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工廠的生活真的是一眼看到頭了嗎
先說一個我的真實故事吧。
2010年,大學放暑假想掙點下學期的生活費,同時也增加點 社會 閱歷,於是和幾個同學相約南下找工作,到了東莞清溪輾轉進了一個模具廠做普工,開始了簡單枯燥的工廠生活。
每月休息2天,白班和夜班兩班倒,每班12個小時,都是從8點到8點。工廠包三餐和住宿,三菜一湯,一個帶一點點肉的葷菜,兩個素菜,湯基本是紫菜蛋湯喝酸菜湯,上夜班在1點鍾的時候有夜宵:粥和饅頭,憑工作牌吃飯。宿舍是8人間,上下鋪,有空調但沒洗衣機,電費自理,1塊錢1度。
在這個工廠整整呆了2個月的時間,一個月的白班,一個月的夜班,每天上班之外的時間,除非去買點生活日用品和零食,基本就沒有出去過。每月僅有的2天時間都好像沒有休息全過,被叫去加班了。離職時候,扣除電費,到手5732元,至今還清晰的記得。
從此,我就告訴自己,再也不能進工廠。因為這真的會毀了自己。
工廠工作的時間太長,而且基本都要上晚班(輪班),長期熬夜對身體是有損傷的,同時對精氣神也有傷害,我那一個月的夜班,一下班吃點東西就睡覺,中午鬧鍾把自己鬧醒吃個飯,下午繼續睡,一直睡到晚上快上班又鬧醒,整個人都是恍惚的。
工作的工作基本都是單一重復的,長此以往,對人的成長帶來不了好處,反而會磨滅掉人的意志。
工廠的待遇基本都不太高,一般3000-5000元/月,這還是建立在多加班的基礎上,如果沒有班加,那就基本在3000左右了。而且工廠的待遇基本都是如此,要想靠自己的奮斗過上更好的生活,在工廠幾乎是不可能的。
工廠基本都是私企,裡面的領導大多沾親帶故,如果你抱著想升上去做管理層的想法,幾乎很難實現。
所以,年輕人,還是不建議進工廠上班,在外面跑跑銷售,或者學門手藝,都比進工廠要強。
加油吧,乘著年輕,好好奮斗一把。
今年迫不得已進了個電子廠,說真的我在這個廠能堅持這么久真的是奇跡了,上班兩班倒,上班不能帶手機進車間,出車間還要掃一下,特別是下班的時間排隊的人真的是可以排起長龍了,車間里還要穿無塵服,那樣的無塵服就是露兩個眼睛,人都會憋死,上班時間8點到11點半吃中午飯,中間休息一個小時,然後一直干到8點,休息的時間都沒有,吃晚飯也要等到下8點後去吃,我做的就是開機,一天就是站著做事,晚上下班累的倒頭就睡,而且這個廠沒有休息,周六周日都要加班,你不去就算你曠工。我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讓我堅持到現在,來這里快3個多月了,打算做到過年不做了,以後不想再進工廠了,打算回去學門手藝
不一定會毀掉一個人。但我覺得除銷售、采購這么崗位以外,只是普通崗位的話,一定會縮小你的視野。因為你要花許多時間在工作上,也就相當於減少了其他時間的支出。 畢竟時間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
我一個好朋友A是一名護士。從大學畢業後,就進入了醫院工作。因為A要上夜班,而我不用上夜班。
頭幾個月,A可能大學畢業的時候年輕,也可能對工作還新鮮。反正晚班上出了以後還 是很精神,不用補覺,照樣接著和我們玩。但慢慢就不再這樣了。
有幾次,我知道她休息,就去找她玩。誰知A睡眼朦朧,一付不睡醒的樣子。去了兩次,見到了同樣的場景,覺得打擾她了。於是就盡量少去找她。時間列表不一樣,導致我們兩個人聯系慢慢少了。
她呢,也以工作為主。上白班,上夜班,休息(睡覺)。就這樣循環著。
可以試想一下,我的朋友三天一輪回,只有少許時間接觸外面,所以她的視野也慢慢變小。
但也有另一種情況,跳出原有的圈子,活成更好。
他原來是一位培訓學校的老師。因為每天的課很多,所以他的其他空餘時間,除了睡覺,大多用來備課。就這樣過了兩年。兩年的時間說長也不長,但也不短。每天高強度的付出,讓他很累。而且也厭倦了。
那怎麼樣解決這個問題呢?他開始利用自己的空餘時間和一些休息時間用來寫作,寫故事。寫了許多之後開始出版。慢慢開始有收入。
當收入超過了他的主業以後,他向學校提出,少上一些課。
他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利用自己並不充裕的時間去學習,去改變自己,讓自己更優秀,也活出自己喜歡的那個樣子。他就是青年作家李尚龍。
最好的人生不就是應該這樣么。
