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海天牌注塑機調機的基本步驟如下
不正確的操作條件,損壞的機器及模具會產生很多成型缺點,下面提供了一些解決的方法供參考。為了減少停機的時間,及能盡快找出操作問題的原因,操作人員應把所有最好的注塑機型條件記錄在「注塑成型條件記錄表」上,以供日後解決問題時參考之用。
(1)成品不完整
故障原因 處理方法
塑料溫度太低 提高熔膠筒溫度 射膠壓力太低 提高射膠壓力 射膠量不夠 增多射膠量
澆口襯套與射嘴配合不正,塑料溢漏 重新調整其配合 射前時間太短 增加射膠時間 射膠速度太慢 加快射膠速度 低壓調整不當 重新調節 模具溫度太低 提高模具溫度 模具溫度不勻 重調模具水管 模具排氣不良 恰當位置加適度排氣孔 射嘴溫度不低 提高射嘴溫度 進膠不平均 重開模具溢口位置 澆道或溢口太小 加大澆道或溢口 塑料內潤滑劑不夠 增加潤滑劑 背壓不足 稍增背壓
過膠圈、熔膠螺桿磨損 拆除檢查修理 射膠量不足 更換較大規格注塑機 製品太薄 使用氮氣射膠
(2)製品收縮 故障原因 處理方法 模內進膠不足 熔膠量不足 加熔膠量 射膠壓力太低 高射壓 背壓壓力不夠 高背壓力 射膠時間太短 長射膠時間 射膠速度太慢 快射速
溢口不平衡 模具溢口太小或位置
射嘴孔太細,塑料在澆道襯套內凝固,減低背壓效果。 整模具或更換射嘴 料溫過高 低料溫 模溫不當 整適當溫度 冷卻時間不夠 延冷卻時間 蓄壓段過多 射膠終止應在最前端
產品本身或其肋骨及柱位過厚 檢討成品設計
射膠量過大 更換較細的注塑機 過膠圈、熔膠螺桿磨損 拆除檢修
澆口太小、塑料凝固失支背壓作用 加大澆口尺寸
(3)成品粘模 故障原因 處理方法
填料過飽 降低射脫壓力,時間,速度及射膠量 射膠壓力太高 降低射膠壓力 射膠量過多 減小射膠量 射膠時間太長 減小射膠間時 料溫太高 降低料溫
進料不均使部分過飽 變更溢口大小或位置 模具溫度過高或過低 調整模溫及兩側相對溫度 模內有脫模倒角 修模具除去倒角 模具表面不光滑 打磨模具
脫模造成真空 開模或頂出減慢,或模具加進氣設備 注塑周期太短 加強冷卻 脫模劑不足 略為增加脫模劑用量
(4)澆道(水口)粘模 故障原因 處理方法 射膠壓力太高 降低射膠壓力 塑料溫度過高 降低塑料溫度 澆道過大 修改模具
澆道冷卻不夠 延長冷卻時間或降低冷卻溫度 澆道脫模角不夠 修改模具增加角度 澆道襯套與射嘴配合不正 重新調整其配合 澆道內表面不光或有脫模倒角 檢修模具 澆道外孔有損壞 檢修模具 無澆道抓銷 加設抓銷
填料過飽 降低射膠量,時間及速度 脫模劑不足 略為增加脫模劑用量
(5)毛頭、飛邊 故障原因 處理方法
塑料溫度太高 降低塑料溫度,降低模具溫度 射膠速度太高 降低射膠速度 射膠壓力太高 降低射膠壓力 填料太飽 降低射膠時間,速度及劑量 合模線或吻合面不良 檢修模具
鎖模壓力不夠 增加鎖模壓力或更換模壓力較大的注塑機
(6)開模時或頂出時成品破裂 故障原因 處理方法 填料過飽 降低射膠壓力,時間,速度及射膠量 模溫太低 升高模溫 部份脫模角不夠 檢修模具 有脫模倒角 檢修模具
