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塑膠模具設計學習流程
第一步:產品分析與修改,確定模具結構,縮水圖:
1、產品分析:開模方向,分模線與分模面,外形尺寸,厚度,拔模角度,倒勾及相應抽芯方式,進膠點與進膠方式,模穴數等等。
2、轉工程圖:用三維軟體出圖,一般建立三個視圖:第一個主視圖(後模表面投影),第二個第三個立體示意圖(外表面和內表面)。其他視圖按第三角法或第一角法擺放,剖視圖(X和Y,剖切位置線通過重要位置中心,倒勾,柱位,孔位,枕位等等),保存文件DXF格式,到CAD打開標數處理。
3、縮水圖:將上一步工程圖鏡像一次並且放大一個縮水率的倍數。(標明:MI,縮水率)
第二步:產品排位:在模具內怎樣排列
考慮因素:模具長寬方位,產品模穴數,進膠位置,間隔(強度,放什麼零件放得下)
先排第一個視圖是後模側俯視圖抓主視圖,第二個視圖排前模側俯視圖,先把第一個視圖中心線鏡像到正右方然後抓後視圖,然後排第三個X方向剖視圖放在後模側俯視圖的正下方,第四個視圖Y方向剖視圖排在前模側俯視圖正右方。
第三步:模仁訂購
根據產品的大小,生產批量,模穴數,抽芯機構等.
第四步:模胚訂購
根據模仁大小與抽芯機構(側),進膠方式與位置,前模是否有抽芯(開模動作,油缸),產品材料,頂出方式等等。
第五步:將模仁裝配至模胚內
第六步:模仁與模胚安裝與定位設計
第七步:分模線,枕位,鑲件設計
第八步:如果客戶產品有倒勾要設計抽芯機構如行位或斜頂設計
第九步:設計澆注系統(直接澆口,側澆口,潛水口,牛角式,點澆口,扇形澆口,搭澆口等)
第十步:如果是細水口模具那麼要設計開閉器與塞打螺絲
第十一步:排氣系統設計(排氣槽位置與產品溢邊值大小)
第十二步:頂出系統設計(頂針,斜頂,司筒,頂塊,推板,氣頂等)
第十三步:冷卻系統設計(水路樣式如直通式,階梯式,隔板式,螺旋式等)
第十四步:輔助零件開設(彈簧,垃圾釘,撐頭,中托司,鎖模板,扣機,邊鎖,平衡塊,限位塊,吊模孔,撬模坑等)
第十五步:檢查與修改,視圖補充與位置調整
第十六步:2D轉3D分模或做全3D
第十七步:拆散件圖(3D+2D)
第十八步:圖紙審核,改圖。
第十九步:圖紙合格後列印歸檔
第二十步:圖紙發給模具製造車間加工
以上模具設計從客戶給3D圖開始到設計出模具圖到加工整個流程步驟,希望對你有幫助!
