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海棠糕模具做法
做法:
1、用水50克將鹼化成鹼水帆山純。在25克花生唯指油中注入50克水,調和成水油。
2、將赤豆,白糖750克,花生油50克製成濕豆沙餡心。
3、將豬板油態咐切成80粒小丁,加白糖100克,製成糖板油丁。
4、將麵粉倒入拌麵缸內,用冷水拌和成漿狀,摻入老酵,加適量鹼水攪勻,至面漿無酸性,色不黃為佳。
5、將海棠糕模型工具放在特製的爐火燒熱,刷上少許水油,將面漿注入模型深度的一半,在每個模型內放入豆沙20克,再次將面漿注入,蓋住豆沙直至模型表面,上面加糖板油丁一粒,四周撒些黃瓜絲,烘5分鍾左右。
6、在另一鐵板上撒些白糖,將模型內的糕挑出來,面貼鐵板,底朝上,放於爐上,待鐵板上的白糖深化,再用鐵盤把粒翻過來,即為成品。
⑵ 上海當地的小吃、特產及其價格
上海是各種名特小吃薈萃的地方,它的口味,既不同於粵港地區的純甜味,也有別於四川、重慶的麻辣味,而是以清淡、鮮美、可口著稱。 上海的小吃,有蒸、煮、炸、烙,品種很多,最為消費者喜愛的,莫過於是:湯包、百葉、油麵精。這是人們最青睞的「三主件」。
上海小吃「三主件」
上海小吃—湯包上海是各種名特小吃薈萃的地方,它的口味,既不同於粵港地區的純甜味,也有別於四川、重慶的麻辣味,而是以清淡、鮮美、香甜、可口著稱。
旅宏上海的小吃,有蒸、煮、炸、烙,品種很多,最為消費者喜愛的,莫過於是:湯包、百葉、油麵筋。這是人們最青睞的「三主件」。
湯包
上海湯包的特點,做工精細,小巧玲瓏,皮薄,餡多、蝦肉、蟹肉,不論是哪一種餡,都鹹淡適度,口感極好。每一小籠內一般放湯包十個,用松針鋪底,不粘皮、又清香,端上桌後,觀其形、聞其味,食慾大增,咬開皮,包內有大量湯汁,故稱「湯包」。
百葉
是一種用豆精皮(上海稱為「千張」)做成一個結子的小吃,有若干層,故叫「百葉」,沸水煮熟後盛入有骨頭湯的碗里,並加入精鹽、蔥花等佐料,吃起來清淡爽口。
油麵筋
是用精麵粉發酵後做成一個個小圓團,用油鍋炸泡成金黃色後起鍋,再放入有滾燙骨頭湯和加了若干佐料的碗內,食用時,有一種油而不膩的可口之感。
上海除了濃油赤醬的本幫餐飲,其實最令上海人引以為豪的因該是上海的各色點心。無論是市井的四大金剛,鹹菜泡飯,還是綠波廊里接待西哈努克的鴿蛋圓子、眉毛酥,均是上乘之美味。搜羅起角角落落的小點心,慢慢品嘗,美味就從小處漸漸蔓延……十大傳統名小吃
十大有名小吃
生煎饅頭
生煎饅頭可以說是土生土長的上海點心,據說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生煎用的是半發酵的麵粉包上鮮肉和肉皮凍,一排排地放在平底鍋里油煎,在煎制過程中還要淋幾次涼水,最後撒上蔥花和芝麻就大功告成了。
美味秘笈:底酥、皮薄、肉香。一口咬上去,肉汁裹著肉香、油香、蔥香、芝麻香噴薄而出,味道一級。當然咯,生煎如今也有了一定的「美味」發展,蟹肉生煎,雞肉生煎包的口味,也都是一級棒的,而且,現在許多的上海餐飲小吃店,都推出了類似於這樣的,夠傳統也有新意的小吃,想要一嘗美味,可謂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啊!
