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塑膠模具加工流程是什麼
一般有4個階段,首先准備階段、其次表面加工、再次熱處理階段、最後調試鑒定階段。每個階段都起著關鍵的作用比如准備階段,可以想像成預做一件事要有一個計劃和實施方案是一樣的道理,在准備階段,我們要對模具的總體要求、設計、零件、工藝、材料、成品預估等進行編寫確定。熱處理階段,保證質量的重要環節。等等。如果還有其他疑問歡迎追問。
『貳』 塑膠模具設計學習流程
第一步:產品分析與修改,確定模具結構,縮水圖:
1、產品分析:開模方向,分模線與分模面,外形尺寸,厚度,拔模角度,倒勾及相應抽芯方式,進膠點與進膠方式,模穴數等等。
2、轉工程圖:用三維軟體出圖,一般建立三個視圖:第一個主視圖(後模表面投影),第二個第三個立體示意圖(外表面和內表面)。其他視圖按第三角法或第一角法擺放,剖視圖(X和Y,剖切位置線通過重要位置中心,倒勾,柱位,孔位,枕位等等),保存文件DXF格式,到CAD打開標數處理。
3、縮水圖:將上一步工程圖鏡像一次並且放大一個縮水率的倍數。(標明:MI,縮水率)
第二步:產品排位:在模具內怎樣排列
考慮因素:模具長寬方位,產品模穴數,進膠位置,間隔(強度,放什麼零件放得下)
先排第一個視圖是後模側俯視圖抓主視圖,第二個視圖排前模側俯視圖,先把第一個視圖中心線鏡像到正右方然後抓後視圖,然後排第三個X方向剖視圖放在後模側俯視圖的正下方,第四個視圖Y方向剖視圖排在前模側俯視圖正右方。
第三步:模仁訂購
根據產品的大小,生產批量,模穴數,抽芯機構等.
第四步:模胚訂購
根據模仁大小與抽芯機構(側),進膠方式與位置,前模是否有抽芯(開模動作,油缸),產品材料,頂出方式等等。
第五步:將模仁裝配至模胚內
第六步:模仁與模胚安裝與定位設計
第七步:分模線,枕位,鑲件設計
第八步:如果客戶產品有倒勾要設計抽芯機構如行位或斜頂設計
第九步:設計澆注系統(直接澆口,側澆口,潛水口,牛角式,點澆口,扇形澆口,搭澆口等)
第十步:如果是細水口模具那麼要設計開閉器與塞打螺絲
第十一步:排氣系統設計(排氣槽位置與產品溢邊值大小)
第十二步:頂出系統設計(頂針,斜頂,司筒,頂塊,推板,氣頂等)
第十三步:冷卻系統設計(水路樣式如直通式,階梯式,隔板式,螺旋式等)
第十四步:輔助零件開設(彈簧,垃圾釘,撐頭,中托司,鎖模板,扣機,邊鎖,平衡塊,限位塊,吊模孔,撬模坑等)
第十五步:檢查與修改,視圖補充與位置調整
第十六步:2D轉3D分模或做全3D
第十七步:拆散件圖(3D+2D)
第十八步:圖紙審核,改圖。
第十九步:圖紙合格後列印歸檔
第二十步:圖紙發給模具製造車間加工
以上模具設計從客戶給3D圖開始到設計出模具圖到加工整個流程步驟,希望對你有幫助!
客戶提供的圖紙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1)客戶給定審定的塑件圖紙(二維電子圖檔)及技術規范要求(此時需要用三維軟
件構建3D圖)。
(2)給定3D圖檔,處理成2D圖(出工程圖紙)。
(3)給定樣板(手板),此時需要測繪出2D和3D圖。
以上是一般有三種,其中第二種情況最常見,就是客戶產品設計師設計好了3D產品拿給你開模。
希望這些對你有所幫助、有需要更多學習資料跟安裝軟體可以私聊我領取
『叄』 求一份模具移模流程,
1. 目的 明確移模需求的鑒別及處理方法;對客戶提供的模具,規范相應的驗收、異常反饋、試模確 認、日常保養、標識、保管等作業流程,以保證客戶提供模具所生產的產品符合客戶要求。 2. 范圍 適用於公司所有客戶提供試模和生產的模具. 3. 權責 3.1 業務部:針對移模事項與客戶進行前期溝通,及時將移模的信息通知到相關部門,移模 協議的簽訂,模具及其相關的信息、產品前期的品質要求及其它要求的收集, 協助移模的簽收,並對模具修改、模具確認事項進行反饋及跟進處理; 3.2 工模課:負責對移模生產的模具驗收、標識、初次保養/簡單維修及異常反饋,試模確認; 3.3 生產部:試模確認,移模生產的模具使用,日常保養,保管; 3.2 品保部:試模樣品的檢查確認。 4. 定義 移模——客戶將其已開發完成或已在生產中的模具移交到本公司試模或生產作業的過程。 5. 作業內容 5.1 移模需求的鑒別及處理 5.1.1 當業務部收到客戶的移模需求後,應及時鑒別其需求,包括移模試模和移模生產 兩種; 5.1.2 當客戶的移模需求為移模試模時,業務部提出相應的試模費用報價; 5.1.3 當客戶的移模需求為移模生產時,業務部應了解客戶的訂單預期狀況,並根據預 期的訂單狀況進行報價(包括試模費用,規定生產多少訂單數量時可返還)。如 客戶確認同意報價且有下訂單時,則業務部與客戶進行溝通,取得模具及其相關 的信息(包括移模日期、模具圖紙、模具壽命,開發時間、模具履歷等資料)以 及產品的品質要求和其它要求等,並與客戶簽訂《移模協議》。 