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模具設計 > 做黃糍粑的模具叫什麼

做黃糍粑的模具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4-05-31 03:57:12

A. 怎樣做糯米糍粑

糍粑,一種平凡的食物,卻極有群眾基礎。在中國,只要是產米的地區,幾乎隨處可見具有當地特色的糍粑。說起家鄉的糍粑,就像說起家鄉的父老鄉親一樣親切,那濃濃的米香,帶來的就是濃濃的鄉情。

防粘竅門

  • 1

    使用薄面

    1將糯米粉平鋪在盤中,放入蒸鍋用大火蒸10分鍾,取出晾涼。

    2糯米粉蒸後會板結,只要把它放在案板上用擀麵杖重新擀壓成粉末就可以當做薄面來使用了。在需要為糍粑塑形時,在模具中鋪上一層糯米薄面然後再把糍粑團放入模具壓緊,脫模的時候就不會粘黏了。

  • 2

    b.使用食物油

    1在案板上淋少許植物油,塗勻,再把糍粑團放在案板上時就不易粘了。

    2需要用刀切割糍粑時,也可以在刀上塗上一層植物油,同樣可以起到不粘的作用。

  • 注意事項

  • 傳統糍粑製作是將糯米飯團舂成基礎糍粑後,分成適當大小,塑形後放在陰涼通風處陰干。當糍粑成為干硬的糯米團後,再放在水中保存。這樣處理的糍粑可以保存很長時間。

  • 甜味糍粑除了上文介紹的紅糖糍粑外,還有使用芝麻和白糖製成的芝麻糍粑,用甜酒釀煮制而成的酒釀糍粑等很多品種。

  • 糍粑除了可以製成甜味的,當然也可以製成鹹味的。將糍粑製成小丸或切成小塊,加肉片、青菜、墨魚、辣椒等配料等炒制,就成了一道可口菜餚。此外,只是簡單地將糍粑放在爐中烘烤至焦黃,也是非常美味的。

