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金屬鑄造模具是如何製造出的
製造的話與常規模具差異不大,但模具的澆注系統、排氣系統(多使用排氣塊、排氣塞),補縮等與常規模具不同,還有模具的材料選擇更廣一些,除了熱作模具鋼,還可採用球墨鑄鐵、鈹銅等材料。
『貳』 哪位教我簡單的澆鑄模具製作方法
澆鑄?沙型嗎?沙型主要用木頭模子,先放一個框,把木頭模子放在下面,在裡面填沙,用尖鍾、平鍾搞到軟硬適當,然後翻過來,在上面撒干沙,再放第二個框,同樣做,做流道。然後分型,用釘子之類的把木頭取出來,就行了。
還有一種失臘鑄造,用代替木頭,填好沙後加熱,臘融化,滲進沙里,就可以澆鑄這,這個方法可鑄造復雜形狀。
『叄』 金銀澆鑄模形用什麼材料做的
金銀首飾鑄造工藝
第1步:概念與設計
——
設計師將自己的構思手繪出草圖,然後使用制圖軟體將草圖以精確的尺寸進行電腦繪制,完成最初的設計圖紙。
第2步:工匠雕刻蠟
——
首飾工匠參照設計圖紙手工雕刻出蠟版,再利用失蠟澆鑄的方法倒出銀版,而蠟版的批量製作則需用銀版壓制橡膠模。這是首飾**中要求最高的工序,所制銀版必須光潔無痕,各部分結構合理,鑲嵌寶石的位置尺寸准確無誤
第3步:膠模注蠟
——
橡膠模開好後進行注蠟操作。注蠟機中的蠟應保持在70-75度之間,將蠟液注入膠膜,冷卻後取出蠟模,依次重復,得到多件蠟模。
第4步:挑選配石
——
根據銀版及蠟模,挑選大小、形狀及顏色合適的配石。
第5步:完成蠟型
——
准備好此次批量製作時所需的所有蠟版。
第6步:種蠟樹
——
將每個蠟環單獨手工焊接到一根蠟棒上,最終得到一棵形狀酷似大樹的蠟樹,准備進行澆鑄。
第7步:稱蠟樹
——
種蠟樹前先對橡膠底盤進行稱重,種完蠟樹再一次稱重,兩次稱重的結果相減可以得出蠟樹的重量,將蠟樹的重量根據金或銀的密度比例進行換算,得出進行澆鑄的金屬量。
第8步:灌石膏
——
將種好的蠟樹連底盤一起套上不銹鋼筒,並將相應重量的石膏漿沿鋼筒內壁緩緩注入,沒過蠟樹,抽真空後自然防止6-12小時,使石膏凝固。
第9步:烘焙石膏
——
將石膏模進行烘焙,作用是脫蠟,乾燥和澆鑄保溫。
第10步:取出石膏模——取出烘焙好的石膏模,並同時准備好需要澆鑄的金屬溶液
第11步:澆注液體黃金
——
將已經熔化配好的金水,從水口注入。
第12步:離心工藝澆鑄——使用真空感應離心澆鑄機澆鑄
第13步:石膏模炸洗及清洗——鑄造後的石膏模處於高溫狀態,從澆鑄機取出後自然放置10-30分鍾,再放入冷水中進行炸洗。石膏由於收縮作用炸裂後,取出金樹,用鋼刷刷去大塊的石膏,放入30%的氫氟酸中浸泡10分鍾,夾出後沖洗,除去剩餘石膏,直到金樹表面干凈。
第14步:剪切鑄件——將金樹上的首飾沿水口底部剪下晾乾。
第15步:滾筒拋光工藝——用不銹鋼磨料和活性有機合成溶液放入滾筒,隨旋轉摩擦使表面平整光亮。
第16步:砑光工藝——砑光全部以手工進行,用特製砑刀在首飾表面來回推動,這項工藝需要一定的技術和手法。
第17步:拋光工藝
——
使用拋光機對首飾進行打磨拋光,直至表面平整光滑和明亮。
第18步:挑選鑽石——將鑽石手工分揀,揀出適合的顏色、切割、大小匹配的,准備進行鑲嵌。
