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模具如何保養
模具的一級保養:
模具的一級保養指的是在生產中操作人員對模具進行的日常保養,主要內容為清擦、潤滑和檢查。
A、裝模時的保養:
1.裝模前要對模具的上下表面進行清擦,保證模具安裝面和壓機工作檯面不受壓傷及模具在生產中上下安裝面的平行度;
2.模具裝好後將模具打開,將模具各部分清擦乾凈,特別是導向機構,對於表面件模具,其型面要清擦乾凈,以保證製件的質量;
3.對模具各滑動部份進行潤滑,塗潤滑脂;
4.模具各部份的檢查,特別是安全件。如:安全側銷、安全螺釘、側護板、沖孔廢料道等。
B、生產中的保養:
1.生產中定期對模具的相應部分進行塗油。如:拉延模的壓料圈、圓角;修邊模的刀口部位;翻邊刀塊部分等;
2.定期對修邊沖孔模的小孔廢料道進行廢料的清理。
C、生產後的保養:
1.生產結束後要對模具進行全面的檢查;
2.對模具進行全面的清擦,保證模具的清潔度;
3.將模具內的廢料清理干凈,保證廢料盒中無廢料;
4.將模具的使用狀態和使用後的情況如實地反饋到《模具使用工作傳票》上。
模具的二級保養:
模具的二級保養指的是根據模具的技術狀態和復雜程度而制定的對模具進行的定期系統的保養。此項保養工作由模修人員完成,並根據保養情況作好記錄。以下就不同的零件敘述其二保的要求和方法:
A、拉延模凸模、凹模:
拉延模的凸、凹模主要出現的問題是拉毛及型面的壓坑,保養時主要對模具的圓角拉毛部位進行拋光。如果出現壓坑要對模具進行補焊,再進行修順;
B、導向零件(導柱、導套及導板等):
模具在工作中會出現拉痕等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有潤滑油臟及導向間隙偏等。導向零件產生拉痕時,採取用油石推順後拋光的辦法進行消除;
C、修邊刀口:
模具在使用過程中刀口部分易出現崩刃和刃口塌陷現象,此時要對模具損壞的部位進行補焊修配;
D、彈簧等彈性零件:
在使用過程中,彈簧是模具最易損壞的零件之一,通常出現斷裂和變形現象。採取的辦法就是更換,但是更換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彈簧的規格和型號,彈簧的規格型號通過顏色、外徑和長度三項確定,只有在此三項都相同的情況下才可以更換;
E、沖頭、沖套:
模具上使用的沖頭、沖套大部分都採用標准件,模具在使用過程中沖頭易出現折斷、彎曲和啃壞現象,沖套一般都是啃壞的。沖頭和沖套的損壞一般都用相同規格的零件進行更換。沖頭的參數主要有工作部分尺寸、安裝部分尺寸、長度尺寸等;
② 模具維修安全注意事項 模具日常保養包含哪些方面
1、模具維修注意事項: 1)拆卸模具時,避免碰傷和淋水,移動要平穩。 2)噴熱模,再噴少量脫模劑 3)要對模具進行全面檢查並且進行防銹處理:小心抹乾型腔,型芯,頂出機構和行位等部位的水分與雜物,並噴灑模具防銹劑和塗抹黃油。
2、模具日常保養一般包含以下方面: 1)定期除銹(外觀,PL面,模腔,型芯等) 。 2)定期重新加潤滑劑(頂出機構,行位等) 。3)定期更換易磨損件(拉桿,螺栓等)
③ 保養與維護模具的方法
保養與維護模具的方法
