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鋼鐵俠戰衣可能需要的技術
1、耗能問題:弧形方舟反應堆。現在技術最多提供兩小時續航時間,且是在攜帶版笨重權的電池裝置的基礎上。
2、飛行裝置:電影中鋼鐵俠的飛行裝置為,內置型的。現在的攜帶型飛行裝置,技術上只能做到外置的,而且還是比較笨重的類型的。
3、人工只能(A.I):電影中,鋼鐵俠能操控戰衣絕大部分是通過自創的人工智慧系統「賈維斯」來操控的。這種人工只能跟現在蘋果「SIRI」很像。
4、平視顯示器:當托尼戴上頭盔時,需要通過頭盔內置的平視顯示器來了解外部情況。這種技術目前與「谷歌眼鏡」技術大概相似
最核心的也就這幾樣了,有了這幾樣技術至少能製造出「可穿戴飛行的」鋼鐵俠裝置鎧甲
『貳』 中國現在的技術能製造出鋼鐵俠戰衣嗎
製造它的材料是可以的,主要是它身上的一些感測器和一些多度關節還有現實增強技術這些都還好沒有成熟 最多要30年後 即使是30年後 成本台高了
『叄』 鋼鐵俠很少給別人製造戰衣,為什麼
說實話,對於漫威的電影,我其實看到很少,但是對於這一系列電影中,我和我男朋友最喜歡的角色應該是鋼鐵俠了。說起這個角色,他雖然也是超級英雄中的一員,但是他實際上就是一個普通人,他是通過他的戰衣來增強了自己的戰鬥力,而不像雷神他們,都有超能力。至於鋼鐵俠為什麼很少給別人造戰衣,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其他人都有超能力,基本上是不需要戰衣的;二是戰衣造價太高,不是隨便就可以造出來的。
其實,我是非常佩服鋼鐵俠的,用自己普通人的身軀加入了超級英雄的戰斗,一次一次,永不放棄。
『肆』 鋼鐵俠在現實世界真的能製造出來嗎
理論上是可以,但是實現起來很困難,不是一個人短時間內能完成的,即專使能完成也不屬會像電影中那麼厲害。
通信系統、電腦就不用說了,現在的通信終端越做越小,電腦越做越小
助力系統,這個相當於軍事中研發的外骨骼,可以增強人的能力,超越極限,比如跳高,負重等,具體來說就像通過助力可以輕松舉起很重的東西一樣,可以四兩撥千斤,當然不會像電影中那麼厲害
燃料系統,這個盔甲除了作戰,想要他的更重要原因是他能飛,要飛以及飛的持久,必須輕和燃料高效利用。所以提供能量的燃料需要小、輕但是能量要充足,同時也不能具有危險性,比如核聚變核裂變就很危險,不能考慮。
攻擊系統:鋼鐵俠的武器是手心的圓孔,激光目前的發展達不到,微型導彈不可能,所以短時間不可能實現,但是背上背攻擊武器的話倒可以考慮
人工智慧,整個盔甲需要人工智慧輔助控制,目前人工智慧的發展了解不是很多不太好說
『伍』 人類現在可以造出鋼鐵俠嗎
鋼鐵俠的方舟反應堆,不需要補充煤炭汽油等燃料,不需要放射性重金屬也不需要光照,而且提供的能量密度高得驚人,這樣的能源在世界上有且僅有一種:受控核聚變。聚變的原材料是氘和氚,如果技術發展的足夠好那麼只用氘也可以,而氘在自然界中極其豐富:水中就有足夠的氘!因此我們可以推測,鋼鐵俠利用身體中的水作為原料,用小型離心機分離出氘,然後供給方舟反應堆用來聚變以獲得能源的公眾可能很容易對受控核聚變有一個印象,似乎是好幾十年了也做不出什麼來。有一種說法是:1950年代,科學家說,50年後人類就可以用上聚變能了;2000年代,科學家說,50年後人類就可以用上聚變能了;現在科學家仍然在說50年後就可以了...其實,受控核聚變在過去幾十年間的進展也是穩步提高的。實際上幾十年前托卡馬克上就有聚變能釋放出來,但是能量輸出還小於能量輸入。1997年JET裝置上實現了能量增益(輸出與輸入能量之比)為0.7;1998年JT-60裝置宣稱能量增益已經達到1.25,但是其實那是拿氘-氘反應間接推算出來的並不是真正的氘氚聚變。目前正在建設當中的ITER裝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目標是能量增益為10,預計可以在2027年建設、測試完畢開始做氘氚聚變實驗。因此鋼鐵俠公司里的大號方舟反應堆並非遙不可及,也許10幾年後世界上就真的有這樣的裝置存在了!
而在現實中,這項技術也在逐漸成形。早在2002年,MIT研究生Chad Dyne就發明了空氣投影交互技術Helios Display,運用電子和熱動力原理在空氣中形成虛擬3D全息圖像,並藉助激光跟蹤技術來與虛擬圖像產生交互。
『陸』 鋼鐵俠的外衣以現在的科技能做出來么
鋼鐵俠的外衣是核燃料驅動的,不是燒汽油的。在鋼鐵俠2中Tony創造了一種新的元素,製成了更安全、更強大的能源,這種東西現在是沒有的,就算早出戰衣,也沒有燃料為強大的武器系統機飛行裝置提供支持。
戰衣通過腳下的噴射器可以實現高速飛行,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在腳下安裝這樣的噴射器會造成身體撕裂等嚴重後果。
『柒』 鋼鐵俠戰衣可以製造出來嗎
那種技術以現在的手段是造不出來的,只能在科幻電影中一飽眼福。可能再過N年會有吧,但是肯定沒有像《復仇者聯盟》裡面那麼經得起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