南翔小籠包
南翔小籠馳名中外,已有百年歷史。初名「南翔大肉饅頭」,後稱「南翔大饅頭」,再稱「古猗園小籠」,現叫「南翔小籠」。大肉饅頭採取「重餡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選用精白麵粉擀成薄皮;又以精肉為餡,不用味精,用雞湯煮肉皮取凍拌入,以取其鮮,灑入少量研細的芝麻,以取其香;還根據不同節令取蟹粉或春竹、蝦仁和入肉餡,每隻饅頭折襇十四隻以上,一兩麵粉製作十隻,形如荸薺呈半透明狀,小巧玲瓏。
美味秘笈:戳破皮子,汁滿一碟為耐鎮鍵佳品。皮薄、汁鮮、肉嫩、餡豐
三鮮小餛飩
好像上海人對餛飩的大小分的特別清楚。上海的三鮮餛飩也有別於無錫的三鮮餛飩。餛飩餡並不是鮮肉、開洋、榨菜製成的餡心,而是純肉的。所謂三鮮名堂皆在湯里,蛋絲、蝦皮、紫菜此三鮮調出薄皮包裹著的鮮肉,口感咸香爽滑。
美味秘笈:湯燙、皮薄如紗,三鮮份量到位。哧溜一下溜入腹中
油豆腐線粉湯
干點配濕點,這是平常上海人習慣的飲食方法。而濕點中油豆腐線粉湯則是保留節目。雖然它看上去有點清湯寡水,但配生煎等油膩的點心,則是絕配。而且看它的燒制過程也是一個享受:鍋內湯汁翻滾,煮著鐵絲網勺里的線粉,聞一聞,香氣四溢。
美味秘笈:湯水夠清,味道夠鮮。油豆腐、粉絲和百葉包,再加個雙檔,保證你鮮地掉眉毛。
開洋蔥油拌面
以熬香的蔥油和燒透的海米(上海人稱開洋),和面條一起拌著吃。
美味秘昌巧笈:面韌勁十足,開洋鮮美,蔥油噴香。一碗好拌面在手,如果桌上再來幾份好味道的小菜,你一定會覺得吃小吃,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啊!
條頭糕薄荷糕
南南北北,糕點是中國人拿手的點心。論起上海的糕點,恐怕掰上腳趾,你都數不過來。但被上海人廣為喜愛的,要數條頭糕和薄荷糕,還有雙釀團之類的。薄荷糕,糯米粉里拌著些許的薄荷粉,點綴著紅綠絲。條頭糕,糯米粉糅合細沙(不是裹著細沙,而是兩者揉在一起)做成長條狀,油炸了之後更好吃。
美味秘笈:薄荷糕,甜、涼爽口,夏季吃頗為下火。條頭糕,又軟又凝,甜度適中
海棠糕
海棠糕可是點心中的老一輩了,年輕人恐怕有很多都沒吃過。它的外層是粉皮,裡面是豆沙餡,在特製的模具中烘烤而成。由於模子的形狀象海棠花,故得名。
美味秘笈:外形呈咖啡色,吃表面撒著飴糖,吃口分外香甜。
蟹殼黃
發酵面加油酥製成皮加餡的酥餅。餅色與形狀酷似煮熟的蟹殼。成品呈褐黃色,吃起來酥、松、香。早期上海的所有茶樓、老虎灶(開水專營店)的店面處,大都設有一個立式烘缸和一個平底煎盤爐,邊做邊賣兩件小點心——蟹殼黃和生煎饅頭。上海小吃—蟹殼黃
美味秘笈:酥、香,滿地找芝麻
擂沙圓
擂沙圓是上海喬家柵點心店的風味名點之一,已有70多年的歷史。相傳在清代末年,上海三牌樓一帶有一姓雷的老太太,以設攤賣湯團為生。為多做些生意,她想方設法彌補湯團存放和攜帶不便的缺陷。開始,她把湯團表面滾了一層糯米乾粉,後又試制了各類乾粉,結果採用赤豆粉效果甚佳,大受食客歡迎。後人為了紀念她,就把這種湯團取名擂沙圓。
