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這種非平面的模具鋼如何鏡面拋光
我看了下你的工件,都是斜三角,這種工件,如果不想手工,找台導軌磨可以磨出來,有磨出來的基礎,再從1000#的研磨膏開始會簡單很多,從圖片上看,現在的工件的粗糙度離鏡面還有很遠,這只是剛銑出來。
建議工序,銑,留0.2MM餘量,淬火,磨,留0.01~0.015餘量,拋光
如果手工拋光太累,建議找個牛頭刨,工件打表卡好,用牛頭刨的往復運動代替手工,最後的2000#再手工拋,
如果有對稱件可以抹上研磨膏,3件互拋,就和大理石平台的研磨一個遠離。
Ⅱ 如何研墨
研墨方法:螞陵
1、先倒清水
使用硯台的時候,千萬不要第一時時間就開始研墨,而是先用一滴清水倒進硯台裡面,然後再開始用墨研開始磨墨。
2、輕磨就好切勿用力
不管是新的硯台還是舊的硯台,在使用的時候千萬不要用力過猛,一來很容易損傷硯面,再一個很容易將墨汁濺出,只需要用手均勻用力輕磨就可以了。
3、及時清洗硯台
當硯悶哪戚台使用完之後,千萬不要讓墨汁放在硯台里不管不顧,很容易損傷硯面的,且影響下一次的使用。第一時間把墨取出來進行清洗硯台。
4、日常滋養硯台
平日里不用硯台的時候,硯台不要隨意置放,而是要定緩彎期清潔,並且每天用干凈的清水倒進去,滋養著硯池,這樣既能夠滋養硯台,還能延長硯台的使用年限。
Ⅲ 求問要怎麼研墨,用毛筆,請詳細,最好將研墨的術語啊,動作啊,這些都詳細的說出來。
墨色要細潤,正確的研墨方法很重要。研墨要用清水,倒水要適量,不要太多。好墨研時細潤無聲,差墨研時聲音粗糙。
拿墨時,食指要放在墨的頂端,拇指和中指夾在墨條的兩側。磨的時候要輕,按下去時稍微重一點。磨墨要慢,用力要勻。過去有一種說法叫磨墨如病,好象生病的樣子,其實它不是生病,為什麼呢?因為太快了打滑,磨不下來。
開始磨墨,先將清水滴入硯面,磨好的墨汁推入硯池,反復研磨。如須大量墨汁,可將磨好的墨汁移另外容器,硯池的宿墨腐敗森橋握要倒掉洗清,不可加水再磨造成浪費。執墨研磨方式可分為三種,一以垂直推拉前後磨,一則以斜的角度前後或圓旋轉磨,另一種是不規則的隨便磨,無論那一種磨法,都不可太用力,用力過猛就無法磨出光澤。古人說,磨墨叫閨秀少女來磨最為合適就是這個道理。所使用的水,最好是井水、泉水,要新鮮。
注意:研墨時墨身要垂直,要重按輕轉,先慢後快,不可急性。研快了墨汁粗,而且濃淡不勻。如果研墨時,聽到沙沙響聲,說明墨的質量不好,其中含有雜質或砂子。應及時剔除,否則損墨傷硯消肢。因此,好硯要用好墨來磨。研磨要清水,切忌用開水或茶水。開水使石質受熱鼓脹,容易損壞硯台,而影響發墨。用茶水會使墨汁變色,影響書畫效果
毛筆開筆
毛筆出廠時,筆頭通常用鹿角菜沾著。這樣,既便於包裝,又不折損筆毛,還能使筆毛直順、踏實。使用的時候,用手輕輕地把筆毛捏開後,用清水(涼水)將筆毛浸透,把筆毛全部泛開,把筆中的菜液刷凈,去掉根部沒有膠住的浮毛,然後擠凈水,把筆毛捋直順,就可以著墨使用。
