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鑄鋼件的報價大約是多少
首先需要看抄到產品以及所需多少才能給與較准確的答案,例如:1、量大且批次需要的的話,建議使用覆膜砂鑄造(需要模具),價格一般在8800元/噸。使用此工藝的的優點是能夠批量生產,價格劃算,產品表面光潔度優良 2、量小且急需的鑄鋼需要使用粘土砂鑄造工藝,無需模具費用,手工生產,但產品表面光潔度低,價格大約在8200元/噸 。 權盛機械是一家多工藝鑄造廠家,根據您的要求,設計產品工藝以及材質改良,模具費達量退還等優惠。從而減少您的采購成本。3、有量且產品小,要求高的需要精密鑄造(硅溶膠,不銹鋼),無需加工,直接成品發貨。價格大約9000元/噸 。 註:產品材質有特殊要求,價格會有少許偏差。
㈡ 我想上一條精密鑄造(失蠟)的生產線,大概需要投資多少需要那些設備謝謝!
前面的回答都是屁話,現在做什麼競爭不激烈?
我從事溶模精密鑄造生產、技術管理13年,目前正好無工作,有些新廠籌建的心得與您分享吧,希望對您有用。
首先,要看您想上一條年產量多大的生產線,100噸和1000噸當然投入不一樣;
其次,要看你想上哪種生產工藝的生產線,低溫蠟+水玻璃塗料跟中溫蠟+硅溶膠塗料在產品質量上差別非常大,當然投入也會不一樣了。兩種生產工藝不同,設備肯定也不同,後期投入和產出也天上地下。
資金投入主要是廠房,大概得3、4000平方,要看怎麼樣規劃,不然10000平方也亂七八糟的。設備資金方面變壓器要40—100萬,這根據生產用電量來計劃。生產設備主要有壓蠟機,低溫蠟用約4、5000元一台,中溫蠟用3。5—40000元一台,也有貴一點的。制殼設備設施水玻璃工藝約50000吧,硅溶膠工藝得近10萬。脫蠟設備大概分別是2萬和10萬。中頻機100公斤的約8萬一台,200公斤的超過10萬一台。模殼焙燒爐5萬左右一台,後處理設備包括切割機、拋丸機、電焊和氬弧焊機、磨機,根據各種設備數量的多少約需10—20萬。您確定上哪種工藝的生產線後,把所需設備數量找一家設備生產廠家報一下價,設備方面的資金就可以預算了。
其實籌建精密鑄造新廠最重要的不是廠房、不是設備、不是業務,而是您從哪裡去招熟手工人。這一行本來就冷門,從業人員不多,像制殼、熔煉的技術含量要求又高,而且熔煉還是高溫作業,熟練又敬業的就更難找了。
精密鑄造新廠籌建必須得有專業人員參與,否則,浪費幾十萬水泡都不會有一個。
以上是個人對新廠籌建的一點淺見,僅供您參考。
㈢ 關於鑄造各類別的製造工藝各適用於什麼產品價格成本各有什麼不同
壓鑄:量少的做,它的生產周期比較長,一般產值較小,加工也就較高,它生產產品需要進行加工,毛坯尺寸精度不高,材質主要是低碳鋼。
石蠟鑄造:主要是緊密度高的,外表面不加工的產品,它的產量比較大,主要做50Kg以下的產品!價格方面是水玻璃工藝的12元每公斤左右,硅溶膠的30元左右,都是低碳鋼的!不銹鋼的還要貴!
砂鑄:主要做大型產品,比較粗糙,不過現在技術提高了,也能滿足一些高精度的!價格每公斤8元左右,低碳鋼的!
重力鑄造:是一些低熔點的產品,如鋁、銅等,需要用壓力成型。還有就是低碳鋼要求緻密性好的也用這種方案,價格自然不低!
這是我自己的理解,有不合適的還請多多指教!
㈣ 硅溶膠鑄造模具什麼情況下用鍛鋁,什麼情況下用鑄鋁,差異大嗎
硅溶膠鑄造也叫熔模精密鑄造。是一種少切削或無切削的鑄造工藝,是鑄造行業中的一項優異的工藝技術,其應用非常廣泛。它不僅適用於各種類型、各種合金的鑄造,而且生產出的鑄件尺寸精度、表面質量比其它鑄造方法要高,甚至其它鑄造方法難於鑄得的復雜、耐高溫、不易於加工的鑄件,均可採用熔模精密鑄造鑄得。
找全國鑄件訂單、采購鑄件、鑄造廠接單、咨詢鑄造技術問題,就來
鑄件訂單網
因為精密鑄造的模具,是用來壓制蠟件的,模具的本身硬度要求不高,其模具的材質,可以根據鑄件的精度和復雜程度來選擇。
如果是形狀比較簡單且產品尺寸不是很大的情況下,而且尺寸精度要求高的產品,可以優先選擇型材(如Q235)或者鑄造碳素鋼(如ZG270~500)來加工。使用鋼模具的優點是材料價格便宜,缺點是模具比較笨重,且對加工刀具有一定的要求。對於一些手工操作來說比較費勁;
如果是形狀復雜,精度要求高而產品尺寸較大的話,可以考慮使用鑄鋁來做(如ZL201),相對於鋼模,鋁模的優點是質量較輕,對加工模具的刀具要求不高。當然,材料的費用稍高。
如果是形狀復雜,鑄件本身的尺寸也不是很大,對精度要求不是很高的產品,可以考慮使用鋁框錫鉍來做模具。錫鉍模具的重量是比較重的,因為含有鉍,但是對於製作復雜的模具來說,製作時間短,且省去了機加的費用。
㈤ 硅溶膠鑄造時,做模具時,一般縮水是多少,沖入蠟後,製作出來的蠟模與模具尺寸大概是什麼比率,一樣嗎
在精密鑄造中,從模具到鑄件,要出現兩次收縮,也就是蠟模收縮和鑄件收縮。
計算收縮率不但考慮合金收縮率+模料收縮率,還要考慮鑄件的結構(這一點比較復雜),所以,綜合收縮率只能根據特定的合金、模料和產品實際測定來確定模具尺寸,所以在試模過程中要非常關注尺寸的變化。
一般在確定模具收縮率施放量時,先採用經驗數據及類似結構的零件進行施放,但要考慮模具的可修性。具體經驗數據很容易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