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模具高分求助。
1. 定位環:將模具正確的定位在射出機板上,同時使模具堅澆道對准射出機的噴嘴。
2.注口襯套:塑膠進入模具內部的通道。
3.上固定板:使母模部分可以固定在成型機上。
4.母模板:在模具的固定側。
5.母模仁:為便於塑件成型而鑲配於母模板內的模仁。
6.定位塊上:裝在母模板上,以利用母模板與公模板定位裝置,與定位塊下配合使用。
7.拔塊:拔動滑塊退位及強制壓迫滑面裝置。
8.壓板:組成滑塊槽的裝置。
9.導柱:公母模板導向及定位裝置。
10.滑塊:為處理成品之倒勾而設立的滑動裝置。
11.成品:母模仁與公模仁合模而產生的塑件。
12.回定銷:用於頂出板定位之用。
13.定位塊下:裝在公模板上,以利於母模板與公模板定位裝置,與定位塊上配合使用。
14.斜槽:使成品形成倒勾,易脫離。
15.模腳:用來控制頂針與斜銷的行程。
16.下固定板:使公模部分可以固定在成型機上。
17.公模仁:為便於塑件成型的鑲配於公模板內的模仁。
18.公模板:模具的可動側,通常設計成使產品容易頂出。
19.上頂出板:對頂什及堅澆道控制起回位作用。
20.下頂出板:對頂針及澆道拉料起定位作用。
21.支撐柱:位於承板之後,作為補強承板,防止變形用。
一些部件的作用:
1.定位環:架模時使模具引料接頭與機台噴嘴對正之工具。
2.機器噴嘴與模具主流道相連接之零件。
3.母模板:承載母模心之板塊。
4.母模輔助板:輔助母模心之板塊。
5.導柱:與母模配合定位之零件。
6.導套:與公模導術相配,使公母模對正之零件。
7.公模板:承載公模心之板塊。
8.公模輔助板:輔助公模固定公模心之板塊。
9.公模支承板:支承公模板與底板,使兩者之間有空間讓頂出板活
動。
10.公模底板:使公模固在機台上,與公模形成整體之板塊。
11.頂針:使產品脫模之零件。
12.公母模心:成形面之零件。
13.頂出定位鎖:項出析後移動歸位銷。
14.彈簧:使頂出板或模板復位。
15.頂出板:分上下頂出板、固定頂針、受力時推動頂針前進。
❷ 小弟跪求一個UG模具設計的整套流程,不論是塑膠模、注塑模、鋼模都可以。希望盡可能的詳細
模具設計流程
一. 塑料製品圖及實樣的分析和消化。
1.製品的幾何形狀;
2.製品的尺寸,公差及設計基準;
3.製品的技術要求(即技術條件);
4.製品的外觀要求;
二.注射機型號的確定。
三.型腔數量的確定及型腔的排列,如:
1. 製品的重量與注射機的注射量。
2. 製品的精度。
3. 製品有無側抽芯及其處理方法,等。
四.模具鋼材的選用。
五.分型面的確定。
1.不影響製品的外觀要求。
2.有利於保證製品的精度。
3.有利於模具的加工,特別是型腔的加工。
六. 向分型與抽芯機構的確定。
七. 模架的確定和標准件的選用。
八. 澆注系統的設計。
九. 排氣系統的設計。
十. 冷卻系統的設計。
十一. 頂針系統的設計。
十二. 導向裝置的設計。
十三. 模具主要零件圖的繪制。
十四. 設計圖紙的校對。
十五. 設計圖紙的會簽。
模具設計步驟
--------------------------------------------------------------------------------
一、接受任務書
成型塑料製件的任務書通常由製件設計者提出,其內容如下:
⑴經過審簽的正規制製件圖紙,並註明採用塑料的牌號、透明度等。
⑵塑料製件說明書或技術要求。
⑶ 生產產量。
⑷塑料製件樣品。
通常模具設計任務書由塑料製件工藝員根據成型塑料製件的任務書提出,模具設計人員以成型塑料製件任務書、模具設計任務書為依據來設計模具。
二、收集、分析、消化原始資料
收集整理有關製件設計、成型工藝、成型設備、機械加工及特殊加工資料,以備設計模具時使用。