5.1 移模信息的通知 5.1.1 當收到客戶確認移模試模的信息時,業務部與客戶進行溝通,取得試模及產品的成 型及外觀要求等,以《內部行文》或郵件的方式通知生產和工模課; 5.1.2 當簽訂完成《移模協議》後,業務部將收集的信息以《新產品要求輸入及評審單》 的方式通知到工程、生產、品保等相關部門; 5.2 模具驗收 5.2.1 發出的客戶移模信息給相關部門後,業務部安排時間與工模課去客戶處對模具進行 初步驗收,確認OK 則業務部安排進行移模; 5.2.2 針對移模生產的模具還需進行以下處理: 5.2.2.1 客戶模具送到工廠後,由工模課依客戶提供的模具圖紙進行模具的驗收, 並將客戶提供的模具圖紙存檔; 文件編號: 版本號: 賓客滿堂紅 修訂日期: 移模作業指導書 頁序:2/3 5.2.2.2 模具驗收合格後,工模課對模具進行初次保養,有需要時進行簡單的維修, 並將相關信息及時反饋到業務部,業務部依據《客戶財產管理程序》建立 《客戶財產清單》; 5.2.2.3 模具驗收不合格時,工模課及時將信息反饋到業務部聯絡客戶進行處理。 5.3 試模確認 5.3.1 移模試模的模具: 5.3.1.1 由業務部和生產部協商試模的時間; 5.3.1.2 試模時,生產部記錄相應的技術參數。業務部和生產部依據取得的客戶要 求對產品的成型狀況、外觀進行判定; 5.3.1.3 判定合格時,將相應的技術參數進行備案,並將樣品提供給客戶進行確認; 5.3.1.4 判定不合格時,生產部和工模課需對不合格的原因進行檢討,屬於模具原 因造成的不合格則將檢討結果和解決方法(修模等)反饋給業務部,由業 務部聯絡客戶進行處理。 5.3.2 移模生產的模具: 5.3.2.1 模具驗收完成判定合格後,工模課開出《試模通知及記錄表》給生產部生 管人員,由生管人員確定試模時間後(盡可能安排在白天),通知生產、 品保和工程部門,具體參照《開模、試模、試產作業指導書》。同時工模 課修改模具,在產品上增加打點或CZ(超卓)字樣的標識,以示與之前產 品的區別; 5.3.2.2 試模的相應信息(包括技術參數、判定結果等)由結構工程師填寫《試模 通知及記錄表》內。品保部對試模的樣品進行全尺寸檢查,填寫FAI(First article inspection 首件檢測); 5.3.2.3 FAI 及樣品由業務部提供給客戶進行確認; 5.3.2.4 同時,工程部和品保部製作生產工藝所需的資料,具體視客戶的要求而定, 資料包括但不限於工藝流程圖、SIP、SOP、CPK 數據分析、PFMEA、材質證 明、包裝樣式、質量控制計劃、RoHS 及其它特殊要求等; 5.3.2.5 客戶確認樣品及相關資料後需書面回復至業務部,由業務部轉發至相關部 門,工程部依據回復結果簽定《樣板承認通知單》通知相關部門,工模課 對模具進行標識,登錄在《模具清單》後將模具交給生產部進行簽收; 5.3.2.6 生產部簽收模具後,建立模具檔案,包括《模具履歷表》、《模具保養表》 等,具體參照《模具管製作業指導書》; 5.3.2.7 若客戶確認樣品及相關資料不合格時,處理方法如下: a)當模具有比較輕微的品質問題時,維修前業務部必須電話通知客戶,取得 客戶同意後由公司工模課進行維修; 文件編號: 版本號: 賓客滿堂紅 修訂日期: 移模作業指導書 頁序:3/3 b)當模具有比較嚴重的品質問題時,業務部聯絡客戶進行處理,對於未量產 的新模,要求客戶進行維修;對於已量產的舊模,提出模具維修的報價反 饋給客戶,取得客戶同意後由工模課進行維修; c)模具維修後,由結構工程師和品保部QE 對模具進行確認後再進行試模; d)當判定為試模的技術參數不合格時,業務部要求客戶提供合適的技術參數, 按客戶提供的技術參數重新試模確認; e)當判定為雙方的測量結果有差異時,品保部應會同工程部及時與客戶針對 檢測方法進行溝通,經雙方檢討統一測試方法後,及時通知檢測中心重新 檢測驗證; f)重新試模的樣品及相關資料需再次提交給客戶確認,直至客戶確認合格為 止。 5.4 模具的定期維護和保養 5.4.1 本公司對於模具保養周期規定依據《模具操作保養標准》; 5.4.2 批量生產作業時,生產部將每次的連續生產的數量記錄於《模具履歷表》中,以做 為模具定期保養的依據; 5.4.3 生產部依據據《模具操作保養標准》規定的周期填寫申請,提交到工模課進行定期 維護和保養,生產部將維護結果記錄於《模具履歷表》中,保養的內容及結果登錄 於《模具保養表》中; 5.4.3 根據客戶提供的模具壽命數,成形生產數量將要達到之前,生產部提出更新模具的 申請,由業務聯絡客戶處理。 6. 相關文件和記錄 6.1 《客戶財產管理程序》 6.2 《模具管製作業指導書》 6.3 《客戶財產清單》 6.4 《模具操作保養標准》 6.5 <移模協議> 6.6 <新產品要求輸入及評審單> 6.7 <內部行文> 6.8 <試模通知及記錄表> 6.9 <FAI> 6.10 <樣板承認通知單> 6.11 <模具清單> 6.12 <模具履歷表> 6.13 <模具保養表>
『肆』 塑料模具設計說明書怎麼寫
畢業設計論文
目錄
零件介紹 3
設計加工該模具。 4
1零件工藝性分析 4
2確定工藝方案及級進沖裁的順序安排 4
3模具設計計算 5
(1) 確定排樣設計 5
(2):調料寬度 6
(3)確定步距 8
(4): 計算總壓力 8
(5): 確定壓力中心 8
(6)確定刃口尺寸 9
①沖孔模凸模 9
②脹形凸模 9
③翻邊模尺寸計算 10
④彎曲模尺寸 11
(7)確定各主要零件的結構尺寸 13
4設計並繪制總裝配圖、選取標准件 14
5繪制零件圖 15
6編制主要零件的加工工藝規程 19
7模具的裝配 19
零件介紹
零件名稱:背板
生產批量:大批量
材料: 20
設計加工該模具。