2.毛筆的初次使用應當注意事項
毛筆初次使用時,要把筆頭放在墨液種浸泡一會兒,讓筆頭吸足墨再用。特別是大筆,浸泡時間更要長一些,讓筆頭吸足墨。因為筆頭內部的毛短時間內不可能完全被墨浸透,即使筆毛的表面蘸滿了墨,筆頭仍不太踏實,呈膨脹形,使用效果不太理想。使用過幾次後的毛筆,筆尖被墨完此慶全浸透,會變得直順、踏實、攏抱 結成一體,彈力也會稍大一些,使用效果最好。
3.如何潤筆
寫字前的必要工作,先以清水將筆毫浸濕,隨即提起,也不可久浸,以免筆根之膠化開。之後將筆倒掛,直至筆鋒恢復韌性為止,大概要十數分鍾。筆保存之時必須乾燥,若不經潤筆即書,毫毛經頓挫重按,會變的脆而易斷,彈性不佳
4.如何洗筆
洗凈之後,先將筆毫余水吸干並且理順。再將筆懸掛於筆架上,最好不要洗後直接插到筆筒內去,因為殘余的水分流入筆桿容易造成碎梗和筆頭脫落。洗筆時不要用肥皂水,因為肥皂屬鹼性,會使羊毛脫去應有的一點油脂,從而使羊毛發脆而斷掉。可使余水繼續滴落,至乾燥為止。需注意,置於陰涼乾燥處陰干,以保存筆毫原形及特性,不可暴曬於陽光下。
Ⅳ 墨塊怎麼用
問題一:古代用墨汁還是墨塊?墨塊怎麼用? 在硯台內加水,用墨塊慢慢研磨,產生墨汁,游派所以是用墨塊。
問題二:古代制墨的方法就是那種塊墨,在古代使用什麼樣的工藝 史載,中國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墨,有石墨、油煙墨、松煙墨之分。其中,石墨即石油燃燒所制之墨;油煙墨系燃油所獲煙炱所制之墨;松煙墨則是燃燒松木所制之墨。當時的制墨方法,簡言之,是將易燃的燭心,放在裝滿了油的鍋里燃燒,鍋上蓋好鐵蓋或呈漏斗形的鐵罩;等到鐵蓋或漏鬥上布滿煙炱,即可刮下來,集中到臼里,加入樹膠,混合攪拌,使其成稠糊狀;將成稠糊狀的墨團,用手捏製成一定的形狀,或放到模具里,模壓製成具有一定形狀的墨錠,這是油煙墨的製法。松煙墨則是通過燃燒松木來獲取松煙粉末,然後與丁香、麝香、乾漆和膠加工制纖磨漏成。
傳說三國曹魏明帝時,武都太守韋誕是位書法家。由於他經常與墨接觸,從而領悟到做墨的方法和經驗,就自己做墨自己用。據五世紀的賈思勰所撰《齊民要術》記載,韋誕的制墨方法是用細且清純的煙灰,經搗杵及篩濾,除去一切附著的雜質,調制而成。
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敘的松煙制墨法是:先將松樹流去膠香,然後伐木。凡松香有一毛未凈盡,其煙造墨終有滓結不解之病。凡松樹流去香,木根鑿一小孔,炷燈緩炙,則通身膏液就暖傾毀爛流而出也。
問題三:古代用墨汁還是墨塊?墨塊怎麼用? 二樓網站上的,古人當然用墨塊,應為大多數的習文子弟都是用買的墨,而古代包裝密封技術不好,墨汁又十分容易干,所以他們都製成塊狀,用時在研台里加點水慢慢磨,就成墨汁了
問題四:使用塊墨該注意什麼 1、以清水逐漸加入:研墨需加清水,若水中混有雜質,則磨出來的墨就不純了。至於加水,最先不宜過多,以免將墨浸軟,或墨汁四濺,以逐漸加入為宜。
