西寧鋼廠、陝西的陝西鋼廠等內地企業,並新建了馬鞍山鋼鐵公司的車輪輪箍廠,改建了太原鋼鐵公司。70年代建成了武漢鋼鐵公司的1700毫米帶鋼熱連軋機組、帶鋼冷連軋機組和冷軋硅鋼片廠等工程,還建設了本溪鋼鐵公司1700毫米帶鋼熱連軋機組和舞陽的厚鋼板廠。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興建具有最新裝備的上海寶山鋼鐵總廠,第一期工程規模為年產鋼300萬噸,預定一號高爐於1985年內竣工投產。30餘年來,上海、北京、天津、唐山、馬鞍山、酒泉、重慶、湘潭、撫順、大連、大冶、水城等重點鋼鐵基地和鋼鐵企業,也都有了相當大的發展。
1950~1983年國家給鋼鐵工業的基本建設投資約佔全國總投資的8%弱。經過30多年生產和建設的發展,中國鋼鐵工業已經形成了一個具有年產鋼4000多萬噸綜合生產能力的比較完整的體系,鋼產量躍居世界第四位。1949年,全國沒收官僚資本的鐵礦山和鋼鐵生產企業只有約30家;1983年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的鋼鐵廠礦已發展到1200家左右。其中:年產鋼 100萬噸以上的大型企業有13個,它們的鋼產量約佔全國的鋼產量的65%;重點特殊鋼廠有大冶、齊齊哈爾、大連、撫順、重慶、上鋼五廠等十餘個;絕大多數省、自治區都還有本地區的骨幹鋼鐵廠,其中浙江的杭州鋼鐵廠,江西的江西鋼廠,湖南的漣源鋼鐵廠,河南的安陽鋼鐵廠,河北的邯鄲鋼鐵總廠,雲南的昆明鋼鐵公司,江蘇的南京鋼鐵廠,山東的青島鋼廠等8個廠鋼的年產量各在 20~25萬噸之間,遠在西北邊陲的新疆八一鋼鐵總廠也年產鋼、生鐵和鋼材各十多萬噸。
『肆』 中國歷年鋼鐵產量
據從1896年到1948年的半個多世紀的統計,全中國累計的鋼產量只有760萬噸(包括機械廠的鋼產量在內)。其中達到最高年產量的1943年,也只有92.3萬噸,而且絕大部分產量還分布在日本侵佔的東北地區。發展概況由於受到戰爭的影響,1949年全國鋼產量只有15.8萬噸,居世界第26位。
1952年全國鋼產量為135萬噸,1983年達到4002萬噸,增長了28.6倍,平均每年的遞增速度為11.6%。1949~1983年,中國累計產鋼5.47億噸,生鐵5.75億噸,鋼材3.87億噸。
產地分布 鋼鐵工業的地區分布發生了可喜變化。舊中國的鋼鐵工業由於被日本帝國主義壟斷,主要集中在東北一隅,如1943年東北的鋼產量就佔全國鋼產量的94.5%,分布極不合理。到1952年,沿海各省、市、自治區(未計台灣省)鋼產量佔全國的比重高達85.8%。
東北地區鋼產量佔全國的比重達70%。但經過30多年建設,布局已經發生了可喜的變化。1983年,沿海各省、市、自治區鋼產量佔全國的比重已降到57.3%,東北地區鋼產量佔全國的比重也降到了25.5%。
(4)70年中國鋼鐵產量多少噸擴展閱讀:
鐵礦石是鋼鐵工業的主要原料。70年代後期,全世界鐵礦石總儲量約為3500億噸,其中富礦儲量約為1500億噸(以上均不包括中國的儲量)。蘇聯鐵礦石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近三分之一,居世界首位,以下依次是巴西、玻利維亞、加拿大和澳大利亞。
這五國鐵礦石儲量之和佔世界總儲量的90%左右。蘇聯70年代各年的鐵礦石產量為1.95~2.46億噸,占同期世界年總產量的四分之一強,是最大的鐵礦石生產國。
澳大利亞、巴西、美國、中國、加拿大的鐵礦石產量依次占第二至第六位。鐵礦石資源豐富是發展鋼鐵工業的重要條件。全世界平均的礦鐵比總的趨勢是下降的,20世紀50年代末高於2.00,60年代末降為1.80左右,70年代末又降至1.70左右。
『伍』 中國鋼鐵產量是什麼
中國鋼鐵產量首破10億噸。2020全年,鋼鐵產量呈前低後高走勢。一季度受疫情影響,鋼鐵需求明顯萎縮,隨著二季度國家復工復產、經濟刺激政策的逐步發力,經濟穩定復甦,下游需求逐步恢復,帶動鋼鐵企業生產積極性高漲,鋼鐵產量同比進一步上升。
12月我國粗鋼產量9125萬噸,同比增長7.7%,2020年全年產量105300萬噸,同比增長5.2%。12月我國鋼材產量12034萬噸,同比增長12.8%,2020年全年產量132489萬噸,同比增長7.7%。
鋼鐵工業的發展
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是國之基石。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鋼鐵工業實現了從小到大、從弱漸強的歷史性轉變,成為世界鋼鐵生產和出口第一大國,為推動我國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作出了重大貢獻。