成品脫模時不能平衡脫離 檢修模具 頂針不夠或位置不當 檢修模具
脫模時局部產生真空現象 開模可頂出慢速,加進氣設備 脫模劑不足 略為增加脫模劑用量
模具設計不良,成品內有過多餘應力 改良成品設計 側滑塊動作之時間或位置不當 檢修模具
(7)結合線
故障原因 處理方法
塑料熔融不佳 提高塑料溫度、提高背壓、加快螺桿轉速 模具溫度過低 提高模具溫度 射嘴溫度過低 提高射嘴溫度 射膠速度太慢 增快射膠速度 射膠壓力太低 提高射膠壓力 塑料不潔或滲有其它料 檢查塑料 脫模油太多 少用膠模油或盡量不用 澆道及溢口過大或過小 調整模具 熔膠接合的地方離澆道口太遠 調整模具
模內空氣排除不及 增開排氣孔或檢查原有排氣孔是否堵塞 熔膠量不足 使用較大的注塑機 太多脫模劑 不用或減少脫模劑
(8)流紋
故障原因 處理方法
塑料熔融不佳 提高塑料溫度、提高背壓、加快螺桿轉速 模具溫度太低 提高模具溫度 模具冷卻不當 重調模具水管
射膠速度太快或太慢 調整適當射膠速度 射膠壓力太高或太低 調整適當射膠壓力 塑料不潔或滲有其它料 檢查塑料 溢口過小產生射紋 加大溢口
成品斷面厚薄相差太多 變更成品設計或溢口位置
(9)成品表面不光澤 故障原因 處理方法 模具溫度太低 提高模具溫度
塑料劑量不夠 增加射膠壓力,速度,時間及劑量 模腔內有過多脫模油 擦試干凈 塑料乾燥處理不當 改良乾燥處理 模內表面有水 擦試並檢查是否有漏水 模內表面不光滑 打磨模具
(10)銀紋、氣泡 故障原因 處理方法
塑料含有水份 塑料徹底烘乾、提高背壓
塑料溫度過高或塑料在機筒內停留過久 降低塑料溫度,更換較小射膠量的注塑機,降低射嘴及前段溫度 塑料中其它添加物如潤滑劑,染料等分解 減小其使用量或更換耐溫較高的代替品 塑料中其它添加物混合不勻 徹底混合均勻 射膠速度不快 減慢射膠速度 射膠壓力太高 降低射膠壓力 熔膠速度太低 提高熔膠速度 模具溫度太低 提高模具速度 塑料粒粗細不勻 使用粒狀均勻原料
熔膠筒內夾有空氣 降低熔膠筒後段溫度、提高背壓、減小壓縮段長度 塑料在模內流程不當 調整溢口大小及位置、模具溫度保持平均、成品厚度平均
(11)成品變形 故障原因 處理方法
成品頂上時尚未冷卻 降低模具溫度,延長冷卻時間,降低塑料溫度 塑料溫度太低 提高塑料溫度,提高模具溫度
成品形狀及厚薄不對稱 模具溫度分區控制,脫模後以定形架固定,變更成形設計 填料過多 減小射膠壓力,速度,時間及劑量 幾個溢口進料不平均 更改溢口 頂針系統不平衡 改善頂出系統 模具溫度不均勻 調整模具溫度
近溢口部分的塑料太松或太緊 增加或減少射膠時間 保壓不良 增加保壓時間
(12)成品內有氣孔 故障原因 處理方法
填料量不足以防止成品過度收縮
成品斷面,肋或柱過厚 變更成品設計或溢口位置 射膠壓力太低 提高射膠壓力
射膠量及時間不足 增加射膠量及射膠時間 澆道溢口太小 加大澆道及溢口 射膠速度太快 調慢射膠速度 塑料含水份 塑料徹底乾燥
塑料溫度過高以致分解 降低塑料溫度
模具溫度不均勻 調整模具溫度
冷卻時間太長 減少模內冷卻時間,使用水浴冷卻 水浴冷卻過急 減小水浴時間或提高水浴溫度 背壓不夠 提高背壓