2、墨正:柳公權有所謂的「筆正」,磨墨也是如此,心正墨亦正,墨若不正偏斜,既不雅觀,磨出的墨也不均勻。
3、力勻而急緩適中:磨墨時用力過輕過重,太急太緩,墨汁皆必粗而不勻。用力過輕,速度太緩,浪費時間且墨浮;用力過重,速度過急,則墨粗而生i,色亦無光。正確的方法應該是「指按推用力」,輕重有節,切莫太急。
4、濃度適中:這里要先澄清一下,即使是董其昌的淡筆,也是用濃墨寫的,差別是在蘸墨的多寡,而不是墨的濃淡。如果墨汁含水過多,筆一下到紙上便迅速擴散,形成一團團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墨團,怎麼有筆畫可言?但也別矯枉過正了,拿濃到像半凝果凍的墨來寫字也是很可怕的。還需記得用潔白紙,以濃墨為佳,若用有色紙,則可以稍淡。
5、隨磨隨用:用墨必需新磨,因墨汁若放置一日以上,膠與煤逐漸脫離,墨光既乏光彩,又不能持久,故以宿墨作書,極易褪色。而市面上所售的現成墨汁,有些膠重滯筆,有些則濃度太低,落紙極易化開,防腐劑又多,易損筆鋒,不宜採用。
6、儲放匣內:研墨完畢,即將墨取出,不可置放硯池,否則膠易黏著硯池,乾後不易取下,且可防潮濕變軟,兩敗俱傷。也不可以曝放陽光下,以免乾燥。所以最好還是放在匣內,即可防濕,又避免陽光直射,不染塵,是最好方法。
問題五:墨塊磨小了如何再使用 用502膠水粘在新的墨塊頭上,或粘在同墨塊形狀差不多的石頭做把手,粘好後後再使用。
問題六:墨條墨塊墨錠 與墨汁那個使用效果好? 我認為同樣有條件下,墨塊比墨汁好。磨出來的墨,微觀是顆粒狀的,圓潤,有光澤,而墨汁是人工粉碎的,微觀是不規則的,書寫起來比較澀,缺少靈動感。
問題七:練習毛筆字,是用硯台+墨塊好,還是用墨水好 現在練習毛筆字以墨水為主,方便、簡潔、成本低,用墨水用不用硯台皆可,直接用個小茶杯或煙灰缸都行,勤加墨水,一次少加點,避免浪費。寫完後沖刷一下器皿就行了,比硯台實用的多。
練書法最好不直接從瓶了蘸墨汁,以免引起變質。
用墨塊也行,但成本高,初學者不必在意用什麼東西,只要方便、順手就行。選擇毛筆也是一樣,不用選擇太好的,順手就行。
不知對你有用與否?
問題八:毛筆的分類,以及用途,墨塊的好壞,油煙墨與松煙墨的區別 毛筆的分類主要有依尺寸,還有筆毛的種類、來源、形狀等來分。
按筆頭原料可分為:胎毛筆、狼毛筆(狼毫,即黃鼠狼毛)、兔肩紫毫筆(紫毫)、鹿毛筆、雞毛筆、鴨毛筆、羊毛筆、豬毛筆(豬鬃筆)、鼠毛筆(鼠須筆)、虎毛筆、黃牛耳毫筆、石獾毫等,以兔毫、羊毫、狼毫為佳。
依常用尺寸可以簡單的把毛筆分為:小楷,中楷,大楷。更大的有屏筆、聯筆、斗筆、植筆等。
依筆毛彈性強弱可分為:軟毫,硬毫,兼毫等。
按用途可分為寫字毛筆、書畫毛筆兩類。
依形狀可分為:圓毫,尖毫等。
依筆鋒的長短可分為:長鋒,中鋒,短鋒。
我國制筆歷史上以侯筆(河北衡水)、宣筆(安徽宣城)、湖筆(浙江湖州)、魯筆(山東昌邑)、齊筆(山東廣饒)為上。