1零件工藝性分析: 沖壓件的工藝性性是指沖壓件對沖壓工藝性的適應性,即設計的沖壓件在結構,形狀尺寸以及公差等各方面是否符合沖壓加工的工藝要求,沖壓件工藝性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沖壓件的沖壓加工的難易程度。
2確定工藝方案及級進沖裁的順序安排
(1) ①先沖孔或切口,最後落料或切斷;
②採用定距側刃時,定距側刃切邊工序應安排與首次沖孔同時進行。
(2)多工序工件用單工序沖裁時的順序安排
①先落料,使毛坯與條料分離,再沖孔或沖缺口;
②沖裁大小相同、相距較近的孔時,應先沖大孔再沖小孔 模具結構形式 綜上分析,該零件尺寸不大,精度 ,該零件進行沖壓加工的基本工序為沖孔、脹形、翻邊、彎曲和落料,
其加工工藝方案有二種。
沖孔,翻邊、脹形、彎曲、落料
沖工藝孔、脹形、沖翻邊孔、翻邊、彎曲、落料
分析沖壓方案如下:
方案一:模具結構相對簡單一點,但翻邊的孔形易受下一步脹形的影響。
方案二:工序多一點,但是易保證各部的精度不受下一步的影響,故零件加工精度較高。
綜上所述,為保證各項技術要求,選用方案二,其工序如下:
沖ø4的孔和3*15的矩形孔;一次性脹形內部形狀;沖5-ø1.8的孔;翻邊5-ø3和沖5-ø1.8的孔;翻邊5-ø3;落料。
3模具設計計算
確定排樣設計
排樣要求級進模中大部分採用側刃定位,側刃位置要適當,排樣時應避免凸凹模單邊工作,在不浪費材料的前提下,可將交錯排樣改為並列排樣,消除單邊沖裁。
沖壓件在板料或者條料上布置的方式成為排樣,不合理的排樣會浪費材料衡量排樣經濟性的指標是排樣的利用率。其公式如下:
η=S/S0*100/100
S表示工件的實際面積
S0表示所用材料的面積
從上式可以看出若能減少廢料的面積,則材料的利用率很高,廢料可以分為工藝廢料與結構廢料兩種。結構廢料由工件的形狀特點而定,一般不能改變,搭邊和余料屬於工藝廢料。是余排樣形式和沖壓方式有關的廢料,設計合理的排樣方案,減少工藝廢料能夠提高材料的利用率。排樣的合理與否不但影響到製件的質量,模具的結構和壽命,製件的生產率和模具的成本技術等經濟指標,因此設計排樣時應該考慮如下原則:
1,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但是要在不影響製件的使用性能的前提下;
2,排樣方法應該使沖壓操作方便,勞動強度小且安全;
3,模具結構簡單,壽命高;
4,保證製件質量和對板料纖維方向的要求。
觀察工件以及查表:2.5.2《搭邊a和a1數值》(低碳鋼)
本方案採取無廢料排樣
(2):調料寬度:
由於背板裡面的變形里邊緣較遠,故可以認為裡面的變形不影響條料尺寸,R=0.8, R/t=0.8/0.8=1
彎曲件毛坯展開長度的計算:∵R〉0.5t
∴
∴L=3+3+73.4+1.571*(0.8+X*0.8)
∵X表示各段圓弧中性層位移系數
查表3.3.3得X=0.42
∴L=81.5
無側壓裝置的條料寬度:B=【D+2(a+δ)+c】0-δ
即B=81.50.50
(3)確定步距:級進模進料步距為 48mm
(4): 計算總壓力
F沖=kptlτ=1.3*0.8*2*3.14*0.9*350=2057
τ表示可用抗拉強度
F卸=kFp=0.04*2057=82.28
F推=nk1Fp=h/t*k1Fp=5/0.8*0.05*2057=642.8
F翻=1.1Лt(D-d0)бb=1.1*3.14*0.8*
(3.8-1.8)*450=2486
F脹=kltбb=0.7*L*0.8*450=67374
F彎=(0.7kbt2бb)
/(r+t)=7371
(5): 確定壓力中心
以水平中心線為X軸
易知y0=0
F1=kp*t*l*τ=1.3*0.8*56.5*350=20566
F2=10* F翻=24860
F3=10* F沖=20570
F4= F脹=67374
F5= kp*t*l*τ=1.3*0.8*36*350=13104
F6= kp*t*l*τ=1.3*0.8*2*3.14*2*350=4571
X0= (F1*46.5+F2*94.5+F3*142.5+F4*190.5+F5*214.5+F6*262.5)/ (F1+ F2+F3+F4+F5+F6)=152.8
即壓力中心為(x0,y0)
(153,0)
(6)確定刃口尺寸
①沖孔模凸模,計算公式:dp=(dmin+XΔ)0-δp
注意δp=0.25Δ
孔ø40+0.3 X取0.5 dp=4.150-0.08=40.150.08
孔ø1.80+0.3 dp=1.90-0.07
中心距製造偏差取工件偏差的1/8
沖孔凹模,按照凸模刃口實際尺寸配製,保證雙邊間隙0.25~0.36
②脹形凸模,
脹形尺寸,60-0.87
脹形工序,工件未標注公差,按IT14級製造,凸凹模的製造精度按照IT9級製造,脹形單邊間隙Z/2=1.1t
凸凹模的製造精度按照IT9級製造,查表得,δ凸=δ凹=0.087
D凹=(D-0.075Δ)0+δ凹
=(6-0.75*0.87)0+0.087=5.350+0.087
D凸= (D凹-Z)0-δ凸=3.590-0.087
脹形尺寸 260-0.9
脹形工序,工件未標注公差,按IT14級製造,凸凹模的製造精度按照IT9級製造,脹形單邊間隙Z/2=1.1t
凸凹模的製造精度按照IT9級製造,查表得,δ凸=δ凹=0.09
D凹=(D-0.075Δ)0+δ凹
=(26-0.75*0.9)0+0.09=25.330+0.09
D凸= (D凹-Z)0-δ凸=23.570-0.087
