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銅雕塑的製作方法詳解
銅雕塑的製作方法詳解如下:
第一步:設計圖紙
設計雕塑造型首先就是對於雕塑的整體的構想而設計出圖紙,然後再依照此圖案的樣子鑄造出此鑄銅雕塑。
第二步:製作泥稿
要求根據相應的圖紙做出個大致的模型,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方便定型。也為了發現有不完美的地方進行修改。
第三步:模具翻制
一般來說模具有兩種:一種要是不太復雜的,就用石膏翻制。另一種是復雜的就用硅膠翻制。翻制模具是根據作品的復雜程度而決定方案,較為簡單的作品可採取石膏翻制,復雜遲敬一點的就要用硅膠翻制。
關於銅雕塑
銅雕塑製作手法一般分為鍛銅和鑄銅,鑄銅雕塑:譽旦姿以銅為主要原料,將金屬熔煉成符合一定要求的液體並澆進鑄型里,經冷卻凝固、清整處理後得到有預定形狀、尺寸和性能的鑄造工藝製作的雕塑藝術品。
鍛銅雕塑:鍛銅雕塑相比鑄銅雕塑用料比較嚴格,以銅板為主要原材料,內附鋼骨架支撐,部分復雜雕塑需要製作一比一模具進行鍛造,部分簡單造型可以根據放型骨架鍛造。
Ⅱ 陶泥怎麼做
一、水煮定型法: 將成型物品放入鍋中,注入冷水不少於5升,文火加熱至沸騰,開鍋狀態下持續10-20分鍾(視物品體積而定),關火,等水溫自然冷卻後,將物品撈出。 注意:1、最好使用純凈水,自來水含有碳酸鈣,可能會使物品表面「結霜」;定型全過程一定要使用文火,大火會導致物品因內外溫差過大而裂開,一定要緩慢升溫、緩慢降溫。 2、切忌煮之前一定要把作品用耐溫的塑料膜(袋)完全包好, 不要讓水和軟陶直接接觸 這是因為水中有鈣化物, 會附著在軟陶表面很難看的。 二、烘烤定型法: 將成型物品放入烤箱中,設置烘烤溫度為130度左右,烘烤30分鍾左右(視物品體積而定)後,不要立即打開爐門,等爐溫自然降至室溫時,開門,將物品取出。 注意:如果烘烤後立刻打開爐門,冷空氣迅速進入爐內,造成物品內外溫差過大,極易開裂,一定要遵循「緩慢升溫、緩慢降溫」的原則。當需要疊積物品烘烤時,建議物品之間以及頂、底都墊上一層錫紙,這樣可以便於熱空氣更好流動且受熱均勻。。。。
Ⅲ 銅像是如何製作的
銅像製作的第一步:
做泥稿,公司會按照客戶定下的圖紙進行人物銅像製作所需的模具製作,而模具的製作一般採用雕塑泥進行1:1的泥塑造型製作,客戶確認泥塑的造型符合圖紙的要求即進行下一步工序。
Ⅳ 快手短視頻佛像怎麼製作
雕刻:磚石雕、瓷雕、骨雕、竹木雕、以及各種物質都可以試著用硬工具去雕。
塑造:泥塑、瓷塑、蠟、奶油、塑料、紙漿、以及其他任何碎細的物質,都可以試著以粘合或堆疊的方式去塑。鑄造:先做蠟模、或陶范,再進行金屬熔煉後灌注,各種金屬都可以,甚至可熔煉的非金屬如玻璃、樹脂等,也可以用模具灌鑄成塑像。以及以上多種方法的結合,比如先用黏土塑造,再經燒烤,成為陶塑或瓷器。
Ⅳ 那種鎏金的銅佛像是怎麼製作出來的
一般大型銅佛像鑄造過程都是經過幾下幾點:
由盯枯罩客戶敗念方提供佛像雕塑參考圖案
泥塑工藝師根據客戶要提供的佛像圖案凱鬧進行製作泥塑模型
3.泥塑完成等待客戶確認
4.客戶確認泥稿後翻制模具(硅膠模具)
5.開始進行精鑄(材料製作雕塑型殼→烤制型殼脫蠟→燒制型殼→澆鑄銅水→待銅水冷卻後打碎型殼完成銅品製作)
6.對鑄造完式的銅佛像做品表面做進行著色、防腐以及其它處理
7.以上工序完畢後由客戶驗收
Ⅵ 手工陶藝的製作過程_如何對陶藝進行製作