問題九:我的毛筆以前是用墨汁的,現在改用墨塊好嗎,怎麼才能不傷毛筆 用前溫水濕潤 用後溫水涮 個人經驗是墨汁可以兌點水 不然毛筆很容易結塊
Ⅳ 有多少種方法進行墨加工
傳統制墨法;尋常用墨,則先將松樹流去膠香,然後伐木。凡松香有一毛未凈盡,其煙造墨有滓結不解之病。凡松樹流去香,木根鑿一小孔,炷燈緩炙,則通身膏液就暖,傾流而出也。凡燒松煙,伐松斬成尺寸。鞠蔑為圓物,如舟中雨篷式,接連千餘丈,內外與介面,皆以紙及席糊固完成,隔位數節,小孔出煙.其下掩土砌磚,先為通煙道路。燃薪數日,歇冷,入中掃括。凡燒松煙,放火通煙,自頭徹尾.靠尾一,二節者為清煙,取入佳墨為料。中節者為混煙,取為時墨料.若近頭一,二節,只刮取為煙子,貨賣印刷,書文家仍斗余哪取研細用之。其餘則供漆工,堊工之塗玄(黑)者。現代制墨法毀兆 現代制墨法與明清以來的傳統制墨法,大同小異,惟所用煙與葯料,均不如明清的考究,故墨的品質,不及古墨,為了迎合大眾空碼的購買力,多取市面容易購得的原葯料,用機械攪拌及搗揉。葯墨 古時有葯墨的製作,供遍遠地方急病使用,但其功效如何,今人多不了解,現錄於下,僅作常識觀看。葯墨的原料:犀角,羚羊角,牛黃,麝香,冰片珍珠,金箔,蟾蜍,熊膽等名貴中葯材。五彩墨 五彩墨有紅,黃,藍,白,綠五色,也有白,赭,絳,青等色,實際不止五色.這種墨黏性較大,適合書寫繪畫.用得最多者為朱墨,為更改或批示文書所用寫。五彩墨是將礦物粉磨極細,代替黑煙,加膠比制黑墨更多,製造法與黑色墨相同。
Ⅵ 如何研墨請介紹研墨的方法
1.前期准備。
准備硯、墨。選擇下、發墨都不錯的硯埋斗卜,其石質肯定要細膩,同時也要有鋒芒,具有一定阻力才行。換句話說,選硯的標准,手摸硯面時順滑滋潤,略用點力摸時要有細細的阻力。墨錠的選擇比較簡單,剛開始接觸時,用超細油煙墨就可以了。
除了硯、墨外,還要准備盛放水的水盂銷悶,取水用的小銅勺,也可用水滴取代。水用瓶裝蒸餾水,以免其它水含有礦物質影響墨汁的品質。另外,還要准備好臨時放置墨錠的墨床。
Ⅶ 墨——書法和國畫的親娘,已氣若游絲,快來了解一下制墨的方法吧!
古人曾雲: 「有佳墨者,猶如名將之有良馬也。」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也曾說過: 「一日不聞墨香,三天不知食味。」
《說文》,「墨,書墨也。」墨是中國自古以來書寫和繪畫用到的墨錠,它通過硯用水研磨可產生用毛筆書寫的墨汁。
好墨「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墨是集繪畫、書法、雕刻、造型等藝術於一體的藝術珍品,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墨在色澤上,可分為「焦、重、濃、談、清」五個層次,墨色歷千年而不褪,油墨黑潤賽漆,用於書畫變化無窮,妙趣橫生。
那麼墨是怎麼製造出來的呢?