③翻邊模尺寸計算
D=4.6-0.8=3.8
d0=3.8-2*(2-0.43*1-0.72*0.8)
=3.8-2*0.994=1.8
翻邊工序,工件未標注公差,按IT14級製造,凸凹模的製造精度按照IT9級製造,脹形單邊間隙Z/2=1.1t
凸凹模的製造精度按照IT9級製造,查表得,δ凸=δ凹=0.063
D凸=(D-0.075Δ)0+δ凸
=(3-0.75*0.2)0+0.063=2.850+0.063
D凹= (D凹+Z)0-δ凹=6.360-0.063
④彎曲模尺寸
.1彎曲圓角部分是彎曲變形的主要變形區
變形區的材料外側伸長,內側縮短,中性層長度不變。
2.彎曲變形區的應變中性層
應變中型層是指在變形前後金屬纖維的長度沒有發生改
變的那一層金屬纖維。
3. 變形區材料厚度變薄的現象
變形程度愈大,變薄現象愈嚴重。
4.變形區橫斷面的變形
變形區橫斷面形狀尺寸發生改變稱為畸變。主要影響因
素為板料的相對寬度。
(寬板) :橫斷面幾乎不變;
(窄板) :斷面變成了內寬外窄的扇形。
彎曲模尺寸計算
Rmin/0.8=0.5→Rmin=0.4
∵r=0.8∴r≥0.4且r/0.8≤5~8
故該零件可以成形
彎曲凸模凹模之間的間隙
C=tmin+nt=0.8+0.8*0.05=0.84
查表3.4得 n=0.05
凸模和凹模工作尺寸及公差:
彎曲件標的是外形尺寸,
故
凹模尺寸Ld=(L-0.5Δ)0+δd=7500.02
凸模尺寸Lp=(Ld-2C)0-δp=73.320-0.05=730-0.87
彎曲件凹模部分深度h0=3 查表3.4.2
∵t≤1∴h0=3mm
(7)確定各主要零件的結構尺寸
a,凹模外形尺寸的確定。
凹模厚度H的確定(按經驗公式)
H=kb(H>=15mm)
其中,B為最大型孔的寬度,取b=90;k為系數,
查沖壓手冊取0.35
H=0.35*90=31.5mm
故凹模厚度取35mm
凹模長度L的確定
L=步距*6+2*50≈440
凹模寬度的確定
B=步距+工件寬+2C≈200
b,凸模長度的確定
凸模長度的計算為
L凸=h1+h2+h3+Δ
其中 導料板厚h1為9mm,
卸料板厚為h2為21;凸模固定板厚h3為30
L凸=90
其中彎曲凸模最長,為98mm
選用沖床的公稱壓力,應大於算出的總壓力
P0=151.1kN
4設計並繪制總裝配圖、選取標准件
按以確定的模具形式及參數,從冷沖模標准中選取標准模架,根據所選的壓力機,繪制模具總裝配圖為單排沖孔脹形翻邊彎曲落料級進模,下圖為裝配圖
5繪制零件圖
(1)上模座板
(2)墊板
凸模固定板
(4)導料板
(5)凹模板
(6)下墊板
(7)凸模
6編制主要零件的加工工藝規程
(1)沖壓工藝規程編制的主要內容和步驟
沖壓工藝規程是指導沖壓件生產過程的工藝技術文件。沖壓工藝文件一般指沖壓工藝過程卡片,是模具設計以及指導沖壓生產工藝過程的依據。
沖壓工藝規程的制訂主要有以下步驟:
《1》 分析沖壓件的工藝性
沖壓件的工藝性是指沖壓件對沖壓工藝的適應性,即設計的沖壓件在結構、形狀、尺寸及公差以及尺寸基準等各方面是否符合沖壓加工的工藝要求。
產品零件圖是編制和分析沖壓工藝方案的重要依據。
《2》 確定沖壓件的成形工藝方案
確定沖壓件的工藝方案時需要考慮沖壓工序的性質、數量、順序、組合方式以及其它輔助工序的安排。
此項在此省略,因為另外單獨製作工藝卡
7模具的裝配
模具裝配沒有嚴格的工藝規程,裝配工藝過程有模具鉗工掌握 ,但模具裝配都有一定的裝配順序。
例如:級進模先裝配下模,再以下模為准裝配上模,復合模時先裝凸凹模,然後再裝凹模和凸模,最後總裝;導料板則以卸料板為基準件進行裝配,無導向,導套的模具,可以先裝配下模,也可以先裝配上模等。冷沖模裝配的主要技術要求是保證凸凹木的均勻配合間隙
裝配敘述
以下模座為基準件,壓裝導柱
按下模座的中心線為基準,找正凹模的位置後,用平行夾將凹模與下模座夾緊,以凹模上的螺釘過孔,銷孔為引導,在下模座上鑽螺紋孔底孔、攻螺紋、鑽、鉸銷孔;按凹模型孔在模座上劃出漏料孔線,取下凹模,銑下模座漏料孔
將固定卸料板對凹模的長側面找正平行,校正左右位置後與凹模一起夾緊,然後翻轉過來,按凹模配作卸料板上的螺釘過孔和銷孔
先將導料板對凹模的長側找正平行,校正左右位置後與凹模一起夾緊;再找正另一塊導料板後也與凹模一起夾緊;然後翻轉過來,按凹模配製導料板上的螺釘過孔和銷孔。
將凹模、卸料板、導料板都裝在下模座上,以圓柱銷定位,用螺釘連接。
以上模座為上模部件的基準件,壓裝導套。
以凸模固定板與凸模組件為基準,壓裝上凸模。
將所有凸模插入凹模的型孔,在凸模固定板和凹模之間墊等高墊鐵,使凸模插入凹模型孔1mm左右;放上墊板,裝上上模座,用平行夾將凸模固定板、墊板、上模座夾持在一起;將整個模具翻過來,用透光法通過下模座的漏料孔進行觀察,調整凸凹模配合間隙的均勻性,調整好後擰緊平夾;將模具再翻過來,輕巧上模座,使凸模從凹模型孔中退出,墊紙試沖,再調整,再沖………直到間隙均勻為止。
擰緊平夾,取下上模部件;配鑽螺釘孔、配鑽、鉸銷孔。
裝上銷釘和螺釘。
將裝配好的模具裝在沖床上試沖,檢查送料是否流暢,凸凹模配合間隙是否均勻,步距是否正確,卸料是否靈活,沖件是否符合圖紙要求。
參考文獻:
1、《實用模具設計簡明手冊》主編 鄧明 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