擂沙圓品種的品種有許多:鮮肉、豆沙、芝麻等。其色粉紅,豆香濃郁,軟糯爽口,攜帶方便。
做法小貼士:喬家柵點心鋪經營的擂沙圓是將崇明縣大紅袍赤豆煮熟後磨成沙,曬干後即成紫紅色的粉,然後,把包有鮮肉或豆沙、芝麻等各式餡心的糯米湯團煮熟,瀝干水分,滾上一層豆沙粉。這種湯團,有色有香、熱吃有濃郁的赤豆香味,而且軟糯爽口,攜帶方便,一直深受遊客的歡迎。
排骨年糕
排骨年糕是上海一種經濟實惠、獨具風味的小吃,已有50多年歷史。上海有兩家著名的排骨年糕━━「小常州」和「鮮得來」。「小常州」排骨年糕選用常州、無錫等地的豬脊骨肉,用醬油腌漬後,再放入用醬油、油、糖、蔥薑末、酒等混合的油鍋中氽,氽至色呈紫紅、肉質鮮嫩、味道濃香時取出。與此同時,將松江大米煮熟後,放在石臼里用榔頭反復捶打,待捶打至米已無整粒後取出,每500克切20根,每根里裹一小塊已經氽過的排骨,再入醬汁油鍋中煮氽。
吃時,灑上五香粉,則既有排骨的濃香,又有年糕的軟糯酥脆,十分可口;
「鮮得來」的排骨年糕是將麵粉、菱粉、五香粉、雞蛋放在一起攪成浸裹在排骨表面,放入油中氽熟。
這種排骨色澤金黃,表面酥脆,肉質鮮嫩。與此同時,將松江大米與紅醬油、排骨一起加上甜面醬,澆上辣椒醬即可。入口糯中發香,略有甜辣味,鮮嫩適口。上海市的曙光飲食店的「小常州」排骨年糕、「鮮得來」點心店作的排骨年糕最具特色。
做法小貼士:
1、 肋骨用刀背將兩面拍松。加料酒、鹽、醬油輕拍、捏,使之入味。
2、將菱粉和麵粉雞蛋攪拌均勻,浸裹在排骨表面。
3 、下肋骨過油炸至表面結皮,撈出瀝油。
4 、鍋內留少許油,加蔥段、姜絲、八角、桂皮炒出香味,加肋骨、糖、胡椒粉、少許鹽、適量的水,以中小火燒10分鍾至成骨頭湯。
5、油燒七成熱,下年糕炸至表面結皮,撈出瀝油。
6 、將年糕加入排骨湯中,繼續燒至年糕入味、湯汁變濃汁。
7、盤中裝入年糕,蓋上排骨,淋上湯
趕快品嘗一下你自己的手藝吧!
小有名氣的小吃
另外小有名氣的小吃更是數不勝數:
有:小紹興雞粥;糟田螺;油氽饅頭;素菜包,等
上海著名土特食品:桂花糖藕、鴿蛋圓子、金瓜、醬包瓜、鴿牌龍蝦片、松江四鰓鱸、邵萬生南味食品、小紹興白斬雞、稻香村鴨肫干、楓涇丁蹄、進京乳腐、豆腐乾、水蜜桃、亭林雪瓜、城隍廟五香豆、上海梨膏糖、三黃油雞、它似蜜、五芳齋糕團。
⑶ 蘇州風味小吃海棠糕的做法是什麼你喜歡吃嗎
海棠糕創制於清代的蘇州無錫。是點心裡的老一輩零食了,恐怕很多年輕人都沒吃過。身為90後,有一次去蘇州有幸品嘗,海棠糕味道鮮美獨特,其梅花、海棠花的形狀,就會使人有種賞心悅目的感覺。它們的外層是麵粉皮,裡面是豆沙餡,用特殊的模具烘烤。因為使用了梅花、海棠花形的模子,可以做出這樣的美人胚子也是很自然的。剛出爐的梅花海棠糕,表面撒著麥芽糖,呈咖啡色,吃起來特別甜。還要加上果絲、瓜仁、芝麻等五色點綴,一朵朵花才能完全綻放。因此說吃海棠糕是一種樂趣,看店裡的師傅做海棠糕又有一番樂趣。
