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模具設計 > 磚雕軟模具哪裡好

磚雕軟模具哪裡好

發布時間:2023-01-28 20:07:01

1. 誰能幫我區別一下硬模與軟模嗎常用的硬模和軟膜有那些十分感謝!

區別:

一、定義。

1、軟膜即硅膠模具是製作工藝品的專用模具,膠具原材料按性能來分可分為普通硅膠和氣象硅膠,硅膠的特點是耐高溫,耐腐蝕,抗撕拉性強,模擬精細高,是做各種工藝品的模具。

2、硬質合金模具是鋼模的的壽命十幾倍乃至幾十倍,硬質合金模具只有高硬度,高強,耐腐蝕,耐高溫和膨脹系數小,一般都是採用鎢鈷的硬質合金。

二、修模頻率和費用。

1、軟膜生產幾千件可能會導致產品有毛刺,飛邊等缺陷,需要修。

2、硬模很少需要修模;但修模費用稍貴。

三、改模和壽命。

1、軟膜工序少,相對便宜和容易,10k-30k件。

2、硬模工序復雜,改模費用貴,可高達5000k件。

四、加工工藝和工序

1、軟膜粗加工(CNC)、淬火熱處理加硬、精加工(電火花)。

2、硬模精加工(CNC和電火花)。

五、常用的硬模和軟膜有:

1、硬質合金模具常有的:冷鐓模、冷沖模、拉絲模、六角模具、螺旋模具等。

2、軟膜:生活用品模、比如杯子,衣服模具。

2. 皮雕軟包模具密度板 代木 銅模 哪種更好用,各有什麼優缺點

沒有經過壓花,直接成型的我們用吸真空灌聚氨酯成型的我們稱為立體軟包,和皮雕軟包有一定的區別!
這種軟包的的模具目前市面上一般用密度板雕刻,代木雕刻,和銅皮沖壓後面做樹脂填充支撐而成,這幾種模具,各有優缺點,下面我把這幾種模具的優缺點點描述下:
密度板:材料本身價格便宜,雕刻難度也比較小,所以經濟實惠,但小的細節容易磨損和脫落,還有就是聚氨酯灌注成型時會產生高溫,密度板本身是膠水和紙木會高壓粘合而成的,很容易變形(彎曲),終上所述,雕刻的密度板模具適合打樣和做比較粗糙的東西,比較適合想入門的粗學者。
代木:代木是一種不飽和樹脂,內部結構比較細,用雕刻機雕刻而成,優點是容易雕刻,能做出很精細的圖案,比較實惠!
缺點:價格比密度板貴,做的過程中也是受溫度的影響容易變形,容易磨損,不耐用
所以代木模具比較適合,開廠初期,摸索工藝用
銅模具
優點:耐溫、耐用、不容易變形,能做很精細的圖案
缺點:由於是用鋼模沖壓而成,所以成本高,後面灌樹脂,做的周期較長(2-3天),成本高
所以比較適合對質量有要求,產量較大的用戶!

3. 吳江市黎里鎮好玩嗎有什麼地方好玩

遊玩的景點:
黎里鎮

古鎮黎里位於吳江東南30公里,地處江浙滬交界處,和同里,吳興的織里,常熟的古里,共稱江南「四里」,東距上海90公里,北離蘇州45公里,水陸交通十分便捷。唐時黎里為村落,南宋時成為集市,明代弘治年間升格為江南大鎮,至今保存著明清遺存的古民居9萬多平方米,保存著宋元古井及清代牌坊。

古鎮丁字形市河全長2000餘米,建於明清時期的古駁岸4000多米,橫跨著10座始建於元代至清代的古石橋,河埠式樣眾多,有淌水式、雙落水、單落水和懸挑式,雙落水和單落水又分內凹式和外凸式等多種。駁岸和河埠上雕刻著各式各樣的纜船石,有暗八仙、筆錠、如意、犀角、雙桃、雙桔、如意得鹿、瓶生蜂猴、瓶生三戟和五色旗等254顆,屬江南古鎮之最。

江蘇省重點文保單位柳亞子故居,本是清乾隆時期工部尚書的私邸,前後六進,有乾隆題寫「福」字、大學士稽璜題匾而得名的賜福堂,有太平天國將領遺留的龍鳳瓦當,有栩栩如生的磚雕門樓,還有乾隆的梅花碑、劉墉與著名畫家合作的祝嘏圖。柳亞子故居收藏著國家一至三級文物藏品120件,待文物藏品152件,還有其他書畫文物500餘件。