  • B. 糍粑的來歷

    [編輯本段]概述糍粑是用熟糯米飯放到石舀、石槽里搗碎成糊狀製作而成,是中國南方一些地區流行的美食。 [編輯本段]製作工藝糍粑,閩北各縣市都有,又以武夷山最為盛行,糍粑是以糯米為主料,清浸泡後擱蒸籠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綿軟柔韌。趁熱將飯泥製作成可大可小的團狀,擱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黃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盤里滾動,即可取食。口感香甜。現街頭商販多用腳踩三輪車叫賣,飯泥用保溫性能好的特製鐵桶裝放,搖動把手,飯泥從圓孔鑽出。大凡有喜事,當地人都要做紅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具體做法:糯米浸泡一天以上,濾干水,置木甑里蒸熟。爾後倒入石臼舂爛至膠狀,在干凈的器皿上灑些糯米粉,將舂爛的糯米置其上揉搓,捏成小團或餅狀,還可以用特製的模具印成各種圖案,置通風乾燥處陰干。陰干後可浸泡在水中,能長時期保存。食用方法很多,可油煎,可水煮,可火烤,可以同甜酒一起煮沸加糖,還可用微波爐加熱。 [編輯本段]各地差異多數地區的人習慣於在臘月打糍粑;在梅州客家地區每逢傳統節日或家庭喜慶;四川地區的人在中秋節前製作,象徵豐收、喜慶和團圓,是中秋節和月餅其名的必備佳品。在四川民間一些地方,在糍粑中加入桂花搗製成月桂糍粑,蘸上炒黃豆面和白糖吃,味道清幽淡雅、甘甜爽口,別具一番風味。另一些地方在熱糍粑中裹入熟紅豆等豆製品、加入適量食鹽,切成橢圓狀片塊放到熟菜油中油炸,作出的紅豆油糍粑,色、香、味俱佳。
    客家--在梅州客家地區,每逢傳統節日或家庭喜慶,都有做糍粑的習俗。糍粑的製法是:取上等糯谷,最好是殼薄質軟的紅谷糯,經加工成白凈的糯米。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進木甑里蒸糯米飯,放進石臼里,用杵槌舂制而成。因此,客家人叫「打糍粑」。舂糍粑的杵槌,要用光滑的木杵,糯米飯粒便粘不住。經過用力舂搗,使之成羹狀,然後做成如雞蛋般大小的糍粑。蘸上炒米、花生、芝麻、黃糖等配製的佐料粉,吃起來柔韌鮮滑,香甜可口。客家農村有句俗話:「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燒。」說的是每逢農歷十月初一,家家戶戶做的糍粑熱氣騰騰。
    閩清--在清代古民居薈萃的閩清坂東鎮,糍粑,是當地人用當地優質糯米經水泡後,放進飯甑蒸熟後倒進石臼,一人用木杵舂,一人翻動,一下一下,直舂到米飯粘稠如泥狀,挑起不斷為止,民間俗稱「打糍」。然後裝進盆里,加香油點潤,用手搓成塊,搓成丸,放進裝有炒熟磨細的芝麻、花生、豆、糖的碗中滾過沾滿後即可食用。味道清香,甜潤可口,舒氣和胃,多吃不膩。考究的吃法是將糍粑搓成丸子,和肉片、菜梗、香菇、墨魚、大蒜、辣椒等一起拌炒,香辣可口,是餐桌上的一道好菜。
    從前,閩清鄉下家家戶戶都備有木杵、石臼等打糍粑的工具,逢年過節,每家都會打糍粑。這時,孩子們歡天喜地圍看大人們打糍粑,直看到大人把打好的糍粑放在盆里,搓成丸子,香噴噴的金黃透亮的糍粑真饞人,恨不得馬上吃到口。吃糍粑真得費一番工夫,糍粑又粘又稠,沒法掰開吃,偏偏鄉下人喜歡大塊吃肉,大口喝酒,自然也喜歡把糍粑丸子搓成巨型,吃起來才有味道,這苦了溫文爾雅的城裡人,面對這巨型糍粑丸子,真是又想吃又怕粘,更怕吃相不雅被人笑。不過廚師想到了這點,把傳統的糍粑碩丸細化,做成蘋果大小的小丸,但還是能掰開吃,仍不失原來特色。不過,要想品出吃粘糍粑味,最好是試試吃大糍粑丸,佐以大塊豬肉,大碗的燒酒,體驗農家生活,別有情趣。