2、《沖壓工藝與模具設計》 主編 成虹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3、《互換性與測量技術》 主編 陳於萍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4、《模具設計標准化與原型結構設計》
主編 許發樾 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
5、《沖壓手冊》 主編 王孝培 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
『伍』 塑料模具設計課程設計
A. 有誰做過這個注塑模具課程設計
你好,這個有點像瓶蓋,這個模具簡單,做個一模四腔,可以做推板頂出,也可以做頂針頂出,通常是做細水口進膠
B. 求一份塑料模具課程設計
我這里可以做塑料模具的、
模仁的大小是由成品的深度及大小來決定的﹐一般單邊到成品的厚度為25—35mm間﹐底面到成品的厚度原則上為30mm左右﹐當然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如需跑滑塊的那一側時﹐應盡量減小這里的壁厚﹐在模板上錙與較大的空間供滑塊使用。
2.母模側要考慮強度﹐水路﹐注射壓力等﹐公模側在考慮型芯固定是否穩定﹐總模仁的高度至少要有1/3鎖要模穴內﹐同時也應考慮水路的安全與否﹐入子的安放及固定不受影響。
3.成品中心與模具中心 在一模一穴或多穴的情況下﹐應盡量使模具中心與注射中心相對應﹐如果這樣不能潢足要求時﹐也可以使注射與中心與模具中心相偏移﹐最好是在天地側偏移﹐一般偏移距離不大於40mm﹔當然有必要的話也可以傾斜或偏心加傾斜。偏心時一定要將KO孔與注射中心一起偏移。
C. 塑料模具設計(課程設計)材料 ABS 零件尺寸如圖 給我畫裝配圖
大哥你只有一個零件,和啥子裝配啊!
D. 塑料模課程設計的問題解答
1. 本組課程設計各部分名稱? 1)分型面的選擇和確定 2)型腔數目的確定及型腔的排列 3)澆注系統的設計 4)成型零件結構設計 5)推出機構的選擇 6)排氣結構設計 7)冷卻系統的設計 8)標准模架的選擇 2. 本組設計模架如何選擇? 通過對成型零件的的相關計算,根據設計手冊選擇250×250規格中的A2型。模架規格如下:①定模座板厚25mm,定模板A取50mm,動模板厚度B取25mm,支承板厚度取30mm,墊塊厚度取70mm;②頂件桿頂出出製件。③動模座板厚25mm。模具厚度M=25+50+25+30+70+25=225mm。 3. 分型面選擇、分型面的位置和分型面選擇的原則? 按塑件結構,有兩種分型面方案:方案1:型芯設在動模 方案2:型芯設在定模 方案1與方案2相比,方案1型芯設在動模塑件包在型芯上留在動模,符合分型面設計原則,簡化了模具結構,且縮短了流道,節約材料,提高經濟效益,故採用方案1設計。 分型面選擇的原則: 1)分型面應便於塑件的脫模 2)應有利於側向分型與抽芯 3)應保證塑件的質量 4)應有利於防止溢料 5)應有利於排氣 6)應盡量使成型零件便於加工 7)應盡量減小由於脫模斜度造成塑件的大小端尺寸差異 4. 各部分零件的作用?定位圈的作用?澆口套的作用?拉極釘、復位桿的作用?等高塊的作用? 1)導向裝置作用:導向作用、定位作用、承受一定得側向壓力(導柱、導套) 2)支撐零件:包括動模坐板、定模座板、動模板、定模板、支撐板、墊塊(等高塊) 動模坐板、定模座板:它是動模和定模的基座,也是固定式塑料膜與成型設備連接的模板。 動模板、定模板:它的作用是固定凸模或型芯、凹模、導柱、導套等零件,所以又稱固定板。 支撐板:是墊在固定板背面的模板,他的作用是防止型芯或凸模、凹模、導柱、導套等零件脫出,增強這些零件的穩固性並承受型芯與凹模等傳遞而來的成型壓力。 墊塊(等高塊):作用是使動模支撐板與動模座板之間形成用於推出機構運動的空間、或調節模具總高度以適應成型設備上模具安裝空間對模具總高的要求。 復位桿:復位作用,有一定得導向作用,支撐作用 5. 澆注系統的四個部分位置?澆口的作用?澆口的類型?1)一般澆注系統由1.主流道、2.分流道、3.進料口(也稱澆口)、4.冷料穴四個部分組成。2)澆口的作用:熔料經狹小的澆口增速、增溫,利於填充型腔。注射保壓補縮後澆口處首先凝固封閉型腔,減小塑件的變形和破裂,狹小澆口便於澆道凝料下塑件分離,修整方便。3)澆口類型:
直接澆口 直接澆口廣泛應用於單型腔模具
側澆口 一般開設在分型面上,適合於一模多腔,澆口去除方便,但壓力損失大、殼形件排氣不便、易產生熔接痕。(本設計用側澆口)
圓盤澆口 此類型澆口適用同心。且尺寸的要求嚴格。及不容許有熔接痕生成的塑料製品。
輪輻式澆口輪輻澆口雙稱為四點澆口或是十字澆口。此種澆口適用於管狀塑料製品,且澆口容易去除和節省材料。
薄膜澆口 薄膜澆口適用於既平坦又大面積、且翹曲要保持最小的設計。
護耳澆口 通常應用於平板狀且薄的成型品,以降低型腔內的剪應力
點澆口 適合於多型腔模。塑件外觀要求較高時採用
環形澆口 用於型芯裝在兩側的管狀塑件
扇形澆口 應用於多型腔模,進料邊寬度較大的薄片狀塑件
針點澆口 應用於成型中小型塑件的一模多腔模具中,也可用於單型腔模 6. 澆注系統的類型?平衡式分布和非平衡式分布有何區別?在應用上有什麼不同?7. 推出機構的類型?本組設計屬於那一類推出機構?本組用推桿推出機構 8. 本組模具的開合模步驟動作和分析?