進廠其實也不一定會毀了自己,一開始我也是在廠里上班的,當初我也是有這個想法,我感覺自己在做下去,就會毀了,在工廠里上班,感覺看不到外面的世界,12個小時制除了上班下班就是睡覺。但是外面真不是那麼好闖的,我以前在廠里上班,出來之前5000一個月,剛剛出來的時候才2000一個月,混了3-4年也才5000左右,當初和我一起進廠的同事現在都有10000多一個月了,其實在廠里上班,多做多學,一步一步往上爬,還是有出息的,就算你不在廠里做了,好歹你懂這門技術了,去別的廠里人家也會用高薪請你的,如果自己在廠里整天就知道好高騖遠,這個不想學,那個不想做,的確會毀了自己。其實毀不毀自己都是自己決定的,我在廠里就看見了,許多成功的例子,和失敗的例子。腳在自己身上,路怎麼走想清楚,走錯了,只能怪自己!
進工廠上班,那麼很可能選擇了安逸,一輩子就被毀了。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看法,尤其是不建議年輕人進工廠,其實這樣的看法有一定道理。
很多工廠基本上沒有學歷要求,比如電子廠、磨具廠等,無論年齡大小、經驗多少都能很快上手,這些工作內容流水化,也就預示著沒有多少發展潛力,一眼望到頭,未來幾十年可能都干這個,想想就頭皮發麻。即使將來跳槽,你也難以用到這樣的經驗,長時間待在工廠,實則與 社會 脫節。
由於工廠要求比較低,也就預示著提供的薪水有限,多數工廠講究多勞多得,只有加班才能拿到更多薪水,沒有加班意味著收入的減少。沒有創造性工作,意味著你的收入很難有提升空間,等到生病時、年齡變大熬不動夜後,收入可能還不如年輕時候,自然這樣的工作難以養家糊口。
在工廠中工作過一段時間,你就會發現,流水線作業短時間還能接受,時間一長人就會越來越麻木,頭腦會慢慢的變遲鈍,這就是常說的人變廢了。
另外,長時間在這種環境中,精神更容易疲勞,很多在工廠上班的人可能比辦公司上班族還累。大家知道上學時,各們課程是輪流交替進行的,這樣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讓你放鬆大腦,提高效率。而工廠做的事情一成不變,你就會覺得很枯燥,精神上感覺在受折磨,長時間下去人會變得精神恍惚,容易得神經衰弱。
另外,很多工廠規矩多,工作環境差,學不到東西不說,沒准還要得一身病。所以有志向的年輕人,不要輕易進工廠,這並非是你最好的選擇。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不願意進工廠,很多時候進工廠都是迫不得已的,甚至還有人開玩笑說進電子廠就是為了找個老婆。工廠對學歷沒有任務要交,工作內容也是一看就會的哪種,年輕人在工廠呆久的話真的會廢了。
工廠最大的特點就是工作內容超級簡單,完全不用腦子一看就會,所以在工廠做的再久也不過是浪費時間,學不到任何的東西。
工廠每天都是車間、食堂、宿舍三點一線的生活,工廠不需要人思考,只需要機器式的幹活就好,一眼就能看穿十年的發展,看看身邊哪些做了十幾年的老員工,就可以看到自己的未來
工廠沒有發展的空間,薪資自然也就沒有任何上升的空間,而且大部分工廠的薪資結構都是計件的模式,也就是多干多得,少干少得。人到了40歲以後身體的各項機能都會下降,速度慢下來自然也就會影響薪資,幹了十幾年薪資沒有上升,反而下降了。
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工廠有個特點就是工資不高也不少,反正就剛好夠花,工作也不用動腦,慢慢的年輕人就會失去奮斗的心,反正身邊大家都一樣,隨波逐流也就這樣。
工廠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加班時間特別長,大部分工廠都是兩班倒,每天上班時間12個小時, 回到宿命根本沒有心情,也沒有時間再去學習別的東西,年輕人進工廠完全就是浪費自己的青春。
一個人進工廠,是成就了還是毀掉了,要看進去的人本身。
1、如果你有能力選擇,就不要進工廠。工廠生活單調、環境工業化、人際大眾化、發展局限化、思維單純化,這里學到的東西,離開了這個地方,可能就沒有用武之地。
2、如果你沒有能力選擇,請進工廠。學歷沒有優勢、技能沒有專長,找工作沒有方向,能做的工作也不穩定,收入沒有保障,一家人要養活,那就進工廠,吃住規律,遇到好點的工廠,福利也不錯,只要自己每天按時上班,一年也能存到一些。
3、不要一味的說工廠不好,那些沒有更好的選擇的人,進了工廠,努力、上進,從員工做到主管,各方面待遇和收入都不錯,在工廠找到伴侶,結婚生子,贍養父母、供子女上大學的,大有人在,是工廠成就了他們。而那些自身條件比較好、卻比較懶撒、不求上進的人,進入工廠,本該在 社會 上有所成就的人,卻選擇了在這里虛度光陰,正式在這里毀了自己!