    桂林--糍粑製作工藝精細。把上好糯米蒸熟後,用力杵打,直到糯米飯全融,像棉團狀,然後再取出糯漿做成圓團,放入蒸籠蒸熟而成。水糍粑多放內餡,如豆蓉、蓮蓉、芝麻桂花糖等,質地細膩柔韌、 潔白晶美,如趁出籠時熱氣騰騰,再裹上點白糖或熟豆粉,更是色美味鮮,口感細滑沁甜。為桂林名小吃之一。
    貴州——納灰村裡打糍粑 納灰村,位於貴州黔西南州興義市郊萬峰林風景區下五屯,是一個布依族聚居的村寨。納灰村的遊客不多,隨意去村裡任何一家都可以學習到打糍粑。當地人說如果要做糍粑,頭天就要把精選的糯米用清水泡在桶里,等完全泡漲了,就裝到專用的蒸飯器具——甑里去蒸。甑是用厚厚的木片箍成,直徑通常在半米左右,上寬下窄,下部置一竹篾片編成尖頂斗笠形的隔板,既可以使米不沾上鍋里的水,又方便蒸汽進入。
    濃濃的米香已經開始不斷地從廚房溢出,蒸到九分熟的時候,起鍋,將蒸好的糯米飯倒進石臼里。打糍粑看起來容易,打起來還真不簡單。一般初學者的木棍不是一會被糯米黏住,提不起來,就是一會相互「打架」,沒多久就會感到手臂軟綿綿地沒有力氣。當地村民結實說打糍粑其實是個技術活,講究快、准、穩、狠,這樣糯米才能打得均勻,打得瓷實,黏糊糊的有韌性。
    把打好的糍粑從石臼中取出,放在事先鋪好一層黃豆粉的簸箕里,在這里進行最後的加工。在手上黏蜂蠟或茶油,從糍粑上取下一小塊,搓成坨,然後壓扁,包上黃豆粉、芝麻、引子也就是蘇麻等佐料,一個熱乎乎的糍粑團就做好了。
    湖南--用當本特產的大型香葉包糍粑
    1,用糯米蒸成米飯,
    2,用石器將糯米飯打成粘狀.
    3,從山上采來當地特產的一種大型葉類植物的葉子, 雙手掌大小
    4,將葉子洗凈, 把粘狀糯米包成單手掌大小, 糍粑做成.
    5,放置陰涼處, 可保存15天到30天左右. 可能與葉子的特殊作用有關.
    6,吃的時候, 將粑浸水片刻,再埋到灰火堆里,10分鍾取出.
    此時將外面的葉子撕掉, 糍粑松軟,香氣撲鼻. 與葉子的香味有關.
    湖南紫鵲界——水車打糍粑 逢春節來臨,農歷臘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據鄉土志書記載:「糯米飯就石槽中杵如泥,壓成團形,形如滿月。大者直徑1尺5,尋常者約4寸許,3至8分厚不等。」
    糯米曬幹了,洗凈了,放進木甑,上了氣蒸。蒸到九分熟的時候,起鍋,兩個人提了甑把,疾步走進院落,兜頭倒進一個巨大的石臼里。兩條粗壯漢子舉起手腕粗的棗木大棍,呼兒嘿喲地打起來。這打糍粑很有講究,追求「快、准、穩、狠」四個字。兩個人圍了石臼,各站一方,手中的木棍下去要快,收起也要快,糯米粘性太強,免得棍子和米粘在一起;准頭要足,兩根木棍此起彼伏,都要打在同一個地方,這樣糯米才能打得均勻,打得瓷實;穩說的是握棍的手要緊,用力要均勻,不能前面噼里啪啦賽疾風驟雨,後面力氣用盡了,軟綿綿的跟不上趟,那這臼糯米就算廢了;狠不用說,當然是手腕子、臂膀的力氣要綳得足,散得暢……如此這般,漢子們一身汗,那臼糯米被打成了粘乎乎得一個團,兩支木棍架起來,擱上撒麵粉的案板,分成大小不一的小團,塞進刻花的木模,那糍粑就成形了。
    剛做好的糍粑是軟的,從木模里拿出來後,手腕一抖,糍粑在空中轉上幾個圈,圓圓地落在曬席上,再蓋上被單,溫度降下來後就好了。做糍粑很講究,手粘蜂蠟或茶油,先搓坨,後用手或木板壓,做得光滑,美觀。小糍粑做完後,由心靈手巧最會做糍粑的婦女,再做幾個大糍粑,小則三五斤,大則十多斤。這叫「破籠粑」,象徵「五穀豐登」,又顯示農家人大方。