⑴消化塑料製件圖,了解製件的用途,分析塑料製件的工藝性,尺寸精度等技術要求。例如塑料製件在外表形狀、顏色透明度、使用性能方面的要求是什麼,塑件的幾何結構、斜度、嵌件等情況是否合理,熔接痕、縮孔等成型缺陷的允許程度,有無塗裝、電鍍、膠接、鑽孔等後加工。選擇塑料製件尺寸精度最高的尺寸進行分析,看看估計成型公差是否低於塑料製件的公差,能否成型出合乎要求的塑料製件來。此外,還要了解塑料的塑化及成型工藝參數。
⑵消化工藝資料,分析工藝任務書所提出的成型方法、設備型號、材料規格、模具結構類型等要求是否恰當,能否落實。
成型材料應當滿足塑料製件的強度要求,具有好的流動性、均勻性和各向同性、熱穩定性。根據塑料製件的用途,成型材料應滿足染色、鍍金屬的條件、裝飾性能、必要的彈性和塑性、透明性或者相反的反射性能、膠接性或者焊接性等要求。
三、確定成型方法
採用直壓法、鑄壓法還是注射法。
四、選擇成型設備
根據成型設備的種類來進行模具,因此必須熟知各種成型設備的性能、規格、特點。例如對於注射機來說,在規格方面應當了解以下內容:注射容量、鎖模壓力、注射壓力、模具安裝尺寸、頂出裝置及尺寸、噴嘴孔直徑及噴嘴球面半徑、澆口套定位圈尺寸、模具最大厚度和最小厚度、模板行程等,具體見相關參數。
要初步估計模具外形尺寸,判斷模具能否在所選的注射機上安裝和使用。
五、具體結構方案:
⑴確定模具類型
如壓制模(敞開式、半閉合式、閉合式)、鑄壓模、注射模等。
⑵確定模具類型的主要結構
選擇理想的模具結構在於確定必需的成型設備,理想的型腔數,在絕對可靠的條件下能使模具本身的工作滿足該塑料製件的工藝技術和生產經濟的要求。對塑料製件的工藝技術要求是要保證塑料製件的幾何形狀,表面光潔度和尺寸精度。生產經濟要求是要使塑料製件的成本低,生產效率高,模具能連續地工作,使用壽命長,節省勞動力。
影響模具結構及模具個別系統的因素很多,很復雜:
①型腔布置。根據塑件的幾何結構特點、尺寸精度要求、批量大小、模具製造難易、模具成本等確定型腔數量及其排列方式。
對於注射模來說,塑料製件精度為3級和3a級,重量為5克,採用硬化澆注系統,型腔數取4-6個;塑料製件為一般精度(4-5級),成型材料為局部結晶材料,型腔數可取 16-20個;塑料製件重量為12-16克,型腔數取8-12個;而重量為50-100克的塑料製件,型腔數取4-8個。對於無定型的塑料製件建議型腔數為24-48個,16-32個和6-10個。當再繼續增加塑料製件重量時,就很少採用多腔模具。7-9級精度的塑料製件,最多型腔數較之指出的4-5 級精度的塑料增多至50%。
②確定分型面。分型面的位置要有利於模具加工,排氣、脫模及成型操作,塑料製件的表面質量等。
③確定澆注系統(主澆道、分澆道及澆口的形狀、位置、大小)和排氣系統(排氣的方法、排氣槽位置、大小)。
④選擇頂出方式(頂桿、頂管、推板、組合式頂出),決定側凹處理方法、抽芯方式。
⑤決定冷卻、加熱方式及加熱冷卻溝槽的形狀、位置、加熱元件的安裝部位。
⑥根據模具材料、強度計算或者經驗數據,確定模具零件厚度及外形尺寸,外形結構及所有連接、定位、導向件位置。
⑦確定主要成型零件,結構件的結構形式。
⑧考慮模具各部分的強度,計算成型零件工作尺寸。
以上這些問題如果解決了,模具的結構形式自然就解決了。這時,就應該著手繪制模具結構草圖,為正式繪圖作好准備。
⑨繪制模具圖
要求按照國家制圖標准繪制,但是也要求結合本廠標准和國家未規定的工廠習慣畫法。
在畫模具總裝圖之前,應繪制工序圖,並要符合製件圖和工藝資料的要求。由下道工序保證的尺寸,應在圖上標寫註明"工藝尺寸"字樣。如果成型後除了修理毛刺之外,再不進行其他機械加工,那麼工序圖就與製件圖完全相同。
在工序圖下面最好標出製件編號、名稱、材料、材料收縮率、繪圖比例等。通常就把工序圖畫在模具總裝圖上。