制墨是以煙料加入動物膠反復搗杵錘敲成坯料,再放入墨模壓製成型的過程,之後還要經過翻晾描金等步驟。
古代傳統制墨技藝流程主要分為:浸油、煙碗、燒煙、篩煙、溶膠、用葯、搜煙、蒸劑、杵搗、秤稱、錘煉、丸擀、搓制、入灰、出灰、印脫等十幾項。
大約可歸納成六大工序:煉煙,蒸膠,和料,制墨,翻晾以及墨模雕刻。
制墨,從「點煙」開始
墨的基本原料以煙和膠為主,從原料質地上可分為松煙墨、油煙墨、硃砂墨、五彩墨等。其中松煙墨和油煙墨最為常見。
將桐油、麻油等不完全燃燒,承接其煙炱而得的是油煙,將松枝熏煉,收集的煙炱是松煙。
煉油煙使用的桐油,采自生長3年以上的油桐樹果實壓榨而成。
煉制油煙的煙房需密閉不透風,用燈草點燃油燈,每盞燈上覆一瓷碗,煙熏在碗里。煙煤顆粒越細,質量越好,反之質量越差。
煉制松煙是把選好的古松枝放在窯里點燃,等窯冷卻後進去掃煙和取煙即可。松煙墨黑而無光澤,宜於書寫,作畫不常用。偶然用松煙墨來畫人物須眉、翎毛和蝶翅等。
宋代晁貫之在《墨經》中有關採集松煙有這樣的描述:
松柴不能隨意砍伐,應先用鋒利的斧頭輕砍松樹,查看滲出樹脂的反應,樹脂分泌豐富時方可砍伐,砍下後以3到5根松柴燒 。距離火焰愈遠愈能採到好煤,在距離火焰最遠的頂部收集的煤叫做頂煙。有的墨標明了由頂煙所制,以示為品質優良的好墨。
用松煙制墨要選擇肥膩、粗壯的古松,另外小的灶採集的煤品質比大的灶採集的好。
煉煙要嚴格控制火候、出入風口,掌握收煙時間,才能保證煙炱黑度、細度、油分、灰分。
和料
和料,是製作墨錠的重要步驟,指的是將煙與膠拌和成墨坯的工序,煙與膠的混合比例一般為2:1。
除了選煙之外,膠是決定墨質的首要因素,好的膠能造出好的墨,膠質通常用獸皮、獸骨、魚皮、魚骨、魚鱗等製得。
將骨膠倒入鍋中,和水加熱至化開,再倒入攪拌機,然後倒入收集好的漆黑油煙及配料一起攪拌。
另外也會添加麝香、檀香等香料,或是金箔、珍珠粉、玉屑、熊膽、紫草、丹參、藤黃等材料,以達到增色、添香、堅墨、發彩、防腐等目的。「香徹肌骨,磨研至盡而香不衰」。
在制墨過程中加入香料是為了消除墨中膠的氣味,動物性的麝香和植物性的龍腦(冰片)都是受到重視的珍貴材料。
麝香是林麝、馬麝鹿等雄體香囊中的乾燥分泌物,也是一種葯材。雄性麝鹿從2歲開始分泌麝香,自陰囊分泌的淡黃色、油膏狀的分泌液存積於位於麝鹿臍部的香囊,並可由中央小孔排泄於體外。傳統的方法是殺麝取香,即切取香囊,先行乾燥,腺囊乾燥後,分泌液變硬、呈棕色,成為一種很脆的固態物質,呈粒狀結晶。
冰片又名片腦、桔片、艾片、龍腦香、等, 是由菊科艾納香莖葉或樟科植物龍腦樟枝葉經水蒸汽蒸餾並重結晶而得 ,亦有用松節油經一系列化學方法工藝而得。
蒸膠的好壞和膠煙配製都會影響發墨的效果,其中最關鍵的是蒸膠,最要緊的是看液體膠的氣泡,必須全是小氣泡了才行。如此做出來的墨才「易發墨、不滯筆」。
膠的配比在許多用墨人的眼中尤為重要。許多畫家不惜重金購置老墨,就是因為老墨在歲月的洗禮下完成了「褪膠」,不容易澀筆,墨色更渾厚,膠敗而墨調。
現今制墨業一般採用的和膠配比一般為55%——65%,因為膠重,在壓制時更容易成型,幾分鍾便可脫模。和膠配比越低,做一錠墨時的壓制時間越長,古人言:輕膠十萬杵。
制墨
和料做成墨坯後,等水分蒸發一部分後開始搗研、揉搓。
