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麼做糖畫
糖畫,顧名思義,就是以糖做成的畫,它亦糖亦畫,可觀可食。民間俗稱「倒糖人兒」「倒糖餅兒」或「糖燈影兒」。這一頗具四川地方特色的工藝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據考,它起源於明代的「糖丞相」,褚人獲《堅瓠補集》載,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鑄成各種動物及人物作為祀品,所鑄人物「袍笏軒昂」,儼然文臣武將,故時戲稱為「糖丞相」。後來,四川民間藝人又將中國皮影、民間剪紙等姊妹藝術的造型手法融於一體,不用印鑄模具,而改為直接操小銅勺,舀糖液繪出皮影圖案,逐漸演變發展成為今日的糖畫藝術。 用小圓勺舀起銅桶中的糖稀,以腕力帶動勺子運行,隨意揮灑在光潔的大理石板上,或提、或頓、或放、或收,速度飛快,一氣呵成。隨著糖液縷縷灑下,不到1分鍾的時間,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等形象便呈現在眾人面前。尤其是威風凜凜的游龍和絢麗多姿的彩鳳,更是令人拍案叫絕。
糖畫造形生動、色彩鮮艷,深受廣大群眾,尤其是孩子們的喜愛。大家可能在大街上看到過糖畫藝人的表演,一定會感到糖畫的製作非常神奇。其實糖畫的製作並不太難,只要具備一定的繪畫基礎就不難做到。
畫糖人跟繪畫不一樣。畫糖人是用糖來畫的,涼了之後非常容易凝固。所以,畫糖人的動作要快。另外,畫糖人相當於連筆畫,所以每筆之間不能間斷。這樣,就出現了畫畫的筆順問題。畫糖人的筆順設計好之後,可以使糖人非常快地就畫好了,糖也不容易涼。為了熟悉畫糖人的步驟,在畫糖人之前,一般要進行一些繪畫練習。這個繪畫練習和平常的繪畫一樣,但要畫出連筆來,要把畫糖人的筆順都畫出來。所以說,繪畫練習的目的主要是練習筆順和構圖。
在進行繪製糖人之前要先熬糖。熬糖前先准備一塊大理石板,上面刷上油,油刷得要薄一些,這樣可以防止糖粘在大理石板上。把一個銅鍋放在火上,加入適量清水,再放入白砂糖。水與糖的比例是2比1。也就是說放兩份水,放一份白砂糖。白砂糖放入以後要輕輕攪動一下,防止粘底。水溫要逐漸升高,為的是利於糖溶解在水中。水開之後,把水蒸汽排到空氣中。這時,糖液的溫度逐漸變高,糖液中的水分逐漸減少。可以看到,糖液開始起大泡了。這是因為糖液中的水份少了,糖液的張力就大了。空氣在排放的過程中,會在糖面上起一些大泡。這時候溫度還不夠。熬糖的合適溫度是色澤稍微變黃,大泡變為小泡就差不多了。熬糖的目的是把糖液攤成糖片,以便在糖畫繪制中使用。待顏色變黃,泡也變小了,火候就差不多了,趁熱把它倒在大理石板上。糖液倒在大理石板上之後就會冷卻、凝固。待糖液完全凝固後,把糖片切碎,收入盤中。質量好的糖塊在常溫下,半個月都不會溶化。這樣熬制出的糖透明度較高,非常脆,不粘手,不滴油,不流液,才能作為繪製糖畫的材料。
在繪製糖畫之前,首先要化糖。化糖就是把准備好的糖塊放在糖鍋內溶化。溶化糖要用小火,火大了糖就會焦。用溫火將糖慢慢溶解,當糖完全溶解後就可以繪畫了。
做轉糖的人是沒有底稿的,畫稿全在他的頭腦里。做糖畫必須胸有成竹,要趁熱一氣呵成,他們汲取了傳統皮影製作的特徵及雕刻技法,十二生肖喊來就來,張飛、趙雲、花鳥魚蟲、飛禽走獸,隨著縷縷糖絲的飄灑,便栩栩如生地呈現在你面前,再趁熱粘上一根竹簽,便大功告成。小孩舉著騰雲駕霧的飛龍或展翅欲飛的彩鳳,對著陽光凝望,它是那麼晶瑩剔透,活靈活現,一時還捨不得吃,只輕輕用舌尖舔一下,又得意地向同伴炫耀,看得人眼饞口也饞。
❷ 關於糖畫的幾個問題 ①發現地點 ②材料 ③特點 ④文化含義 ⑤目前狀況 ⑥保護建議
糖畫,是以糖為材料來進行造型的。所用的工具僅一勺一鏟,糖料一般是紅、白糖加上少許飴糖放在爐子上用文火熬制,熬到可以牽絲時即可以用來澆鑄造型了。在繪製造型時,由藝人用小湯勺舀起溶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飛快地來回澆鑄,畫出造型,民間藝人的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關鍵。當造型完成後,隨即用小鏟刀將糖畫鏟起,粘上竹簽。