第19步:鑲嵌鑽石——手工鑲嵌每一粒鑽石。
第20步:質量控制——將製作好的首飾,逐個進行精細檢驗,以確保質量的合格。
來自:不銹鋼精密鑄造網
『肆』 請問鑄造模具編程是怎麼做的
15#
1、如果你是模具工藝設計員:你的根據鑄造工藝設計員提供的工藝圖(一般描述了分型面、收縮率、加工餘量、澆注系統、排氣系統、壓鑄模具還有冷卻系統、真空系統等)建立鑄造3D(如果廠家提供,就不用你建立了,產品3D一定得廠家提供,除非他們只提供實物鑄件),分模建立模具3D,最後編程加工。2、如果你是編程人員,你只編程就是了(如果你們公司有模具設計員的話,有的公司沒有,是編程人員兼3D設計的)。3、一般電火花和線切割特別是新成立的模具公司,都是外包!4、鑄造模具全用數控銑,簡單的可以,大的深的是不可能的,例如發動機缸體、缸蓋、離合器殼、油底殼等,一般鑄造砂芯模具都有頂桿,那孔一定需要線切割/鏜。
『伍』 壓鑄模具的製作流程與澆排系統設計
壓鑄是有色金屬成型的一個重要方法之一。壓鑄件的質量好壞80%取決於壓鑄模具。製作好壓鑄模具是產品開發的關鍵所在。在壓鑄過程中,由於型腔內的金屬液流動狀態不同,可能產生冷隔、花紋、氣孔、偏析等不良現象。所以控制型腔內的金屬液流動狀態是相當必要的,而控制型腔內的金屬液流動狀態,關鍵在於壓鑄模具澆排系統的設計。
1 壓鑄模具的製作流程
上述流程是壓鑄模具製作的大致流程,但並非一成不變。應在整個製作過程中前後協調,不斷反饋與調整各階段的信息,根據分析結果,修改設計方案,以期取得實效。筆者從事壓鑄模具開發多年,就模具製作流程中的相關注意事項總結如下,供同行參考。
(1)要對客戶來圖應進行檢證
根據壓鑄工藝的特性結合有色金屬的牌號,先進行毛坯方案設計,然後開始模具設計。對有些不符合壓鑄工藝的結構,應及時與客戶溝通,在徵求客戶同意的基礎上再行修改。日本三大著名摩托車品牌的研發部門都是在開發之初就重點把握圖面檢證這一關,這樣可避免開發損失、減少開發時間。
壓鑄模具的設計與有色金屬的牌號有關。特別是ADC6(JIS標准)鋁合金,其澆排系統結構及其拔模斜度與普通鋁合金有所不同,應根據其流動性差、壓鑄溫度較高等特點適當應對。日本在高強度的零件上已大量應用ADC6鋁合金,而國內應用的較少。ADC6鋁合金壓鑄模具常見的問題有:模具壽命短;脫模阻力大,易變形、拉模,工件頂出易產生裂紋;流動性差,易產生花紋、冷隔;模具突出部位易產生裂紋等,在設計過程中應提前應對。
(2)做好模具的檢測
在模具檢測階段,不應單純檢測模具尺寸,更重要的是應檢測壓鑄產品質量。壓鑄產品質量檢測可分外觀檢測、內部品質檢測及機械性能檢測。檢測的數據應符合壓鑄產品的合格率要求、內部品質標准及機械性能指標。
(3)做好試模
試模階段是驗證模具的關鍵階段,通常初次試模後還要進行修模,修模時針對不良項目逐二進行改善,直至符合客戶要求。
2 壓鑄模具澆排系統的設計
在壓鑄模具澆排系統中,澆口位置、澆道形狀是控制溶液的流動狀態和填充方向的重要因素。首先應著眼於澆口位置、澆道形狀,合理設計澆口、澆道、集渣包、溢流槽及排氣道;然後使用CAE軟體對型腔內部的溶液流動狀態進行解析。
2.1澆口設計步驟
