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鋼鐵工業布局類型
鋼鐵工業的布局特點
我國年產100萬噸以上的鋼鐵聯合企業稱為大型企業,如鞍鋼、武鋼、包鋼、馬鋼等;年產10~100萬噸的為中型企業;10萬噸以下的為小型企業。合理配置鋼鐵工業,對於均衡合理布局生產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隨著工業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鋼鐵工業的規模有越來越向大型化方向發展的趨向。如在五十年代末,我國所建的最大高爐容積只有1500立方米,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建成規模也只有100~300萬噸/年。而現在我國擁有的最大高爐容量為2500立方米,最大鋼鐵企業的規模為600萬噸/年。國外六十年代以來新建鋼鐵聯合企業的規模多在600萬~1200萬噸/年之間,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的規模已達1600萬噸/年。一般說來,擴大企業的規模,採用工藝先進的大型設備,有利於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原材料與燃料動力的單位消耗,降低生產成本,有的甚至還可以減少單位產品的平均投資,這是具有巨大的經濟意義的。但同時工業規模的擴大,必將引起同類生產在地理分布上的相對集中。工業企業的規模越大,其分布條件受地理條件的制約性也越大。如建設一個1000萬噸/年規模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需要開發鐵礦石儲量二、三十億噸以上的大礦山,建設1500萬噸/年以上的煤礦和發電容量達100萬千瓦的大電站,為其供應原料、燃料和動力,需要佔地30多平方公里,還必須有很方便的交通運輸條件以適應5000萬噸/年廠外運輸量的需要。按上述要求,象這樣龐大的生產綜合體,必然會給選擇合適的廠址增添不少困難,從而使其分布只能局限於個別地區。所以,大型鋼鐵聯合企業雖然是國家工業體系的骨幹與基礎,但它們在任何國家和地區都是為數不多的。
鋼鐵工業基地的位置,如果既接近鐵礦產地,又接近燃料基地,這是很理想的配置方案。如我國的本溪、渡口等鋼鐵基地,就具備了上述的優越條件。但在多數的情況下,原料和燃料卻往往不能在空間上結合,這就增加了鋼鐵工業廠址選擇的困難和技術經濟比較上的復雜性,使鋼鐵工業的分布在原料與燃料基地二者之間擺動。十八世紀後半期和十九世紀初,在用焦炭冶煉生鐵的最初發展階段上,由於單位產品的燃料消費量很大,如煉一噸生鐵需用5噸煤煉成焦炭的時候,鋼鐵廠的位置選擇在燃料產地較為有利。因為把礦石運到煤那裡比把煤運到礦石那裡更為經濟。十九世紀後半期和二十世紀初,隨著冶煉焦比下降,生產一噸生鐵所需要消耗的煉焦煤減少到2噸,而目前每煉一噸生鐵所需的焦炭則進而減少到0.5~0.8噸,而所需的鐵礦石則是2~4噸。同時,鋼鐵工業對冶金焦用煤的質量要求很嚴,一個鋼鐵企業往往要求有多個煤礦提供不同煤種與牌號的煤炭。因而,隨著冶煉生鐵所消耗的煤和焦炭比例的減少和貧鐵礦的開采量的增加,鋼鐵工業特別是大型鋼鐵企業,大多數靠鐵不靠煤分布了,使鋼鐵工業明顯地出現向鐵礦基地分布的趨向,如我國的武鋼、包鋼等都是如此。因此,鋼鐵工業的最優布局,應是同時接近煤鐵資源,或採取以接近鐵資源為主,並能方便地取得煉焦煤的位置上。但是這種情況也不是一概如此,如蘇聯的庫茲巴斯鋼鐵基地的布局就位於燃料基地。庫茲巴斯是蘇聯東部最大的鋼鐵工業基地,生鐵、鋼的年生產能力接近1000萬噸,所產的鋼軌佔全蘇1/3,各種鋼材供應周圍廣大地區。就整個鋼鐵基地而言,直到目前,大部分原料(鐵礦石)仍依靠區外,但生鐵的成本在全蘇各大鋼鐵廠中是最低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庫茲巴斯有發展鋼鐵工業的優越條件,可以就近供應優質煉焦煤和動力。在蘇聯,長期以來,有一種「鍾擺式」的理論指導鋼鐵工業的布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由於工業生產聯合化、協作化的發展,選礦和運輸技術的進步,出現了一種帶傾向性的意見,認為鋼鐵廠接近燃料產地一般說來更為有利。