客戶提供的圖紙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1)客戶給定審定的塑件圖紙(二維電子圖檔)及技術規范要求(此時需要用三維軟
件構建3D圖)。
(2)給定3D圖檔,處理成2D圖(出工程圖紙)。
(3)給定樣板(手板),此時需要測繪出2D和3D圖。
以上是一般有三種,其中第二種情況最常見,就是客戶產品設計師設計好了3D產品拿給你開模。
希望這些對你有所幫助、有需要更多學習資料跟安裝軟體可以私聊我領取
② 模具在設計水路時怎麼計算水流量
你計算流量做什麼?流量是成型控制就可以了,像自來水開關一樣,可以控制大小。你做設計的僅需要了解孔的直徑大小,在不影響模具強度及其他結構前提下,水路盡量大,如果有水塘等結構,計算時用橫切面積計算水塘面積=2水孔面積就行了(不是直徑)
③ 模具水路設計每條水管的距離多少合適,是不是看模具大小然後再決定距離
是按產品和模具的大小來決定距離。
1,通常冷卻水道為直徑8毫米,直徑10毫米,直徑12毫米,直徑15毫米,直徑20毫米,直徑25毫米,直徑30毫米。
2,冷卻水道的中心距為(3~5)D。
3,冷卻水道至型腔表面離不可太近,也不宜太遠,一般在12~15mm或者(1.5~2.5)d,應盡量相等。
4,冷卻水道外壁距型腔壁最小距離根據模具情況而定,小模具最小為6.5mm,中型模具以上至少為8~12mm,大模為15~20mm。
5,塑件的壁厚不同與冷卻水道之間的距離也不同。
④ 模具水路怎麼接
模具水路接法要根據你產品的冷卻要求,一般來說水路為進水口、出水口,模具前模(母模側)一般接模溫,利於產品成型及外觀要求,後模(公模側)接機水或冷卻水,利於模具的頂出系統不會因高溫產生卡死現像;水路連接可以根據產品外觀要求接單組串並聯或是接多組直通水路(冷卻效果好)。
⑤ 模具上的運水怎麼接二十多個孔
一般運水孔在模具的側面,一個入水和一個出水為一組。先找到一個孔用氣槍向裡面吹氣,看看哪一個孔有氣出來,就兩個就是一組,一個接入水,一個接出水。同樣把其他的接上。
還有運水不要串聯太多,最好不要超過三組串聯,這樣第一個進水與最後一個出水的溫度相差太大,引起產品冷卻不平行而產生變形。
做得好的模具一般在水孔的邊上打有「IN」和「OUT」,並且有數字標記,看著這些標記連接就方便多了。
⑥ 如果產品的冷卻時間為2分鍾,如何計算注塑模具的水路直徑及長度
作為一名多年模具設計師,現任的模具設計教師,我想你這個提問本身問題很多:
1.首先,不可能一個產品需要在模具里冷卻2分鍾,除非你把它從出模具後再冷卻到室溫的情況算上,不過那就跟模具沒有關系了,那要查當天的天氣室溫。要知道,模具是大批量生產工具,絕大多數產品冷卻時間不會超過20秒。
2.產品壁厚7.5mm,不知道你具體的直徑和長度是多少,注塑塑膠產品壁厚一般在1-3mm左右,壁厚過厚,會容易導致產品有氣泡和縮水變形。而且看你這個產品像是管道,管道是擠出成型而不是注塑成型,工藝完全不同,這點需要釐清。
3.注塑模具的水路直徑與長度計算,基本跟你設定的這些條件無關。直徑上我們一般建議最大不超過12mm,不是產品越大運水直徑就越大,因為要考慮水量和擾流。排布上要考慮均勻,一般運水間距是直徑的5倍,重點的位置要加強。長度上面單組水路循環建議不超過2m,進出水溫差不超過5度,這才是水路設計需要注意的要點。
水路設計
給我的感覺是一個設計新手,在研究一個錯漏百出的問題,建議不要浪費時間,反而誤入歧途。我們每個晚上都有網課,想學真本事可以來聽聽,掃我在上面
⑦ 求一套工廠裡面完整的塑膠模具設計流程
注塑模具設計流程,下面就拿本人設計經驗與思路跟你分析下:
第一步:產品分析與修改,確定模具結構,縮水圖:
1、產品分析:開模方向,分模線與分模面,外形尺寸,厚度,拔模角度,倒勾及相應抽芯方式,進膠點與進膠方式,模穴數等等。
2、轉工程圖:用三維軟體出圖,一般建立三個視圖:第一個主視圖(後模表面投影),第二個第三個立體示意圖(外表面和內表面)。其他視圖按第三角法或第一角法擺放,剖視圖(X和Y,剖切位置線通過重要位置中心,倒勾,柱位,孔位,枕位等等),保存文件DXF格式,到CAD打開標數處理。
3、縮水圖:將上一步工程圖鏡像一次並且放大一個縮水率的倍數。(標明:MI,縮水率)
第二步:產品排位:在模具內怎樣排列
考慮因素:模具長寬方位,產品模穴數,進膠位置,間隔(強度,放什麼零件放得下)
先排第一個視圖是後模側俯視圖抓主視圖,第二個視圖排前模側俯視圖,先把第一個視圖中心線鏡像到正右方然後抓後視圖,然後排第三個X方向剖視圖放在後模側俯視圖的正下方,第四個視圖Y方向剖視圖排在前模側俯視圖正右方。
第三步:模仁訂購
根據產品的大小,生產批量,模穴數,抽芯機構等.