這道非常精緻,神似海棠花的海棠糕就做好了,更重要的是海棠果那酸甜清新的口味非常可口,聽起來有些復雜,但實際做起來不難,平時喜歡海棠糕的都可以自己動手做一做,同時可以收貨製作過程的快樂,吃起來也會有另一種感覺。
⑷ 蘇州最有名的小吃是什麼
但凡小吃比較肢虧旅出名的地方,都是 歷史 悠久, 歷史 上曾經有過相當長的繁榮期的城市。
比如成都,廣州,歷凳蘇州,南京,上海,長沙,因為只有經濟繁榮,人們在解決溫飽之後,才會考慮到菜餚的精緻和小吃,宵夜這種消磨時間的小玩意。
因此,小吃,註定不會是為解決溫飽而准備的東西,它總是帶著一點閑情,帶著一點精美,帶著一點消磨時間的意味。
蘇州無疑是一個適合小吃生存和發展的地方,因為它自身就是一個精緻富庶的文明古城,所謂江南文明,大概就是蘇州古城這種優雅適意的味道吧。
有人把蘇州面納入小吃,明顯不對的,蘇州一碗面,是老百姓的主食。至於什麼津津豆腐乾,采芝齋的粽子糖,甚至於黃天源的糕團,我覺得都已經和小吃的真正滋味離得遠了一點,畢竟是大規模的生產了,少了一點紅塵的煙火氣。
我來說說我心中的蘇州小吃。
潘玉麟糖粥。潘玉麟是人名,兩口子推著小車賣糖粥,一碗糖粥竟然成了全蘇州割捨不掉的情懷。至今好像潘先生都沒有自己的門面,每天和妻子熬好糖粥推到觀前街,皮市街那一帶,賣完走路。不想著規模化經營,不想著擴大再生產,不想著掙更多更大的錢,很典型的老蘇州的規矩。一碗糖粥,不過是糯米,豆沙,桂花,小圓子和糖,但是能做到無法忘懷,確是幾十年的火候和功力練成的。
祥記雞爪。深藏在 體育 場路的一個犄角旮旯店,據說是幾個下崗阿姨開的店,賣鹵雞爪和赤豆粥,旁邊學校的孩子最有口福了,放學之後就會嘰嘰喳喳的排成長隊。老闆態度極差,但是手藝極好。
其實所謂極好,我的感覺就是超級入味了,雞爪煮的時間足夠的長,已經開始發粘了,趁熱放到嘴巴里使勁一抿,能把雞爪上的肉全部卷到嘴巴里,又香又糯,非常過癮。
葑門橫街的海棠糕和梅花糕。這兩樣是典型的路邊小吃,小吃攤前永遠圍著饞嘴的孩子,看著花花綠綠的海棠糕,散發出焦糖的誘人香味,簡直是無法抗拒的事情。這兩樣小吃,秘訣就是上面放得玩意兒多,杏仁,果脯,紅絲,綠梅,光是那鮮艷的顏色,就已經是風情萬種了。唯一的缺點就是太甜,當然了,換一個詞,也可以說是殺念,過癮。
就我個空念人而言,最好的蘇州小吃,不在外面,而是自家就可以做的:糖水雞頭米。蘇州的雞頭米是我吃過的質量最上乘的品種。雞頭米就是芡實,芡實自古就有南北之分,南芡實的極品就是蘇州雞頭米。現在已經蘇州雞頭米價格已經超過一百元,但是物有所值。雞頭米就拿清水煮好,已經是很美味的小吃。我一般不愛吃原味的東西,唯有雞頭米的清香,的確是咀嚼的時候滿口清香,有一種讓人心情愉快的奇妙功效。如果放一點冰糖和桂花,更加妙不可言。
你喜歡什麼樣的小吃呢?
