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滲碳和滲氮熱處理工藝的溫度范圍,表面處理的深度各是多少
滲碳:是對金屬表面處理的一種,採用滲碳的多為低碳鋼或低合金鋼,具體方法是將工件置入具有活性滲碳介質中,加熱到900--950攝氏度的單相奧氏體區,保溫足夠時間後,使滲碳介質中分解出的活性碳原子滲入鋼件表層,從而獲得表層高碳,心部仍保持原有成分。一般滲碳層深度范圍為0.8~1.2mm﹐深度滲碳時可達2.0mm或更深。
滲氮,是在一定溫度下一定介質中使氮原子滲入工件表層的化學熱處理工藝。常見有液體滲氮、氣體滲氮、離子滲氮。傳統的氣體滲氮是把工件放入密封容器中,通以流動的氨氣並加熱,保溫較長時間後,氨氣熱分解產生活性氮原子,不斷吸附到工件表面,並擴散滲入工件表層內,從而改變表層的化學成分和組織,獲得優良的表面性能。
氮化溫度一般在480~520℃之間,氨氣分解率為15~30%,保溫時間近80小時。這種工藝適用於滲層淺、畸變要求嚴、硬度要求高的零件。以抗蝕為目的的氣體滲氮,滲氮溫度在 550~700℃之間,保溫0.5~3小時。氮化深度在0.15~0.75mm之間。
⑵ 氮化技術是什麼技術。請問
一、氮化的機理
氮化是將工件放入大量活性氮原子的介質中,在一定溫度與壓力下,把氮原子滲入鋼件表面,形成富氮硬化層的熱處理。
二、氮化的作用
1、氮化能使零件表面有更高的硬度和耐磨性。例如用38CrMoAlA鋼製作的零件經氮化處理後表面的硬度可達HV=950—1200,相當於HRC=65—72,而且氮化後的高強度和高耐磨性保持到500—600℃,不會發生顯著的改變。
2、能提高抗疲勞能力。由於氮化層內形成了更大的壓應力,因此在交變載荷作用下,零件表現出具有更高的疲勞極限和較低的缺口敏感性,氮化後工件的疲勞極限可提高15—35%。
3、提高工件抗腐蝕能力,由於氮化使工件表面形成一層緻密的、化學穩定性較高的ε相層,在水蒸氣中及鹼性溶液中具有高的抗腐蝕性,此種氮化法又簡單又經濟,可以代替鍍鋅、發藍,以及其它化學鍍層處理。此外,有些模具經過氮化,不但可以提高耐磨性和抗腐性,還能減少模具與零件的粘合現象,延長模具的工作壽命。
二、氮化的實現方法
1、氣體氮化
氣體氮化是將工件放入一個密封空間內,通入氨氣,加熱到500-580℃保溫幾個小時到幾十個小時。氨氣在400℃以上將發生如下分解反應:2NH3—→3H2+2[N],從而爐內就有大量活性氮原子,活性氮原子[N]被鋼表面吸收,並向內部擴散,從而形成了氮化層。
以提高硬度和耐磨性的氮化通常滲氮溫度為500—520℃。停留時間取決於滲氮層所需要的厚度,一般以0.01mm/h計算。因此為獲得0.25—0.65mm的厚度,所需要的時間約為20—60h。提高滲氮溫度,雖然可以加速滲氮過程,但會使氮化物聚集、粗化,從而使零件表面層的硬度降低。
對於提高硬度和耐磨性的氮化,在氮化時必須採用含Mo、A、V等元素的合金鋼,如38CrMoAlA、38CrMoAA等鋼。這些鋼經氮很後,在氮化層中含有各種合金氮化物,如:AlN、CrN、MoN、VN等。這些氮化物具有很高的硬度和穩定性,並且均勻彌散地分布於鋼中,使鋼的氮化層具有很高的硬度和耐磨性。Cr還能提高鋼的淬透性,使大型零件在氮化前調質時能得到均勻的機械性能。Mo還能細化晶粒,並降低鋼的第二類回火脆性。如果用普通碳鋼,在氮化層中形成純氮化鐵,當加熱到較高溫度時,易於分解聚集粗化,不能獲得高硬度和高耐磨性。
抗腐蝕氮化溫度一般在600—700℃之間,分解率大致在40—70%范圍,停留時間由15分鍾到4小時不等,深度一般不超過0.05m m。對於抗腐蝕的氮化用鋼,可應用任何鋼種,都能獲得良好的效果。
2、液體氮化
液體氮化它是一種較新的化學熱處理工藝,溫度不超過570℃,處理時間短,僅1—3h;而且不要專用鋼材,試驗表明:40Cr經液體氮化處理比一般淬火回火後的抗磨能力提高50%;鑄鐵經液體氮化處理其抗磨能力提高更多。不僅如此,實踐證明:經過液體氮化處理的零件,在耐疲勞性、耐腐蝕性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高速鋼刀具經液體氮化處理,一般能提高使用壽命20—200%;3Cr2W8V壓鑄模經液體氮化處理後,可提高使用壽命3—5倍。液體氮化表層硬而不脆,並且具有一定的韌性,不容易發生剝落現象。
但是,液體氮化也有缺點:如它的氮化表層中的氮鐵化合物層厚度比較薄,僅僅只有0.01—0.02mm。國外多採用氰化鹽作原料液體氮化,國內已改用無毒原料液體氮化。我國無毒液體氮化的配方是:尿素40%,碳酸鈉30%、氯化鉀20%,氫氧化鉀10%(混合鹽溶點為340℃左右)。液體氮化雖然有很多優點,但由於溶鹽反應有毒性,影響操作人員身體健康,廢鹽也不好處理。因此,與用越來越受到限制。
3、離子氮化