內澆道及內澆口的位置與尺寸,對於填充方式有決定性的影響。內澆口設計方法很關鍵。成品設置澆口時,通常按下列步驟進行:
(1)計算內澆口截面積。澆口斷面積計算公式:
(2)根據內澆口截面積,設定澆口形狀,然後設置澆口位置,初步設計溢流槽及集渣包位置。
(3)製作不同的澆口方案(通常先使內澆道截面積小一些,試驗後根據需要可再擴大),並製成3D數據。
(4)根據製成的3D數據進行CAE分析(即流態解析、溫度場分析)。
(5)對解析結果進行評價。
(6)對不同澆排系統所產生的方案結果進行比較、評價,擇優選用。若存在不良現象,應進行方案改進,然後再進行CAE分析,直到取得較滿意的方案。
2.2澆道、排氣系統的設計注意事項
(1)內澆口及排氣槽應設置在使金屬液在形
腔里流動狀態最好,並能充滿型腔內各個角落的位置上。設置時盡可能採用一個內澆口。如果設計條件不允許,應注意使金屬液的流動相互不受干擾或在型腔內不分散地相遇(即引導金屬流順一個方向流動),避免型腔內各股金屬液匯合時出現渦流。例如,當壓鑄件尺寸較大時,有時不可能僅從一個內澆道獲得所需的內澆道截面積,因此必須採用多個內澆道。但是應注意到內澆道的設置應保證引導金屬液只沿著一個方向流動,以避免型腔內各股金屬液匯合而出現渦流。
(2)金屬液流柬應盡可能少地在型腔內轉彎,以便使金屬液能達到壓鑄件的厚壁部位。
(3)金屬液流程應盡可能短而均勻。
(4)內澆道截面積向著內澆道方向逐漸縮小,以減少氣體捲入,有利於提高壓鑄件的緻密性。
(5)內澆道在流動過程中應圓滑過渡,盡可能避免急轉與流動沖擊。
(6)多腔時對澆道截面積應按各腔容積比進
行分段減少。
(7)型腔中的空氣和潤滑劑揮發的氣體,應由流入的金屬液推到排氣槽處,然後從排氣槽處逸出型腔。特別是金屬液的流動不應將氣體留在盲孔內或過早地堵塞排氣槽。
(8)金屬流束不應在散熱不良處形成熱沖擊。
(9)對帶有筋的壓鑄件,應盡可能地讓金屬流順筋的方向流動。
(10)應避免金屬液直接沖刷容易損壞的模具部分和型芯。不可避免時,應在內澆道上設置隔離帶,避免熱沖擊。
(11)通常內澆道愈寬愈厚,非均勻流動的危險也愈大。應盡量不要採用過厚的內澆口,避免切除內澆道時產生變形。
(12)型腔的排氣
溢流槽是為了排除鑄造時最初噴入的金屬液,並且使模具的溫度一致。溢流槽設在鑄型容易存氣的位置,作為排出氣體用,改善金屬液的流動狀態,將金屬液導向型腔的各個角落,以得到良好的鑄造表面。排氣槽有連接在溢流槽與集渣包前面的,也有與型腔直接連接的。設計時應注意:
①排氣槽的總截面積應大致相當於內澆道截面積。
②分型面上的排氣槽的位置是根據型腔內金屬液流動狀態而確定的。排氣槽最好設計成彎曲狀,而不是直通狀,以防止金屬液外噴傷人。分型面上的排氣槽的深度通常為0.05~0.15mm;位於型腔內的排氣槽深度通常為0.3~0.5mm;位於模具邊緣的排氣槽深度通常為0.1~0.15mm。排氣槽的寬度一般為5~20mm。
③頂針與推桿的排氣間隙對於型腔的排氣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控制在0.0l~0.02mm,或放大到不產生毛刺為止。