A、繪制總裝結構圖
繪制總裝圖盡量採用1:1的比例,先由型腔開始繪制,主視圖與其它視圖同時畫出。
模具總裝圖應包括以下內容:
①模具成型部分結構
②澆注系統、排氣系統的結構形式。
③分型面及分模取件方式。
④外形結構及所有連接件,定位、導向件的位置。
⑤標注型腔高度尺寸(不強求,根據需要)及模具總體尺寸。
⑥輔助工具(取件卸模工具,校正工具等)。
⑦按順序將全部零件序號編出,並且填寫明細表。
⑧標注技術要求和使用說明。
B、模具總裝圖的技術要求內容:
①對於模具某些系統的性能要求。例如對頂出系統、滑塊抽芯結構的裝配要求。
②對模具裝配工藝的要求。例如模具裝配後分型面的貼合面的貼合間隙應不大於0.05mm模具上、 下面的平行度要求,並指出由裝配決定的尺寸和對該尺寸的要求。
③模具使用,裝拆方法。
④防氧化處理、模具編號、刻字、標記、油封、保管等要求。
⑤有關試模及檢驗方面的要求。
C、繪制全部零件圖
由模具總裝圖拆畫零件圖的順序應為:先內後外,先復雜後簡單,先成型零件,後結構零件。
①圖形要求:一定要按比例畫,允許放大或縮小。視圖選擇合理,投影正確,布置得當。為了使加工專利號易看懂、便於裝配,圖形盡可能與總裝圖一致,圖形要清晰。
②標注尺寸要求統一、集中、有序、完整。標注尺寸的順序為:先標主要零件尺寸和出模斜度,再標注配合尺寸,然後標注全部尺寸。在非主要零件圖上先標注配合尺寸,後標注全部尺寸。
③表面粗糙度。把應用最多的一種粗糙度標於圖紙右上角,如標注"其餘3.2。 "其它粗糙度符號在零件各表面分別標出。
④其它內容,例如零件名稱、模具圖號、材料牌號、熱處理和硬度要求,表面處理、圖形比例、自由尺寸的加工精度、技術說明等都要正確填寫。
D、校對、審圖、描圖、送曬
自我校對的內容是:
①模具及其零件與塑件圖紙的關系,模具及模具零件的材質、硬度、尺寸精度,結構等是否符合塑件圖紙的要求。
②塑料製件方面
塑料料流的流動、縮孔、熔接痕、裂口,脫模斜度等是否影響塑料製件的使用性能、尺寸精度、表面質量等方面的要求。圖案設計有無不足,加工是否簡單,成型材料的收縮率選用是否正確。
③成型設備方面
注射量、注射壓力、鎖模力夠不夠,模具的安裝、塑料製件的南芯、脫模有無問題,注射機的噴嘴與嘵口套是否正確地接觸。
④模具結構方面
a.分型面位置及精加工精度是否滿足需要,會不會發生溢料,開模後是否能保證塑料製件留在有頂出裝置的模具一邊。
b.脫模方式是否正確,推管桿、推管的大小、位置、數量是否合適,推板會不會被型芯卡住,會不會造成擦傷成型零件。
c.模具溫度調節方面。加熱器的功率、數量;冷卻介質的流動線路位置、大小、數量是否合適。
d.處理塑料製件制側凹的方法,脫側凹的機構是否恰當,例如斜導柱抽芯機構中的滑塊與推桿是否相互干擾。
e.澆注、排氣系統的位置,大小是否恰當。
f.設計圖紙
g.裝配圖上各模具零件安置部位是否恰當,表示得是否清楚,有無遺漏
h.零件圖上的零件編號、名稱,製作數量、零件內制還是外購的,是標准件還是非標准件,零件配合處理精度、成型塑料製件高精度尺寸處的修正加工及餘量,模具零件的材料、熱處理、表面處理、表面精加工程度是否標記、敘述清楚。
⑤零件主要零件、成型零件工作尺寸及配合尺寸。尺寸數字應正確無誤,不要使生產者換算。
⑥檢查全部零件圖及總裝圖的視圖位置,投影是否正確,畫法是否符合制圖國標,有無遺漏尺寸。
⑦校核加工性能:(所有零件的幾何結構、視圖畫法、尺寸標'等是否有利於加工)
⑧復算輔助工具的主要工作尺寸
專業校對原則上按設計者自我校對項目進行;但是要側重於結構原理、工藝性能及操作安全方面。描圖時要先消化圖形,按國標要求描繪,填寫全部尺寸及技術要求。描後自校並且簽字。把描好的底圖交設計者校對簽字,習慣做法是由工具製造單位有關技術人員審查,會簽、檢查製造工藝性,然後才可送曬。