陶藝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它的製作過程復雜又有趣。那麼,如何對一個陶藝進行製作呢?以下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陶藝的製作過程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練泥:從礦區採取瓷石,先以人工用鐵錘敲碎至雞蛋大小的塊狀,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狀,淘洗,除去雜質,沉澱後製成磚狀的泥塊。然後再用水調和泥塊,去掉渣質,用雙手搓揉,或用腳踩踏,把泥團中的空氣擠壓出來,並使泥中的水分均勻。 這一環節在古窯里我沒有見到,深感遺憾,於是我在前往三寶村途中仔細尋覓,有幸親眼目睹。這種瓷石加工方法歷史悠久,應與景德鎮制瓷歷史同步。
拉坯:將泥團摔擲在轆轤車的轉盤中心,隨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體的大致模樣。拉坯是成型的第一道工序。拉坯成型首先要熟悉泥料的收縮率。景德鎮瓷土總收縮率大致為18—20%,根據大小品種和不同器型及泥料的軟硬程度予以放尺。由於景德鎮瓷泥的柔軟性,拉制的坯體均比之其他黏土成型的要厚。拉坯不僅要注意到收縮率,而且還要注意到造型。如遇較大尺寸的製品,則要分段拉制,從各個分段部位,可看出拉坯師傅的技藝好壞和水平高低。景德鎮陶瓷的特殊美感和瓷文化的形成是與其獨特的材質、工藝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說:景德鎮瓷器名揚天下,除當地“天賜”的優質黏土之外,基本上是那些“鬼斧神工”的技藝將這些普通的“東西”變成了人類的“寵物”。由此,真正被“神靈”護佑著的正是這制瓷技藝的不斷分工、進化和傳承。這千年相傳的技藝造就和組成了人類陶瓷史甚至是文明史上最耀眼的光環,這光環讓人炫目,也讓人敬畏。
印坯:印模的外形是按坯體內形弧線旋削而成的,將晾至半乾的坯覆在模種上,均勻按拍坯體外壁,然後脫模。
利坯:將坯覆放於轆轤車的利桶上,轉動車盤,用刀旋削,使坯體厚度適當,表裡光潔,這是一道技術要求很高的工序。 利坯,也稱“修坯”或“旋坯”,是最後確定器物形狀的關鍵環節,並使器物表面光潔、形體連貫、規整一致。內外修坯是景德鎮制瓷工藝中一個極為重要並優於其他窯系的成型技術,是形成景德鎮陶瓷風格的一個獨特的技術保障。利坯工不僅需要熟悉泥料性能,而且要熟練掌握造型的曲線變化和燒成時各部位的收縮比,以及各部分留泥的厚薄程度。一般來說,在同一器物的不同部位,坯體厚度各不相同,因為不同部位在高溫燒成時的收縮率和受力情況不一致,因而利坯時應控制不同部位的泥坯厚度,以防止其燒造時變形。利坯時對於坯體厚薄程度的控制及其識別方法,是掌握利坯技術和確保利坯質量的關鍵。按一般經驗,測定坯體厚薄是以手指上下撫摸並輕輕彈叩,聽其不同部位的響聲。坯體較厚者,彈之發出“咯咯”之聲,修至中等厚度時則發出“咚咚”之聲;高檔瓷坯體修至適當薄度時,彈之則發出“卟卟”的脆聲。
曬坯:將加工成型後的坯擺放在木架上晾曬。
刻花:用竹、骨或鐵制的刀具在已乾的坯體上刻畫出花紋。
