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肇慶著名傳統小吃,明明長著粽子模樣,專家卻偏說「裹蒸不是粽」
又到端午,粽子飄香。端午紀念屈原吃粽子,自古以來便是中國人的習俗。中國地大物博,各地節日民俗也大不一樣。就拿粽子來說,東西南北的粽子五花八門,各不相同,特別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新潮粽子」也層出不窮。這篇文章給大家介紹的是廣東肇慶的裹蒸粽。
裹蒸粽,是廣東肇慶最著名的傳統小吃,也是自古至今當地最受歡迎的主要特產之一。裹蒸粽的主要原料與其他的粽子大同小異,主要又糯米、花肉、綠豆 、鹹蛋黃、冬菇、蝦米、瑤柱、栗子、花生等,而裹蒸粽區別於其他粽子主要是粽葉用的是當地特有的柊葉、水草來包裹,而且裹蒸粽個兒比較大。
裹蒸粽的 歷史 由來已久,相傳在秦代時候,當時的農民為了方便勞作,便用竹葉或荷葉包裹大米,煮熟後帶到田間作為勞動干糧,後來經過不斷改良演變,形成如今的裹蒸粽。肇慶人喜歡吃裹蒸粽,製作這種小食也極其講究。
在肇慶采風的時候,我們來到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睦崗街道下瑤村的劉姨家,在當地典型的家庭作坊,深入了解了裹蒸粽的製作過程。
肇慶人製作裹蒸粽,粽葉須選用碧綠油亮的柊葉,上等的糯米和綠豆,還有肥瘦相間的新鮮五花肉等配料,備齊原料後,先要浸泡糯米和綠豆,並把綠豆去皮,再加五香料和曲酒腌制豬肉,所有基礎原材料加工完畢後,就可以包粽子了。
在三角形模具中鋪上幾片柊葉,加入兩勺糯米,再添一勺綠豆和兩塊豬肉在中間,最後再加幾勺糯米覆蓋在上頭,最後包裹纏線,一個粽子就包好了。而裹蒸粽煲煮則需要耗費很長時間,通常都要明火煲煮近8小時,粽子才會完全熟透。所以,煮一鍋粽子,一般都要熬通宵才能完成。
在劉姨家的作坊,駕輕就熟的劉姨不用一分鍾便可包好一個粽子。每年端午期間,她家的粽子訂單驟增,每天平均要包400多個,數量比平時增長4倍,全靠劉姨及其丈夫徒手完成。與工廠流水線生產的裹蒸粽相比,這種隱於城市居民小巷中的粽子手工作坊顯得不太起眼。但粽香不怕巷子深,劉姨說相對於工廠批量生產的裹蒸粽,當地許多酒家和街坊更青睞於家庭作坊出品的手工粽子。
這是街坊對傳統飲食文化和味覺習慣的迷戀,也是一種難忘的舌尖味道和 情感 記憶。劉姨和她丈夫表示,他們不求生意做大,只為包好每一個粽子,保證出品質量,量力而行收入足夠過日子就行。
裹蒸粽體塊很大,呈金字塔形狀,是普通粽子的3-5倍,每隻重約0.5公斤。煮熟的粽子,一隻足夠2-3個人食用。而更有趣的是,肇慶裹蒸粽的傳承和製作和傳統的粽子有許多不同,所以肇慶以前在裹蒸文化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時,當地專家就提出了「裹蒸不是粽」的觀點。明明長著粽子的模樣,當地人卻偏說「裹蒸不是粽」!對此,歡迎了解裹蒸粽文化的朋友留言與大家「科普」。
2. 怎麼包肉粽子
怎麼包肉粽子好吃
首先我們把准備好的糯米洗凈,然後再用清水浸泡3-4個小時,泡好之後控干水放盆內,再在裡面加適量醬油和鹽拌和均勻,再將豬肉切成小塊,再用適量醬油,白糖,鹽,味精,料酒和蔥,薑末拌勻後腌上,浸透入味,再取出兩張棕葉(毛面相背)折成三角形兜,放入糯米,糯米約占兜的1/3,再放入一塊肉,然後再放入占兜2/3的糯米,左手把粽子捏成長方形,右手把沒有折的棕葉往上一推,在下邊兩角折好的同時,再折第四隻角,就成為四角粽子狀,用馬蓮草扎緊後成為肉粽子生坯,把粽子生坯放鍋中加水,水量必須淹沒粽子,然後用用重物壓住,先用旺火煮2個小時,其中再添些水,燒開後改用小火燜煮4-5個小時,即可成熟。
粽子怎麼煮
1、冷水下鍋:首先我們把包好的粽子冷水下鍋,整齊地碼入鍋中,水要浸過粽子兩寸左右,待重新滾起以後再用旺火煮1個小時左右即可。這里有幾點我們需要注意,是粽子一定要冷水下鍋,隨著水溫的慢慢升高,粽葉的香味也會慢慢滲透到糯米里,這樣煮出來的粽子會更香。此外,冷水煮粽子可使煮出來的粽子成熟一致,沒有硬心。其次是水面一定要超過粽子,最好是浸過粽子兩寸左右,這是因為粽子在煮的過程中會膨脹,如果加水不夠多,上面的粽子會被頂出水面,水量不足粽子不容易煮透,而且這樣煮出的粽子也不夠軟糯。
第三是粽子入鍋後,最好上面用重物壓實,這樣煮出來的粽子不會散爛。第四是在煮粽子的過程中不要添生水,這樣會影響粽子的口感。最好是要留意梘水粽不能和其它粽子一同煮,而且煮粽子的時間要控制好,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糯米浸泡的時間長短、各家火力的大小、粽子的個頭大小、用高壓鍋或普通鍋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煮粽子的時間長短。
2、浸泡粽子:當粽子煮得差不多的時候,可以取一個粽子打開看一下有沒有熟,千萬不要等出鍋後再回鍋,因為一次沒煮透,冷後再煮就要花更長的時間了。當然我們也可以在煮到一定程度後撈起來用手指壓一下,感到軟而有粘性就是熟了,否則就需要繼續煮。把粽子煮熟以後,不要急於出鍋,而是把粽子留在鍋里,浸泡1小時以上再出鍋,這樣味道更佳,口感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