第四步:模胚訂購
根據模仁大小與抽芯機構(側),進膠方式與位置,前模是否有抽芯(開模動作,油缸),產品材料,頂出方式等等。
第五步:將模仁裝配至模胚內
第六步:模仁與模胚安裝與定位設計
第七步:分模線,枕位,鑲件設計
第八步:如果客戶產品有倒勾要設計抽芯機構如行位或斜頂設計
第九步:設計澆注系統(直接澆口,側澆口,潛水口,牛角式,點澆口,扇形澆口,搭澆口等)
第十步:如果是細水口模具那麼要設計開閉器與塞打螺絲
第十一步:排氣系統設計(排氣槽位置與產品溢邊值大小)
第十二步:頂出系統設計(頂針,斜頂,司筒,頂塊,推板,氣頂等)
第十三步:冷卻系統設計(水路樣式如直通式,階梯式,隔板式,螺旋式等)
第十四步:輔助零件開設(彈簧,垃圾釘,撐頭,中托司,鎖模板,扣機,邊鎖,平衡塊,限位塊,吊模孔,撬模坑等)
第十五步:檢查與修改,視圖補充與位置調整
第十六步:2D轉3D分模或做全3D
第十七步:拆散件圖(3D+2D)
第十八步:圖紙審核,改圖。
第十九步:圖紙合格後列印歸檔
第二十步:圖紙發給模具製造車間加工
以上模具設計從客戶給3D圖開始到設計出模具圖到加工整個流程步驟,希望對你有幫助!
客戶提供的圖紙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1)客戶給定審定的塑件圖紙(二維電子圖檔)及技術規范要求(此時需要用三維軟
件構建3D圖)。
(2)給定3D圖檔,處理成2D圖(出工程圖紙)。
(3)給定樣板(手板),此時需要測繪出2D和3D圖。
以上是一般有三種,其中第二種情況最常見,就是客戶產品設計師設計好了3D產品拿給你開模。
模具設計工程師需要繪制圖紙有:成口工程圖,縮水圖,模具裝配圖,散件圖,開模頂出示意圖,改模圖等,而且我寫的就是按順序排序
⑧ 塑膠模具的熱流道怎麼設計設計的步驟是怎樣的
熱流道系統是由熱嘴、流道板、溫控箱三大部分組成,是塑料注射成型中一種完善的進膠結構形式。
熱流道系統工作原理是在塑料模具內安裝加熱器,利用加熱和溫度控制的原理使模具的澆道保持熔融狀態。猶如注塑機的炮台直接延伸到產品型腔的進膠點,使產品更直接輕松的成型。
熱流道的優點:
1.
節約原材料,降低成。
2.縮短成型周期,提高機器效率
3.改善製品表面質量和力學性能。
4.不必用三板式模具即可以使用點澆口。
5.可經濟地以側澆口成型單個製品。
6.提高自動化程度。
7.可用針閥式澆口控制澆口封凍。
8.多模腔模具的注塑件質量一致。
9.提高注塑製品表面美觀度。
熱流道的缺點:
1.
模具結構復雜,造價高,維護費用高。
2.
開機需要一段時間工藝才會穩定,造成開始廢品較多。
3.