除省文保單位柳亞子故居外,黎里尚有鴻壽堂、洛雅草堂、端本園、寫韻樓、新詠樓、周宮傅祠堂、居退一步處等市級文保單位8處,市級控制文物單位18處。鴻壽堂內18個圓台形的木礎,正是明代早期江南古建築的特殊遺存,極富研究價值。
黎里的弄堂堪稱江南古鎮一絕,至今完好保存85條,其中70條為暗弄,57%以姓氏命名,以「周陳李蒯汝陸徐蔡」黎里八大姓命名的最多。弄堂多數超過60米,更有5條超過百米。弄堂是黎里民眾在明清600餘年中成功的生活實踐,生活的需要、歷史的沉積,弄堂的結構發生了種種變異,有雙弄,有弄中弄,也有暗弄接明弄而成的三仚弄。

黎里歷來人才輩出,南宋有特奏狀元1名,進士26名,舉人61名,貢生43名,秀才無數。南宋時有趙磻老、魏憲,至今留存的東聖堂就為紀念趙磻老而建。明代有太常寺少卿凌信,出使安南憑外交安撫了安南國王。清代有位居工部尚書的周元理,浙江布政使蒯士薌,抗擊沙俄建立戰功而晉升兵部尚書銜海軍幫辦張曜,徐達源編撰了第一部《黎里志》,蔡丙圻編撰了《黎里續志》,1903年,倪壽芝創辦了第一所新式學校,開一代學風。辛亥革命後,涌現的名人更多,袁世凱復辟時宣布吳江獨立討袁的殷佩六、愛國詩人柳亞子、女革命家張應春等。還有南社、新南社的人物,較為著名的有:蔡寅、毛嘯岑、朱劍芒等20多人。當代名人更多,有名醫金一新、朱蓮舫、金誦盤,第一代影星殷明珠、國際大法官倪正噢、水利專家汝賢、翻譯家出版家蒯斯曛、世界著名教育家柳無忌、中國社科院副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汝信等等。
柳亞子紀念館

柳亞子紀念館在黎里鎮中心街30號,佔地近四畝,建築面積3513平方米。南面街臨河,北枕後河,東、西與民居相鄰。整體建築三路六進,前後以備弄相通。原為清乾隆工部尚書周元理(1706-1782)的宅邸——賜福堂。民國11年(1922),柳亞子向周氏後裔典租賜福堂的第四、五進房屋,從此就成為他生活起居和從事革命活動的場所。1980年列為吳江縣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3月25日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5月辟為柳亞子紀念館,1995年列為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9月10日,柳亞子紀念館被評定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

紀念館由門廳、茶廳、正廳、起居樓、藏書樓和碑廊組成。門廳「柳亞子紀念館」額為屈武題贈。序廳陳列柳亞子漢白玉雕像,兩側牆面為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和柳亞子唱和詞手跡,周恩來贈柳亞子的題詞「鐵肩擔道義,棘手著文章」為楹聯。正廳內以《崢嶸歲月,光輝一生》為題,按「青少年時代」「南社革命文學時期」等5個部分,用150餘件歷史文獻和實物,系統地介紹柳亞子奮斗一生事跡。起居樓與藏書樓組成「走馬堂樓」。樓上是柳亞子家庭20年代生活起居的復原場景。藏書樓客廳是柳亞子與同道好友縱論國事,探討詩文的場所,磨劍室書齋位於東首,柳氏在此完成近200萬字的文章、詩歌創作。藏書樓曾藏書44000餘冊。樓上西側有「復壁」,民國16年(1927)5月8日夜,他藏身於此逃過當局的搜捕。後庭院內設柳氏家譜碑廊,存有書條石36方,為研究柳氏家族提供重要的實物資料。紀念館是收藏、保存、研究、陳列柳亞子與南社文物的專題紀念館,藏品近千件。

賜福堂始建於清康熙(1161~1722)年間,乾隆(1736~1796)重修。大學士嵇璜(1711—1794)題賜福堂匾。主體布局規整,規模宏大,保存較為完整。堂內裝飾,集雕、塑、繪於一體。四座門樓構築精美,集中民間雕刻藝術的精華,廳前「竹林七賢」門樓,因其構圖題材豐富,雕刻工藝精湛,50年代被移至江蘇博物館收藏。藏書樓前的磚細牆門,字額「天賜純嘏」為康熙翰林學士許汝霖所題,為建築的斷代提供實證。
黎里公園

