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分析:新常態下我國鋼鐵工業有哪些特徵
目前,我國鋼鐵工業通過近兩年的結構調整和壓縮產能,已經進入了新的常態。過去民營企業靠環境污染防治降低費用增加產品競爭力,現在嚴格監管不能再不開除塵設備了;過去靠低工資降低用工成本,現在的工人可選擇的就業機會多了,低工資不能吸引員工;過去靠承包稅收優惠政策降低上繳國家稅收增加企業收入,現在嚴格執行稅法和淡化GDP政績考核,地方保護主義漸漸變得越來越不受歡迎;過去低質劣質產品降低工序成本,現在產品過剩,低劣產品沒有了市場。江蘇的小民營鋼廠破產是必然的,是經濟新常態了供給側經濟改革的必然結果。這次去產能的政策是以市場擠壓、政策引導、技術設限、節能門檻、環保監控、銀行抽貸、拆除僵屍為手段,以國資委和地方政府為責任主體,以強力的考核問責為措施進行,不具體分指標到某一企業,誰在線內誰拆除。淘汰落後產能面臨著不少困難。首先,地方政府積極性不高及欠缺大刀闊斧動力是國家政策難以迅速落地的一大阻礙。地方政府幹涉市場過度的現象還是普遍存在,尤其對「招商引資」項目格外偏愛,動輒提供各類稅費減免,土地優惠政策等條款吸引從外省轉移過來的落後產能項目,使這些本該淘汰的「敗兵」又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和死灰復燃的能力。其次,這些落後產能市場退出機制不完善、渠道不暢也是急需破解的難題。手持市場退出令的企業們由於產業結構不合理,產品處於價值鏈低端,導致市場跨地區、跨行業重組轉型困難,財務清算困難,人員安置矛盾重重,讓市場迅速擺脫這些「包袱」、輕裝上陣不是短時間內能看到重大成果的。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要啃掉這些硬骨頭,政府和企業都要拿出巨大的責任勇氣和歷史擔當。地方政府作為國家政策「最後一公里」的實施主體,要時時以國家經濟大局和轉型方向為重,淡漠地方個體「私利」,針對本地區情況因地適宜地開展淘汰落後產能行動,從源頭上減少落後產能審批和政策優待。對能耗高、污染重、質量差的落後產能予以堅決淘汰,對短期因結構性調整出現的短期階段性產能過剩進行宏觀調節。作為政府部門的「當家人」,更該摒棄「唯GDP英雄論」等不合符市場規律、急功近利的思維思想,踏踏實實花心思,花時間重構本地區產業布局,讓地方經濟煥發出有生命力的青春。
對於處在落後產能泥陷里的企業來說,環顧左右抓救命稻草不切實際,依靠自主創新能力的加強,依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倡導的新思路,開辟符合安全、環保、質量、能耗等標准並重的產品生產線,主動拋棄落後產能的「重型鎧甲」,才能減輕「重量」,從泥沼里慢慢爬出來,擺脫生存危機。而後,再經過產業轉型升級、企業跨區域、跨所有制強強聯合、方能打造眾多中國經濟的先進航母。鋼鐵行業屬於資本密集型和人工密集型雙重資源佔有行業,又是連續生產不可停頓的行業,還是污染環境消耗能源的行業,多年積攢的問題很多,再加上民營企業低勞動力成本,低環境投入和低環境保護運行費用,低稅收比例和低上繳五險一金統籌額度,造成國有正規鋼鐵企業價格上沒有了優勢,人才的無保護流動造成國有企業技術開發成果無償被侵害和佔有,國有鋼鐵企業脫困的道路還沒有找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今年的主要工作是「三去一降一補」,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去產能」,主要是壓縮鋼鐵、煤炭等傳統行業的過剩產能。根據國務院的安排,鋼鐵行業將在近年來淘汰落後的基礎上,到2020年粗鋼產能凈減少1億-1.5億噸。煤炭行業的去產能目標則是,從2016年開始,用3到5年時間退出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較大幅度壓縮煤炭產能,適度減少煤礦數量。
相比其他工作,去產能的目標清晰、邊界比較清楚,應該是首先有效率推進並完成的任務,這樣才好推動其他挑戰更大的工作。不過,在現實之中,去產能開始面臨現實的挑戰,在去產能壓力大的重點區域,開始出現了抵觸甚至是「反彈」情緒。
今年5月,中國第一鋼鐵大省河北省政府立下壓減1726萬噸鋼鐵、1422萬噸煉鋼產能的軍令狀,此後又出台了《河北省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實施方案》,提出用3-5年時間,全省退出煤礦123處、退出產能5103萬噸。不過,部分河北鋼企表示,當河北省不折不扣地去產能時,外省企業卻到河北購買已經拆除的二手裝備。有鋼企負責人和基層幹部表示,過去三年來,在國家要求去產能之際,東部某省的鋼鐵產能反而增加了1500萬噸。部分鋼企和基層地方對去產能產生了抵觸情緒,稱「鋼鐵去產能是國家意志,不應當只由河北承擔」,「其他有鋼省份不能只享受市場利益,卻不承擔去產能責任,要真正做到全國一把尺子量到底。」
