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塑膠模具有哪些進膠方式
塑膠模具的進膠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 潛澆口進膠
這種進膠方式適用於需要精確控制膠量的場合。潛澆口通常設在模具的側面或底部,塑膠原料通過潛澆口進入模具,能夠確保精準的注射位置和注射量。由於潛澆口具有較好的隱蔽性,其成型產品外觀較為美觀。
2. 直面進膠
這種方式是最直接和常見的進膠方式。在模具的相應位置設置進料口,塑膠原料直接注入該口,然後分布到整個模具型腔。這種方式的優點是結構簡單,易於實現自動化生產。但需要注意進料點的選擇和平衡,避免產品出現缺陷。
3. 多點進膠
在某些復雜的產品或需要均勻填充的場合,會採用多點進膠的方式。塑膠原料通過多個小澆口同時進入模具,確保原料在型腔內的均勻分布,提高產品的成型質量。這種方式對工藝參數的控制要求較高,需要精確調整各點進膠的流量和壓力。
4. 薄膜進膠
薄膜進膠主要用於高要求的精密產品。塑膠原料通過狹窄的縫隙進入模具,形成薄膜狀的流料,這種方式能夠減少產品的內部應力,提高產品的尺寸精度和表面質量。這種進膠方式需要特殊的設備和工藝參數配合。
以上幾種進膠方式在塑膠模具中都有廣泛的應用,具體選擇哪種方式需要根據產品的結構、工藝要求以及設備的實際情況來確定。不同的進膠方式會對產品的成型質量、生產效率以及生產成本產生影響,因此在實際應用中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進行選擇。
㈡ 一個正常的塑膠模具有多重
模具在已經定型的情況下,基本上克重也固定了。重量為體積*密度。只有材料密度影響最大。所謂大注塑壓力對於克重影響一般不會超過5%,要問那些因素,注塑所有因素都會。
注塑壓力,注塑速度,保壓壓力,保壓時間,溶膠溫度,背壓,切換位置等,或多或少的影響,但是影響沒有材料和產品體積影響的大。
一般在生產過程中會讓你調整克重,這個調整克重其實就是填充內腔。但是這種填充知識很小的填充,擠入膠量很有限。
開模計算數據的時候,帶來的數據可能是100±2g。
到那時你要打到150你覺得可能嗎?
一般前提是擠入量盡量控制住,而不是死命往裡面擠入。
這個對於模具的使用壽命傷害很大的。
在生產過程中出現克重輕微波動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克重不斷增加,你就要考慮是不是射出參數設置不合理導致的。如果不斷減少,那就要看看是不是漏膠了。
模溫對於走膠有影響,但是對克重也是有一定影響的。比較輕微。類似於背壓也是一樣的。
㈢ 塑膠模具加工一般會出現什麼問題
模具局部或整體的溫度過低造成入料困難,應適當提高模溫;模具的型腔的分布不平衡。製件壁厚過薄造成壓力消耗過磊而且充模不力。應增加整個製件或局部的壁厚或可在填充不足處的附近,設置輔助流或澆口解決。模具的流道過小造成壓力損耗;過大時會出現射膠無力;過於粗糙都會造成製件不滿。應適當設置流道的大小,主流道與分流道,澆口之間的過渡或本身的轉彎處應用適當的圓弧過渡。模具的排氣不良。進入型腔的料受到來不及排走的氣體壓力的阻擋而造成充填不滿。可以充分利用螺桿的縫隙排氣或降低鎖模力利用分型面排氣,必要時要開設排氣溝道或氣孔。
㈣ 在塑料注塑填充時遇到一個問題,材料是PBT+PET 表面問題嚴重,詳情看圖片,請高手幫幫忙
這個位置是結合線,注塑的的塑膠在模具中最後填滿的位置。
看你產品這個位置是網格型,在這個位置結合,無法排氣,因此這個位置會缺膠,並且通過注塑參數不好調整。
解決方法:1.模具上更改進膠點位置,讓塑膠最後結合的位置避過這個網格處。在最後結合的地方,開排氣槽。
2.你這個產品看起來比較大,估計有2點或3點進膠。如果進膠點位置不好更改,則增大其中一個靠近網格處的進膠口。
3.通過注塑參數調整。提高模溫、提高填充速度或增加保壓時間等。但此方法不一定可以解決。建議從模具方面調整進膠口。
以上,希望可以解決你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