嘉文~~~我有啊~~~
E. 求《塑料成型工藝與模具設計》的課程設計說明書及模具結構圖
我只告訴你的一是模架!二是芯模!
模架是標準的,
芯模就是你的成績了,好好想,實在不懂再請教!這種模具最簡單了,要這都不會你的專業就白讀了!
F. 課程設計 塑料模具設計
文庫中有不少
//wenku./search?word=%CB%DC%C1%CF%C4%A3%BE%DF%C9%E8%BC%C6&lm=0&od=0
看看那個適合你,下載困回難可以hi我答
G. 塑料模具課程設計
為期兩個星期的課程設計即將結束了,在這段時間里受益非淺。在剛拿到這個課題時,的確心裡很沒底,經過幾天的認真分析和查有關資料才有了點頭緒。隨著對零件圖的全面理解,設計工作也全面展開,在本次設計過程中我也大量查閱了與此次設計的有關課程書:如機械制圖、塑料模具設計與製造、數控機床等。在設計過程中只憑教科書是不夠的,我還大量查看一些有關設計的參考書和資料。本次設計的在部分零件的加工工序中,採用了自動加工,從而也提高了生產的效率和質量。從中也使自己能更好的掌握自動編程,為以後的工作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
本課程是核心專業課程之一,主要講授塑料模具的設計流程和模具結構,塑料的特性和成型原理、掌握模具的合模和開模動作、塑料件模具結構設計等。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掌握塑料的基本概念、熱塑料的成形加工性能、熱塑料製品設計的基本原則,注射成型模具的基本結構及分類、注射成型模具零部件的設計、澆注系統設計等知識,能夠完成塑料模具的設計任務以及維護等。
這次設計課程,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使我懂得一些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為今後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0 0
H. 求課程設計塑料模具設計說明書
我這里可以做塑料模具的設計,如果你需要幫忙的話
可以來找我
I. 求:塑料模具課程設計資料
組立圖繪制流程筆記
一.審查報行單
客戶的需求﹕模穴個數﹑塑料材質﹑縮水率﹑模座類型﹑水管接頭規格﹐進膠位置(是否影響成品的外觀及熔接痕的強度)及澆口形式。有些客戶提供斜梢的形式等。
二. 解成品的形狀及外觀
1.成品上的結構
成品的外形尺寸(長﹑寬﹑高)﹑有無卡鉤﹑BOSS及檢查平均肉厚﹐拔模角(當內部結構較復雜時有3D來檢查)﹐當無拔模角而需拔模時一定要與客戶討論是否需要拔模及拔模角的大小﹐以決定是否需要跑滑塊﹑大致確定成品的分模面等。肋厚一般不能超過肉厚的0.8倍﹐否則有可能在成型時縮水﹐影響成品的質量。
2.分模面的確定
對於規則的成品來說﹐分模面的選取較為容易﹐但當成品的外觀面不規則時或為斜面時﹐應以BOSS的軸線垂直的方向來確定模具的平面。
三.放縮水及鏡射
將由3D傳過來的成品2D剖面按的客戶的要求放縮水﹐再全部進行鏡射(立體除外)。而不是用一個剖面鏡射一次﹐以免在使用中而遺忘這步驟﹐導致出現錯誤。
四.成品的布置
模具的穴數以客戶的要求為准﹐若不提供進膠位置應以平時的經驗來決定﹐或由CAE分析來決定﹐但應注意在滿足成品質量要求的前提下﹐盡量使模具結構不復雜化。
當為一模多穴時﹐進膠位置一般選在成品的同一側﹐因此在放置成品時常使用COPY ROTATE而不使用COPY MIRROR﹐以防止成品不是完全對稱的變成不同的成品。對於較大較長的成品﹐其澆品位置應開在成品長度的1/3處﹐以減小成型時的應力﹐防止成品較大的變形。對於澆道的設計一般直徑不小於3mm﹐常根據塑料的材質﹑成品的大小﹑等來選取(常用的是直徑為8mm﹑6mm﹑5mm﹑4mm幾種)。在設計時料頭越短越好﹐這樣可以減小注射時的壓力損失﹐也可以節約用料量﹐以降低生產成本。冷料穴的長度一般為1.5D—2D﹐燒口長度一般在0.5—2mm間。
成品參考點的選擇最好成品的中心或是有規則幾何形狀的特徵的中心上﹐如BOSS的軸線﹐矩形的中心等。
1.模仁的大小
模仁的大小是由成品的深度及大小來決定的﹐一般單邊到成品的厚度為25—35mm間﹐底面到成品的厚度原則上為30mm左右﹐當然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如需跑滑塊的那一側時﹐應盡量減小這里的壁厚﹐在模板上錙與較大的空間供滑塊使用。
2.母模側要考慮強度﹐水路﹐注射壓力等﹐公模側在考慮型芯固定是否穩定﹐總模仁的高度至少要有1/3鎖要模穴內﹐同時也應考慮水路的安全與否﹐入子的安放及固定不受影響。