1949-1957年中國鋼鐵工業進入初步發展時期,1958-1977年中國鋼鐵工業進入曲折發展時期,1978-1992年中國鋼鐵工業進入體制調整與快速發展時期。
1993-2018年中國鋼鐵工業進入市場體制下的收斂增長時期。2020年1-12月全國粗鋼產量為78159.3萬噸,累計增長4.5%。
『陸』 鋼鐵工業的產量
煉鐵和煉鋼的大工業生產分別於17世紀20年代和19世紀70年代最先在英國發展起來,以後在聯邦德國、法國、美國、俄國、日本等國陸續得到發展。1875年全世界生鐵產量為1400萬噸,鋼產量190萬噸。1875~1913年,西歐各國和美國等的工業化需要大量的鋼鐵,又相繼大力發展了轉爐和平爐,因此,生鐵產量和鋼產量都迅速增長,1913年分別達8000萬噸和7650萬噸。1914~1950年由於兩次世界大戰的破壞和多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影響,鋼鐵生產發展緩慢。1950年生鐵產量和鋼產量分別只增長到1.30億噸和1.89億噸。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氧氣頂吹轉爐煉鋼和連續鑄鋼技術的發展,帶鋼熱連軋機和冷連軋機的發展,使鋼鐵生產能力大為提高,各國恢復和發展經濟又需要大量的鋼鐵,於是鋼鐵生產又以較快的速度發展。1974年生鐵產量增至5.05億噸,而鋼產量更高達7.10億噸。隨後因1973年開始的石油調價和世界性的經濟蕭條,鋼鐵生產發展轉慢,甚至有些年份反而下降了。到1979年世界生鐵和鋼的產量才創造了新的紀錄,分別達5.29億噸和7.47億噸。但是,以後幾年又下降了。總的來看,鋼鐵工業發展速度還是比較快的。1919年美國鋼產量佔世界鋼總產量的比重高達59.2%。從50年代中期起,日本、蘇聯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鋼鐵工業發展較快,在世界范圍內鋼鐵生產集中在某一國家的程度大為削弱了。20世紀70年代後幾年,最大產鋼國蘇聯鋼產量佔世界鋼總產量的比重為20%左右。發展中國家鋼總產量增長比發達國家快,因此,雖然佔世界鋼總產量的比重還很小,但所佔比重不斷增大1982年全世界產鐵的國家和地區已增至50個左右,產鋼的國家和地區增至100個左右。年產鋼量曾達到500萬噸以上的共有24個。其中年產鋼曾達 1億噸以上的有蘇聯、美國和日本;2000~6000萬噸的有中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英國和法國;1000~2000萬噸的有波蘭、加拿大、巴西、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西班牙、比利時、印度和南朝鮮。
英國的鋼產量在1885年以前、生鐵產量在1889年以前的長時期內,一直居世界首位。美國的鋼產量和生鐵產量分別於1886和1890年躍居世界第一位,並保持了八十多年之久。蘇聯生鐵產量從1970年起居世界首位,鋼產量1971年首次超過美國,1974年以後一直居世界第一。1980年日本鋼產量占第二位,以下依次為美國、聯邦德國、中國、義大利、法國、英國。在主要產鋼國中,日本鋼產量增長速度最快。日本年產鋼量從2000萬噸增加到1億噸只用了13年,蘇聯花了18年,而美國經歷了48年。在相應期間內,鋼產量年平均增長率,日本高達13.8%,蘇聯為8.6%,而美國僅為3.4%。近十幾年來,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鋼鐵工業發展最快的是南朝鮮,其鋼產量1970年僅為48萬噸,1980年即達860萬噸,十年間平均每年遞增33.4%其次是巴西,1980年鋼產量達1534萬噸,1971~1980年期間年平均增長率為11%。
『柒』 鋼鐵工業的取得成就
基於鋼鐵工業在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中的特殊地位,中國從建國開始就一貫高度重視發展鋼鐵工業。在黨和國家三代領導核心的正確指引下,在全國人民的全力支持下,冶金戰線全體職工奮發圖強,克服重重困難,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產量高速增長