當今,注塑模具產品被廣泛的應用到生活生產當中,生產廠家對注塑模具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因此,模具的日常維修保養就顯的非常重要。下面,我為大家分享保養與維護模具的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模具在連續工作過程中,因運動過程中容易造成零部件的磨損,潤滑劑變質,漏水,塑膠料的壓傷等問題,需要進行模具保養。
模具日常保養一般包含以下方面:
1.定期除銹(外觀,PL面,模腔,型芯等)
2.定期重新加潤滑劑(頂出機構,行位等)
3.定期更換易磨損件(拉桿,螺栓等)
4.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
模具的下模保養需由專業維修人員將模具拆下後,對模具的模腔,頂針等進行專業的測試保護。
由於模具具有專一性精密性易損性等特性因此進行模具的安全保護至關重要,總體歸納有以下幾個方面:
1.防銹
防止注塑機模具有漏水/冷凝水/雨淋/手印等而造成的生銹現象。
2.防撞
防止模具因頂針有斷裂、未回退到位而造成的'模具撞壞的現象。
3.除刺
防止模具因布抹/料沖/手抹/水口鉗碰/刀碰而造成的模具毛刺。
4.缺件
防止模具因缺少拉桿/墊圈等零件而造成模具使用過程中的損壞。
5.防壓
防止模具因仍殘留有產品而鎖模而造成的模具壓傷。
6.欠壓
防止模具因低壓保護壓力過大造成的傷害。
其中因頂針有斷裂、頂針未回退到位、模具殘留有產品、缺少輔件造成的模具損壞的比例較高,且因發生較為頻繁,因此85%以上的模具損傷都是因此原因造成的,而模具的維修費用一般較高,因此怎麼樣避免此類情況的發生直接關繫到注塑行業的利益。
為了防止模具損壞造成的生產延誤,以及高昂的維修費用,同時也為了更好的節省人工資源,視覺龍科技經過不斷的研究與改進,採用機器視覺技術開發出了一款產品,稱為“模具保護器”。
1.拆卸模具時,避免碰傷和淋水,移動要平穩。
2.噴熱模,再噴少量脫模劑
3.要對模具進行全面檢查並且進行防銹處理:小心抹乾型腔,型芯,頂出機構和行位等部位的水分與雜物,並噴灑模具防銹劑和塗抹黃油。
;④ 鋁型材擠壓模具應該如何進行維護
在鋁型材生產企業中,模具成本在型材擠壓生產成本中佔到35%左右。模具的好壞以及模具是否能夠合理使用和維護,直接決定了企業是否能夠正常、合格的生產出型材來。擠壓模具在型材擠壓生產中的工作條件是十分惡劣的,既需要在高溫、高壓下承受劇烈的摩擦、磨損作用,並且還需要承受周期性載荷作用。這都需要模具具有較高的熱穩定性、熱疲勞性、熱耐磨性和足夠的韌性。為滿足以上幾項要求,目前在國內普遍採用優質4Cr5MoSiV1(美國牌號H13)合金鋼,並採用真空熱處理淬火等方式來製作模具,以滿足鋁型材生產中的各項要求。>>擠壓模具設計的30個經驗分享<<
然而,在實際生產中,仍然有部分模具在擠壓時未能達到預定產量,嚴重的甚至擠壓不到20條棒或上機不到2次就提前報廢,致使採用昂貴的模具鋼製作的模具遠遠不能實現其應有的效益。這種現象在國內許多家鋁型材生產企業目前普遍存在。究其成因,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鋁型材截面本身就千變萬化,並且鋁擠壓行業發展到今天,鋁合金具有重量輕,強度好等重要優點,目前已經有許多行業採用鋁型材來代替原有材料。由於部分型材的特殊導致模具由於型材截面特殊,設計和製作難度較大。如果還是使用採用常規的擠壓方法往往難於達到模具額定產量,必須採用特殊工藝,嚴格控制各項生產工藝參數才能正常進行生產。並且有的模具由於本身型材截面的特殊或模具本身的質量問題,而導致模具不能擠壓到額定產量,這就需要銷售人員在接單時與技術部門和模具廠進行充分溝通。同時模具設計製作部門需要不斷優化模具設計技術,提高模具製作精度,提高模具質量。