放置墨坯的案板要塗抹一層菜籽油,工人的雙手也要塗抹上菜籽油,防止墨泥粘連。
古時制墨以青石作臼,檀木作杵,搗時如乾燥粘杵,可反復灑少許中葯汁,直至搗勻搗透才能出臼,故有墨不厭搗之說。
制墨最關鍵的是捶打,用手上的功夫確保制墨達到表面無縫隙,內部無氣泡的目的,將坯料捶打成質地均勻的墨坯。
千杵萬捶使得墨質細潤勻和,如果工藝不到位,墨的內在和外表就會產生氣泡和裂紋,出模後墨面模糊,翻晾時容易碎裂。
「攪拌的時候不是很均勻,通過敲打以後,把膠水『吊』出來,墨就會有光澤,很漂亮;另外,也是為了把水分敲掉,否則墨太粘手,不好做。」
這個環節一般不會有女工,因為是個非常耗體力的活,就算是師傅們也經常會滿頭大汗,還有的乾脆打起了赤膊。
脫模
制模師傅會將經過反復錘敲,粘糯滋潤的墨坯按照所需的重量,通過精細的小天平分成一錠一錠的。
稱重後,將墨錠充分揉搓製成圓柱狀,再放入墨模進行壓制,墨模上的圖案就會印在墨錠表面。
模具大部分用梨木、櫻花木來做,模具設計好後將墨團放入加壓,即產生形態豐富、具有匠意的墨碇。
墨條模具
定形所用的工具是模具和壓形機,製作不同形狀、規格、重量和紋路的徽墨,都要使用不同的模具,模具一般由四部分組成:邊框、底座、夾墨板和頂蓋。
在定形前,要把墨坯放在工作台上揉搓,工作台的下方也有一個電爐,通過電爐的熱度,可以保證墨坯的柔軟度,方便定形。
將墨團放入模具時大小要合適,溫度適宜,溫度過高墨團會太軟,過低的溫度又會太硬。
擠壓成型的墨錠待冷卻完成後才能取出。
晾墨
模具中成形後,將墨條取出晾乾,成型墨有平放、入灰、扎吊3種方法晾乾。
晾墨房要保持恆溫恆濕,還要依據季節的變化防裂防霉,同時墨要不斷翻轉,使乾燥收縮時自然拱翹的墨體恢復平整。
現在無論寒冬酷暑制墨間都維持著20度至25度的恆溫。 「空調常年開著,但不是為了人,而是為了墨,墨必須保存在恆溫條件下。」
高溫乾燥會導致墨內水分析出,產生坼裂和斷碎,濕度過大則會產生霉變。 「墨就像人的身體一樣,在空氣中變化。今天潮濕了,水分會進去;乾燥了,水分會跑出來,墨是活的。」
晾墨的時間與墨的形狀、重量有關,一兩的墨錠需要6個月時間,二兩的墨錠需要8個月,墨錠越大,需要的晾曬時間越長。
同時墨的形狀不同,晾墨的方式也不同,塊狀的墨可以攤著晾,圓柱形的則需要用棉紙垂直懸掛,防止其變形。
修墨
當墨錠晾至三成干時,就要進行修邊和銼邊處理。
墨錠在模具定形時,模具的縫隙使墨塊會有一些毛茬,工人要用剪刀將這些毛茬剪掉,使墨塊更加規則。
銼邊就是用工具打磨墨塊的邊緣,使墨塊的邊緣平整、光滑。
打蠟填彩
打蠟就是在墨塊的表面打上一層蠟膜,防止水分進入墨塊,使其變形。
打蠟前,要先將墨塊表面的灰塵擦拭乾凈再打蠟。每條墨都要打兩次蠟,第一次是蠟油,第二次為石蠟。
打蠟的時候,用刷子蘸取蠟油和石蠟,然後在墨塊表面擦拭,打蠟後的墨塊就可以描金了。
填彩也叫描金,墨錠晾乾後,工人會按照墨面已有的款識紋樣描金填彩,以增加墨錠外觀的美感。
為使其更加奪目,畫工還會使用金粉、銀粉、硃砂等珍貴顏料,色彩以金銀色為主,要求光亮、整潔、色層均勻。
描金是個細致活,要有美術功底還要耐得住性子,現在這個環節常由女工來完成。
在干凈的描金車間,每張桌前都有一盞台燈、幾碟顏料、一根筆頭尖尖的描金筆。匠人坐在桌前,用筆一蘸、一勾、一點,墨錠上的人物、山水便躍然而出。