3.成品中心與模具中心 在一模一穴或多穴的情況下﹐應盡量使模具中心與注射中心相對應﹐如果這樣不能潢足要求時﹐也可以使注射與中心與模具中心相偏移﹐最好是在天地側偏移﹐一般偏移距離不大於40mm﹔當然有必要的話也可以傾斜或偏心加傾斜。偏心時一定要將KO孔與注射中心一起偏移。
五.模架的選擇
在選模座時﹐應在滿足客戶要求的前提下﹐首先考慮標準的模座。
由於成品在注射過程中﹐注射壓力非常的大﹐這就要求模具要有足夠的強度﹔模具在設計過程中﹐同時也應考慮到成型機的最大開模距離﹑夾模要求(注射壓力﹑注射體積﹑鎖模力)等能否滿足等。當成品一邊有滑塊時﹐應盡量將滑塊布置在地側﹐這樣由於滑塊自重的作用﹐有時可以不使用限位彈簧﹐只有限位塊既可。
模板長度﹑寬度﹑厚度的選擇最好是通過計算﹐也可以按平時的經驗值來選取﹐一定要滿足強度﹑剛度﹐使滑塊的安放有足夠的空間。
冷卻系統和頂出系統
冷卻系統與成品的成型周期﹐成型質量(應力變形及產生成型有缺陷等)的好壞有很大的關系﹐故在設計時應首先考慮冷卻系統的布置﹐再考慮頂出系統﹐兩者在設計時不能發生干涉﹐泠卻系統最好要通過CAE分析。
頂針的選擇應首先考慮使用面積較大的﹐這樣在相同頂出力的作用下﹐頂出壓強會小一些﹐避免在頂出時損傷成品﹐在平面圖上表達其位置﹔而對於斜梢﹐一般要從側視圖上表達﹐之後再投影到主視圖上。在成品較大的情況下﹐在 排布頂出系統時也應考慮到縮水的影響。
六.其它零部件的布置
RP
1. 模具需自動生產時一般要在RP下裝彈簧:彈簧規格為 TR 型。
彈簧安裝要求:
A. 在作動前狀態下,彈簧預壓量取5~10MM。
B. 如需先回位情況下,彈簧預壓量取10MM以上。
2. 模具有斜銷機構且斜銷無靠破時,RP下可不裝彈簧,以防止成品被斜銷拉回。
3. 模具有斜銷機構且斜銷有靠破時,RP底部裝彈簧以保護斜銷靠破面。
4. 模具裝有頂板導柱(EGP)時,RP在各板之間均逃料﹐其下面應有STP。
EGP
導向頂出板運動,防止頂出板受力不均而頂出不平衡。EGP直徑大小與RP直徑大小一致。
GP﹑定位塊﹑螺釘的選取都要經過計算選取﹐SP在選擇時一定不要和頂出系統發生干涉,其不與水路產生干涉。
最後是各個零部件的編號(入子﹐斜梢﹐滑塊等)﹐放置成品立體圖和組立圖的標注﹐模具總重量﹐標題欄的填寫等。
『陸』 塑料模具製造應達到哪些技術要求
塑料模具製造標准要求30條
為提高模具品質檔次,最大限度減少模具質量問題投訴,交給客戶滿意的模具,對模具製造常見問題進行總結、歸納,並建立標准,按要求執行。
1.小於2020的模胚,a、b板之間需要做撬模坑;大於2020的模胚所有模板包括頂針板間都要做撬模坑。
2.模胚導柱導套要加工排氣槽,以防導柱導套拉傷。
3.模具上不得有尖角,需要倒角處理。特別指明的地方除外。
4.內模和模具零件未經同意不得有燒焊。
5.模具產品的外圍必須要在適當的位置開排氣槽,排氣槽規格請參考模具設計手冊。
6.盡可能避免使用打磨機在模具上打磨,如果非要用打磨機加工,必須用油石省光(特別是分型面)
7.內模膠位面的表面處理必須依照bom表,或者其它正式通知的技術要求執行。非膠位面上的加工紋路(線切割,銑床,cnc鑼床,火花機)也要用油石省亮。
8.所有內模材料,模胚等級要求必須依據訂單,或者設計審核過程中正式確認的技術要求進行采購。必須提供材質證明,如果是硬模,必須提供熱處理報告。所有相關證明。
9.所有模具的前後內模,鑲件,行位,斜頂,直頂(推塊),鏟雞等需要在底面或者側面加工一個腰圓形的坑位,把材料名和硬度刻出來。
10.行位,推塊,鏟雞,唧嘴等重要易磨損零件必須進行氮化加硬處理。
11.行位必須有定位。定位方式有彈弓,波珠,hasco(dme)標准行位夾等等,具體需要按照各個項目的要求。行位需要有壓條,耐磨板。壓條,耐磨板必須使用耐磨硬料,需要加上油槽。
12.行位斜導柱必須壓緊,不能轉動和松動。斜導柱尾部必須要加工成半球形或圓錐台形,有利於保證行位正常運動。同一行位上有兩支或者兩支以上斜導柱的,斜導柱的長度、大小和傾斜度必須相同。
13.斜頂座位必須使用耐磨硬料。斜頂必須加工油槽,斜頂座一般用2510或cr12加硬到hrc40-45度,因為斜頂座受到的是沖擊負荷,所以不能太硬否則會斷裂,並在所有的直角位置倒角c角。需要有斜頂導向板(青銅)。不得燒焊。
14.流道和進膠位需要省光#400-600。
15.頂針,司筒,扃頂針,斜頂和頂針板要刻上相對應的識別碼,便於安裝。如果在產品上,頂針位置不是水平面,需要將頂針座做成「d」型或者採用防轉銷鍵定位。
16.頂針採用hasco或者dme標准,選用哪種決定於bom表或者其它正式通知的模具技術要求。
17.加工運水膠圈(「o」形圈)槽,需要單邊預留0.25mm的間隙,一般膠圈要預壓0.5~0.8mm.如果不重視這一點,膠圈很容易被壓損壞掉,造成漏水。
18.唧嘴要氮化,需要做止轉銷。唧嘴半徑必須符合圖紙要求。唧嘴沒有氮化,走模前可能已經被撞傷。
19.常規結構模具一定要布置撐頭,兩端面需要磨平,小模預壓0.1mm,大模預壓0.1mm-0.15mm..