二、選擇合適的擠壓機型進行生產。進行擠壓生產前,需對型材截面進行充分計算,根據型材截面的復雜程度,壁厚大小以及擠壓系數λ來確定擠壓機噸位大小。一般來講,λ>7-10。當λ>8-45時,模具的使用壽命較長,型材生產過程較為順暢。當λ>70-80後則屬較難擠壓型材,模具普遍壽命較短。產品結構越復雜,越容易導致模具局部剛性不夠,模具腔內的金屬流動難於趨向均勻,並伴隨造成局部應力集中。型材生產時容易塞模和悶車或形成扭曲波浪,模具容易發生彈性變形,嚴重的還會發生塑性變形使模具直接報廢。
三、合理選擇錠坯及加熱溫度。要嚴格控制擠壓錠坯的合金成分。目前一般企業要求鑄錠晶粒度達到一級標准,以增強塑性和減少各項異性。當鑄錠中有氣孔、組織疏鬆或有中心裂紋時,擠壓過程中氣體的突然釋放類似"放炮",使得模具局部工作帶突然減載又載入,形成局部巨大的沖擊載荷,對模具影響很大。有條件的企業可對錠坯進行均勻化處理,在550~570C保溫8小時後強製冷卻,擠壓突破壓力可降低7-10%,擠壓速度可提高15%左右。
四、優化擠壓工藝。要科學延長模具壽命,合理使用模具進行生產是不容忽視的一個方面。由於擠壓模具的工作條件極為惡劣,在擠壓生產中一定要採取合理的措施來確保模具的組織性能。
(1)採取適宜的擠壓速度。在擠壓過程中,當擠壓速度過快時,會造成金屬流動難於均勻,鋁金屬流和模具腔內壁摩擦加劇致使模具工作帶磨損加速,模具溫度實際較高等現象。如果此時金屬變形產生的余熱不能及時被帶走,模具就可能因局部過熱而失效。如果擠壓速度適宜,就可避免上述不良後果的發生,擠壓速度一般應控制在25mm/s以下。
(2)合理選擇擠壓溫度。擠壓溫度是由模具加熱溫度、盛錠筒溫度和鋁棒溫度來決定的。鋁棒溫度過低容易引起擠壓力升高或產生悶車現象,模具容易出現局部微量的彈性變形,或在應力集中的部位產生裂紋而導致模具早期報廢。鋁棒溫度過高會使金屬組織軟化,而使得黏附於模具工作帶表面甚至堵模(嚴重時模具在高壓下崩塌),未均勻鑄錠合理加熱溫度在460-520°C,經過均勻化的鑄錠合理加熱溫度在430-480°C。
五、擠壓模具使用前期必須對模具進行合理的表面滲氮處理過程。表面滲氮處理能使模具在保持足夠韌性的前提下大大提高模具的表面硬度,以減少模具使用時的產生熱磨損。需要注意的是表面滲氮並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在模具服役期間必須進行3-4次的反復滲氮處理,一般要求滲氮層厚度達到0.15mm左右。比較合適的氮化過程為在模具入廠檢驗後進行第一次氮化。此時由於氮化層組織尚不穩定,應該在擠壓5-10條棒後再次氮化。第二次氮化後,可擠壓40-80條棒。第三次氮化後以不超過100-120條棒為宜。氮化前工作帶一定要拋光,模具腔內要清理干凈,不可殘留鹼渣或異物顆粒。一般情況下模具的氮化次數不超過4-5次,因為此時氮化層如果不是工作帶被拉傷的話經過反復氮化和擠壓生產,氮化層組織已經相對穩定。要注意的是前期氮化時要經過合適的生產過程方能進行氮化,氮化次數不能過於頻繁,否則工作帶易脫層。