施釉:普通圓器採用醮釉或盪釉。琢器或大型圓器用吹釉。大部分陶瓷製品均需經施釉後才能進窯燒造。施釉工藝看似簡單,卻是極為重要和較難掌握的一道工序。要做到坯體各部分的釉層均勻一致,厚薄適當,還要關注到各種釉的不同流動性,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景德鎮陶瓷裝飾大致可分為釉下裝飾和釉上裝飾兩種基本類型。釉下裝飾是指直接在泥坯上進行藝術裝飾加工,並上釉燒成的瓷器,因其裝飾圖案位於瓷器釉層之下而得名,主要包括青花、釉里紅和釉下五彩等。在已經燒成的瓷器釉面上進行裝飾加工的工藝,則稱為釉上彩,包括古彩、粉彩、墨彩、新彩等。還有釉下青花與釉上五彩相結合的“鬥彩”裝飾。實際上自元代以後,中國瓷器彩繪裝飾的歷史,基本上是以景德鎮瓷器發展史為主要脈絡的。釉里發出紅色是景德鎮具較高聲譽和影響的名貴品種
燒窯:首先把陶瓷製品裝入匣缽,匣是陶瓷製品焙燒的容器,以耐火材料製成,作用是防止瓷坯與窯火直接接觸,避免污染,尤其對白瓷燒造最為有利。燒窯時間過程約一晝夜,溫度在1300度左右。先砌窯門,點火燒窯,燃料是松柴,把椿工技術指導,測看火候,掌握窯溫變化,決定停火時間。
彩繪:釉上彩如五彩、粉彩等,是在已燒成瓷的釉面上描繪紋樣、填彩,再入紅爐以低溫燒烘,溫度約700—800度。
燒窯前即在坯體素胎上繪畫,如青花、釉里紅等,則稱為釉下彩,其特點是彩在高溫釉下,永不退色。
瓷器的彩繪與一般繪畫不同。因為畫工在坯體素胎上施釉和作畫時所見的顏料色,在經過高溫燒制和烘烤後會發生很大變化。看到一件件顏色暗淡、貌不驚人的半成品,經過爐火的燒煉竟會呈現出如此絢麗奪目的色彩,這本身是奇妙的;而與此同時也便可以得知,為瓷器作畫是需要怎樣的特殊經驗和想像力了。
主要製作方法有拉坯成型、泥板成型、泥塑成型、泥條盤築、捏塑、泥塑成型、素坯彩繪等等。
拉坯成型 是利用拉坯機產生的離心運動,在旋轉過程中,對含水半固化狀態的泥料按照設計構思拉伸成型。拉坯成型在古時意境普遍使用,薄如蛋殼的黑陶,絢爛奪目的彩陶,晶瑩透徹的越窯陶瓷,都留下了拉坯成型的痕跡。現代陶藝繼承了古代陶瓷藝術的創作形式,又有了新的藝術創造,拉坯成型簡單易學,造型豐富,是現代陶藝極為普遍的成型方法。它體現了作者對泥料性質、成型技法以及對藝術形態的掌握程度,是藝術設計能力的幾種體現。;拉坯是年輕又古老的技藝,年輕是因為現代陶藝的獨立和發展,古老是因為她伴隨著人類文明史,透著原始的魅力。
泥板成型 用泥板製作陶藝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容易形成較大的完整的表面,成型速度較快。泥板成型技術要求很高。要做好泥板成型作品,必須掌握好泥板製作,對所用泥料的感知,泥板結合等技術問題。
泥塑成型 利用泥塑的方法進行陶藝成型,由於整個造型是實心的,所以也叫做實泥成型。泥塑成型的特點是能夠保持塑造的外在肌理和創作痕跡,造型也不用考慮翻模對造型的影響,比較隨意,具有較強的原始藝術表現力,與雕塑有異曲同工之感。
泥條盤築,泥條法是通過泥條來構築成型的一種盤築技法。泥條可以是經手搓成,也可以通過壓泥條工具擠壓成型。搓泥條時要把握好你的可塑性,以免在盤築形狀時產生開裂。如果你想以泥條盤築法一次完成一件大作品或一件很復雜的作品,是較困難的。因為作品要有一定強度才能使你繼續盤高,而且連接部位要保持一定的濕度,才能保持胚體之間的粘接。在盤築過程中,要把握好泥的干濕度,注意掌握好造型的輪廓線。以泥條盤築法創作的作品特點是古樸、流暢,富於變化。
捏塑——捏塑是用手捏成,多屬小件玩具,如唐宋兩代各種姿態的娃娃、雜技人、牛羊馬狗猴等十二辰屬相等。四川邛窯捏塑傳世甚多,形態均很生動。 河南、河北地區瓷窯捏塑小玩具也惹人喜愛, 以白釉黑釉者較多,如動物中的長脖子高頭小羊、捲毛張口坐獅,形象生動有力而不覺誇張。