④固定式型芯的排氣也是一有效的排氣方法,案例如圖2所示。通常在型芯周邊單邊控制有0.05~0.10mm的間隙,並在型芯定位頸部開出寬、厚各l~1.5mm的排氣槽,這樣型腔內的氣體可順頸部開出的排氣槽由型腔底部排出。
⑤排氣槽的粗糙度也不應忽視,應保持較高的光潔度,避免在使用過程中被塗料粘連臟物而造成堵塞,影響排氣。
(13)壓鑄熔杯的`填充率盡可能選高些。對壓鑄件氣孔度要求高的場合,通常選定在70%左右,這樣帶入壓鑄件的氣體就會大幅度減少,對系統排氣也是有利的。
2.3流動解析評價與對策
(1)模具設計過程中,應盡可能讓金屬流順一個方向流動,流動解析後,發現型腔中出現渦流時,應當改變內澆口導入角或改變尺寸,以排除渦流現象。
(2)金屬液交匯時,在停止流動前還要讓金屬液繼續流動一段距離。所以在交匯處的型腔外應增設溢流槽和集渣包,以使過冷的金屬液及空氣化合物流入溢流槽和集渣包,讓後續金屬液清潔、常溫。
(3)針對不同部位填充速度不一時,應調整內澆口的厚度或寬度(必要時逐漸加大),達到填充速度基本一致的目的,但應盡可能通過加寬內澆道來實現。
(4)流動解析後發現填充滯後的部位,也可增設內澆道。
(5)對於薄壁壓鑄件,必須選用較短的填充時間進行壓鑄。所以應通過加大內澆道的截面積來減少填充時間,以達到較好的表面質量。
(6)對於緻密性要求高的厚壁壓鑄件,必須保證有效地進行排氣。應選用中等的填充時間進行壓鑄。故應對內澆道的截面進行調整,以取得相應的填充時間,獲得較好的表面質量和內部質量。
3 結 論
壓鑄模具的製作流程是一個CAD/CAE/CAM/CAT融合的過程,其間融合得越好,壓鑄件產品的品質越高、製造成本就越低。壓鑄模具澆排系統設計應遵循上述設計步驟和注意事項,並進行分析和評價,將避免許多不良現象產生。在當今具備CAE分析手段的時代,在內澆道設計初期,將總結出的經驗先行考慮進澆排系統,結合CAE手段,通過分析、改善、提升,勢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陸』 如何設計熔模鑄造工藝
熔模鑄造的工藝過程:
1)模組的除油和脫脂
在採用蠟基模料制熔模時,為了提高塗料潤濕模組表面的能力,需將模組表面的油污去除掉。
2)在模組上塗掛塗料和撒砂
塗掛塗料以前,應先把塗料攪拌均勻,盡可能減少塗料桶中耐火材料的沉澱,調整好塗料的粘度或比重,以使塗料能很好地充填和潤濕熔模,掛塗料時,芹猜把模組浸泡在塗料中,左右上下晃動,使塗料能很好潤濕熔模,均勻覆蓋模組表面。塗料塗好後,即可進行撒砂。
3)型殼乾燥和硬化
每塗復好一層型殼以後,就要對它進行乾燥和硬化,使塗料中的粘結劑由溶膠向凍膠、凝膠轉變,把耐火材料連在一起。
4)自型殼中熔失熔模
型殼完全硬化後,需從型殼中熔去模組虧譽,因模組常用蠟基模料製成,所以也把此工序稱為脫蠟。根據加熱方法的不同,有很多,脫蠟方法,用得較多的是熱水法和同壓蒸汽法。
5)焙燒型殼
如需造型(填砂)澆注,在焙燒之前,先將脫模後的型殼埋箱內的砂粒之中,再裝爐焙燒。如型殼高溫強度大,不需造型澆注,則可把脫模後的型殼直接送入爐內焙燒。焙燒時逐步增加爐溫,將型殼加熱至800-1000℃,保溫一段時間,即可進行澆注。