啞巴生煎
是江蘇蘇州傳統特色小吃,蘇州人沒有包子這一說,如果是肉餡的就是肉饅頭,如果是菜餡的就是菜饅頭,如果啥都沒有就是白饅頭,如果是花捲則還是花捲。生煎饅頭顧名思義就是把饅頭生著煎一下。
梅花糕和海棠糕
大概是蘇州城裡長相最漂亮的兩種小吃,事先沒在網上見過它們的「芳容」,反而讓我對這兩種花樣名字的小吃充滿期待。最正宗的梅花糕在山塘街。踏著凸凹不平的石板路,彎彎的石拱橋靜靜地橫跨在小河上。梅花糕的小攤子在通貴橋旁邊,這個小攤簡單而古樸,攤子前「姑蘇名產陳老大梅花糕、海棠糕」的字樣十分醒目。碰巧一個模子的海棠糕熟了,只見戴白帽子圍白圍裙的陳老大熟練地將蓋著鐵板的模具翻了180度,模子一撤,熱騰騰的海棠糕全都落到了鐵板上。一爐七個,就像是一朵海棠花
矮腳樓餛飩
堅持在用料及製作方法上精益求精,以良好的口碑、地道的品質和鮮滑的口感被譽為「媽媽做的餛飩」而遠近聞名。店內招牌餛飩和秘制生煎、小籠包等都已成為蘇州地區膾炙人口的純正 美食 。三鮮餛飩是矮腳樓的招牌特色,鮮肉、開洋、榨菜製成餡心,故稱「三鮮」。以肉骨頭吊湯,雞蛋絲和紫菜為佐料做出的三鮮餛飩皮薄、餡多、湯鮮。除了特色餛飩外,矮腳樓的生煎饅頭也別具風味,色澤金黃、滾燙鮮香。
楓鎮大面
由乾隆親自賜名的面條。也被譽為蘇州 「最難做、最精細、最鮮美」 的面條,面湯採用肉骨、黃鱔骨等鮮物吊成,味道濃郁鮮美,是來蘇州必嘗的 美食 。
蜜汁豆腐乾
主要採用炸好的老豆腐加入特製料汁製作而成, 可以當主菜,也可以當零嘴吃,微甜且多汁 。
蘇州糖粥
「篤篤篤,賣糖粥」 ,糖粥是蘇州人兒時的回憶。紅豆帶著糯米的香糯,好吃又營養。
啞巴生煎
在蘇州人的定義里就沒有包子這一說,肉餡的便是肉饅頭,菜餡的就是菜饅頭,所以生煎便是將包子煎著吃。一口咬下去,湯汁四溢,再裹著酥脆的外皮,成為來蘇州必吃的 美食 。 特別推薦臨濱路上的這家生煎店。
棗泥拉糕
由紅棗和糯米粉製作而成,是典型的蘇式糕點。 口感香甜軟糯。
豆腐乾
蘇州的豆腐乾 選用的是豆腐泡而不是豆腐乾 ,加入調好的鹵汁製作而成的,滿滿的湯汁非常好吃。
酒釀餅
酒釀餅的外形與月餅很像,但是它的麵粉是用清酒釀發的,所以取名酒釀餅。它的特點是只賣一季,根據餡料不同分為葷素兩種。 強烈推薦蘇州當地的老店同萬興。
海棠糕
創制於清代的海棠糕,以花生作為主料,經過烘烤,外形像綻放的海棠花,香甜且軟, 建議熱食喔!