素坯彩繪——用顏料在素燒的花瓶、碗、盤、罐等器物(素坯)上繪畫。
陶是土的藝術,火的藝術,其實更是人生藝術。親自動手,或拉坯,或捏塑,一件件作品從自己的手中誕生,帶著泥的味道,更透出你的個性。 現代陶藝的創作主要通過作品的造型,材料,肌理,紋飾,釉色來表達作者的意念,滿足現代人回歸自然,體現自我個性的要求,陶藝並列於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行列之中,它以獨特的藝術語言和豐富的表現力吸引眾多的陶藝家,藝術家,陶藝愛好者,學生以及少兒從事陶藝創作或製作。從殺泥(練泥)開始,盤余,泥扳,捏塑,拉坯等技法的應用,一件件藝術品從自己的手中誕生出來,裝點自己美麗的生活。
(一)尼條盤築成型法
1.取一塊適量的泥料,用雙手自然捏緊、轉動,使其成圓棒狀。
2.將圓泥棒橫放在工作台上,用手指均勻地搓動,邊滾邊搓,左右手指走動,從粗到細.
3.自然、平和地搓泥條,根據需要搓成粗細一致、大小均勻的泥條。
4.將泥條放在轉盤上做一底部,然後將泥條邊轉邊接邊壓緊,邊轉動轉盤,依次加高,最後做成自己需要的造型。
5.每增加了一層需要內外壓平、壓密、壓勻以免乾燥時開裂。
6.可用泥拍、手拍和手拉轉動調整造型,可用保留泥條盤築的原始手跡效果。
(二)手捏(雕塑)成型法
手捏、雕塑成型法是製作陶藝最原始、最基本、最簡單的方法之一,也是初學陶藝者體驗泥性一泥的厚薄、軟硬、干濕程度最基本的練習,可以不用工具,光用手捏,有較大的自由度,只需要用手把泥團捏成你自己想要造型的形狀即可,這也是最古老的制陶方法之一。還可用雕塑刀等工具做成雕像,在泥半干時將雕像挖空。
(三)泥板成型法
泥板成型就是將泥塊通過人工或壓泥機滾壓成泥板,然後用這些泥板來進行塑造。滾泥板時,應把泥塊放在兩塊布中間進行,從泥塊的中心向四周擴散(轉動布塊),注意泥的厚度,要符合所做陶藝作品的需要。製作時要利用泥的柔軟性,可以像用布一樣成型,而利用泥板的堅硬特點時又可把它當成木板一樣來成型。泥板成型應用范圍很廣,從平面到立體,都可以進行造型變化,可利用泥板濕軟時進行彎曲、卷合,製作成自然、優美的造型,也可利用泥板半干時製作挺直的器物。
(四)印模(印坯)成型法
印模(印坯)成型法是利用石膏模具來進行成型的一種方法。自古以來。此法就廣泛地運用在陶瓷生產中,通常我們使用的是石膏模具,母模可以用石膏或陶泥製作成型,然後根據造型翻成若干塊模具,待模具乾燥後,即可印製坯體,印模成型。印模時要用力均勻,壓緊,才能把造型完整的印製出來對造型復雜的作品,要分模印製,然後再合成,在介面處要用泥漿粘接好,坯體脫模後有殘缺的要修補,多餘的要刮掉。這種方法可以大批量地復制產品,在陶瓷生產中帶來很多便利,根據個人需要可在模具上製作出不同的肌理和其他裝飾效果。
(五)拉坯成型法
拉坯是利用旋轉的力量配合雙手的動作,再拉坯機上將泥團拉成各種形狀的成型方法。也是陶瓷製作中一種常見的和傳統的成型方法。但技術性非常強,要求很高,有些師傅一輩子從事拉坯工作。這種方法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掌握,坯體可以先從簡單的碗、杯、盤開始,熟練後再拉瓶、罐等復雜的造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掌握拉坯技術,非得下苦功夫不可。