⑨編寫製造工藝卡片
由工具製造單位技術人員編寫製造工藝卡片,並且為加工製造做好准備。在模具零件的製造過程中要加強檢驗,把檢驗的重點放在尺寸精度上。模具組裝完成後,由檢驗員根據模具檢驗表進行檢驗,主要的是檢驗模具零件的性能情況是否良好,只有這樣才能俚語模具的製造質量。
⑶試模及修模
雖然是在選定成型材料、成型設備時,在預想的工藝條件下進行模具設計,但是人們的認識往往是不完善的,因此必須在模具加工完成以後,進行試模試驗,看成型的製件質量如何。發現總是以後,進行排除錯誤性的修模。
塑件出現不良現象的種類居多,原因也很復雜,有模具方面的原因,也有工藝條件方面的原因,二者往往交只在一起。在修模前,應當根據塑件出現的不良現象的實際情況,進行細致地分析研究,找出造成塑件缺陷的原因後提出補救方法。因為成型條件容易改變,所以一般的做法是先變更成型條件,當變更成型條件不能解決問題時,才考慮修理模具。
修理模具更應慎重,沒有十分把握不可輕舉妄動。其原因是一旦變更了模具條件,就不能再作大的改造和恢復原狀。
六、整理資料進行歸檔
模具經試驗後,若暫不使用,則應該完全擦除脫模渣滓、灰塵、油污等,塗上黃油或其他防銹油或防銹劑,關到保管場所保管。
把設計模具開始到模具加工成功,檢驗合格為止,在此期間所產生的技術資料,例如任務書、製件圖、技術說明書、模具總裝圖、模具零件圖、底圖、模具設計說明書、檢驗記錄表、試模修模記錄等,按規定加以系統整理、裝訂、編號進行歸檔。這樣做似乎很麻煩,但是對以後修理模具,設計新的模具都是很有用處的。
❸ UG壓鑄上模渣包起什麼作用
壓鑄中的渣包是入在進水道處,用來過渡一個鑄液中的氧化渣之類的版。可有效提高成品質權量。
壓鑄中的渣包的作用:
1、容納最先進入型腔的冷金屬液和混入其中的氣體與氧化夾雜。
2、與澆注系統一起控制金屬液充填的流動狀態,防止局部產生渦流。
3、作為熱源的一部分,改善模具型腔溫度場的分布,減少鑄件流痕、冷隔和澆不足的現象。
4、作為壓鑄件脫模時推桿推出的位置。
5、在動模上設置溢流槽,增大壓鑄件對動模的包緊力,使開模時壓鑄件能留在動模,便於退出機構脫模。
6、對於真空壓鑄和定向抽氣壓鑄,常作為引出氣體的起始點。
7、溢流槽還可作為壓鑄件存放、運輸、加工時的支承、吊掛、裝夾或定位的附件部分。
❹ 誰有詳細的模具圖紙中專業術語中英解析{比如,ST=STOP PIN 垃圾釘的意思}
簡寫取單詞頭個字母
top plate上托板(頂板)
top block上墊腳
punch set上模座
punch pad上墊板
punch holder上夾板
stripper pad脫料背板
up stripper上脫料板
male die公模(凸模)
feature die公母模
female die母模(凹模)
upper plate上模板
lower plate下模板
die pad下墊板
die holder下夾板
die set下模座
bottom block下墊腳
bottom plate下托板(底板)
stripping plate內外打(脫料板)
outer stripper外脫料板
inner stripper內脫料板
lower stripper下脫料板
inner guiding post內導柱
inner hexagon screw內六角螺釘
dowel pin固定銷
coil spring彈簧
lifter pin頂料銷
eq-height sleeves=spool等高套筒
pin銷
lifter guide pin浮升導料銷
guide pin導正銷
wire spring圓線彈簧
outer guiding post外導柱
stop screw止付螺絲
located pin定位銷
outer bush外導套
punch沖頭
insert入塊(嵌入件)
