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鋼鐵產量是多少
2020年1-12月全國粗鋼產量為78159.3萬噸。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1-12月全國生鐵、粗鋼和鋼材產量分別為8.88億噸、10.53億噸和13.25億噸,同比分別增長4.3%、5.2%和7.7%。
2020年1-12月全國累計進口鋼材2023.3萬噸,同比增長64.4%,均價831.6美元/噸。而同期全國累計出口鋼材5367.1萬噸,同比下降16.5%,均價847.2美元/噸。
全球鋼鐵行業競爭格局:
根據世界鋼鐵協會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鋼鐵產量達到18.78億噸,比2019年增長0.48%。其中,中國鋼鐵產量位居全球第一,為10.65億噸,同比增長11.52%,佔比達到全球產量的一半以上。
其次是印度,產量為1.0億噸,同比下降9.96%,佔全球鋼鐵總產量的5.34%;日本居第三位,產量為0.83億噸,同比下降16.16%,佔全球鋼鐵產量的4.43%。
⑵ 用數據說明中國工業哪些領先世界
中國在工業方面的領先地位體現在多個領域:
1. 鋼鐵產業:根據2020年的數據,中國占據了全球鋼鐵產能的一半以上。在2019年,中國的鋼鐵產量高達8.9億噸,佔全球總產量的53.3%,超過其他所有國家之和。
2. 轉基因農業:中國在農業轉基因技術方面也處於領先地位。2019年,中國轉基因農作物的種植面積達到7.33億畝,位居世界首位。相比之下,其他國家的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和收入受到較多限制。
3. 太陽能光伏:中國在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生產能力方面同樣領先全球。2019年,中國生產了全球大約70%的光伏組件,展現了其在該領域的強大影響力。
4. 電動汽車市場: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之一。電動汽車的數量已經在中國迅速增長,總數超過了美國和歐洲的總和。
除了上述領域,中國在3D列印、高速鐵路、通信技術、電池技術和衛星導航系統等領域也取得了顯著進步。總體而言,中國在工業技術、產能和市場規模方面已經實現了飛速發展,正在逐步成為全球製造業的新中心。
⑶ 新中國成立以後鋼鐵工業發展情況
1.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我國鋼鐵工業基礎薄弱,全國沒有完整的鋼鐵聯合企業。在蘇聯援助下,鞍鋼、武鋼、包鋼等鋼鐵廠得以建設,形成了鋼鐵工業的「三大」、「五中」、「十八小」格局。隨著「三線建設」的推進,西南、西北地區建設了攀鋼、酒鋼、成都無縫管廠等鋼鐵企業,初步形成了新中國的鋼鐵工業布局。
2. 1978年,我國鋼鐵產量為3178萬噸,佔世界鋼產量的4.5%,居世界第4位。1952年至1978年,鋼鐵工業產量平均每年遞增12.9%,產值每年遞增11.8%,實現利稅每年遞增9.67%。然而,在這一階段,鋼鐵工業的發展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企業管理水平低、職工積極性不高,以及鋼鐵工業部門與其他部門之間的協調發展問題。
3. 1978年改革開放後,我國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為利用國外資金、技術和資源創造了條件。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方向,激發了企業活力。在這一階段,中國鋼鐵工業加快了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建設了上海寶鋼、天津無縫鋼管廠等現代化大型鋼鐵企業,並對一些老的大型鋼鐵企業進行了技術改造和升級。
4. 2001年至今,中國鋼鐵工業進入加速發展階段。粗鋼產量從2000年的1.3億噸增長到2003年的2億噸,再到2005年的3.6億噸,2006年達到4.2億噸。2001年至2007年期間,鋼產量年均增長率為21.04%,其中2005年鋼產量同上年相比增長率高達30.42%。中國鋼鐵工業在整個工業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
5. 「十二五」期間,我國粗鋼產量由3.5億噸增加到6.3億噸,年均增長12.2%。鋼鐵工業為建築、機械、汽車、家電、造船等行業以及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品種質量明顯改善,大部分品種自給率達到100%。技術裝備水平大幅度提高,大部分企業已配備鐵水預處理、鋼水二次精煉設施,精煉比達到70%。節能減排成效顯著,噸鋼綜合能耗降至605千克標准煤、耗新水量4.1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1.63千克,與2005年相比分別下降12.8%、52.3%和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