六、模具上機前工作帶必須經過研磨拋光,工作帶一般要求拋光至鏡面。對模具工作帶的平面度和垂直度裝配前要進行檢查。氮化質量的好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工作帶拋光的光潔度。模具腔內必須用高壓氣以及毛刷清理干凈,不得有粉塵或雜質異物,否則極易在金屬流的帶動下拉傷工作帶,使擠壓出來的型材產品出現面粗或劃線等缺陷。
七、擠壓生產時模具保溫時間一般在2-3小時左右,但不能超過8小時,否則模具工作帶氮化層硬度會降低而導致上機時不耐磨引起型材表面粗糙,嚴重的會引起劃線等缺陷。使用模具時要有與模具相配套的模支撐、模套和支承墊,避免因支承墊內孔過大而導致模具出口面與支承墊接觸面太小,使得模具變形或破裂。模具、擠壓筒、擠壓軸三者同心,同心度為±3mm以內,否則易產生偏心載荷以及模具各部位的設計流動速度改變,影響型材成型。
八、採用正確的鹼洗(煮模)方法。模具卸模後,此時模具溫度在500°C以上,如果立即浸入鹼水中,由於鹼水溫度要比模具溫度低得多,如果模具溫度下降迅速,模具極易發生開裂現象。正確方法是等卸模後將模具在空氣中放置到100°-150°C再浸入鹼水中。普通分流組合模在卸模前進行拔模操作,可以大大減少煮模工作量,縮短煮模時間。具體做法是擠壓結束後,擠壓桿先於擠壓筒後退,壓余留在擠壓筒中,然後擠壓筒後退,可同時將模具分流孔中的部分殘鋁隨同壓余拔出,然後再進行鹼煮。有的分流組合模芯頭極小,甚至比鋼筆還細,這類模具擠壓結束後不允許拔模,煮模工開模時一定要事先看清楚模具結構,必須等模具腔中的殘鋁基本都煮掉才能開模。否則稍不留神就會將芯頭碰斷,致使模具報廢。
九、模具使用上採用由低到高再到低的使用強度。模具剛進入服役期時,內部金屬組織性能還處於浮動階段,在此期間應採用低強度的作業方案,以使模具向平穩期過渡。模具使用中期,由於模具的各項性能已基本處於平穩狀態,類似與剛過磨合期的汽車,可適當提高使用強度。到後期,模具的金屬組織已經開始惡化,疲勞強度,穩定性和韌性經過長期的生產服役已經開始走入下降曲線,此時應適當降低模具的使用強度直至模具報廢。
十、加強模具在擠壓生產過程中的使用維護記錄,完善每套模具的跟蹤記錄檔案和管理。擠壓模具從入廠驗收到模具使用結束報廢,這中間時間短則幾個月,長的達一年以上。基本上來講,模具的使用記錄也記載著型材生產的各個過程。擠壓模具數量大、品種多,對每套模具的使用過程進行管理,有利於幫助模具庫管理員、模具使用者和模具設計製造人員了解每套庫存模具的真實情況。模具的跟蹤記錄包括:
(1)模具的製造信息,包括每套模具的設計圖紙,製作記錄、檢驗記錄(精度值,硬度值)等。
(2)模具每次上機擠壓的工藝信息,如加溫時間、鋁棒溫度、模具溫度、擠壓速度、擠壓力、突破壓力、鋁棒長度、合格品支數、型材線密度、成材率等。
(3)每套模具的前三次修模方案、氮化處理時間、出入模具庫時間、報廢或返回模具廠維修的時間和原因等,這些記錄的收集對改進模具管理、核算模具成本、優化模具設計和修模、評判模具質量好壞、提高擠壓生產的穩定性、合理使用模具、確定模具最低庫存等工作都有著直接的影響。
鋁型材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迫使各鋁型材生產企業在擠壓模具的采購、使用、維護與管理投入巨大的精力,這要求企業在改變以前的粗放式生產管理的同時改變自身觀念,從細節抓起,做好模具的統計分析和成本消耗管理,才能適應新的市場形勢,在市場中奪得先機。
此文章來自知乎:鋁型材擠壓模具應該如何進行維護
⑤ 鋁型材模具使用壽命以及使用時存放壽命