這就是工廠,有工廠的地方就有人,沒有人強迫他們進去,都是各自選擇的結果。
老同學小Y最近在微信上找我吐槽。說自己的工作薪資不滿意,公司還要給自己降薪,想要跳槽吧,其他公司沒有給他開高價的。
之前小Y在工作將近1年的時候,發現有一個很好的跳槽機會,跳槽後漲薪了20%。
後來工作滿2年的時候,小Y又跳槽了一次,漲薪了30%。
等到小Y工作滿3年的時候,非常尷尬的是,小Y跳不動了。
小Y陷入的就是大部分職場人都會犯的職場短視。
進廠的生活就是宿舍—車間—食堂三點一線。為了提高產能效益,機器是不停地運轉的,所以工廠絕大多數都是要上晚班的,休息是輪休,每天上12個小時班,除開上班的時間,另外12個小時就是 娛樂 、睡覺的時間了。
一,在工廠上班,時間的問題。時間太長,晚班還要熬夜,長期下來,身體吃不消,特別對於女性來說,容易催老。在產線,上廁所要打報告,回來還要領導確認,上廁所的頻率太多,領導還要找去談話。年輕人可以在工廠來歷練歷練,沒有打算在工廠長干就免了。不到不得已,進廠不是一個明智之舉。
二,發展的問題。在工廠時學不到東西的,除非從這個廠里出去還是進廠,倒還是有點用處。因為在工廠里,老闆要的事產能,除了吃飯,上廁所,一直都是在幹活,根本沒有時間學習其他的東西。再一個,工廠的員工學歷普片都偏低,技術部門還好,能夠學到一點技術,產線就只能靠手腳麻利取勝了。
三,工廠的環境。在工廠上班,如果是辦公室還好,其他的工作環境就差了。工廠排放的廢氣,污水混合的味道,有的能讓人聞到就吐。在產線工作,一天手腳不能停,只是身體累一些,環境還好,有的去操機,一天只能站著,一個人操作幾台機器,一天下來,人能到頭就睡。
四,工廠的規矩太多。工廠就跟學校差不多,只是在學校是我們給人家錢,工廠時人家給我們錢。在一些電子廠,為了防止產品信息外漏,進出車間不僅不能帶手機,還要過安檢門,手探之類的,防止夾帶產品或者產品信息。不習慣被人約束的,是不會適應的。
五,薪資。在工廠上班,就是靠計件,加班算工資。遇到工廠效益不好,沒有班加,工資不高,自己就想走人了。走了怎麼辦,在廠里沒學到東西,還是只能另外再找一個廠。這樣年復一年的,人生很沒有意思。
年輕人還是應該出去闖一闖,看一看,學不到技術,豐富人生閱歷也好,不要20出頭就進廠過一眼望到頭的生活。
這種因果關系的論斷,不能說不對,但是太過於片面。所謂進工廠毀了年輕人,只是因為給到大家的個別印象如此。然後用個別代替了全部。實際上真實情況不盡然。
從我們的大眾觀點來看,進工廠的人大多數沒有很高的文憑,不具備很多的技能。為了生存,沒辦法才去的工廠。
如果按照這種說法來講的話,那麼工廠里的每一個人,是不是都是低學歷,無技能的呢?很顯然並不是。
工廠裡面也有高技能高學歷人才。進工廠本身就是他們職業發展的一個方向,和是否被毀掉沒有必然的聯系。
很多大型公司尤其是製造型或傳統企業,本身都有工廠,比如 汽車 行業、家電行業、服裝行業等等。裡面的人才非常的多。
只有那些本身不具備能力的人才被淘汰掉了。我們不能把這種局部現象,用來代替全部。
即便是低學歷、低技能的人進工廠,也不一定就被毀了。有人特別喜歡鑽研技術,反而在工廠裡面提升了自我技能知識。甚至因此申請到了某些專利。這些對個人來說都是一種成長。
那些什麼都沒學到的,最終被工廠淘汰,也被 社會 淘汰掉的人,才是真的被毀掉了。
所以我們看到被毀掉的原因,主要在於個人是否有所成長。有所成長就一定有出路。無論是繼續做下去,還是出來重新找工作。
所以一個以為自己低學歷低技能,進了工廠就沒有發展前景的人,必然會被毀掉。只有那些對自己將來抱有希望的人,才會在逆境中依舊勇往直前。他們的未來之路不說特別得好,至少不會差。