據考,糖畫起源於明代的「糖丞相」。清代小說家褚人獲的《堅瓠補集》里載,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鑄成各種動物及人物作為祀品,所鑄人物「袍笏軒昂」,儼然文臣武將,故時戲稱為「糖丞相」。
到了清代,糖畫更加流行,製作技藝日趨精妙,題材也更加廣泛,多為龍、鳳、魚、猴等普通大眾喜聞樂見的吉祥圖案。《堅瓠補集》中有一首詩,真實記錄了糖畫盛行的情況:「熔就糖霜丞相呼,賓筵排列勢非孤;蘇秦錄我言甘也,林甫為人口蜜腹。霉雨還潮幾屈膝,香風送暖得全膚;紙糊閣老尋常事,糖丞來年亦紙糊。」 後來,四川民間藝人又將中國皮影、民間剪紙等姊妹藝術的造型手法融於一體,不用印鑄模具,而改為直接操小銅勺,舀糖液繪出皮影圖案,逐漸演變發展成為今日的糖畫藝術。
關於糖畫,還有一個更加生動有趣的民間故事。據糖畫老藝人白世雲、樊德然、黎永成等回憶,相傳唐代四川大詩人陳子昂在家鄉時,很喜歡吃黃糖(蔗糖),不過他的吃法卻與眾不同。一代才子會首先將糖溶化,在清潔光滑的桌面上倒鑄成各種小動物及各種花卉圖案,待凝固後拿在手上,一面賞玩一麵食用,自覺雅趣脫俗。
後來陳子昂到京城長安游學求官,因初到京師人地兩生,只做了一個小吏。閑暇無事時,便用從家鄉帶去的黃糖如法炮製,以度閑暇。一天,陳子昂正在賞玩自己的「作品」。誰知宮中太監帶著小太子路過,小太子看見陳子昂手中的小動物,便吵著要。太監問明這些小動物是用糖做的時,便要了幾個給太子,歡歡喜喜回宮去了。誰知回宮後小太子將糖吃完了,哭著吵著還要,驚動了皇上,太監只好上前如實回稟。皇上聽完原委,立即下詔宣陳子昂進宮,並要他當場表演。
陳子昂便將帶去的黃糖溶化,在光潔的桌面上倒了一枚銅錢,用一支竹筷粘上送到小太子手中,小太子立即破啼為笑。皇上心中一高興,脫口說出「糖餅(兒)」兩字,這就是「糖餅(兒)」這一名稱的由來。由此陳子昂便得到了升遷,官至右拾遺。
後來,陳子昂解衣歸里後,為了紀念皇上的恩遇,同時也因閑居無聊,便收了幾個徒弟傳授此技。這些徒弟又傳徒弟,並將它傳向四方。有的乾脆以此為業,走邨串鄉做起糖餅兒生意來。這糖餅兒生意雖小,但因曾得到過皇帝的賞識,所以生意十分興隆,學的人越來越多,並代代相傳,這一技藝從此就流傳下來。
現在從事糖畫行當的人數較過去有所下降,但糖畫的這種魅力逐漸又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和關注,目前它已被列入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糖畫藝人的地位也日益提升,以蔡樹全為代表的一些藝人們通過各種形式被認可。蔡樹全現為四川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常務理事。出生於四川糖藝世家的他,先後在國內各大都市及日本、德國、西班牙、新加坡等地作糖畫表演。其作品及藝術成就在國內外近百家報刊、電視台作過宣傳及專題報道,並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被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委員會授予「國際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
❸ 吹糖人的製作方法
現在的集市上不經常見到了,在小時候只要一有集,就少不了那些畫糖人,吹糖人的身影。把熬的糖稀吹成鼓鼓的一個造型,但是師傅是怎樣吹起來的呢,有什麼技巧呢?今天來學習一下。
一個糖人是一代人的回憶,吃起來滿口香甜,回憶起來也是幸福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