其根據是:現代大型鋼鐵工業的生產,不僅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電力,而隨著鋼鐵工業中心的建立,很容易吸引機械、化工、電力等工業部門,形成一個較大的工業綜合體。而鋼鐵廠及與其結合在一起的電力、化工、機械等工業的聯合,實際上表現為變相的燃料動力工業綜合體。根據他們的計算,直接的冶煉過程每生產一噸鋼材約需要1.2噸標准燃料,但對整個綜合體系來說,每生產一噸鋼材則需要消耗2.6噸標准燃料,而鐵精礦原料只需1.3~1.4噸。因此,他們提出,即使利用中央區的鐵礦,大部分成品再返回中央區,在西西伯利亞建廠(規模為500萬噸/年生鐵),每年節省費用6000~7000萬盧布。西西伯利亞鋼鐵工業基地正是根據這個原理來建設的。
以上例子,也說明了鋼鐵工業對於原料(鐵礦石)和煤炭資源的依賴性。我國鋼鐵工業發展的實踐也一再證明:發展鋼鐵工業,首先必須有充足的原料和燃料。必須大力開發礦山資源,使礦石和煤炭資源有足夠的保證。例如,我國冀東地區擁有豐富的鐵礦石資源,主要礦山多靠近鐵路和灤河,交通、水電等建設條件也很好,區內煉焦煤與冶金輔助原料資源也相當豐富。因此,大力開發冀東地區的鐵礦資源,對於發展我國的鋼鐵工業有著重要的意義。
2. 地理 鋼鐵工業區位轉變的主導因素是什麼
鋼鐵工業區位轉變的主導因素是:煤炭資源,鐵礦資源,市場。
19世紀開版始,鋼鐵工業權以煤炭資源為主導區位因素,鋼鐵企業靠近大煤田,如魯爾區;
20世紀初期開始,鋼鐵工業以鐵礦資源為主導區位因素,鋼鐵企業靠近大鐵礦,如包鋼;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鋼鐵工業轉向沿海鋼鐵消費區布局如寶鋼。
3. 非選擇題 結合材料,分析近幾十年來世界主要的鋼鐵工業企業布局從礦產地向沿海發展的原因
結合來材料,分析近幾十年來世界源主要的鋼鐵工業企業布局從礦產地向沿海發展的原因:
1、原料、燃料依靠進口,沿海港口在一定意義上是接近原料地;
2、鋼鐵原料與成品笨重,體積大,運費高,海運最為便宜;
3、港口設施和運輸業務的日益先進,為降低運費創造了條件;
4、接近消費區有利於形成綜合性工業區,能收到較好的經濟效益。
4. 鋼鐵工業布局的特點
沿海地區鋼鐵工業迅猛發展,城市周邊鋼鐵企業迅速搬遷,資源地鋼鐵企業苟延殘喘,海外投資鋼鐵企業舉步維艱,國有鋼鐵企業資金斷鏈,民營鋼鐵企業不斷擴編,地方政府還是主要財政來源。
5. 世界鋼鐵工業布局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原因何在求答案
鋼鐵工業生產有兩大原材料:煤炭(能源)、鐵礦(原料)。
1、在工業革命之前,人們利內用水力容來帶動機器轉動,所以,當時的分布主要是沿著河流。
2、工業革命後,可以利用蒸汽來帶動機器,於是鋼鐵工業向煤炭產地趨近;
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在生產中所需的煤炭量逐漸減少,這樣,鐵礦運輸所佔的成本比重加大,於是鋼鐵工業向鐵礦產地靠近;
此兩種類型均稱為「資源型」,如:英國的伯明翰,德國的魯爾區、法國的洛林地區,美國的五大湖工業區,中國的鞍本鋼鐵工業等等。
3、二戰後,由於大型(海洋)運輸船的出現,使煤鐵的運輸成本逐漸降低,鋼鐵工業開始布局在海港,如:日本的太平洋沿岸;義大利的塔蘭托,法國的敦刻爾克,中國的上海等。
6. 鋼鐵工業是什麼指向型是動力還是市場或是原料
鋼鐵工業是原料導向性行業,無論是鋼鐵工業的布局還是鋼鐵工業的規模,都與其原材料密切相關。
7. 世界鋼鐵主導區位因素發生了哪些變化
小題1:B 小題2:D 小題1:鋼鐵工業區位的變化為由原料—交通—市場。鋼鐵工業最初布局在原料豐富版,如鐵礦石豐富的權地區,二戰後,鋼鐵工業主要布局在港口,便於運輸,接近於消費市場,為臨海型工業布局。所以本題選擇B選項。 小題2:本題考查鋼鐵工業的布局原則。上海的工業布局屬於臨海型,鞍山,攀枝花主要是資源型。所以本題選擇D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