黎里公園位於黎新社區。1992年11月,黎里公園建設工程啟動,當年新建永久性圍牆240米。是年底,因太浦河疏浚工程開工,後場盪為水面湖盪排泥場,黎里公園建設只能緩慢進行。1995年,黎里公園利用疏浚太浦河而沖積的淤泥改造地形,是年築堤1179米。1997年,黎里公園第一期工程取得實質性進展,推土機堆土山進行地形改造,新建主幹道路480米。10月,黎里市政工程隊承建公園門樓,門樓設計為外方內圓,圓門上方鑲裝草書銅字「黎里公園」,由時任吳江市委書記汝留根題。11月,由城建開發公司投資、第三建築公司承建的17間公園營業店面房破土動工。1998年,公園內部地形改造全部完成,人工土山堆壘成形,山頂建古亭兩座;店面營業房(600平方米)竣工;公園西北角建5間118平方米玻璃花房;園內假山、人工瀑布、荷花池、水潭小湖一一建成;河道、橋梁配套完工;鋪設主要道路650米及部分卵石小路;公園門前建停車場。1999年,完成道路建設1200米,園內主幹道路、曲徑小路全部環通;配套建成路燈、橋頭燈、草坪燈、圍牆燈、投影燈共90盞;建重檐亭1座,南側建30米葡萄架長廊。同年,完成茶室(可供100人同時享用)、兒童樂園、垂釣池(在茶室南)、門球場(兩塊)及鎮文化活動中心。兒童樂園為園中園,佔地約2000平方米,擁有大型滑梯、各式鞦韆、轉椅、跳跳床、月亮船等10套兒童娛樂設施。是年,植樹13400株,鋪設各類草坪32000平方米,培育各種盆花15000盆;園內滿目蔥郁、綠茵繽紛。1999年6月1日,投資約360萬元的黎里公園正式對外開放。10月1日,文化活動中心落成開業。

2000年8月,黎里公園內建國家級全民健身工程,省體委、蘇州市體委的主要領導參加揭牌儀式。全面健身工程總投資21.1萬元,其中國家、省、蘇州市、吳江市體育行政部門共投入16萬元。同年,黎里公園除管好園內花卉生產區外,在鎮政府的支持下,開發苗木生產基地約60畝(在黎里中學北)。2002年,黎里公園再投入25萬元,完成公園內173米河道兩側的太湖石堆放和造景工程;並對園內的鑄鐵欄桿、兒童樂園設備、茶室、亭子、休閑鑄鐵凳全部油漆一新;當年公園吸引遊客2.3萬人次。2003年改造高羊毛草坪8000平方米,培育四季草花5000餘盆。
黎里古橋

江南市鎮,水多橋也多,黎里就是這樣一個多橋的古鎮,且聽老話「出門就是兩座橋」、「三步上下兩座橋」,可見古鎮橋梁之多。時至今日,黎里古鎮保留著12座古橋,8座是原汁原味的古橋。
進登橋
進登橋又名夏家橋,在市河中段,跨中心街和建新街,南北走向單孔梁式石橋,花崗岩砌置。
初建無考,明嘉靖七年修建。乾隆三十八年,里人重建。光緒元年,里人公捐修整。光緒二十年,里人集捐重建。

梯雲橋
梯雲橋又名唐橋,在市河中段,跨中心街和建新街,南北走向單孔梁式石橋,花崗岩砌置。
初建無考。清乾隆三十八年重建。清光緒二十年,里人募捐重建。民國2年再建。

道南橋
道南橋在老街下岸,跨市河分支南港河,東西走向單拱石橋,橋西堍為雙落水坡,東堍單落水坡,橋石均為花崗岩。清康熙五十一年建。
清光緒二十三年,里人重建。
秋禊橋
秋禊橋又名嘰咕橋,在老街西北部秋禊道院旁,跨「定字型」市河北柵出口,東西走向三孔梁式石板橋。
清初里人建。清雍正十三年重建。
望恩橋
望恩橋又名亭子橋,跨梨花街和西新街,明嘉靖五年建,嘉慶五年修建,康熙五十三年咸豐二年重建,武康石、青石花崗岩三種石料,橋面有輪回,是一座拱橋。