描金要高度集中精力,匠人們一坐就是一整天,整個車間,安靜得沒有一絲聲音。
包裝
描金完成後,最後就是包裝,一塊墨錠才算完成。
包裝遵循的原則是防水,首先在墨塊上套一層塑料薄膜,然後裝進盒子,再用油紙包好。
根據產品的檔次定位,不同檔次的墨包裝也不同。
墨錠雖貴,但也十分耐用。如果不是寫超大的字,一般勤奮的人一年也就用3-4兩(古法16兩制),普通人用2兩就不錯了。
製作優良的墨,久放後,墨與膠會更穩定,使用起來更佳,這也是很多人追求老墨的原因。
如今墨汁占據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而作為「文房四寶」之一的松煙墨、油煙墨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目前從事徽墨製作的老匠人不足百人,在徽州已有1000多年製作歷史的徽墨也從傳統的消耗品逐漸變為「藝術品」。
「事實上,一塊好的徽墨是制墨師、畫家和雕刻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出身制墨世家的項德勝說,墨模的雕刻難度非常大,要在方寸墨面之上再現書法、繪畫,不僅手法要拿捏得准,而且必須按照書法繪畫的鏡像去雕刻。
「現在會雕刻墨模的匠人屈指可數,許多老手藝找不到傳承人,最後就會被遺忘。」
歙縣徽墨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項德勝(右)在精心傳授墨模雕刻技術
「古法制墨傳承最大的困難還是市場的衰落和混亂。」 項德勝說,現在的徽墨市場越來越小,即使是書畫家,絕大多數用的是墨汁。再加上街頭售賣的幾十元的假冒製品,嚴重影響了徽墨的品質和認可度。
「現在市場上一塊稍好的徽墨價格在數千元到數萬元人民幣不等。」 真正的徽墨在製作過程中要加入很多名貴中葯材,復雜的工藝和較長的製作周期使得其價值不菲。
項德勝認為徽墨要傳承,最重要的是發展,這才是傳承的根本。 「如果不在設計理念上去改變,就無法生存,就會出現斷代,所以說我們要變化地傳承。」
Ⅷ 模具拋光如何用電磨頭繞砂紙
半精拋:半精拋主要使用砂紙和煤油。油石作業結束後是砂紙作業,砂紙作業時,要注意模仁的圓邊、圓角和桔皮的產生。所以油石流程盡量做到最細加工。 砂紙拋光的重點。砂紙配合較硬的木棒像油石作業一樣約70度角交叉地進行研磨,一面砂紙研磨次數約10次~15次。如果研磨時間過長,砂紙的研磨力會減低,這樣就會導致加工面出現不哪滲均勻現象(這也是產生橘皮的原因之一)。
用砂紙拋光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用砂紙拋光需要利用軟的木棒或竹棒。在拋光圓面或球面時,使用軟木棒可液消更好的配合圓面和球面的弧度。而較硬的木條像櫻桃木,則更適用於平整表面的拋光。修整木條的末端使其能與鋼件表面形狀保持吻合,這樣可以避免木條(或竹條)的銳角接觸鋼件表面而造成較深的劃痕。
②當換用不同型號的砂紙時,拋光方向應變換45°~ 90°,這樣前一種型號砂紙拋光後留下的條紋陰影即可分辨出來。在換不同型號砂紙之前,必須用100%純棉花沾取酒精之類的清潔液對拋光表面進行仔細的擦拭,因為一顆很小的沙礫留在表面都會毀壞接下去的整個拋光工作。從砂紙拋光換成鑽石研磨膏拋光時,這個清潔過程同樣重要。在拋光繼續進行之前,李埋脊所有顆粒和煤油都必須被完全清潔干凈。