鋁壓鑄模具在使用過程中以下幾點要特別注意:(1)模具冷卻系統的使用。模具冷卻水在正確使用的情況下不僅延長模具的使用壽命,而且高生產效率。在實際生產中我們常常忽視了它的重要性,操作工也圖省事,接來接去的太麻煩,就不去接冷卻水管了,有的公司甚至在定製模具的時候為了節約成本竟然不要冷卻水,從而造成了很嚴重的後果。模具的材料一般都是專用的模具鋼通過各種處理製作出來的,再好的模具鋼也都有它們使用的極限性,就比如溫度。模具在使用狀態下,如果模溫太高,很容易就會使模芯表面早早出龜裂紋,有的模具甚至還沒有超過2000模次龜裂紋就大面積出。甚至模具在生產中因為模具溫度太高模芯都變了顏色,經過測量甚至達到四百多度,這樣的溫度再遇到脫模劑激冷的狀態下很容易出龜裂紋,生產的產品也容易變形,拉傷,粘模等情況出。在使用模具冷卻水的情況下可大大減少脫模劑的使用,這樣操作工就不會利用脫模劑去降低模具的溫度了。其好處在於有效延長模具壽命,節省壓鑄周期,高產品質量,減少粘模和拉傷及粘鋁的情況發生,減少脫模劑的使用。還能減少因模具溫度過熱而造成頂桿和型芯的損耗。(2)模具在開始生產的過程中必須對模具進行預熱,防止在冷的模具突然遇到熱的金屬液而導致龜裂紋的出,較復雜的模具可以用噴燈,液化氣,條件好的用模溫機,比較簡單的模具可以利用慢壓射預熱。(3)對模具分型面的清理,這一點是很費事的,也是很容易忽視的,如果老闆起點高,買一副好的模具,那麼就顯得工作輕松得多,如果模具質量不好,生產時在模具分型面上難免有飛邊或者污垢的產生,操作工應該經常的去清理這些位,隨時配備一把小鏟刀(公司應給你的員工把工具准備齊全,有好的槍才能打仗)。如果有了飛邊沒有及時清除,模具分型面很容易壓塌,造成在生產過程中跑鋁,一旦造成這種後果,不管你有多麼好的模修專家,完全修復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不是他們沒有本事。出跑鋁所造成的後果,不但增加了壓鑄成本,白白的鋁浪費掉,產品質量也不穩定,特別是內質量,而且增加了工藝參數確定的難度,合格率會下降很多,從安全考慮,增加了出工傷的幾率。在交接班的時候,操作工應用煤油徹底對模具分型面清洗一遍,不但能防止模具不會被擠傷,而且經過清洗,能把模具上被脫模劑的殘留物或者其它污垢堵塞的排氣槽打通,有利於壓射過程中型腔內氣體的排出高產品質量,一個班組下來清洗分型面兩次為宜。要讓員工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
⑥ 模具日常怎麼維護和保養
定時檢查、維護:需由模具維修、上下模人員進行定時保養和檢查。
1. 每日的例行檢查和維護:
運行中的模具是否處於正常狀態:
a. 是否有低壓鎖模保護。
b. 活動部位如導柱、頂桿、行位是否磨損,潤滑是否良好?要求至少12小時要加一次油,特殊結構要增加加油次數。
c. 模具的固定模板的螺絲和鎖模夾是否松動。
生產正常狀況:檢查產品的缺陷是否與模具有關。;
下機時要對模具進行全面檢查並進行防銹處理: 抹乾型腔、型芯、頂出機構和行位等部位水份並噴灑模具防銹劑或塗抹黃油。
⑦ 模具的維護保養
模具的維護保養
模具維護保養目的就是為保證模具正常生產,減少故障及品質問題,延長模具使用壽命。接下來,我為大家分享模具的維護保養,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模具主要工作零件的材料的問題,選材不當。材料性能不良,不耐磨;模具鋼未經精煉,具有大量的冶煉缺陷;凸凹模,鍛坯改鍛工藝不完善,遺存有熱處理隱患。