    湘西土家--土家人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說法。每逢春節來臨,農歷臘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據鄉土志書記載:「糯米飯就石槽中杵如泥,壓成團形,形如滿月。大者直徑1尺5,尋常者約4寸許,3至8分厚不等。」小糍粑做完後,由心靈手巧最會做糍粑的婦女,再做幾個大糍粑,小則三五斤,大則十多斤。這叫「破籠粑」,象徵「五穀豐登」,又顯示土家人大方。打糯米糍粑是一項勞動強度較大的體力活,一般都是後生男子漢打,兩個人對站,先揉後打,即使冰雪天也要出一身汗。做糍粑也很講究,手粘蜂蠟或茶油,先搓坨,後用手或木板壓,要做得光滑,美觀。
    糍粑,湘西一般在的冬日裡才能吃到,吃它的方法很多。最過癮的吃法,就是烤糍粑,冬日的湘西陰寒潮濕,為了作熱取暖,一般人家都會燃起火爐火桶。糍粑便是放在其中的火盆木炭上烤炙的,火盆通常有鐵架,沒有我們就用火鉗作支架。似乎有倔性的糍粑,讓它軟化可不容易。烤糍粑的過程,最考驗人的性情,性急的人是吃不上的。糍粑得放在微微明滅的炭火上慢慢烘烤,火氣不能太大,要不然外皮烤焦,內里卻是生硬的。而且要不停的翻邊倒面,使它兩面均勻受熱。受熱後的糍粑可不是好對付的,熾熱的高溫黏著你的手指燙,燙的人幾乎斷了想吃的念頭。但一想入口綿軟香甜,又不得不就範。糍粑在火氣下催的漸漸鼓脹,表皮微微隆起,象一個大包子就大功告成了。此時將表皮弄破,會有一股白氣升騰,可見內里雪白,拿在手裡軟乎乎的,心裡升騰起一股征服的快感。此時可就別太心急,以免燙了口舌。
    具體做法:
    糯米洗凈蒸熟。
    茶油中放入黃色的蜂蠟,加熱融化,塗抹在桌面、門板、石臼、木槌等用具的表面。
    把糯米放進石臼中,用丁字型的大木槌用力捶搗。糯米粘性很強,一般是兩個強壯的男人來,一上一下地「打」。大冬天的,光著膀子還要流汗。
    糯米搗成泥以後,取出放在桌子上,乘熱揪出拳頭大的米團,壓扁成餅,再用門板加重物壓住,等糯米涼了就成型了。
    糍粑可以存放很長時間,如果放在大水缸里,用水浸泡,定時換水,可以吃到六七月份。
    烤好的糍粑可粘糖,或將糖灌入糍粑中,等其中的熱度將糖溶成糖水,此時糍粑入口甜香無比。糖是常見的白砂糖,如有土製的紅糖片,那就更好。也可將糍粑中裹入豆腐乳(湘西叫霉豆腐),薄薄的鋪上一層,如有廚房設備,糍粑亦可用油煎熟吃, 切塊用甜酒煮熟吃,各有風味。
    四川--四川涼糍粑色香味俱佳,糯軟醇甜,入口涼爽,沁人心脾。
    四川打糍粑一般都是中秋節。剩下的多餘糍粑可以留到日後加雞蛋或者醪糟煮來吃,比較甜。
    製作方法:
    1、把糯米淘洗干凈,用溫水泡二三個小時,控干水後裝入飯甑內,用旺火蒸熟,然後,將熟米飯放入石礁窩內。舂茸成糍粑,用熱的帕子搭蓋。
    2、把芝麻粉、蜜桂花、白糖、食用桃紅色素拌勻,製成芝麻糖。再把黃豆炒熟,磨成粉待用。
    3、糍粑放在案板上晾涼後,分成兩半,一半放在撒有黃豆粉的案板上,攤開壓平成片,將「洗沙」均勻地抹上。將另一半糍粑成大小、厚薄差不多的片,蓋在其上,再把芝麻糖撒在面上,切成塊就可以了。 [編輯本段]打糍粑風俗打糍粑是中國南方各地的春節風俗,各地因民族不同而各有差異。臘月里「打糍粑」是一年中的大喜事,全家都高高興興的,親戚鄰居都來幫忙。小孩子知道,一做糍粑就快要過年了。民國時期的《永順縣風土志》中記載:糯糍粑,系糯米飯在石臼中杵如泥,壓成團形,形如圓月,大者直徑約五尺,尋常者約四寸,厚三分至八分不等。一般的糍粑只有巴掌大小。直徑五尺的糍粑,大約是祭祖等特殊場合才用。