熔模鑄造工藝設計的任務及其重要性:
熔模鑄造是一種少切削或無切削的鑄造工藝,在以前也被稱為失嫌空型蠟法鑄造,由於採用熔模鑄造工藝生產出來的鑄件在尺寸精度、表面質量方面均比其他鑄造方法鑄造出來的鑄件要高,此外,熔模鑄造法可完成一些復雜度高、不易加工的鑄件生產,因此深受企業的喜愛。
關於熔模鑄造流程,在整個熔模鑄造流程中,熔模鑄造工藝設計是至關重要的環節之一,該環節技術難度系數大,對於整個熔模鑄造工序起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也是該環節多為一些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人的原因。
『柒』 鑄造沖壓模具的設計步驟
沖壓設計步驟 分析零件工藝性,數值計算,選擇壓力機,壓力及參數校核,選擇模架,成型歷滑零件設輪磨計,非標准件設計,草圖,CAD出圖肢桐臘。
『捌』 哪位教我簡單的澆鑄模具製作方法
澆鑄?沙型嗎?沙型主要用木頭模子,先放一個框,把木頭模子放在下面,在裡面填沙,用尖鍾、平鍾搞到軟硬適當,然後翻過來,在上面撒干沙,再放第二個框,同樣做,做流道。然後分型,用釘子之類的把木頭取出來,就行了。
還有一種失臘鑄造,用代替木頭,填好沙後加熱,臘融化,滲進沙里,就可以澆鑄這,這個方法可鑄造復雜形狀。
『玖』 壓鑄模具設計的模具要點有那些
壓鑄模 壓鑄模是壓鑄生產三大要素之一,結構正確合理的模具是壓鑄生產能否順利進行的先決條件,並在保證鑄件質量方面(下機合格率)起著重要的作用。 由於壓鑄工藝的特點,正確選用各工藝參數是獲得優質鑄件的決定因素,而模具又是能夠正確選擇和調整各工藝參數的前提,模具設計實質上就是對壓鑄生產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因素預計的綜合反映。如若模具設計合理,則在實際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少,鑄件下機合格率高。反之,模具設計不合理,例一鑄件設計時動定模的包裹力基本相同,而澆注系統大多在定模,且放在壓射後沖頭不能送料的灌南壓鑄機上生產,無法正常生產,鑄件一直粘在定模上。盡管定模型腔的光潔度打得很光,因型腔較深,仍出現粘在定模上的現象。所以在模具設計時,必須全面分析鑄件的結構,熟悉壓鑄機的操作過程,要了解壓鑄機及工藝參數得以調整的可能性,掌握在不同情況下的充填特性,並考慮模具加工的方法、鑽眼和固定的形式後,才能設計出切合實際、滿足生產要求的模具。 剛開始時已講過,金屬液的充型時間極短,金屬液的比壓和流速很高,這對壓鑄模來說工作條件極其惡劣,再加上激冷激熱的交變應力的沖擊作用,都對模具的使用壽命有很大影響。 模具的使用壽命通常是指通過精心的設計和製造,在正常使用的條件下,結合良好的維護保養下出現的自然損壞,在不能再修復而報廢前,所壓鑄的模數(包括壓鑄生產中的廢品數)。 實際生產中,模具失效主要有三種形式:①熱疲勞龜裂損壞失效;②碎裂失效;③溶蝕失效。 