迎祥橋
迎祥橋又名汝家橋,跨平樓和街九南街,明正統六年建造,清嘉慶四年重建,同治八年再建。
梁式三孔,有磚砌欄桿。

清風橋
清風橋又名新豐橋,跨梨花街和西新街,初建無考,明嘉靖十六年重修,光緒十一年再重修,花崗岩材質,梁式三孔。
青龍橋
青龍橋又名相家橋,跨平樓街和九南街,明成化十八年建,乾隆十八年再建,道光二十九年重建,武康石青石和花崗石三種石料,橋面有輪回紋飾,有石欄,是一座拱橋。
美食:
黎里油墩
油墩本是著名的黎里小吃,色澤金黃,形似三節腰的紙燈籠,質地外酥內軟,味道極美,香醇爽口。
記憶中,清晨的威風,吹醒了湖邊的柳樹,老街上的門面房木門移開了,熱氣騰騰的油墩早就在黑黑的扁平鍋子旁靜靜地躺著,等待著顧客們的享用。旁邊的它們的兄弟姐妹大餅和有條,還在鍋子里、烤爐上一個個等待降臨。

據說,又一次,乾隆皇帝路過吳江繼續南下前往浙江巡視,龍舟行至一個水域非常寬闊的地方,只見一座敵樓在前面的霧氣中時隱時現,勝似仙境中的玉宇瓊樓。乾隆驚問:「這是什麼地方?」當地的隨行官告訴皇帝:「這里是唐家湖,湖中有個名叫盛墩的小島。這小島上有一座高高的敵樓名叫吞海樓。」本來龍舟要到平望停船吃晚飯過夜,想不到迷了路餓了一夜。這時一行人發現湖心島上有一座寺廟,豈知這寺廟冷落多時了,方丈只得叫燒火和尚用糯米粉包進豆沙餡,揉成球,放入油鍋煮成點心,硬著頭皮端了上去。乾隆飢不擇食,吃後大為贊賞,問侍臣:「此物何名?」侍臣不知,連忙問方丈,方丈只得實話說:「此糕點是第一次做,尚無名字。」乾隆見所食之物,圓溜溜,扁塌塌,活像大殿中菩薩香案前的蒲墩,就笑笑說:「此物真像油鍋里的蒲墩,就叫油墩吧。」

製作方法
首先,將酵面、明礬、純鹼放入盆中,加清水3500克攪勻溶化,再加入麵粉揉勻,灑清水250克,餳15分鍾,用手反復揉至光滑不粘手時,讓其發酵,至麵皮起大泡。 然後,平鍋置旺火上,倒入芝麻油(鍋內油平面不超過油墩高度的一半),待油燒至七成熟時,兩手用竹筷挑制,即把左手執的筷子挑一點面,占上精鹽和蔥花,用右手竹筷刮平,順著盆子邊沿,兩只竹筷卷進面內絞3圈,將面拉斷。接著,右手將筷子抖動成直徑約17厘米的圓面筒,將左手筷子上的面搭在右筷子上,作成似燈狀的墩子,順著鍋邊放入鍋內煎炸,依此法一個個地挑制下鍋,炸到油墩浮起呈黃色時,翻面再炸,直煎炸至兩面呈金黃色時,起鍋即成。
如果你想要製作出香甜可口的油墩,那麼你在製作的過程中還要特別的主意一些細節:1.做面墩生坯時要用巧勁,兩根筷子運用自如,才能造型美觀;2.鍋內加油適中,以半炸半煎為宜,兩面煎黃至熟即成。

油墩通常有豆沙餡、肉餡兩種。考究的在餡子中加入豬油、白糖、松子、桂花,這種油墩其香極濃,不僅軟糯香甜,而且口齒留香,沁入心脾,神仙吃了也不肯放手。
在今時的黎里,油墩這古老的小吃在小鎮人們的心裡依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黎里菜場門口依然還有每天早上5點多開始賣油墩至午飯時分結束的店家。黎里,能讓人們記住的小吃不單是辣雞腳,更有那土生土長,圓通金黃,熱氣騰騰,香味四溢的黎里油墩。
黎里套腸
套腸是黎里的特產,以其口感香糯勁道著稱。從選料、清洗、套腸、燒煮、切片幾個步驟完美結合製作出了香嫩的套腸。完工後澆上蔥花、調味醬油。套腸切成一指寬的片,裡面的圈圈一下子就展現在面前,雪白粉嫩的套腸即刻在蔥花和醬油的映襯下立體起來,輕輕咬下,嫩滑無比的大腸透出一股清爽的醇香,彈性十足。