蟹殼黃
又被稱作小麻糕。外殼金黃,有咸口和甜口兩種口味,咸口主要是以豬肉丁做餡,甜口有玫瑰、棗泥等等作為餡料的。 口感香脆松軟。
蟹粉小籠包
以蟹肉,豬肉餡製作, 咬下去滿滿的都是蟹油的鮮美 ,深受全國各地的喜愛。
1、醬汁肉
醬汁肉是蘇州當地的傳統名吃,相傳在200多年就有了,那時叫酒燜汁肉,是用紅胭脂作為著色原料,後來改用紅米著色,進而改稱為醬汁肉。 其特點:色澤桃紅,甜而不膩,酥而不爛,入口即化。
2、楓鎮大面
楓鎮大面這江蘇這帶的傳統名吃,相傳已有200多年的 歷史 了,主要是以面條為主,在加用豬骨及鱔魚熬的湯,還要加酒糟和螺絲。澆頭是一塊燜肉,是不是想一想就流口水啊。其特點:燜肉肥美,入口即化;面湯鮮滑,酒香醇厚。
3、蘇州糕團
蘇州糕團,即蘇式糕團,為蘇州糕點的統稱,是蘇州著名的傳統糕點。蘇州著名的糕點有梅花糕、海棠糕、蔥豬油糕、豬油年糕、金錢方糕、松子黃千糕、雲片糕等等。蘇州糕團尤其以黃天源牌的蘇州糕團最為著名,黃天源牌製作的糕團有近200年 歷史 ,包含時令特色糕團、玫瑰大方糕、松子黃千糕、棗松豬油夾糕、炒肉團、雙餡團等三百餘種
4、蟹殼黃
蟹殼黃,形如蟹殼,色如蟹黃。蘇州人嗜茶,舊時茶館里,點單率最高的兩種茶點之一,即是蟹殼黃。在曾經物質匱乏的年代,極偶爾的,能把蟹殼黃當作早點心,那種齒頰留香的感覺,註定要成為美好的永恆。頗受人喜愛的傳統茶食中,椒鹽味的襪底酥也是一道。小小酥餅,做工考究,一層層薄如蟬翼,真正見功夫。
5、雞頭米羹
蘇州人吃「水中人參」雞頭米有很多講究。一是要吃南塘的雞頭米,質量最好;二是買少量,一次吃完,吃的就是那帶著水的氣息的新鮮味道;三是一定要趕在中秋時節吃,一旦錯過,就只能眼巴巴地等來年的上市了。
鮮肉大湯團
芝麻大湯團
啞巴生煎
鮮肉大餛飩
小籠湯包
蟹殼黃
秘制豆腐乾
以上這些都是據我所知的。還有老款采芝齋的各種點心。還有東吳面館的面。這些都是百吃不厭的 美食 。從食品當中就可以體現出當地人的性格的甜美和修養。
梅花糕,海棠糕,雞頭米小圓子。。。
蘇州小吃都喜歡,糖粥,蟹殼黃。
酒釀餅,是我印象最深的蘇州小吃。當然,蘇州小吃太多,其他我就不去描述。
這是個好問題。
蘇州小吃眾多。春夏秋冬,每個季節都有應景的小吃,春季有青團子,腌篤鮮、夏季有楓鎮燜肉面、秋季有紅菱,茭白肉絲,大閘蟹,各式鮮肉月餅桂花糯米藕、冬季有腸肺湯,藏書羊肉,醬方,冬釀桂花酒。
真要分個伯仲高下,還真不容易。不過,陸文夫在小說《 美食 家》裡面有一段 美食 描寫。
我覺得可以轉過來,回答您的問題。
「那時候,蘇州有一家出名的麵店叫作朱鴻興,如今還開設在怡園的對面。至於朱鴻興都有哪許多花式面點,如何美味等等我都不交待了,食譜里都有.算不了稀奇,只想把其中的吃法交待幾筆。吃還有什麼吃法嗎?有的。同樣的一碗面,各自都有不同的吃法, 美食 家對此是頗有研究的。比如說你向朱鴻興的店堂里一坐.「喂!(那時不叫同志)來一碗XX面。」跑堂的稍許一頓,跟著便大聲叫喊:「來哉,XX面一碗。」那跑堂的為什麼要稍許一頓呢,他是在等待你吩咐做法的——硬面,爛面,寬湯,緊湯,拌面,重青(多放蒜葉),免青(不要放蒜葉),重油(多放點油),清淡點(少放油),重面輕交(面多些,交頭少點),重交輕面(交頭多,面少點),過橋——交頭不能蓋在面碗上,要放在另外的一隻盤子里,吃的時候用筷子挾過來,好象是通過一頂石拱橋才跑到你嘴裡—一如果是朱自冶向朱鴻興的店堂里一坐,你就會聽見那跑堂的喊出一大片:「來哉,清炒蝦仁一碗,要寬湯、重青,重交要過橋,硬點!」
