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沖壓模具料帶圖上折彎方向怎麼表示的
折彎分向下折彎、向上折彎、Z折、V折、卷圓等。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深入了解型臘折彎角度,折彎結構的合理性,入子配合性等問題。因為悄派折彎工藝、結構類型相對復雜,無法用文字直接進行描述,小編在網上找了一些關於成型工藝的PPT文件進啟租賀行輔助,這樣有利於我們對於折彎工藝的理解。
❷ 關於鈑金折彎如何判斷折不折得出來的問題
沒有公式可用,第一是經驗。第二就是把折彎模具放電腦里頭,不知道的時候就模擬一下絕對是最好的辦法。折彎多數都是90度的,而且90度的工件成型的時候你看看在模具上是什麼樣子的。如是直模具就是成45度,如是彎模具就是平行的。所以經驗是最有用的
❸ 折彎模具檢測標准
折彎模具的檢升跡橋測標準是保證折彎的角度是否能夠達到要求,折彎的兩端的角度是否一致。折州液出來的彎吵猛角是否在一條直線上,中間沒有彎曲變形。
❹ 五金模具怎麼區分是沖孔還是折彎孔
折彎孔是在折彎線上,沖孔一般在平面上。
❺ 模具學上上翻邊和彎曲的區別
翻邊和彎曲的區別,鈑金呈直線形的折彎是彎曲,而非直線形的或閉合的類似折彎的叫翻邊。但是,閉合類的比如圓周翻邊翻得深度較淺的(高度低於3到4倍料厚)叫翻邊,稍深就叫拉深(伸)了。翻零件外緣的邊我們叫翻邊,翻內側孔上的邊那就習慣叫翻孔了。確切地說,圖中情況我們一般不叫彎曲或翻邊,它是折彎和切開兩邊(那個12的尺寸)同時進行的,我們一般習慣叫切舌。
你問「做這個零件的要沖孔,彎曲(翻邊),和落料三步吧?」,跳步模(連續模)可以按這方式來設計。也可以用一副復合模沖裁出圓環坯料,再用一副切舌模切出成形。推薦用連續模。
❻ 鈑金折彎是怎麼一回事折彎尺寸什麼算
折彎模具按折彎工藝分為標准模具和特殊折彎模具。在標準的折彎情況下(直角和非直折彎)折彎時一般都是用標准模具,折彎一些特殊的結構件(如:段差折彎、壓死邊等)時采顫兄用特殊模具。另外折彎不同厚度板料時,對折彎下模具的開口尺寸「V」形衡洞芹槽尺寸選擇有所不咐畢同。
一般所選用「V」形槽開口尺寸為板材厚度的6-10倍(0.5~2.6mm為6t、3~8mm為8t、9~10mm為10t、12mm以上為12t)。當板材較薄時選擇取向於小數,板材較厚時取向於大數。如:折彎2mm板時可選用12mmV槽即可。
折彎尺寸計算方式:
1、折彎系數= 板材厚度*0.35,小於45度折彎由於變形量大。
2、折彎系數= 板材厚度*0.35,小於45度折彎由於變形量大。
3、折彎系數=板材厚度*0.18,折彎90度所以折彎系數就是0.35*2=0.7,展開L=98+98+0.7=196.7。
(6)模具折彎怎麼判斷擴展閱讀
通常折彎機模具標准長度為835mm一段,原則上只可折彎大尺寸的工。如果將模具分割為長短不同的小段,通過不同的模具長度自由組合,就可方便於不同長短的盒形工件或箱體等折彎。在行業內對折彎模具的分段有一個標準的分割尺寸。
金屬板材的彎曲和成型是在彎板機上進行的,將要成型的工件放置在彎板機上,用升降杠桿將制動蹄片提起,工件滑動到適當的位置,然後將制動蹄片降低到要成型的工件上,通過對彎板機上的彎曲杠桿施力而實現金屬的彎曲成型。最小折彎半徑是成型金屬的延展性和厚度的函數。
❼ 五金模具設計時如何確定產品的折彎線
做好視圖對應處理,畫出對應的折邊位置,算好展開,就沒問題。
❽ 模具折彎具體分哪幾種 怎麼計算展開值
具體實現方法,將在以下幾方面:
1、折彎補償和折彎扣除兩種演算法的定義,它們各自與實際鈑金幾何體的對應關系
2、折彎扣除如何與折彎補償相對應,採用折彎扣除演算法的用戶如何方便地將其數據轉換到折彎補償演算法
3、K因子的定義,實際中如何利用K因子,包括用於不同材料類型時K因子值的適用范圍
二、折彎補償法
折彎補償演算法將零件的展開長度(LT)描述為零件展平後每段長度的和再加上展平的折彎區域的長度。展平的折彎區域的長度則被表示為「折彎補償」值(BA)。因此整個零件的長度就表示為方程(1):
LT = D1 + D2 + BA (1)