2.模具結構設計問題,沖模結構不合理。細長凸模沒有設計加固裝置,出料口不暢出現堆集,卸料力過大使凸模承受交變載荷加劇等。
3.制模工藝不完善,主要表現在凸、凹模鍛坯內在質量差,熱處理技術及工藝有問題,造成凸、凹模淬不透,有軟點及硬度不均。有時產生微裂紋、甚至開裂,研磨拋光不到位,表面粗糙度值過大。
4)無潤滑或有潤滑但效果不佳
1.模具長時間使用後必須磨刃口,研磨後刃口面必須進行退磁,不能帶有磁性,否則易發生堵料。模具使用企業要做詳細記載、統計其使用、護理(潤滑、清洗、防銹)及損壞情況,據此可發現哪些部件、組件已損壞,磨損程度大小,以提供發現和解決問題的信息資料,以及該模具的成型工藝參數、產品所用材料,以縮短模具的試車時間,提高生產效率。
應在注塑機、模具正常運轉情況下,測試模具各種性能,並將最後成型的塑件尺寸測量出來,通過這些信息可確定模具的現有狀態,找出型腔、型芯、冷卻系統以及分型面等的損壞所在,根據塑件提供的信息,即可判斷模具的損壞狀態以及維修措施。
2.彈簧等彈性零件在使用過程中彈簧最易損壞,通常出現斷裂和變形現象。採取的辦法就是更換,在更換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彈簧的規格和型號,彈簧的規格和型號通過顏色、外徑和長度三項來確認,只有在三項都相同的情況下才可以更換。彈簧以進口的質量為佳。
3.模具使用過程中沖頭易出現折斷、彎曲和啃壞的現象,沖套一般都是啃壞的。沖頭和沖套的損壞一般都用相同規格的零件進行更換。沖頭的參數主要有工作部分尺寸、安裝部分尺寸、長度尺寸等。
4.緊固零件,檢查緊固零件是否松動、損壞現象,採取的辦法是找相同規格的'零件進行更換。
5:壓料零件如壓料板、優力膠等,卸料零件如脫料板、氣動頂料等。保養時檢查各部位的配件關系及有無損壞,對損壞的部分進行修復,氣動頂料檢查有無漏氣現象,並對具體的情況採取措施。
如氣管損壞進行更換。要對模具幾個重要零部件進行重點跟蹤檢測:頂出、導向部件的作用是確保模具開合運動及塑件頂出,若其中任何部位因損傷而卡住,將導致停產,故應經常保持模具頂針、導柱的潤滑(要選用最適合的潤滑劑),並定期檢查頂針、導柱等是否發生變形及表面損傷,一經發現,要及時更換;完成一個生產周期之後,要對模具工作表面、運動、導向部件塗覆專業的防銹油,尤應重視對帶有齒輪、齒條模具軸承部位和彈簧模具的彈力強度的保護,以確保其始終處於最佳工作狀態;
隨著生產時間持續,冷卻道易沉積水垢、銹蝕、淤泥及水藻等,使冷卻流道截面變小,冷卻通道變窄,大大降低冷卻液與模具之間的熱交換率,增加企業生產成本,因此對流道的清理應引起重視;對於熱流道模具而言,加熱及控制系統的保養有利於防止生產故障的發生,故而尤為重要。
;⑧ 請問壓鑄模具要怎麼保養
壓鑄模具保養的5個節點:
1,每次拆卸壓鑄模具時檢查模具表面,導柱,導套,頂桿,滑塊,抽桿,型腔,流道,固定件。
2,壓鑄模具累計運行5000次後需要完成第一次去應力處理。
3,壓鑄模具累計運行15000次後需要完成第二次去應力處理。
4,壓鑄模具累計運行50000次後需要完成第三次去應力處理。
5.第三次去應力處理後,每3000次都要進行一次去應力處理。
⑨ 鋁型材開模模具怎麼維護
一.工業鋁型材擠壓行業發展到今日,工業鋁型材和鋁型材截面上是不停變化的,強度和硬度是它們的關鍵優勢。很多行業都選用鋁合金型材,因為一些鋁合金型材的截面特殊,模具很難設計和製作。如果通常使用常規擠壓方法難以達到模具的額定產量輸出,必需選用特殊工藝來嚴控加工工藝叄數便於正常生產。