一碗面的吃法已經叫人眼花繚亂了,朱自冶卻認為這些還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吃「頭湯面」。千碗面,一鍋湯.如果下到一千碗的話,那面湯就糊了,下出來的面就不那麼清爽、滑溜,而且有一股面湯氣。朱自冶如果吃下一碗有面湯氣的面,他會整天精神不振,總覺得有點什麼事兒不如意。所以他不能象奧勃洛摩夫那樣躺著不起來,必須擦黑起身,匆匆盥洗,趕上朱鴻興的頭湯面。吃的藝術和其它的藝術相同,必須牢牢地把握住時空關系。」
啞巴生煎
⑸ 以前老的海棠糕模具為什麼用銅
銅的硬度低。以前的加工技術落後,沒什麼設備,用鐵類材料是加工不了的。另外銅比鐵不容易生銹
⑹ 上海「海棠糕」與蘇州"梅花糕"的特色區別是什麼
海棠糕和梅花糕的區別就是他們的樣子是不一樣的,價格也是不一樣的。還有個就是他們的味道也是不一樣的,我比較喜歡吃的一個就是梅花糕,因為我感覺梅花糕的味道是屬於那種比較醇香的海棠糕的味道,是屬於那種酸甜酸甜的,看自己口味。
來歷不同,材料基本相同,海棠糕、梅花糕起源於何時已無法考證,但從它的製作工具來看,其歷史相當悠久,直至現在做海棠糕、梅花糕的小販們仍講究使用這些古老的工具呢!海棠糕、梅花糕的皮料是用麵粉所制。製作時,小販們將麵粉放進特製的若盔帽似的紫銅容器中,加適量的水調成稀糊狀,然後倒進一把短柄的紫銅有嘴粉壺里待用。它們的餡料為豆沙或棗泥,也是放在特製的紫銅器皿中。往糕心裡放餡時是用一把一頭若針簪狀,一頭若刮漿刀似的專用銅器具。製作海棠糕或梅花糕還有許多相當考究的輔料,它們分別是雪白的糖漬豬板油小塊、象牙色的西瓜子仁、淡赭色的胡桃肉、色彩艷麗的糖漬紅綠絲和晶瑩的白糖等,一一有序地擺放在像一塊調色板似的高聳的圓形小托盤上,很像食客們的眼球。做海棠糕、梅花糕有專用的鐵模具,這種鐵模具底座為數個梅花形或數個海棠形組成的糕坯模,上層為圓形的鐵蓋,底座和面蓋都鑲著牢固的木柄,此種模具起碼有幾十克重,一般女同志要用雙手才能擎起它。 本質基本沒有區別~民間有區別的是,梅花糕里會摻有曬乾的梅花干,海棠糕里摻有海棠花曬乾的花,研碎纏在麵粉里,據說有種秘方,可使乾花在蒸的過程中透出淡淡的花清香~
⑺ 關於在蘇州市製作梅花糕模具哪裡有得賣
蘇州友聯二村西門口裡20米居委會對面有的賣,有水果草莓,芝麻,花生餡等等,很好吃的此人姓毛,是他新創了梅花糕海棠糕的多種餡料。很好
⑻ 海棠糕是哪裡的特產
海棠糕基首陪,創制於清代,因糕形似海棠花而得名,後逐漸成為無錫風味小吃之一。它將麵粉,酵粉用冷水調成漿狀,在特製模具里刷上少許水油,注入面漿放入豆沙、鮮肉、菜豬油等餡心,再用面漿蓋面,加上糖豬油芹返丁和紅、綠瓜絲搏蠢、瓜子仁等,蓋上撒白糖的鐵板放在煤爐上烤熟即成。海棠糕香甜可口,熱食尤佳。(無錫)