致使模具失效的因素很多,既有外因(例澆鑄溫度高低、模具是否經預熱、水劑塗料噴塗量的多少、壓鑄機噸位大小是否匹配、壓鑄壓力過高、內澆口速度過快、冷卻水開啟未與壓鑄生產同步、鑄件材料的種類及成分Fe的高低、鑄件尺寸形狀、壁厚大小、塗料類型等等)。也有內因(例模具本身材質的冶金質量、坯料的鍛制工藝、模具結構設計的合理性、澆注系統設計的合理性、模具機(電加工)加工時產生的內應力、模具的熱處理工藝、包括各種配合精度和光潔度要求等)。 模具若出現早期失效,則需找出是哪些內因或外因,以便今後改進。 ① 模具熱疲勞龜裂失效 壓鑄生產時,模具反復受激冷激熱的作用,成型表面與其內部產生變形,相互牽扯而出現反復循環的熱應力,導致組織結構二損傷和喪失韌性,引發微裂紋的出現,並繼續擴展,一旦裂紋擴大,還有熔融的金屬液擠入,加上反復的機械應力都使裂紋加速擴展。 為此,一方面壓鑄起始時模具必須充分預熱。另外,在壓鑄生產過程中模具必須保持在一定的工作溫度范圍中,以免出現早期龜裂失效。同時,要確保模具投產前和製造中的內因不發生問題。因實際生產中,多數的模具失效是熱疲勞龜裂失效。 ② 碎裂失效 在壓射力的作用下,模具會在最薄弱處萌生裂紋,尤其是模具成型面上的劃線痕跡或電加工痕跡未被打磨光,或是成型的清角處均會最先出現細微裂紋,當晶界存在脆性相或晶粒粗大時,即容易斷裂。而脆性斷裂時裂紋的擴展很快,這對模具的碎裂失效是很危險的因素。為此,一方面凡模具面上的劃痕、電加工痕跡等必須打磨光,即使它在澆注系統部位,也必須打光。另外要求所使用的模具材料的強度高、塑性好、沖擊韌性和斷裂韌性均好。③熔融失效 前面已講過,常用的壓鑄合金有鋅合金、鋁合金、鎂合金和銅合金,也有純鋁壓鑄的,Zn、Al、Mg是較活潑的金屬元素,它們與模具材料有較好的親和力,特別是Al易咬模。當模具硬度較高時,則抗蝕性較好,而成型表面若有軟點,則對抗蝕性不利。但在實際生產中,溶蝕僅是模具的局部地方,例內澆口直接沖刷的部位(型芯、型腔)易出現溶蝕現象,以及硬度偏軟處易出現鋁合金的粘模。 壓鑄生產中常遇模具存在的問題注意點: 1、 澆注系統、排溢系統 例(1)對於冷室卧式壓鑄機上模具直澆道的要求: ① 壓室內徑尺寸應根據所需的比壓與壓室充滿度來選定,同時,澆口套的內徑偏差應比壓室內徑的偏差適當放大幾絲,從而可避免因澆口套與壓室內徑不同軸而造成沖頭卡死或磨損嚴重的問題,且澆口套的壁厚不能太薄。澆口套的長度一般應小於壓射沖頭的送出引程,以便塗料從壓室中脫出。 ② 壓室與澆口套的內孔,在熱處理後應精磨,再沿軸線方向進行研磨,其表面粗糙≤Ra0.2μm。 ③ 分流器與形成塗料的凹腔,其凹入深度等於橫澆道深度,其直徑配澆口套內徑,沿脫模方向有5°斜度。當採用塗導入式直澆道時,因縮短了壓室有效長度的容積,可提高壓室的充滿度。 (2)對於模具橫澆道的要求 ① 冷卧式模具橫澆道的入口處一般應位於壓室上部內徑2/3以上部位,以免壓室中金屬液在重力作用下過早進入橫澆道,提前開始凝固。 ② 橫澆道的截面積從直澆道起至內澆口應逐漸減小,為出現截面擴大,則金屬液流經時會出現負壓,易吸入分型面上的氣體,增加金屬液流動中的渦流裹氣。一般出口處截面比進口處小10-30%。 ③ 橫澆道應有一定的長度和深度。保持一定長度的目的是起穩流和導向的作用。