    C. 這個叫什麼是怎麼做的

    這個是糍粑。
    糍粑
    糍粑(拼音:cí bā 英文名:cooked glutinous rice pounded into paste;glutinous rice cake)用糯米蒸熟搗爛後所製成的一種食品。糍粑是用熟糯米飯放到石槽里用石錘或者蘆竹(因地方差異,有的也用竹來代替)搗成泥狀製作而成,一般此類型的食物都可以叫做糍粑。系南方各族小吃,是中國南方一些地區流行的美食。
    糍粑,是南北方各族的小吃,流行於中國南北方地區。
    中文名
    糍粑
    英文名
    glutinous rice cake
    主要食材
    糯米,芝麻,黃豆粉,花生
    分 類
    小吃,糕點,點心
    口 味
    香、甜、黏
    注 音
    [cí bā]
    味 道
    清幽淡雅、甘甜爽口
    菜品特色
    糍粑,南方各族小吃,
    流行於中國南方地區。貴州、重慶、四川、江西、湖南、福建、湖北、廣西、陝西等省市都有,又以江西九江、福建武夷山地區最為盛行,其中又以廣西梧州的做法最為特別。安徽南部也有,主要是在重陽節的時候,作為節日食品供客人品嘗。糍粑[1] 是以糯米、土豆為主料,清浸泡後擱蒸籠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綿軟柔韌,趁熱將飯泥製作成可大可小的團狀,擱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黃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盤里滾動,即可取食。口感香甜。現街頭商販多用腳踩三輪車叫賣,飯泥用保溫性能好的特製鐵桶裝放,搖動把手,飯泥從圓孔鑽出。大凡有喜事,當地人都要做紅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做法
    重慶做糍粑的風俗:通常在中秋節,把蒸熟的糯米導入石舀里,用蘆竹把糯米搗碎,再撒上黃豆粉、白糖。
    糯米具體做法:糯米浸泡一天以上,濾干水,置木甑里蒸熟。爾後倒入石臼舂爛至膠狀,在干凈的器皿上灑些糯米粉,將舂爛的糯米加餡置其上揉搓,捏成小團或餅狀,還可以用特製的模具印成各種圖案,置通風乾燥處陰干。陰干後可浸泡在水中,能長時期保存。如果將舂爛至膠狀的糍粑趁熱壓成大的圓餅,就要在冷卻後不久,用鋒利的菜刀將大圓餅切成小塊(2cm*6cm*10cm左右)。因為未完全冷卻切時粘刀,冷卻太久過於堅硬,切時就很費力。如在寒冷的冬天,晚上壓圓餅,第二天早晨就可以切了。食用方法很多,可油煎,可水煮,可火烤,可以同甜酒一起煮沸加糖。
    土豆具體做法:土豆刮皮,清洗干凈後,用蒸籠大火蒸煮熟爛後,放置陰涼通風處讓其餘溫和水蒸氣散發後,再快速倒入特製的石槽里,人工用木質的錘子搗至細膩均勻,有很多氣泡產生,最後用鏟子盛到盆里,依據不同地區的飲食口味可放入白糖,芝麻(南方),陝西陝南一些地方會勾兌澆灑一些湯汁(北方),口味爽滑,細膩,相對於糯米較易消化吸收,還可以吸脂減肥,可謂是人間美味。
    湖南糍粑:首先,將糯米淘洗干凈。原先,要將米挑到很遠的井裡去淘洗,因家裡沒有這么多的水來洗。後來,家裡都打了井,也就省了這份挑米的力氣。但我發現,老家一些有力氣的人仍然舍近求遠,寧願挑著米去離村很遠的一口瀑水井淘洗。可能是那裡水質好,淘洗起來更方便的緣故吧! 將洗好的糯米瀝干水後,在一口大鐵鍋上置一木甑,待鍋里的水燒開後,再將米舀進熱氣騰騰的木甑中用旺火蒸煮。待糯米快蒸熟時,用文火再蒸煮一段時間,然後就准備打糍粑了。 打糍粑是個力氣活,一人一根木槌,開始,兩人握住木槌使暗勁將石碓里的米飯捱爛。然後揚起木槌對打,你一下我一下,此起彼伏。打的過程要趁熱打粑,越快越好,如時間久了,米飯冷了不僅難以打爛,而且手捏糍粑時也捏不動。同時,打糍粑還得有技巧,要不時用木槌將糍粑撬起翻動,否則,有些沒打著的仍是飯粒,吃的時候就咯嘴了。 還有,打糍粑時要有眼色,把握好節奏,不然,就會將木槌砸在對方的木槌上或石碓上,不僅虎口震痛,木槌也易被砸爛。因此,並不是每個有力氣的男子漢就會打糍粑的。我成年剛學打糍粑時,不是將木槌打在對方的木槌上,就砸在石碓上。一場糍粑打下來氣喘如牛,手臂酸痛,虎口發麻。 經過一陣「嘭咚、嘭咚」的砸打後,將打爛的糯米飯從石碓里摳出來,女人們立即圍著方桌,一人扯一綹糍粑捏起來。捏糍粑當然也有技術,熟練的但見兩手翻動,右手指配合左手大拇指和食指,幾捏幾捏,然後右手一擰,一個又圓又白、冒著熱氣的糯米團擺在了桌上。如果不熟練,不但捏不圓,而且半天捏不成一個。捏糍粑中要不時在手上搽些黃油和蛋黃,這樣不會粘手。 待糍粑捏好後,然後將另外一張四方桌翻過來壓在上面,這個時候是小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刻,紛紛爬到桌子上去踩壓蹦跳。待大人將桌子抬開後,一個個薄薄的圓形狀糍粑呈現在面前。然後,小孩子爭著用蘿卜刻成的五角星或囍字印章,粘上紅色汁水蓋在糍粑上。這時,糍粑就算做成了。 當然,打糍粑時讓孩子們開心的是,還能不時吃上一坨糯米飯,當大人們將打出來的糯米飯倒入石碓之際,這時,貪吃的孩子們便會躥過來抓一把在手,然後跑到一邊津津有味地吃起來。有時,也會乘大人們不注意,偷吃剛打好還溫熱柔軟的糍粑。 打糍粑、捏糍粑是一個需要多人配合的工作,一般都是幾家人湊在一起打,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笑語喧嘩,更加襯托出過年的喜慶氣氛。小孩子們尤喜歡這種場面,你追我趕,你叫我嚷,有吃有玩,好不快活。吃糯米飯、上桌壓糍粑、給糍粑蓋紅印戳,都是小時候過年有味的事。

    營養價值
    多數地區的人習慣於在臘月打糍粑;在梅州客家地區每逢傳統節日或家庭喜慶;四川地區的人在中秋節前製作,象徵豐收、喜慶和團圓,是中秋節和月餅齊名的必備佳品。在四川民間一些地方,在糍粑中加入桂花搗製成月桂糍粑,蘸上炒黃豆面和白糖吃,味道清幽淡雅、甘甜爽口,別具一番風味。另一些地方在熱糍粑中裹入熟紅豆等豆製品、加入適量食鹽,切成橢圓狀片塊放到熟菜油中油炸,作出的紅豆油糍粑,色、香、味俱佳。湖北地區的人們也習慣在臘月里打糍粑,將糍粑切成長條狀保存,待吃時再切成片狀。

    客家
    在廣東梅州、福建龍岩、福建三明等客家地區,每逢傳統節日或家庭喜慶,都有做糍粑的習俗。糍粑的製法是:取上等糯谷,最好是殼薄質軟的紅谷糯,經加工成白凈的糯米。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進木甑里蒸糯米飯,放進石臼里,用杵槌舂制而成。因此,客家人叫「打糍粑」。舂糍粑的杵槌,要用光滑的木杵,糯米飯粒便粘不住。經過用力舂搗,使之成羹狀,然後做成如雞蛋般大小的糍粑。蘸上炒米、花生、芝麻、黃糖等配製的佐料粉,吃起來柔韌鮮滑,香甜可口。客家農村有句俗話:「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燒。」說的是每逢農歷十月初一,家家戶戶做的糍粑熱氣騰騰[2] 。