產量高速增長,成為世界第一,徹底告別了鋼材供不應求的時代。1949年中國鋼產量只有15.8萬噸,還不及現在半天的產量,居世界第26位。1979年改革開放後鋼產量持續快速增長,1996年首次超過1億噸大關,躍居世界第1位,數量上基本滿足了國民經濟的需要,扭轉了長達40年的被動局面。1999年達到1.22億噸,連續四年居世界各國之首,佔世界鋼產量的比重從1949年的不到0.1%提高到15.8%,坐定了產鋼大國的地位。
技術裝備水平提高
冶金工業積極貫徹「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和資金,開發國內外兩個市場」的方針,加大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建設了上海寶鋼、天津鋼管等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化大型鋼鐵企業;同時,對鞍鋼、武鋼、首鋼、包鋼、攀鋼等老企業進行了技術改造。目前,中國冶金工業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裝備提高到30%左右。CSP世界上只有20餘套,而中國已在珠江鋼廠、邯鋼和包鋼擁有3套。中國鋼鐵企業技術水平雖然總體上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但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建的大型燒結廠、大型高爐、煉鋼鐵水預處理和爐外精煉、連鑄、熱連軋、冷軋及塗鍍層生產線、冷軋硅鋼生產線、高速線材軋機、小型棒材連軋機等一大批企業的部分裝備基本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提高市場佔有率
工藝技術結構、產品結構不斷優化,產品質量顯著提高,提高了市場佔有率。1978年,全國鋼產量中落後的平爐煉鋼佔35.5%,目前已降到1%以下。標志著鋼鐵工業綜合技術水平的連鑄比由1978年的3.5%提高到現在的82%,已接近世界平均83%的水平(2000年10月開始當月連鑄比已超過84%),正朝著高效連鑄方向發展。建國之初,中國只能冶煉100多個鋼種和軋制400多個規格的鋼材,經過50年的發展與建設,目前已能冶煉包括高溫合金、精密合金在內的 1000多個鋼種,軋制4萬多個品種規格的鋼材。板管帶比由1978年的32. 3%提高到現在的42%左右。國內長期短缺的薄鋼板產量由1978年的133 萬噸增加到2000年的405萬噸,自給率達到90%以上,其中石油鋼管的國內市場佔有率達到70%至80%。
冶金工業技術進步
冶金科技和教育全面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冶金工業的技術進步。中國有冶金科研機構79個,工程技術和科研人員32.5萬人。同時建立了包括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內的冶金人才培養體系。目前中國有冶金普通高校13所,其中本科院校8所,每年為冶金行業培養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1.5萬人。中國還自己培養了許多國內外知名的冶金科技專家、兩院院士。改革開放20多年來,全行業獲科技成果1萬多項。截止1998年底,申請專利7813項,授權專利5984項。
行業經濟效益提高
創造出在全國有影響的先進管理經驗,促進了行業經濟效益的提高。20世紀80年代首鋼的內部承包制,使該企業成為當時工業企業改革的排頭兵。寶鋼創造了「科學、精幹、高效」的現代化管理體系。90年代初,武鋼走「質量效益之路」;邯鋼又創造了「模擬市場核算,實行成本否決」的先進管理經驗。近年來,又有了濟鋼「系統節能降耗」,唐鋼「 對標挖潛」和水鋼、宣鋼「扭虧脫困」等一批先進典型。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促進了經濟效益的不斷提高。生產成本降低率每年都達到3%左右,1999年達到6%,有利地消化了因鋼材不斷降價造成的損失,使中國鋼材價格與國際市場趨於同步,提高了將來進入WTO的競爭力。
1978年冶金行業實現利稅50億元,1998年達到197億元,1999年達到242億元,2000年1月至11月已經實現357億元,預計全年400億元,創造了兩年利稅翻番的佳績。從建國到2000年,冶金行業累計實現利稅5260 億元,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