若深度不夠,則金屬液降溫快,深度過深,則因冷凝過慢,既影響生產率又增加回爐料用量。 ④ 橫澆道的截面積應大於內澆口的截面積,以保證金屬液入型的速度。主橫澆道的截面積應大於各分支橫澆道的截面積。 ⑤ 橫澆道的底部兩側應做成圓角,以免出現早期裂紋,二側面可做出5°左右的斜度。橫澆道部位的表面粗糙度≤Ra0.4μm。 (3)內澆口 ① 金屬液入型後不應立即封閉分型面,溢流槽和排氣槽不宜正面沖擊型芯。金屬液入型後的流向盡可能沿鑄入的肋筋和散熱片,由厚壁處想薄壁處填充等。 ② 選擇內澆口位置時,盡可能使金屬液流程最短。採用多股內澆口時,要防止入型後幾股金屬液匯合、相互沖擊,從而產生渦流包氣和氧化夾雜等缺陷。 ③ 薄壁件的內澆口厚件要適當小些,以保證必要的填充速度,內澆口的設置應便於切除,且不使鑄件本體有缺損(吃肉)。 (4)溢流槽 ① 溢流槽要便於從鑄件上去除,並盡量不損傷鑄件本體。 ② 溢流槽上開設排氣槽時,需注意溢流口的位置,避免過早阻塞排氣槽,使排氣槽不起作用。 ③ 不應在同一個溢流槽上開設幾個溢流口或開設一個很寬很厚的溢流口,以免金屬液中的冷液、渣、氣、塗料等從溢流槽中返回型腔,造成鑄件缺陷。 2、 鑄造圓角(包括轉角) 鑄件圖上往往註明未注圓角R2等要求,我們在開制模具時切忌忽視這些未註明圓角的作用,決不可做成清角或過小的圓角。鑄造圓角可使金屬液填充順暢,使腔內氣體順序排出,並可減少應力集中,延長模具使用壽命。(鑄件也不易在該處出現裂紋或因填充不順而出現各種缺陷)。例標准油盤模上清角處較多,相對來說,目前兄弟油盤模開的最好,重機油盤的也較多。 3、 脫模斜度 在脫模方向嚴禁有人為造成的側凹(往往是試模時鑄件粘在模內,用不正確的方法處理時,例鑽、硬鑿等使局部凹入)。 4、 表面粗糙度 成型部位、澆注系統均應按要求認真打光,應順著脫模方向打光。由於金屬液由壓室進入澆注系統並填滿型腔的整個過程僅0.01-0.2秒的時間。為了減少金屬液流動的阻力,盡可能使壓力損失少,都需要流過表面的光潔度高。同時,澆注系統部位的受熱和受沖蝕的條件較惡劣,光潔度越差則模具該處越易損傷。 5、 模具成型部位的硬度 鋁合金:HRC46°左右 銅:HRC38°左右 加工時,模具應盡量留有修復的餘量,做尺寸的上限,避免焊接。 壓鑄模具組裝的技術要求: 1、 模具分型面與模板平面平行度的要求。 2、 導柱、導套與模板垂直度的要求。 3、 分型面上動、定模鑲塊平面與動定模套板高出0.1-0.05mm。 4、推板、復位桿與分型面平齊,一般推桿凹入0.1mm或根據用戶要求。 5、模具上所有活動部位活動可靠,無呆滯現象pin無串動。 6、滑塊定位可靠,型芯抽出時與鑄件保持距離,滑塊與塊合模後配合部位2/3以上。 7、澆道粗糙度光滑,無縫。 8、合模時鑲塊分型面局部間隙<0.05mm。 9、冷卻水道暢通,進出口標志。 10、成型表面粗糙度Rs=0.04,無微傷。
『拾』 壓鑄模具設計的步驟
對壓鑄件進行結構分析
選擇壓鑄機型號
合適的模具結構
畫壓鑄模裝配圖
對相關零件進行剛度或強度計算
畫出壓鑄模零件圖
詳情可參考國際鑄業網贊同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