(六)泥漿鑄件成型法
泥漿鑄件成型法在日用陶瓷批量生產中應用廣泛,也是陶藝成型的技法之一。先用泥或石膏做母模翻成石膏模(分塊),石膏模留有注漿口,模具乾燥後,把配製好的泥漿注入石膏模內,隨著石膏模的吸水速度,及時注滿泥漿,當石膏模吸漿達到一定厚度時,將模內多餘的泥漿倒出,控干待泥坯脫離模壁後,再從石膏模內取出坯體即可,另外還要保持(掌握)一定的干濕度進行保濕,以便進行下一步修坯、粘接、裝飾等。
(七)綜合成型法
Ⅶ 製作軟陶泥的模具要怎麼做
可以按以下步驟來進行:
1.取一塊軟陶泥揉成球。
2.捏成需要的形狀。
3.用工具修飾一下原型。
4.把原型放到瓷磚上,用工具把原型的邊緣修成坡型的,就是如果把挨著瓷磚的部分當成底,那麼和上邊的面成梯形坡度,下大上小,為的是好脫模(這一步很關鍵)。
5.我用一塊石頭在原型上按出問紋理,按不按紋理,或者按什麼紋理根據自己需要而定。到這一步可以把原型先進烤箱烤制定型了。
6.用排筆粘上爽身粉或者滑石粉在烤好的原型上均勻的塗上一層起隔離作用。也可以用化妝棉或者紗布粘了粉拍上去。
7.再取一塊相對大些的泥,揉好根據原型的大致形狀捏成圓形或者方形等。
8.把捏好的泥塊扣在原型上,捏實,不要讓里邊有空隙(多試幾次,自己總結經驗)。做好進烤箱烤制。
9.烤好感覺快涼透的時候從烤箱取出,從瓷磚上取下來。
10.把原型用模具里取出來,一個模具就做好了。
11.找出自己想用的顏色的泥,揉好准備按模。
12.按之前在模具里或者泥上邊塗層油,我用的護手霜,這樣比較容易取出來
13.把泥按進去,造型復雜的要在細節的地方反復多按幾次,以防有的地方泥進入不到位。
14.用刀片消掉多餘的部分。
15.削後的樣子。
16.翻出來的樣子,我這個削的時候沒削利索稍微有點毛邊,不過不要緊,稍微修一下就可以了。
(該方法來源於網路,如果還不懂,可參考該網友的圖片。摘自網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83a85a0100n2f3.html)
Ⅷ 製做佛像模具選用那種材料較好呢製做流程是謝謝俠友的幫助。。。。
用石膏作為模具材料較好,但必須先了解它的性質。石膏粉,在化學上稱半水石膏或燒石膏(2caso4·h2o),是由 自然大量存在的石膏礦caso4·2h2o加熱到150℃~170時失 去所含結晶水的3/4而變成的。
燒石膏一旦與水混合成糊狀物後就很快地凝 固,重新變成caso4·2h2o。我們就利用石膏由流動的液體轉化為固 體的可塑性,製作模具和燒製作品。整個的反應過程約十五分鍾,還會產生一 定熱量。石膏粉和水的比例大約2∶3,水分太多了,凝固後的牢度較差;如果需要強度大,就多放石膏粉。由於已凝結成固體的石膏是不能再用的,石膏由液體凝結成固體,又有時間上的限制,所以在拌石膏時,從開始到燒製成形的動作必須迅速,還要事先估計好石膏的用量,需要多少拌多少。
石膏粉和石膏製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極強的吸水性。陶瓷廠就利用 這一特點創造發明了注漿成型法製造坯體。但這也是石膏粉的一個缺點,儲放的時間不能過久因為空氣中或多或少總有些水分,尤其在雨天和黃梅季節,石膏粉中的水分會增加,它的質量也就差了。這將降低它凝固後的牢度,加快它凝結的時間,拌好不到幾分鍾即成了硬塊。到最後,石膏根本不會凝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