③為了避免擦傷和燒傷工件表面,在用#1200和#1500砂紙進行拋光時必須特別小心。因而有必要載入一個輕載荷以及採用兩步拋光法對表面進行拋光。用每一種型號的砂紙進行拋光時都應沿兩個不同方向進行兩次拋光,兩個方向之間每次轉動45°~ 90°。
Ⅸ 模具是如何製作的啊用什麼材料,石膏可以嗎能耐300度高溫嗎
模具是用來成型物品的工具,這種工具由各種零件構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構成。它主要通過所成型材料物理狀態的改變來實現物品外形的加工。按所成型的材料的不同,模具可分為金屬模具和非金屬模具。金屬模具又分為:鑄造模具(有色金屬壓鑄,鋼鐵鑄造)、和鍛造模具等;非金屬模具也分為:塑料模具和無機非金屬模具。而按照模具本身材料的不同,模具可分為:砂型模具,金屬模具,真空模具,石蠟模具等等。其中,隨著高分子塑料的快速發展,塑料模具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塑料模具一般可分為:注射成型模具,擠塑成型模具,氣輔成型模具等等。
模具材料最重要的因素是熱強度和熱穩定性,常用模具材料:工作溫度 成形材料 模具材料<300℃ 鋅合金Cr12、Cr12MoV、GCr15、T8、T10。300~500℃ 鋁合金、銅合金 5CrMnMo、3Cr2W8、9CrSi、W18Cr4V、5CrNiMo、W6Mo5Cr4V2、M2。500~800℃ 鋁合金、銅合金、鋼鈦 GH130、GH33、GH37。800~1000℃ 鈦合金、鋼、不銹鋼、鎳合金 K3、K5、K17、K19、GH99、IN100、ЖC-6NX88、MAR-M200、TRW-NASA、WA。>1000
如果用石膏作為模具材料,必須先了解它的性質。石膏粉,在化學上稱半水石膏或燒石膏(2caso4·h2o),是由 自然大量存在的石膏礦caso4·2h2o加熱到150℃~170時失 去所含結晶水的3/4而變成的。
燒石膏一旦與水混合成糊狀物後就很快地凝 固,重新變成caso4·2h2o。我們就利用石膏由流動的液體轉化為固 體的可塑性,製作模具和燒製作品。整個的反應過程約十五分鍾,還會產生一 定熱量。石膏粉和水的比例大約2∶3,水分太多了,凝固後的牢度較差;如果需要強度大,就多放石膏粉。由於已凝結成固體的石膏是不能再用的,石膏由液體凝結成固體,又有時間上的限制,所以在拌石膏時,從開始到燒製成形的動作必須迅速,還要事先估計好石膏的用量,需要多少拌多少。
石膏粉和石膏製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極強的吸水性。陶瓷廠就利用 這一特點創造發明了注漿成型法製造坯體。但這也是石膏粉的一個缺點,儲放的時間不能過久因為空氣中或多或少總有些水分,尤其在雨天和黃梅季節,石膏粉中的水分會增加,它的質量也就差了。這將降低它凝固後的牢度,加快它凝結的時間,拌好不到幾分鍾即成了硬塊。到最後,石膏根本不會凝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