deburring punch壓毛邊沖子
groove punch壓線沖子
baffle plate擋塊
located block定位塊
supporting block for location定位支承塊
guide plate定位板
sliding block滑塊
sliding dowel block滑塊固定塊
active plate活動板
lower sliding plate下滑塊板
upper holder block上壓塊
bushing bolck襯套
cover plate蓋板
guide pad導料塊
頂針板:ejector retainner plate
托板:support plate
螺絲: screw
管釘:dowel pin
開模槽:ply bar scot 撐頭: support pillar
唧嘴: sprue bushing
擋板:stop plate
定位圈:locating ring
鎖扣:latch
扣雞:parting lock set
推桿:push bar
栓打螺絲:S.H.S.B
頂板:eracuretun
活動臂:lever arm
分流錐:spure sperader
水口司:bush
垃圾釘:stop pin
隔片:buffle
彈弓柱:spring rod
彈弓:die spring
中托司:ejector guide bush
中托邊:ejector guide pin
鑲針:pin
銷子:dowel pin
波子彈弓:ball catch
喉塞: pipe plug
鎖模塊:lock plate
斜頂:angle from pin
斜頂桿:angle ejector rod
尼龍拉勾:parting locks
活動臂:lever arm
復位鍵、提前回桿:early return bar
氣閥:valves
斜導邊:angle pin
頂針:ejector pin
司筒:ejector sleeve
司筒針:ejector pin
推板:stripper plate
縮呵:movable core,return core core puller
扣機(尼龍拉勾):nylon latch lock
斜頂:lifter
模胚(架): mold base
上內模:cavity insert
下內模:core insert
行位(滑塊): slide
鑲件:insert
壓座/斜雞:wedge
公差:tolorance
銅公(電極):copper electrod
❺ 求一份模具設計的開題報告
對膠件表面不允許有頂針痕跡(如
透明膠件),且表面有較高要求的膠件,
可利用膠件整個表面採用推塊頂出,如
圖8.4.1所示。
8.4.1 機構要點
推塊脫模要點:
(1)推塊應有較高的硬度和較小的表面粗糙度;選用材料應與呵鑲件有一定的硬度
差(一般在HRC5度以上);推塊需滲氮處理(除不銹鋼不宜滲氮外)。
(2)推塊與呵鑲件的配合間隙以不溢料為准,
並要求滑動靈活;推塊滑動側面開設潤滑槽。
(3)推塊與呵鑲件配合側面應成錐面,不宜
採用直身面配合。
(4)推塊錐面結構應滿足如圖8.4.2 所示;
頂出距離(H1)大於膠件頂出高度,同時小於推
塊高度的一半以上。
(5)推塊推出應保證穩定,對較大推塊須設置兩個以上的推桿。升高模溫,一般採用在冷卻水道中通入熱水、熱油(熱水機加熱)來實現。當模溫要求較高時,為防止熱傳導對熱量的損失,模具
(3)較小的高、長型芯冷卻。圖10.2.8採用斜向交叉冷卻水道;10.2.9採用套管形式的冷卻水道。
雙色/雙料產品成形過程為(以注入膠料1、膠料2 兩
種膠料為例):(1) 先注入膠料1;(2) 開模後頂出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