做法:首先,選料。要選用本地豬的大腸和小腸。本地農戶喂養肉豬比較考究,豬沒經過長途運送的驚嚇和疲勞,腸子質地好而更加清白。
其次,清洗。清洗豬腸比較費功夫,要想套腸成品不肥膩必須清除附在腸上的油。大腸的肥油盡量去除干凈,撕小腸的腸油的時候,盡量要輕些,以免撕破腸子,剩少許一些便可以了。撕油過後要用熱水浸泡,並加麵粉和醋反復搓洗,以去除腸子里的粘液和腥臭味。然後再用清水反復清洗,直到非常干凈為止。
第三,套腸。用竹筷將小腸塞入大腸,粗的大腸可以塞進十幾根小腸。一般的大腸可以塞進七八根小腸。套腸子要將外面的大腸皮子塞的薄薄的,可以依稀看到裡面的小腸,但是又不可以把外面的腸皮給塞破。做到恰到好處,才是真正的「套」腸。
第四,燒煮。將塞好的腸子進鍋,放上水,加入適量的料酒、鹽、姜,先用急火燒開,撈去浮沫,然後再小火悶燉。
最後,切片。將套腸切成一指寬的片,撒上蔥花。

以下文字來源:姑蘇晚報 作者:高戩
黎里古鎮新蒯家弄巷口,有一爿非常不起眼的小飲食店。幾乎每個食客都會點同一道菜「套腸」,而這家小店的字型大小也以這道菜和老闆的姓氏命名,叫做「阿王套腸」。「套腸」到底是什麼東西?為何能傾倒這么多的食客?老闆王黎平現場從鐵鍋里撈出一根向記者展示,從外表看,「套腸」和普通的白煮豬大腸沒多大區別,但切開以後,裡面還另有玄機———大腸裡面套著一根根小腸,從切面來看,和蓮藕有些相像。「套腸是黎里古鎮著名的小吃,至少有上百年的歷史。」王黎平告訴記者,套腸的用料非常講究,必須要用本地農戶家裡養的生豬現場宰殺後取出的大腸和小腸,「並不是說外地豬的肉質不好,而是外地豬在長途運輸過程中無法餵食,豬餓了就會分泌膽汁,而膽汁會使腸子的味道變苦。」除此之外,還必須符合腸壁厚、肉質多、光潔度好等條件。
製作套腸的關鍵是清洗。王黎平介紹說,清洗小腸時首先要將外表清洗干凈,然後翻轉過來用麵粉塗抹,再反復清洗;清洗大腸除了上述步驟,還要將帶血筋的腸油全部剔除干凈。
清洗干凈後,將小腸一根根地塞進大腸里,「要塞得非常緊,粗一點的大腸至少要塞進七八根小腸。」接著,將生套腸投入滾水鍋里汆一下,再撈出來洗干凈;然後再取一鍋清水,放入鹽、蔥、姜、料酒以及秘制的香料,旺火燒滾後用文火燜煮兩小時左右即大功告成。套腸須趁熱吃,吃時佐以醬油、蔥、麻油等調料。盤中的套腸猶如片片潔白的蓮藕,配上碧綠的蔥花,夾起一片細細咀嚼,只覺酥而不爛,肥而不膩,口感勁道十足,味道醇香,絲毫吃不出豬下水的膻味。
黎里辣雞腳

黎里辣雞腳,江蘇著名的漢族小吃,源於川菜泡椒鳳爪,需要十幾種佐料。糖、醋、小蔥、老薑、大蒜頭、辣椒、鹽、料酒等。每一種佐料以及應該放的量都決定著辣雞腳的味。酸中帶甜、甜中帶辣,吃起來酥鮮入味,那是黎里辣雞腳的獨特之處。
前面冠以地名的美食小吃,要麼就是當地獨有,要麼就是美味絕倫,如南京板鴨或武漢鴨脖子。在吳江,以這種方式命名的小吃非常少見,黎里辣雞腳是個特例。