    閩清
    在清代古民居薈萃的福州閩清坂東鎮,糍粑,是當地人用當地優質糯米經水泡後,放進飯甑蒸熟後倒進石臼,一人用木杵舂,一人翻動,一下一下,直舂到米飯粘稠如泥狀,挑起不斷為止,民間俗稱「打糍」。然後裝進盆里,加香油點潤,用手搓成塊,搓成丸,放進裝有炒熟磨細的芝麻、花生、豆、糖的碗中滾過沾滿後即可食用。味道清香,甜潤可口,舒氣和胃,多吃不膩。考究的吃法是將糍粑搓成丸子,和肉片、菜梗、香菇、墨魚、大蒜、辣椒等一起拌炒,香辣可口,是餐桌上的一道好菜。
    從前,福州閩清鄉下家家戶戶都備有木杵、石臼等打糍粑的工具,逢年過節,每家都會打糍粑。這時,孩子們歡天喜地圍看大人們打糍粑,直看到大人把打好的糍粑放在盆里,搓成丸子,香噴噴的金黃透亮的糍粑真饞人,恨不得馬上吃到口。做好的糍粑要先拿來奉祖宗,並且燒上根香,等香燃完了,大家才能開始吃糍粑。吃糍粑真得費一番工夫,糍粑又粘又稠,沒法掰開吃,偏偏鄉下人喜歡大塊吃肉,大口喝酒,自然也喜歡把糍粑丸子搓成巨型,吃起來才有味道,這苦了溫文爾雅的城裡人,面對這巨型糍粑丸子,真是又想吃又怕粘,更怕吃相不雅被人笑。不過廚師想到了這點,把傳統的糍粑碩丸細化,做成蘋果大小的小丸,但還是能掰開吃,仍不失原來特色。不過,要想品出吃粘糍粑味,最好是試試吃大糍粑丸,佐以大塊豬肉,大碗的燒酒,體驗農家生活,別有情趣。

    信陽
    信陽糍粑,為信陽傳統名吃,主要產地有商城、新縣、潢川、光山等地。「殺年豬,做米酒,打糍粑,腌臘肉!」打糍粑是信陽流行的年俗。 對於信陽人而言,打糍粑的象徵意義甚於物質
    意義。打糍粑往往與殺年豬「兩盤同開」。吃著新鮮的豬肉,就著新鮮的糍粑,那份新鮮勁把整個一年都能照亮。如今信陽的傳統年俗正在流失。
    打糍粑是江淮一帶的舊俗。糍粑曾是信陽老百姓過年家家戶戶必備的食品之一。年前,家家戶戶打糍粑,親戚鄰居都來幫忙。在打糍粑之前,先將糯米淘凈浸泡兩三天後,放入木質蒸籠大火蒸熟。「為防止蒸鍋水燒干,要不時地沿鍋邊向蒸籠里加水」。
    將蒸熟的糯米拿出來放到「地窩子」里,「地窩子」是用紅石頭做的,有80厘米見方,中間掏成半圓,男人們用棗木棒不停地搗地窩子里的糯米,糯米太黏搗著費勁,往往是一群男人,一邊轉圈搗一邊唱號子歌。等到糯米全變成面團沒有米粒而且很黏時,就打好了。剛打好的糍粑,冒著熱氣、聞著清香、摸著柔軟、看著潔白、吃著滑嫩。
    將整團的糍粑都拿起來放在一張大門板上,平整成大約5厘米高的樣子,等糍粑慢慢變冷變硬後,用刀切成塊,用瓦缸或桶裝新鮮的冷水浸泡。春節時可以將糍粑油炸、火烤、打湯等,來招呼客人或自己食用。
    糍粑可烤,可煮,可煎,可炸,尤其是春節期間,親朋好友來訪,最好的見面禮便是煮上一碗荷包蛋糍粑。若將糍粑包上各種餡料,油炸烤煎,風味更加獨特鮮美。包餡的糍粑不宜久存,切成塊狀的糍粑久放乾裂,可用清水泡之,勤換其水,可保存3個月以上。

    桂林
    糍粑製作工藝精細。把上好糯米蒸熟後,用力杵打,直到糯米飯全融,像棉團狀,然後再取出糯漿做成圓團,放入蒸籠蒸熟而成。水糍粑多放內餡,如豆蓉、蓮蓉、芝麻桂花糖等,質地細膩柔韌、 潔白晶美,如趁出籠時熱氣騰騰,再裹上點白糖或熟豆粉,更是色美味鮮,口感細滑沁甜。為桂林名小吃之一。