出現熔體泄露、加熱元件故障時,對產品質量和生產進度影響較大。
⑨ 塑料模具怎麼接冷卻水
塑料模具接冷卻水的方法:
(1)合理地確定冷卻管道的中心距及冷卻管道與型腔壁的距離冷卻水孔的間距,即冷卻水孔數量的多少,對模具冷卻效果影響極大。如圖 (a)所示的冷卻管道保證了型腔表面的溫度分布均勻,而圖 (b)所示的結構,因開設的冷卻管道之間距離太大,所以型腔表面的溫度變化很大,從53.33℃到61.65℃不等,造成製品各部分收縮不均勻。
冷卻管道與型腔壁的距離太大會使冷卻效率下降,而距離太小又會造成冷卻不均勻。根據經驗,一般冷卻管道中心線與型腔壁的距離應為冷卻管道直徑的1-2倍(常為12-15 mm).冷卻管道中心距約為管道直徑的3-5倍。
(2)盡可能使冷卻孔至型腔表面的距離相等當塑件壁厚均勻時,冷卻介質孔與型腔表面的距離應處處相等,即水孔的排列與型腔形狀盡量吻合,如圖(a)。當塑件壁厚不均勻時,壁厚處應強化冷卻,水孔應靠近型腔.距離要小,但不能小於10 mm.如圖 (b)
(3)加強澆口處的冷卻一般熔融塑料填充型腔時,澆口附近溫度最高,距澆口越遠溫度越低。因此澆口附近應加強冷卻,作為冷卻水的人口,而在溫度較低的外側只需要通過經熱交換後的溫水即可。圖所示為側澆口的冷卻循環水路;圖為薄膜澆口的冷卻循環水路;圖為多澆口的冷卻循環水路。
(4)降低冷卻介質出人口處的溫度差如人水與出水溫差太大,將使注塑模具的溫度分布不均勻,尤其對流程很長的大型塑件,料溫越流越低。為使整件的冷卻速度大致相同,除縮短冷卻迴路外,還可以通過改變冷卻通道的排列形式。圖 (a)所示形式的人水和出水溫差大,塑件冷卻不均勻;而圖 (b)的形式克服了上述缺陷,冷卻效果好,但冷卻水的消耗大。
(5)合理考慮冷卻管道的排列形式要結合塑料的特性和塑件的結構,合理布置冷卻水通道。例如對於收縮大的塑件(如聚乙烯)應沿其收縮方向開設冷卻通道。如圖11-7所示的四方形塑件中心澆口的情況,收縮沿放射線及與放射線垂直的方向進行,所以應將水從中心通入,向外側進行螺旋式熱交換,最後流出模外。
對於不同形狀的塑件,冷卻水通道的排列形式也有所不同,如圖(a)所示為薄壁、扁平塑件的冷卻;圖 (b)為中等深度殼形塑件的冷卻;圖所示為深腔塑件的冷卻。
冷卻流道的設計也要考慮塑件的壁厚。塑件壁厚越大,則所需冷卻時間越長。
冷卻水通道要避免接近塑件的熔接痕部位,以免熔接不牢,影響強度。
(6)合理確定冷卻水管接頭位置進出口水管接頭的位置盡可能在注塑模具的同一側。為不影響操作,通常應設在注塑機的背面。水管接頭多採用自動密封接頭,以保證冷卻通道不泄漏,防止在塑件上造成斑紋。
(7)冷卻系統的設計要考慮盡量避免其與注塑模具結構中其他部分的干涉現象。冷卻水通道開設時,受到注塑模具上各種孔(如頂桿孔、型芯孔、鑲塊接縫等)的結構限制,要按理想情況設計是困難的。
(8)冷卻通道的進口與出口接頭盡量不要高出注塑模具外表平面,即要埋人模板內,以免注塑模具在運輸過程中造成損壞。如圖所示,圖(a)為冷卻水嘴外露的形式,圖(b)為冷卻水嘴埋人的形式,在進口和出口處分別打上標志,如「IN"(進口和「OUT"(出口)等。
(9)冷卻水通道要易於加工和清理。一般孔徑設計為8-12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