除了對去產能的地區性公平提出質疑,部分鋼企還對環保方面的公平性表示不滿。據媒體援引河北國有鋼廠負責人稱,現在合規企業生產一噸鋼的環保成本約為150-200元人民幣,但環保執行較差的企業成本則為40-50元/噸,甚至沒有成本。一旦國家相關檢查和標准執行有所疏漏,沒有管住執行較差的企業,對於合規鋼廠就形成很大的不公平。此外,補償資金到位也有問題,很多去產能對象是民企,由於民企很少給職工上保險,而職工沒有保險就不能得到補償,又形成了國企和民企之間的不公平。
在中央政府強力推動「去產能」之下,相信類似的「反彈」現象並不多見,而且在行政調控之下,也不會影響「去產能」的大局。但是,政策執行中的現實問題卻不能忽視,否則會留下很多後患。在我們看來,當前「去產能」亟須處理好一些矛盾:一是去產能重點區域與非重點區域的矛盾,區域之間可以有目標差異,但絕不能允許出現其他省份到河北買舊設備的現象!也不能允許這邊去產能、那邊卻在擴產能的現象。二是環保執法既要有硬度,形成環保硬約束,還要有廣度,點和面都要覆蓋,不能有大的遺漏。三是去產能補償中,對國企和民企一視同仁,不能形成新的不公平。四是要兼顧行政方式「去產能」與市場回暖後的現實需求。
對於去產能與市場回暖問題,尤其需要處理好。今年下半年以來,國內鋼價上漲與煤價上漲比較明顯,這是在「穩增長」目標下的需求上升所致,對這種有真實需求支撐的變化,就不是簡單化的壓制能解決問題的。這都要求政府主管部門和基層政府能夠系統、全面地來處理問題。我們注意到,國家發改委最近在相關規劃中表示,停止建設擴大鋼鐵產能規模的所有投資項目,對連年虧損、資不抵債、扭虧無望、靠銀行續貸等方式生存的鋼企實施整體退出,推動取消加工貿易項下進口鋼材保稅政策,適時調整重大技術裝備所需鋼材進口稅收減免政策。在這類總量控制政策之下,去產能政策的執行的確也需要有一些彈性。
去產能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頭戲,也是最緊迫的任務,如果推進不下去,肯定會導致更多的改革受阻,因此,對於地方和企業在去產能的一部分「反彈」需要高度重視。
❷ 如何創新鋼鐵企業新常態下工會勞
黨群工作要按著規律和原則辦理,不能隨遇創新更不能獨創自己的套路,都是一定的規定套路。要說與時俱進,只能是在服務大局,服務生產經營主題,調動職工生產經營積極性上下功夫,工會法和黨的工業規則是固定的。
❸ 什麼是鋼鐵行業新常態
全球最大25家鋼鐵企業年度粗鋼產量排名顯示,2016年,總部位於盧森堡的安賽樂米塔爾公司以粗鋼產量9080萬噸仍位居全球第一;排名第二位的則是一家新面孔,即中國寶武鋼鐵集團,該集團是由中國兩大鋼鐵企業寶鋼集團(2015年排名第五)和武鋼集團(2015年排名第11)於2016年合並而成,合並後粗鋼產量達到6380萬噸,躍升為中國最大、世界第二大鋼鐵企業,但2016年粗鋼產量仍較安賽樂米塔爾公司落後2700萬噸,差距依然不小,不過較排名第三位的日本新日鐵住金公司高出1850萬噸,全球第二的位置相對較為穩固。
2016年全球前25大鋼鐵企業粗鋼產量排名 百萬噸
註:2016年塔塔鋼鐵公司粗鋼產量為根據該公司鋼材交貨量所估計數據。
2016年,全球前25大鋼鐵企業粗鋼產量總計6.83億噸,佔世界粗鋼總產量的42%,與2015年佔比43%相比變化不大。從鋼鐵企業分布區域來看,亞洲鋼鐵企業仍然占據絕對地位,共有18家鋼鐵企業進入榜單,其中中國有十家入圍,不過較2015年的12家減少兩家(寶鋼集團和武鋼集團合並後減少一家,渤海鋼鐵集團拆分後退出排名),印度有三家,日本、韓國各有兩家,中國台灣有一家。另外,美國有兩家鋼鐵企業入圍,盧森堡、德國、俄羅斯、巴西和伊朗各有一家進入榜單。因此,從規模來看,中國鋼鐵企業在全球鋼鐵業仍然占據絕對統治地位。
從排序看,2016年全球各大鋼鐵企業名次變化不大,不過寶鋼與武鋼合並,再加上渤海鋼鐵集團拆分,給其他鋼企提供了很好的入圍機會。2016年,印度京德勒西南鋼鐵公司粗鋼產量同比增長20.2%,排名由上年的第30位躥升至第21位;印度鋼鐵管理局排名第23位,上升四位;伊朗礦業發展和革新組織(IMIDRO)排名第25位,雖然粗鋼產量同比略有減少,但仍上升一位;而俄羅斯耶弗拉茲公司因粗鋼產量同比下降近6%而退出前25位。國家也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回答,國家工信部等十六部委已經發布化解落後產能相關問題的意見,意見要求加大資金扶持。充分利用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差別電價加價收入和省級淘汰落後產能專項獎勵資金等,對符合條件的企業職工安置、轉產轉型等予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