據當地資深吃貨介紹,黎里辣雞腳始興於上世紀80年代,屬於外來品,其原型是泡椒鳳爪,但泡椒鳳爪實在太辣,於是當地的鹵菜師傅遂對其加以改良,黎里辣雞腳就這樣問世了。
在黎里古鎮上,做辣雞腳名氣最大的是王記辣腳店。老闆王占修是個來自安徽的新吳江人,廚師出身,多年前來黎里在一家鹵菜店打工,學成手藝後自己創業,還注冊了「王記辣腳」的商標,據說,現在他的鹵菜店每天能賣出500斤的辣雞腳,小小的店面門前經常排隊。
王占修告訴記者,他選用的原料是優質冰凍鮮雞腳,製作流程的第一步,是將生雞腳用清水煮熟,然後剪去趾甲,並在雞腳上剪出口子以便泡製時入味,剪好後再用涼開水反復清洗,一直洗到水面上看不到一點油星才撈出瀝干。

洗凈瀝干後的雞腳進入了鹵汁泡製程序。鹵汁的主要原料是糟鹵和料酒以及白糖、鹽、醋等配料,其中最關鍵的是香料,據王占修說,鹵汁中的香料有十多種,至於到底是些什麼香料,則是不能細說的「商業機密」,「此外,辣椒醬也是我自己獨門研製的。」在鹵汁中浸泡了兩三個小時後,辣雞腳就大功告成了。
黎里辣雞腳到底是個什麼味?當地的一名吃貨評價說,和泡椒鳳爪相比,黎里辣雞腳辣得「溫柔」,可以在嘴巴里細細咀嚼品嘗,不像泡椒鳳爪那樣辣得人絲絲哈哈地抽涼氣。「它的味道,融微辣、微麻、微咸、微甜於一體,五味俱全但每一種味道都十分平和,就像我們這里人的性格一樣,吃起來非常鮮、非常嫩、非常脆、非常爽,我們這里的女生都把它當成零食吃,一個小時就能吃上一斤。」
海棠糕

海棠糕是蘇州傳統糕點,不僅名字好聽,而且美味可口。吳江區黎里古鎮匯聚各種具有江南特色的名點,這種風味小吃當然是少不了的。
金秋時節,黎里古鎮老街(滸涇街)傳來陣陣香甜,原來是張記海棠糕開業了。海棠糕用麵粉、白糖、豆沙、芝麻、飴糖等食材製作烘烤而成,其口感松軟,可作為早飯和閑暇點心。張記海棠糕原先是小小的一家攤位,因其製作工藝的傳統和三代人的堅持不懈,每天銷售量上千隻,生意很好,深受廣大百姓的喜愛。

海棠糕,創制於清代,因糕形似海棠花而得名,後逐漸成為蘇州、無錫風味小吃之一。它將麵粉,酵粉用冷水調成漿狀,在特製模具里刷上少許水油,注入面漿放入豆沙、鮮肉、菜豬油等餡心,再用面漿蓋面,加上糖豬油丁和紅、綠瓜絲、瓜子仁和芝麻等等,蓋上撒白糖的鐵板放在煤爐上烤熟即成。海棠糕香甜可口,熱食尤佳。

製作工藝
1、用水50克將鹼化成鹼水。在25克花生油中注入50克水,調和成水油。
2、將赤豆,白糖750克,花生油50克製成濕豆沙餡心。
3、將豬板油切成80粒小丁,加白糖100克,製成糖板油丁。
4、將麵粉倒入拌麵缸內,用冷水拌和成漿狀,摻入老酵,加適量鹼水攪勻,至面漿無酸性,色不黃為佳。
5、將海棠糕模型工具放在特製的爐火燒熱,刷上少許水油,將面漿注入模型深度的一半,在每個模型內放入豆沙20克,再次將面漿注入,蓋住豆沙直至模型表面,上面加糖板油丁一粒,四周撒些黃瓜絲,烘5分鍾左右。在另一鐵板上撒些白糖,將模型內的糕挑出來,面貼鐵板,底朝上,放於爐上,待鐵板上的白糖深化,再用鐵盤把粒翻過來,即為成品。——信息來源於小鎮微報