熔膠筒溫度不當 降低射嘴及前段溫度,提高後段溫度 塑料的收縮率太大 採用其它收縮率較小的塑料
(13)黑紋
故障原因 處理方法 塑料過熱
塑料溫度太高 降低塑料溫度 熔膠速度太快 降低射膠速度
螺桿與熔膠筒偏心而產生非常摩擦熱 檢修機器 射嘴孔過小或溫度過高 重新調整孔徑或溫度 射膠量過大 更換較小型的注塑機
熔膠筒內有使塑料過熱的*角 檢查射嘴與熔膠筒間的接觸面,有無間隙或腐蝕現象
(14)黑點
故障原因 處理方法
塑料過熱部份附著熔膠筒內壁 徹底空射,拆除熔膠筒清理,降低塑料溫度,減短加熱時間,加強塑料乾燥處理 塑料混有雜物,紙屑等 檢查塑料,徹底空射
射入模內時產生焦斑 降低射膠壓力及速度,降低塑料溫度,加強模具排氣孔,酌降關模壓務,更改溢口位置 熔膠筒內有使塑料過熱的*角 檢查射嘴熔膠筒間的接觸面,有無間隙或腐蝕現象。
(15)不穩定的周期
以上列舉的各種成型缺點,其成因及對策大多數都與周期的穩定與否有關。塑料在熔膠筒內適當的塑化,或模具的溫度控制,都是傳熱平衡的結果。也就是說在整個注塑周期中,熔膠筒內的塑料接受來自螺桿旋轉的摩擦熱,電熱圈的熱。熱能隨著塑料注入模內,模具的熱能來自塑料和模具的恆器,損失在成品的脫模,散失於空氣中或經冷卻水帶走。因此熔膠筒或模具的溫度若要維持不變,必需保持其進出的傳熱平衡。維持傳熱的平衡則必需維持一定穩定的注塑周期。假若注塑周期時間愈來愈短則熔膠筒中的熱能入不敷出,以致不足以熔化塑料,而模具的熱能則又入多於出,以致模溫不斷上升。反之則有相反的結果因此在任何一個注塑成形操作中,特別是手動操作,必需控制穩定周期時間,盡量避免快慢不一。如其它條件維持不變,則: 周期的加快將造成:短射,成品收縮與變形,粘模。
周期的延慢將造成:溢料,毛頭,料模,成品變形,塑料過熱,甚至燒焦,殘留在模具中的焦料又可能造成模具損壞。熔膠筒中過熱之塑料又可能腐蝕熔筒及成品出現黑斑及黑紋。
② 海天注塑機冷卻時間在哪裡調
注塑機屏幕下方第一排第二個(或第三個)鍵是射膠設定的。 射膠時間在射膠四的後面。開模和鎖模速度盡量快,但必須遵循加速-勻速-減速的過程,同時盡可能的減少開模間距,保證機械手或者人手能夠取出產品即可。
③ 海天注塑機怎樣手動調模和設定
1、如下圖,首先按調模使用鍵 。
④ 1、注塑機冷水溫設多少,如何根據情況也來設定 2、冷卻進模時的溫度與冷卻後出模時的水溫差一般是多少
注塑機模具冷水溫主要根據模具注塑所用塑料原料和工藝要求等情況來設定:PA6為60~100,加70A66為110~120.PC為70~120,PMMA為40~80,POM為70~120,改性PPO為60~100,PBTP為70~110,改性PSU為80~100,PSU為130~150,ABS為40~70,PP為20~60,玻纖PP為70~90。HDPE為30~60,PPO為20~80,HIPS為20~50,CA為40~60,PES為120~140,PPS為120~150攝氏度,因為水100會沸騰,所以超100攝氏度的模具溫度要用熱油而不能再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