    貴州
    納灰村,位於貴州黔西南州興義市郊萬峰林風景區下五屯,是一個布依族聚居的村寨。納灰村的遊客不多,隨意去村裡任何一家都可以學習到打糍粑。當地人說如果要做糍粑,頭天就要把精選的糯米用清水泡在桶里,等完全泡漲了,就裝到專用的蒸飯器具——甑里去蒸。甑是用厚厚的木片箍成,直徑通常在半米左右,上寬下窄,下部置一竹篾片編成尖頂斗笠形的隔板,既可以使米不沾上鍋里的水,又方便蒸汽進入。
    濃濃的米香已經開始不斷地從廚房溢出,蒸到九分熟的時候,起鍋,將蒸好的糯米飯倒進石臼里。打糍粑看起來容易,打起來還真不簡單。一般初學者的木棍不是一會被糯米黏住,提不起來,就是一會相互「打架」,沒多久就會感到手臂軟綿綿地沒有力氣。當地村民結實說打糍粑其實是個技術活,講究快、准、穩、狠,這樣糯米才能打得均勻,打得瓷實,黏糊糊的有韌性。

    湖南
    用當本特產的大型香葉包糍粑
    1、用糯米蒸成米飯,
    2、用石器將糯米飯打成粘狀。
    3、從山上采來當地特產的一種大型葉類植物的葉子, 雙手掌大小
    4、將葉子洗凈, 把粘狀糯米包成單手掌大小, 糍粑做成。
    製作糍粑
    5、放置陰涼處, 可保存15天到30天左右。 可能與葉子的特殊作用有關。
    6、吃的時候, 將粑浸水片刻,再埋到灰火堆里,10分鍾取出。
    此時將外面的葉子撕掉, 糍粑松軟,香氣撲鼻。 與葉子的香味有關。
    湖南紫鵲界——水車打糍粑逢春節來臨,農歷臘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據鄉土志書記載:「糯米飯就石槽中杵如泥,壓成團形,形如滿月。大者直徑1尺5,尋常者約4寸許,3至8分厚不等。」
    糯米曬幹了,洗凈了,放進木甑,上了氣蒸。蒸到九分熟的時候,起鍋,兩個人提了甑把,疾步走進院落,兜頭倒進一個巨大的石臼里。兩條粗壯漢子舉起手腕粗的棗木大棍,呼兒嘿喲地打起來。這打糍粑很有講究,追求「快、准、穩、狠」四個字。兩個人圍了石臼,各站一方,手中的木棍下去要快,收起也要快,糯米粘性太強,免得棍子和米粘在一起;准頭要足,兩根木棍此起彼伏,都要打在同一個地方,這樣糯米才能打得均勻,打得瓷實;穩說的是握棍的手要緊,用力要均勻,不能前面噼里啪啦賽疾風驟雨,後面力氣用盡了,軟綿綿的跟不上趟,那這臼糯米就算廢了;狠不用說,當然是手腕子、臂膀的力氣要綳得足,散得暢……如此這般,漢子們一身汗,那臼糯米被打成了粘乎乎得一個團,兩支木棍架起來,擱上撒麵粉的案板,分成大小不一的小團,塞進刻花的木模,那糍粑就成形了。
    剛做好的糍粑是軟的,從木模里拿出來後,手腕一抖,糍粑在空中轉上幾個圈,圓圓地落在曬席上,再蓋上被單,溫度降下來後就好了。做糍粑很講究,手粘蜂蠟或茶油,先搓坨,後用手或木板壓,做得光滑,美觀。小糍粑做完後,由心靈手巧最會做糍粑的婦女,再做幾個大糍粑,小則三五斤,大則十多斤。這叫「破籠粑」,象徵「五穀豐登」,又顯示農家人大方。