毀掉一個人在於自我放棄。這一點和環境沒有必然的關系。
退一步說,不是每一個人進工廠都會做一輩子。很多人只是迫於當下的窘境而做出的理性選擇。也就是填飽肚子才是最關鍵的人,只有先活下來才能去考慮其他的問題。
在這種有主動權的選擇下,當他找到新的機會,就會有新的發展。
我之前有個朋友,初中畢業就進了電子廠,在生產線上安裝零件。做了兩三年之後,他對這個行業比較熟悉了,找了幾個志趣相投的人合開了一個相關的批發店鋪,現在生意做得很好,比某些讀書出來的人生活還要精彩。
他這種例子不能說是咸魚翻身,但確實是一種逆襲。人生的逆襲在於自己的把握。你想放縱自己可以找到理由,你想為自己拼搏一把,也可以找到理由,關鍵就看你怎麼做。
所以進廠會毀了某些人,但對某些人來說卻不盡然。被毀掉的那些人實際上是被自己毀掉的。在本就思維較為局限的地方,沒有特意去做自我提升,結果可想而知。所以,這個鍋工廠不背。
② 現在做模具行業風險大不大,中國模具市場行業前景怎麼樣
模具行業風險不容忽視 「模具製造是製造業的根基,在電子、汽車、電機、電器、儀器、儀表、家電、通訊產品中,六到八成的零件都要依靠模具成型。中國模具市場容量已達800億元人民幣左右。「十一五」期間,中國模具業市場份額將達1200億元。雖然目前的模具產業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但是模具產業受外資壟斷擠壓產業利潤空間以及內資企業自身存在的種種問題等困擾,產業投資風險陡然上升。」
一、外資企業正加緊蠶食模具市場
外資在中國開店設廠,看中的是中國低廉的勞動成本和便宜的鋼材,而核心技術是他們牢牢掌控的秘密。先進的技術和資金實力,再加上中國的勞動力和便宜的原材料,使其在市場的競爭優勢陡升,而中資企業卻加大了提升檔次的難度。
「十五」期間,我國的模具業得到快速增長,年均增速達20%。2005年中國模具行業模具銷售額610億元,比上年增長25%,加上20多億美元的進口份額,中國模具市場容量已達800億元人民幣左右。專家預測,「十一五」期間,中國模具業市場份額將達1200億元。
近年來,國際模具製造巨頭在中國投資設廠的新一輪擴張,正如火如荼。德國海拉吉林落戶;日本豐田模具天津設廠;芬蘭貝爾羅斯公司投資興建的深圳模具製造廠不久前正式投產,專為電信、保健、電子、汽車等行業提供高檔模具產品……
外資大量獨資進入,對提高我國自身的模具水平無任何幫助。外資企業擁有先進的技術和資金實力,再利用中國的勞動力和便宜的原材料,競爭優勢不言自明,其一直佔領的高端模具市場中國企業更加無法進入,也就是說中資企業沒有機會提升檔次。中資企業最怕的是自身實力尚未增強,外資企業已對中國模具市場完成壟斷。
目前,我國模具業規模僅次於日本和美國,但大多集中在中低檔領域,技術水平和附加值偏低。據中國模具工業協會提供的數據,我國製造業急需的精密、復雜沖壓模具和塑料模具、轎車覆蓋件模具、電子接插件等電子產品模具等,仍然大量依靠進口,模具產品的進出口逆差超過10多億美元。
二、內資企業隱憂重重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目前共有生產模具的廠點約2萬多家,其中一半以上是自產自用的。同時,絕大部分都是小型企業,近年來,模具行業結構調整和體制改革步伐加快,但設計製造水平在總體上要比工業發達國家落後許多。主要表現在:
1、行業創新能力薄弱