折彎區域(圖中表示為淡黃色的區域)就是理論上在折彎過程中發生變形的區域。簡而言之,為確定展開零件的幾何尺寸,讓我們按以下步驟思考:
1、將折彎區域從折彎零件上切割出來
2、將剩餘兩段平坦部分平鋪到一個桌子上
3、計算出折彎區域在其展平後的長度
4、將展平後的彎曲區域粘接到兩段平坦部分之間,結果就是我們需要的展開後的零件
五、K-因子法
K-因子是描述鈑金折彎在廣泛的幾何形狀參數情形下如何彎曲/展開的一個獨立值。也是一個用於計算在各種材料厚度、折彎半徑/折彎角度等廣泛情形下的彎曲補償(BA)的一個獨立值。圖4和圖5將用於幫助我們了解K-因子的詳細定義。
我們可以肯定在鈑金零件的材料厚度中存在著一個中性層或軸,鈑金件位於彎曲區域中的中性層中的鈑金材料既不伸展也不壓縮,也就是在折彎區域中唯一不變形的地方。在圖4和圖5中表示為粉紅區域和藍色區域的交界部分。在折彎過程中,粉紅區域會被壓縮,而藍色區域則會延伸。如果中性鈑金層不變形,那麼處於折彎區域的中性層圓弧的長度在其彎曲和展平狀態下都是相同的。所以,BA(折彎補償)就應該等於鈑金件的彎曲區域中中性層的圓弧的長度。該圓弧在圖4中表示為綠色。鈑金中性層的位置取決於特定材料的屬性如延展性等。假設中性鈑金層離表面的距離為「t」,即從鈑金零件表面往厚度方向進入鈑金材料的深度為t。因此,中性鈑金層圓弧的半徑可以表示為(R+t).利用這個表達式和折彎角度,中性層圓弧的長度(BA)就可以表示為:
BA = Pi(R+T)A/180
為簡化表示鈑金中性層的定義,同時考慮適用於所有材料厚度,引入k-因子的概念。具體定義是:K-因子就是鈑金的中性層位置厚度與鈑金零件材料整體厚度的比值,即:
K = t/T
因此,K的值總是會在0和1之間。一個k-因子如果為0.25的話就意味著中性層位於零件鈑金材料厚度的25%處,同樣如果是0.5,則意味著中性層即位於整個厚度50%的地方,以此類推。綜合以上兩個方程,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的方程(8):
BA = Pi(R+K*T)A/180 (8)
這個方程就是在SolidWorks的手冊和在線幫助中都能找得到的計算公式。其中幾個值如A、R和T都是由實際的幾何形狀確定的。所以回到原來的問題,K-因子到底從何而來?同樣,回答還是那幾個老的來源,即鈑金材料供應商、試驗數據、經驗、手冊等。但是,在有些情況下,給定的值可能不是明顯的K,也可能不完全表達為方程(8)的形式,但無論如何,即使表達形式不完全一樣,我們也總是能據此找到它們之間的聯系。
例如,如果在某些手冊或文獻中描述中性軸(層)為「定位在離鈑料表面0.445x材料厚度」的地方,顯然這就可以理解為K因子為0.445,即K=0.445。這樣如果將K的值代入方程(8)後則可以得到以下算式:
BA = A (0.01745R + 0.00778T)
如果用另一種方法改造一下方程(8),把其中的常量計算出結果,同時保留住所有的變數,則可得到:
BA = A (0.01745 R + 0.01745 K*T)
比較一下以上的兩個方程,我們很容易得到:0.01745xK=0.00778,實際上也很容易計算出K=0.445。
仔細地研究後得知,在SolidWorks系統中還提供了以下幾類特定材料在折彎角為90度時的折彎補償演算法,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軟黃銅或軟銅材料:BA = (0.55 * T) + (1.57 * R)
半硬銅或黃銅、軟鋼和鋁等材料:BA = (0.64 * T) + (1.57 * R)
青銅、硬銅、冷軋鋼和彈簧鋼等材料:BA = (0.71 * T) + (1.57 * R)
❾ 有壓痕的折彎模具跟無壓痕的折彎模具有什麼區別從外形上可以區別嗎
無壓痕模具是一種相當復雜的模具,與普通模具很好區別,無壓痕模具裡面具有彈簧結構,折彎時在滾珠了作用下減少受力。
普通的模具在模具表面貼一層膜有時也可以一定程度的出現無壓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