⑼ 去無錫旅遊,買什麼紀念品好
無錫的銀魚啊,做成湯挺好沒輪喝如察旦的。我以前去的時渣擾候還是學生,比較窮,就買了泥人和紫砂壺,但是那裡的紫砂壺真的挺不錯的,造型獨特,值得買。買之前最好先惡補下紫砂壺選購知識。
⑽ 海棠糕的做法和配方
海棠糕的做法
用料
面漿(可以做一鍋4個大海棠糕的量):
雞蛋:1個(60g左右的中型)
麵粉:120g
溫水:150g
小蘇打:2g
白砂糖:2-10g(喂酵母用,量比較隨意)
酵母:2g(也可以使用泡打粉)
老面:50g(可不用,不過用了味道更地道)
餡料:
1.豆沙餡:
市售豆沙:適量(我買的是展藝)
市售蜜豆:適量(可選,用於增加口感)
鹽:少許(調整豆沙餡)
糖豬油:適量(可選,新鮮切丁的豬板油撒白糖拌勻,不喜歡不用放)
2.肉餡:
肥瘦合適的豬絞肉:適量
蔥、姜、黃酒等:適量(去腥用,按喜好放)
老抽:適量(上色用,也可以用生抽但是鹽要調整)
鹽:適量(要比平時做餛飩餡的味道更咸一點)
味精:少許(提鮮用)
糖:少許(無錫小吃肉餡必備!也有提鮮的作用)
撒料:
青紅絲、蜜棗等傳統蜜餞:適量
芝麻、瓜子仁、松子、核桃碎等果仁:適量
做法
至少隔天晚上准備老面。這一步可以省略,但是味道可能會有一點差別。老面配方我用的是下廚房裡搜到的方子,省時省力相當不錯。製作之前從冰箱里取出來剪取50g
另外如果用新買的鑄鐵雞蛋漢堡模具,要記得提前洗鍋開鍋塗油,這樣使用的時候就不沾
准備面漿:溫水化開酵母粉,加入雞蛋、小蘇打、白砂糖攪勻,加入麵粉攪勻,最後加入取出來的老面攪勻即可。在溫暖的地方放置一會兒。(如果不用老面也是可以的,根據小貼士里視頻中面漿的濃稠程度調整麵粉和水的量即可。)
准備餡料:
豆沙餡:把所有豆沙餡的配料放在一起攪勻即可。豆沙和蜜豆的比例按照自己的喜好來,覺得太厚重就稍加一點色拉油,噴一點點水然後微波爐轉20秒,熱了就很容易攪勻。傳統豆沙餡(據說)是要放點鹽的,這樣口感沒那麼死甜,我試了下覺得可~
糖豬油:傳統款會放一點,我自己不喜歡所以我沒放
肉餡:其實就是自家包餛飩餃子的基礎肉餡,鹽稍微多放一點,用醬油上色,然後加糖!!攪勻!
准備撒料:撒料里的青紅絲和蜜棗之類蜜餞切碎,跟乾果類混合即可。
開始做了!
中小火熱鍋,同時刷入一定量油防粘。舀入適量面漿蓋住底部,放上一大塊豆沙/肉餡,然後再倒一些面漿蓋住餡料即可。我給的量可以做4個滿模的海棠糕,如果不想吃這么大個的就少倒一點面漿好了
事先混合好的撒料、糖豬油直接撒上去就行
加熱2分鍾左右,用一個叉子從邊緣插進去轉一圈,幫助糕體和鍋子分離,然後直接用叉子把糕體取出來放到盤子上備用。
如果能順利分開就說明可以了,如果開鍋防粘沒做好或者時間太短就會比較有阻力
鍋子底灑上適量白糖,中小火加熱成焦糖
把取出的糕一個個翻面放回鍋里。小心燙,可以戴個手套。稍等1-2分鍾注意觀察鍋子里冒出的水汽和聞味道,不要把焦糖面搞得太焦了,但也不能讓內陷和面漿部分不熟。這個操作一下就可以了解了,不太難
關火取出就可以食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