模具行業是技術密集、資金密集的產業,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技術的發展,能掌握和運用新技術的人才異常短缺。高級模具鉗工及企業管理人才也非常緊缺。由於模具企業效益欠佳及對科研開發和技術攻關不夠重視,因而總體來看模具行業在科研開發和技術攻關方面投入太少。民營企業貸款困難也影響許多企業的技術改造,致使科技進步的步伐不大,進步不快。
2、行業整體效率低下
雖然國內許多企業採用了先進的加工設備,但總的來看裝備水平仍比國外企業落後許多,特別是設備數控化率和CAD/CAM應用覆蓋率要比國外企業低得多。由於體制和資金等方面原因,引進設備不配套、設備與附配件不配套現象十分普遍,設備利用率低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較好的解決。
裝備水平低,帶來我國模具企業鉗工比例過高等問題。
3、專業化、標准化、商品化的程度低、協作差模具標准化水平低,標准件使用覆蓋率低也對模具質量、成本有較大影響。特別是對模具製造周期有很大影響。
4、模具材料及模具相關技術落後
模具材料性能、質量和品種往往會影響模具質量、壽命及成本,國產模具鋼與國外進口鋼相比有較大差距。塑料、板材、設備等性能差,也直接影響模具水平的提高。
三、外部環境分析
外資企業因為核心技術不願外流,都不選擇合資。「外資企業進入一般有兩種模式:一是與其配套的企業(即客戶)一起進入,其特點是專業為單一客戶服務,模具品種同樣單一;二是自己進入中國。外資模具公司投資中國,其目的是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便宜的鋼材,賺取更多利潤。
業內人士介紹,在國外企業中,模具車間是「秘方車間」,外人是不能隨便靠近的。在中國設廠,外資既有資金,又有自主技術,並不需要和中國企業合資。他們只是為了降低人工成本。而且,他們把設計依然放在國外,通過網路傳到他們在中國的企業。
③ 我想開個模具廠,但是現在沒有固定的業務。請問一是先開起廠慢慢的接單正確,還是慢慢的等到有業務才開廠。
官方的說法當然應該先租賃場地,注冊公司,租購設備,然後開廠接單做生意。
但如果你手頭沒有現成的業務的話,這么做風險就很大了。首先模具製造行業在國內是非常成熟的,從規模化的大型企業到家庭作坊式的中小企業,各個地方都不缺。所以你如果以什麼資源都沒有的身份進入,想要存活是非常困難的。而在這種環境下,你如果還選擇正規的方法,那必然會造成更大的損失。
如果你手頭有一定的業務,但還沒到可以維持你自己的模具廠生存的量,那建議你接下業務轉包給一些作坊,吃個差價甚至只吃回扣都成,主要目的是把業務渠道先建立起來,為將來自己接更大的單子做准備。但你自身一定要起到監督責任,給人保質保量的完成。
如果你手頭的業務量很足,那建議還是走正規渠道,按部就班的來,一是自身風險小,二是有利於你進一步擴張業務,三是可以在保質保量的前提下更進一步的剝取利潤。
另外,也跟你所處的地方有關,一些邊遠點的地方,其實很多民營工廠都是帶有不規范經營的性質的,不鼓勵這種做法,但確實是很多地方政府本身的管理能力就很有限,根本無法滿足企業正規發展的需求,所以才造成了一些矛盾。在這類地方,完全可以復制其他工廠的做法,不違法就行。
④ 模具廠和機械廠有什麼區別,廠內分別是做什麼的能舉幾個例子嗎謝謝了~
模具廠主要是生產模具,其廠內分工藝一般要有:熔煉設備、鑄造設備、機加工設備、還有一些必要的檢測設備等。
機械廠根據生產的產品方向不同,有的也會有上述設備,有的就沒有,主要的區別是機械廠廠生產的成品,主要是一些機械設備等,而模具廠的產品顧名思義就是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