20.定位圈直徑必須符合圖紙,頂棍接頭形式和位置必須符合圖紙。
21.水嘴的規格請根據bom表或者確認的模圖,水嘴沉頭孔必須按照模圖進行加工和安裝。鑽孔不得鑽偏,銳角需倒角。
22.運水必須打上ini,outi,in2,out2………..
23.所有打在模具上的字嘜必須工整,端正,不得歪扭。
24.模具需要在四邊安裝邊鎖(直身鎖)。如果不能安裝邊鎖,需要安裝錐度鎖,或者圓錐鎖。錐度鎖要橫著安裝。
25.所有螺絲和模具配件都需首選標准件,螺絲頭不能鋸掉。螺絲有效鎖入長度必須足夠,正常是1.5或者2。
26.熱嘴線槽必須倒圓角,以免刮傷電線。
27.把熱嘴id卡裝在模具面板側邊。
28.模具移交驗收:需要配合模具工程師按「模具檢查表」驗收通過才能打包裝走模。
29.移模前需對運水進行測試水壓(100pa以上)驗收運水後,需用風槍把水吹乾凈。
30.模胚外表面在製造過程中,需要注意保養,防止生銹,刮傷。走模包裝前,內模需要噴上白色/或無色防銹劑,所有模具表面必須清洗干凈,然後打上黃油。
『柒』 求一套工廠裡面完整的塑膠模具設計流程
注塑模具設計流程,下面就拿本人設計經驗與思路跟你分析下:
第一步:產品分析與修改,確定模具結構,縮水圖:
1、產品分析:開模方向,分模線與分模面,外形尺寸,厚度,拔模角度,倒勾及相應抽芯方式,進膠點與進膠方式,模穴數等等。
2、轉工程圖:用三維軟體出圖,一般建立三個視圖:第一個主視圖(後模表面投影),第二個第三個立體示意圖(外表面和內表面)。其他視圖按第三角法或第一角法擺放,剖視圖(X和Y,剖切位置線通過重要位置中心,倒勾,柱位,孔位,枕位等等),保存文件DXF格式,到CAD打開標數處理。
3、縮水圖:將上一步工程圖鏡像一次並且放大一個縮水率的倍數。(標明:MI,縮水率)
第二步:產品排位:在模具內怎樣排列
考慮因素:模具長寬方位,產品模穴數,進膠位置,間隔(強度,放什麼零件放得下)
先排第一個視圖是後模側俯視圖抓主視圖,第二個視圖排前模側俯視圖,先把第一個視圖中心線鏡像到正右方然後抓後視圖,然後排第三個X方向剖視圖放在後模側俯視圖的正下方,第四個視圖Y方向剖視圖排在前模側俯視圖正右方。
第三步:模仁訂購
根據產品的大小,生產批量,模穴數,抽芯機構等.
第四步:模胚訂購
根據模仁大小與抽芯機構(側),進膠方式與位置,前模是否有抽芯(開模動作,油缸),產品材料,頂出方式等等。
第五步:將模仁裝配至模胚內
第六步:模仁與模胚安裝與定位設計
第七步:分模線,枕位,鑲件設計
第八步:如果客戶產品有倒勾要設計抽芯機構如行位或斜頂設計
第九步:設計澆注系統(直接澆口,側澆口,潛水口,牛角式,點澆口,扇形澆口,搭澆口等)
第十步:如果是細水口模具那麼要設計開閉器與塞打螺絲
第十一步:排氣系統設計(排氣槽位置與產品溢邊值大小)
第十二步:頂出系統設計(頂針,斜頂,司筒,頂塊,推板,氣頂等)
第十三步:冷卻系統設計(水路樣式如直通式,階梯式,隔板式,螺旋式等)
第十四步:輔助零件開設(彈簧,垃圾釘,撐頭,中托司,鎖模板,扣機,邊鎖,平衡塊,限位塊,吊模孔,撬模坑等)
第十五步:檢查與修改,視圖補充與位置調整
第十六步:2D轉3D分模或做全3D
第十七步:拆散件圖(3D+2D)
第十八步:圖紙審核,改圖。
第十九步:圖紙合格後列印歸檔
第二十步:圖紙發給模具製造車間加工
以上模具設計從客戶給3D圖開始到設計出模具圖到加工整個流程步驟,希望對你有幫助!
客戶提供的圖紙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1)客戶給定審定的塑件圖紙(二維電子圖檔)及技術規范要求(此時需要用三維軟
件構建3D圖)。
(2)給定3D圖檔,處理成2D圖(出工程圖紙)。
(3)給定樣板(手板),此時需要測繪出2D和3D圖。
以上是一般有三種,其中第二種情況最常見,就是客戶產品設計師設計好了3D產品拿給你開模。
模具設計工程師需要繪制圖紙有:成口工程圖,縮水圖,模具裝配圖,散件圖,開模頂出示意圖,改模圖等,而且我寫的就是按順序排序
『捌』 塑膠模具製作有哪些工序
塑膠模具製作的工序如下:
1、注塑時,模具裝夾在注塑機上,熔融塑料被注入成型模腔內,並在腔內冷卻定型。
2、上下模分開,經由頂出系統將製品從模腔頂出離開模具。
3、模具再閉合進行下一次注塑,整個注塑過程是循環進行的。
據了解,作為一種生產塑料製品的工具,塑膠模具由幾組零件部分構成,這個組合內有成型模腔。在工業生產中,塑膠模具可以通過壓力把金屬或非金屬材料制出所需形狀的零件或製品。
(8)塑膠模具外移需要提供什麼文件擴展閱讀
塑膠模具製作的影響因素
1、分型面
模具閉合時凹模與凸模相互配合而成。
2、結構件
分別為復雜模具的滑塊、斜頂、直頂塊等。
3、模具精度
包括避卡、精定位、導柱、定位銷等。
4、澆注系統
處於注塑機噴嘴至型腔之間,由主流道、分流道、澆口和冷料穴構成。
5、其他
塑料收縮率以及影響製品尺寸精度的各項因素,如模具製造和裝配誤差、模具磨損等。此外,設計壓塑模和注塑模時,還應考慮成型機的工藝和結構參數的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