4. 模具設計用什麼軟體好

最近有太多的新人朋友問小廖這個問題,在之前的很多文章中,小廖其實有強調過,做模具設計,UG NX的市場佔有率是獨占鰲頭,僅此則可說明,做模具設計,就軟體方面來說,UG是首選,我們不談UG NX的哪個版本要好,哪個版本適合。其實沒有適合,只有適用與適應,個人習慣因素佔主導地位。 很多的大中專院校模具類專業開設有PRO/E課程,教一些簡單的操作,由於這個原因,很多同學畢業後希望從事模具設計類工作,畢業出來後仍是堅持自學該軟體,到了實際要用的時候,發現周圍的同事都用UG,用PRO/E的模具廠現在也越來越難找,為適應工作需求,趕緊改學UG,還好UG入門不難,熟練也是比較容易的。所以大部分的同學就會浪費2~6個月左右的時間去學習PRO/E,當然也不能說浪費,做模具設計嘛,其他軟體稍微了解一些,對工作仍是有很大的幫助的,不至於用PRO/E轉個圖,看看產品還要求助於他人。就算是用UG的同仁,在後來的工作當中也會對其他3D軟體淺顯的去學習一下的,如PRO/E、SOLIDWORKS,藝多不壓身,技多好謀生。 要做到這個軟體精通,那個軟體熟練,其實並不是說不能做到,但是這種做法其實並不可求,一是時間浪費了,二是最終結果往往可能是周身是刀,沒一把利。現在有相當一部分從事模具設計主管工作的人,最開始做模具設計的是用PRO/E的,但後來都改學PRO/E了,不信的畫可以找機會去詢問詢問,了解了解。有的是用了四五年之後才改的,有那個勇氣,的確可嘉。早些年,就說上世紀90年代吧,那年代會電腦的本來就不多,會3D軟體的更少,老廖師傅那時候過來深圳的時候做模具設計還是徒手畫圖呢。還有那個時候軟體學習類參考書更是難得,不像現在,書店裡面各色各類的參考書籍琳琅滿目,讓人應接不暇。 鑒於種種原因,做模具設計,軟體方面建議用UG吧。

5. 模具設計用什麼軟體最好

現在常用的模具設計軟體是:ug,pro-e,catia,auto
cad從常用排到不常用。如果你是學注塑模的話一般用ug和pro-e,產品設計的話多用catia,現在auto
cad已經很少人用了,都是些做了7~8年的老設計用來排位用的。其實軟體熟悉起來是很塊的,如果有實習的地方的話,一般1~2個月就能把畫模常用的命令全部摸透,不過要把全不模塊全搞會的話是沒底的,就拿我用的ug來說畫,模用的命令最到用到了ug功能的1分之10。還有就是培訓沒什麼用的,真正公司里的做法和說上教的完全是兩馬事。
同時,一般模具公司是不要畢業生的,都希望找工作2年以上的設計,5年以上是最吃香的。你有條件的畫,最好就能托托關系,找家公司先干起來,或自己外面找找看,這是千萬不要在乎報酬(我當初做學徒的時候是不計報酬的)。還有最好是先干一陣子鉗工,對你以後設計是很有幫助的。
另外,強烈建議你,不要干模具,現在模具行也不咋底了,一般,工作2~3年2000~3000,3~5年3000~5000,5年以上5000+,而且壓力非常大,天天要加班,忙的時候加班100小時也不是沒可能的。建議你嘗試下產品設計,去學一個catia,現在中國的產品設計人才緊缺,基本上會catia的都找的到工作,而且比做模具輕松,錢也多!

閱讀全文

與磚雕軟模具哪裡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體化玻璃鋼體筒 瀏覽:237
鎖骨鋼板斷裂後該怎麼辦才好 瀏覽:341
鋼材的抗怎麼計算公式 瀏覽:763
ps位移怎麼做無縫隙 瀏覽:110
鋼鐵廠工作鞋什麼樣 瀏覽:423
鋼板取出後多久鑒定 瀏覽:386
窗戶護欄怎麼計算平方 瀏覽:452
拔鋼板樁後注漿量怎麼計算公式 瀏覽:453
鋼鐵之軀怎麼賣食物 瀏覽:666
焊接機焊接後有什麼需清除干凈 瀏覽:295
煙台市鋼管舞哪裡有 瀏覽:888
模具減膠拔模是什麼 瀏覽:868
1寸半無縫管直徑是多少 瀏覽:100
鋼材黑皮料是什麼 瀏覽:566
芙蕾雅附魔鋼鐵還是什麼 瀏覽:770
一噸14螺紋鋼有多少根 瀏覽:56
如何在鋼管上打鋼印 瀏覽:119
鋼筋原材不分樓號隱蔽怎麼寫 瀏覽:837
鋼鐵俠一共幾部都是什麼內容 瀏覽:918
管道平面焊接是什麼意思 瀏覽: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