    湘西土家
    土家人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說法。打糯米糍粑是一項勞動強度較大的體力活,一般都是後生男子漢打,兩個人對站,先揉後打,即使冰雪天也要出一身汗。做糍粑也很講究,手粘蜂蠟或茶油,先搓坨,後用手或木板壓,要做得光滑,美觀。
    糍粑,湘西一般在的冬日裡才能吃到,吃它的方法很多。最過癮的吃法,就是烤糍粑,冬日的湘西陰寒潮濕,為了作熱取暖,一般人家都會燃起火爐火桶。糍粑便是放在其中的火盆木炭上烤炙的,火盆通常有鐵架,沒有我們就用火鉗作支架。似乎有倔性的糍粑,讓它軟化可不容易。烤糍粑的過程,最考驗人的性情,性急的人是吃不上的。糍粑得放在微微明滅的炭火上慢慢烘烤,火氣不能太大,要不然外皮烤焦,內里卻是生硬的。而且要不停的翻邊倒面,使它兩面均勻受熱。受熱後的糍粑可不是好對付的,熾熱的高溫黏著你的手指燙,燙得人幾乎斷了想吃的念頭。但一想入口綿軟香甜,又不得不就範。糍粑在火氣下催的漸漸鼓脹,表皮微微隆起,像一個大包子似的糍粑就大功告成了。此時將表皮弄破,會有一股白氣升騰,可見內里雪白,拿在手裡軟乎乎的,心裡升騰起一股征服的快感。此時可就別太心急,以免燙了口舌。
    具體做法
    糯米洗凈蒸熟。
    茶油中放入黃色的蜂蠟,加熱融化,塗抹在桌面、門板、石臼、木槌等用具的表面。
    糍粑做法
    把糯米放進石臼中,用丁字型的大木槌用力捶搗。糯米粘性很強,一般是兩個強壯的男人來,一上一下地「打」。大冬天的,光著膀子還要流汗。
    糯米搗成泥以後,取出放在桌子上,乘熱揪出拳頭大的米團,壓扁成餅,再用門板加重物壓住,等糯米涼了就成型了。
    糍粑可以存放很長時間,如果放在大水缸里,用水浸泡,定時換水,可以吃到六七月份。
    烤好的糍粑可粘糖,或將糖灌入糍粑中,等其中的熱度將糖溶成糖水,此時糍粑入口甜香無比。糖是常見的白砂糖,如有土製的紅糖片,那就更好。也可將糍粑中裹入豆腐乳(湘西叫霉豆腐),薄薄的鋪上一層,如有廚房設備,糍粑亦可用油煎熟吃, 切塊用甜酒煮熟吃,各有風味。
    四川--打糍粑一般都是中秋節,四川涼糍粑色香味俱佳,糯軟醇甜,入口涼爽,沁人心脾。
    把蒸熟的糯米導入石舀里,用蘆竹把糯米搗碎,再撒上少量糯米粉,趁熱壓成大的圓餅。其中農村多用火烤,俗稱燒糍粑,非常香脆。
    剩下的多餘糍粑可以留到日後加雞蛋或者醪糟(也叫甜酒,是用糯米做成的米酒)煮來吃,比較甜。
    製作方法:
    1、把糯米淘洗干凈,用溫水泡二三個小時,控干水後裝入飯甑內,用旺火蒸熟,然後,將熟米飯放入石礁窩內。舂茸成糍粑,用熱的帕子搭蓋。
    2、把芝麻粉、蜜桂花、白糖、食用桃紅色素拌勻,製成芝麻糖。再把黃豆炒熟,磨成粉待用。

    3、糍粑放在案板上晾涼後,分成兩半,一半放在撒有黃豆粉的案板上,攤開壓平成片,將「洗沙」均勻地抹上。將另一半糍粑成大小、厚薄差不多的片,蓋在其上,再把芝麻糖撒在面上,切成塊就可以了。
    雲南
    糍粑稍大,直徑20cm左右,可任意切成小塊,用炭火加熱,之後蘸蜂蜜或把蜂蜜放入糍粑,也可以用紅糖白糖代替蜂蜜,ps:要吃快一點,蜂蜜會從固體變成液體,糍粑會從燙手變成硬塊。

    閱讀全文

    與做黃糍粑的模具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招聘焊管修模具 瀏覽:600
    二保焊機如何焊接薄件 瀏覽:2
    土豪金跟鋁合金哪個貴 瀏覽:926
    rg命運高達怎麼做無縫 瀏覽:308
    南京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的電話多少錢 瀏覽:456
    303不銹鋼圓棒重量怎麼算 瀏覽:242
    模具廠上班半年無聊怎麼辦 瀏覽:743
    鋼鐵與塗層結合怎麼樣 瀏覽:660
    丁字縫焊管的工藝 瀏覽:45
    不銹鋼油粘鍋怎麼辦 瀏覽:883
    鋼材由什麼製成 瀏覽:473
    304不銹鋼方管怎麼計算重量 瀏覽:73
    如何處理新不銹鋼盤 瀏覽:786
    模具壓破怎麼焊接 瀏覽:349
    寧波松微模具怎麼樣 瀏覽:484
    注塑機和模具是如何連接的 瀏覽:72
    蛋糕模具活底在哪裡 瀏覽:613
    深圳精衛模具怎麼樣 瀏覽:745
    鋼鐵前線1944怎麼控制不住 瀏覽:870
    鋼鐵石魔怎麼加血 瀏覽: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