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熱流道模具進膠口處有霧白和白點怎麼辦
1、交口處光圈
原因:澆口周圍溫度過高
解決方案:改變噴嘴溫度或者改變澆口冷卻水路的溫度,從而達到最佳的溫度,對PC而言,澆口區域溫度在110--130度之間為佳,對PMMA而言90—110度為佳;
試模過程中的檢測:測量澆口周圍的實際溫度,適時調整,保證生產穩定;
2、產品表面有明顯的澆口痕跡
原因:閥針過短、澆口溫度過低、保壓壓力過大或者時間過長、過長的注塑時間;
解決方案:檢測閥針長度,與喇叭口的配合情況;檢測噴嘴嘴芯與模具之間的距離;升高噴嘴溫度,同時(或者)優化冷卻水路溫度;在保證產品外觀無縮水,尺寸合格的基礎下,減少保壓的壓力值和時間。
B. 注塑件表面起霧,如果用布擦擦,在注塑就沒有,不過打幾模後還會有。不知道會原因造成的的,如何解決。
這種水分來自空氣中,也就是閉模後模腔中的空氣里的水分,然後被射出的膠料壓縮到一個小的地方使注塑件產生氣霧,模具也會有霧痕短時間內可以擦掉,時間長了就銹掉了。解決的辦法也很簡單,只要在有氣霧的地方開上排氣槽就行了。希望我的說明能幫你解決問題!
C. 注塑過程中模具表面霧化原因
1)噴嘴溫度太低。應適當提高。
2)成型周期太長。應適當縮短。
3)螺桿背壓太低。應適當提高。
4)模具溫度太低。應適當提高。
5)澆口截面積太小。應適當加大。
6)脫模劑用量太多。應適當減少用量。
7)原料未充分乾燥。應適當提高乾燥溫度及延長乾燥時間。
8)模具排氣不良。應增加排氣孔,改善模具的排氣性能。
D. pp料注塑有霧氣什麼原因
產品表面白霧,從視覺角度來講,它呈現的是白色狀,所以在白色產品時亦不明顯,黑色高光最為明顯,PP材料產品,周邊表面呈現出大大小小的白色斑紋,像雲霧般的症狀,這里歸類為白霧。
根據上述所得出的理論依據是:在下料階段塑料與塑料之間存在一定的空隙,經螺桿剪切後被帶入料筒,在螺桿剪切過程中,材料內部會發生物理變化,從玻璃態轉變為高彈態,從高彈態再到粘流態,此變化的過程可能只有幾秒-幾十秒之間,(根據機台或產品大小)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要轉變一個復雜的過程,注塑缺陷也隨即產生,塑料之間的空隙被壓縮至熔料內部產生氣體,若在塑化時未能將氣體排出至料筒外部,存在的氣體則裹入熔料被注射到模具型腔,模具是否能夠順利排出就取決於模具的排氣是否良好,則產生發霧困氣或燒焦的現象。
很顯然,白霧也是困氣的一種現象,很多從事注塑技術的人員誤認為只有燒焦才是困氣,或者出現困氣就去開排氣槽,這是不科學的,燒焦是因為困氣過於嚴重,氣體在高壓,高速狀態下被壓縮得不到釋放產生的局部燃燒,燃燒溫度可瞬間到達600-800℃,這屬於困氣的最高境界。
三、解決方案
怎麼樣才能讓氣體最好的排出而不產生白霧現象?
1.模具
排氣並非完全靠模具來解決,對於PP材料特性來講,溫度范圍非常廣,其流動性能優越,若模具的排氣槽開得太大或位置不對,不能正確排氣,而且還容易產生飛邊不良,所以正確的排氣才是有用的。
2.工藝
掌握正確的調機技巧在實際工作中是非常有效的。
1)如降低螺桿旋轉速度,可以使熔料溫度均勻,所夾帶空氣的機會要小,如螺桿旋轉速度太快,所夾帶空氣的機會要多;熔料受螺桿剪切作用力大,摩擦生熱導致熔料溫度不均勻,熔料分解產生氣體。
2)提高模具溫度,可以利於高壓,慢速充填贏得時間,如果模具溫度過低,產品表面易於過早凍結,慢速充填無法實現,可能導致缺膠。
3)降低注射速度,速度越快,氣體壓縮的越快,溫度越高。速度越慢,氣體壓縮的越慢,越有利於氣體的排出。
4)鎖模力,鎖模力越大,型腔表面排氣效果越差,鎖模力越小,型腔表面排氣的效果越好。
E. 用PBT回料導致模具光亮的表面起霧
可能是因為模具溫度和出料的溫度差異太大而導致的 還有一點值的注意的是因為回料加有熒光粉或鈦白粉因而要控制好溫度,不益過高。 如果可以,應該適量用脫模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