離子氮化又叫「輝光離子氮化」是最近起來的一種熱處理工藝,它具有生產周期短,零件表面硬度高,能控制氮化層脆性等優點。因而,近幾年來國內發展迅速,使用范圍很廣。
輝光離子氮化的基本原理:
輝光離子氮化是將零件放到離子氮化的真空室內,氮化的零件接高壓直流電源的陰極(負極),電爐外殼接直流高壓電源的陽極(正極),當向真空容器內充入氨氣,但容器內壓強保持200-1000PA之間,在陰極和陽極間加800—1000伏直流電壓,氨氣就會電離,這種氣體經電離作用後,產生帶正電的氮陽離子[N+]和帶負電的陰離子[N-],形成了一個等離子區。在等離子區內,氮的正離子在高壓電場加速下,快速沖向陰極,轟擊清洗需氮化的零件表面,將動能轉變為熱能,還由於氮離子轉變成氮原子時,又放出大量的熱能並發出很亮的淡紫色光,另外電壓降落在工件附近時也產生熱量,這三種熱量將零件加熱到需要氮化溫度。
在這種溫度下,氮離子與零件金屬表面發生化學反應,氮原子滲入到零件表面並擴散到內部,形成了氮化層。
輝光離子氮化的特點:
(1)、表面加熱速度快,可縮短加熱及冷卻時間,到十分之一至十二分之一。而且除處理表面加熱外其餘部分均處在低溫(100℃左右)狀態,既節約了加熱功率又減少零件的變形。
(2)、擴散過程快,在高壓電場作用下,由於氮化原子的運動速度比氣體氮化快許多倍,滲入速度更快,一般只需要3—10h。
(3)、氮化層韌性好,具有高抗疲勞和高抗磨性能,氮化層脆性白色ε相(Fe2N)控制在0—0.2mm范圍,從而免去氮化零件的磨削加工。
表面硬度高達HV900(HRC64),氮化層深度可掌握在0.09—0.87mm。
四、各種氮化法的成本分析
1、鹽浴氮化爐結構簡單,價格低,操作工藝很容易掌握,氮化成本也低,但氮化質量不高,廢棄物有污染,通常很少採用。
2、氣體氮化爐構復雜,價格稍高,操作相比而言稍有難度,但氮化質量好,可以達到很深的滲層與較高的硬度,但需要較長的時間,氨氣的用量也很高
3、離子氮化爐生產製造工藝要求很高,所用材料也很講究,電氣控制技術含量很高,對操作人員的整體要求高,但氮化質量最好,滲入速度快,氮化成本低於氣體氮化,是很好的發展趨勢。
以一次性裝爐量在400公斤為例:初步投資別如下
鹽浴氮化爐投資在貳萬元左右
氣體氮化爐在肆萬元左右
離子氮化要在玖萬元左右
達到同樣的滲層,離子氮化的成本約為氣體氮化的60%(由於鹽浴氮化很難達到氣體氮化與離子氮化的滲層,所以不能比較它們的運行成本)
⑶ 氮化處理能達到多少深度
深度為0.02~0.02m/m。
氣體氮化系於1923年由德國AF ry 所發表,將工件置於爐內,利NH3氣直接輸進500~550℃的氮化爐內,保持20~100小時,使NH3氣分解為原子狀態的(N)氣與(H)氣而進行滲氮處理。
在使鋼的表面產生耐磨、耐腐蝕之化合物層為主要目的,其厚度為0.02~0.02m/m,其性質極硬Hv 1000~1200,又極脆,NH3之分解率視流量的大小與溫度的高低而有所改變,流量愈大則分解度愈低,流量愈小則分解率愈高,溫度愈高分解率愈高,溫度愈低分解率亦愈低。
(3)模具氮化層深多少擴展閱讀:
氮化處理要求規定:
1、擬進行離子氮化的零件必須經過徹底的清洗,以免因油污、銹斑、揮發物等而引起電弧,損傷零件。零件在裝爐時,其間隙必須足夠大而均勻,裝載過密處往往會引起溫度過高。
2、氮化介質採用氨或氮氫混合氣體。離子氮化操作要求嚴格,否則易導致溢度不均勻和弧光放電。
3、對局部氮化的零件,可在非滲部位用外罩(對凸出面而言)或塞子(對內凹面或孔而言)屏蔽,以避免在該處起輝。裝爐時還要注意合理地分布測溫監控熱電偶。
⑷ 8407模具鋼熱處理後硬度是多少
為了使模具表面具有更好的耐磨性,可以對模具進行氮化處理,在模具表面生回成一層較硬答的氮化層。在525℃下氮化,表面硬度可達1000~1250HV。在575℃時軟氮化2小時,表面硬度可達950~1000HV,硬化層深度為0.01~0.02mm。
8407熱作模具鋼主要運用在:
1、塑膠模具(注塑模具與壓塑傳遞模建議使用硬度50-52HRC);
2、擠壓模具(模仁建議使用硬度45-50HRC;模托、模座、襯套、滑塊、頂桿建議40-48HRC);
3、厚鋼板冷沖(廢鋼剪切、熱剪切建議使用硬度45-52HRC);
8407模具鋼一種鉻、鉬、釩熱作合金模具鋼,德松模具鋼由瑞典原產地進口的一勝百8407模具鋼分為8407 2M(即8407)和8407 SUPREME ESR兩種型號,8407 2M模具鋼是使用特殊煉鋼技術和嚴密質量控制後得到的高純度以及組織極其微細的熱作模具鋼料;
它比一般傳統煉制的H13模具鋼各項適用參數性能更佳,主要特徵為高低溫均有良好的耐磨性、優良的韌性和延展性、穩定的機加工性和拋光性、優良的高溫強度和抗熱疲勞性、良好的淬透性和微熱處理變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