二.選擇合適的擠壓機進行生產。在擠壓生產之前,型材截面的尺寸根據型材截面的復雜性,壁厚和擠壓系數確定,以確定擠壓機的噸位。
三.合理選擇鑄錠和加熱溫度,均勻化鑄錠,嚴格控制擠壓鑄錠的合金成分。該公司要求鑄錠粒度符合高等標准,以提高可塑性和降低各向異性。當鑄錠中存在氣體,氣孔,鬆散結構或中心裂紋時,擠壓過程中氣體的突然釋放與「射擊」類似,因此模具的部分工作帶突然載入並再次載入,形成當地巨大的沖擊負荷。它對模具有很大的影響。
四.優化擠壓工藝,延長模具壽命。在擠壓生產中,必須採取合理的措施來確保模具的微觀結構並採用合適的擠壓速度。在擠壓過程中,擠壓速度通常應控制在25mm/s以下。當擠壓速度太快時,金屬流動將難以均勻,這將加速模具工作帶的磨損。合理選擇擠壓溫度。擠壓溫度為模具加熱溫度為,這取決於錠子的溫度和鋁棒的溫度。如果鋁棒的溫度太低,則擠壓力可能增加或車輛可能被窒息。模具在應力集中部分易於局部輕微彈性變形或裂縫,導致模具的早期刮削。如果鋁棒的溫度太高,則金屬結構會軟化,從而粘附在模具工作帶的表面上或甚至堵塞模具(在嚴重的情況下,模具在高壓下會塌陷)。鑄錠的均勻加熱溫度在460-520℃是合理的,並且鑄件是均勻的。鑄錠的合理加熱溫度為430-480℃。
五.模具必須在擠壓的早期階段進行合理的表面氮化處理。應注意,表面氮化不能一次完成。在模具維修期間,需要進行3-4次重復氮化處理。通常,氮化層的厚度約為0.15mm。清潔模腔,不要留下鹼渣或異物。在正常情況下,模具的氮化次數不超過4-5次。應該注意的是,早期的氮化可以通過合適的生產工藝進行氮化,並且氮化的次數不能太頻繁,否則工作帶很容易分層。6.模具上的工作帶必須經過研磨和拋光,工作帶通常需要拋光到鏡面。必須對模具上的工作帶進行研磨和拋光。通常需要對工作帶進行拋光,直到在組裝之前檢查模具的工作帶的平直度和垂直度。氮化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工作帶拋光的平滑度。必須用高壓氣體和刷子清潔模腔,並且不得有灰塵或異物。否則,很容易將金屬流中的工作帶拉下,使得擠壓型材產品具有表面粗糙度或劃線缺陷。
六.當進行擠壓生產時,模具保持時間通常為約2-3小時。當使用模具時,必須有模具支撐件,模具套筒和與模具匹配的支撐墊,以避免由於支撐墊的過大內孔而導致的模具出口表面。支撐墊的接觸表面太小而不能使模具變形或破裂。
七.使用正確的鹼洗(烹飪)方法。在卸下模具後,模具溫度為500℃。如果模具溫度迅速下降,則模具易於開裂。正確的方法是將模具置於100°-150°C的空氣中,然後在卸下模具後將其浸入鹼性水中。擠壓後,擠壓棒在擠壓圓筒前退縮,壓力保持在擠壓圓筒中,然後擠壓圓筒後退,同時,模具分流孔中的部分殘余鋁被拉出壓力,然後除去鹼。廚師。
八.模具的使用從低到高再低。在模具的中後期使用中,由於模具的性能基本上處在平穩狀態,因而可以適度地提升應用強度。在末期,模具的金屬架構開始衰退,長久生產服務後疲勞強度,穩定性和韌性開始進到下降曲線。這時,應適當減少模具的使用強度,直至模具報廢。
九.抓好擠壓生產流程中模具的使用和維護紀錄,改善每件模具的跟進紀錄,提升擠壓加工過程中模具的使用和維護紀錄,便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