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模具壺怎麼區別
一、 看身桶。全手工與半手工的區別,就在於是否藉助模具定型。對於低手來說,身桶會不太規則,特別是在反光的角度,會看出凸凹以及稜角,由於人腦對影像的反映滯後,所以看這樣的壺,似乎感覺壺的大小在變化,這就是所謂「全手壺有張力」。此外,由於不熟練,不熟練的工手每個壺都會有些差異,百壺百樣。這並非為工手故意所為,而是其功力有限,做不到完全一樣而已。
二、 看泥片接縫和底與壁的過度角度。半手的成型工藝手法與全手不同,全手是由外往裡受力(拍身筒),半手是由里向外受力(擋坯刮壓),這樣,半手壺的內壁就會平整,底與壁的過度就會圓滑,不會像全手鑲接片那樣留下銳角。全手和半手都需要打泥片圍身桶,但半手壺的泥片接頭在刮壓的過程中會處理掉,雖然燒制時接頭處也可能會留下痕跡(糍泥密度小,燒制時收縮較大,留下痕跡),但這樣的痕跡會凹,而不是凸。而全手的泥片接頭是可以保留下來的(除非接頭處糍泥太多,不得不刮掉一些),燒成後成品在接片處會有明顯的凸出痕跡。需要說明的是,一般壺藝人是在接頭處安裝把子,但也有不在接頭處安裝把子的,這種情況多為身桶內壁或過於粗糙或過於整潔,又沒做記號,按把子的時候找不到接頭處了。
三、 看內壁章。在內壁嵌章,是最流行的全手壺證明方法。因為很多人迷信,所以用這種方法偽裝全手壺,是半手壺最常見的方法。一般來說,印章是印在泥條上的(因為印章的字面是平的),泥條圍起來,印章會變形,身桶弧度越大、印章越深,變形越大。但如果印章的弧度與身桶的弧度一致,就可以在身桶做好後(刮壓完畢),在內壁嵌章了。但這樣的嵌章與泥片上嵌章的效果不同,一是不變形,二是筆畫溝槽直上直下,而在泥條上嵌章,圍身桶後一定是變形明顯,並且筆畫溝槽底下寬,上面窄。
四、 看內壁手寫字。這是目前最有效的全手壺證明方法。但這個方法廣而告之(特別是被廣大的壺藝人們知道),也就沒有效了。因為完全可以身桶做好後,伸手進去寫字。
五、 看壺內口的褶皺。全手壺拍打成型,壺口是擠壓收縮而成,這勢必會形成褶皺。口的外沿褶皺會光坯明針過程中消除,但口的內沿是不會處理的,褶皺痕跡必然會被留下。也有褶皺的作假方法,就是用較粗糙、皺紋較為明顯的衛生紙壓出來。但自然收口的褶皺和衛生紙的褶皺痕跡不同,前者是疏密(挨近口的地方較密)的紋路,後者是平行的紋路。這種方法較為准確,但需要藉助牙醫的小反光鏡觀察。
六、 看作品價格。我相信很多人沒見過模具高仿全手的製作過程。如果你看過,你絕對不會迷信成型方法,因為模具高仿全手的作品,即使絕對的專業人士,憑單個作品,也絕對無法識別。因為內壁經過只壓不掛的方法處理,上下底也是鑲接上片。這時,只能根據作品的價格判斷了。但這也僅僅對高職稱、高價位的作品適用。工藝師(特別是高級工藝師)自己做的全手壺,市場價格不會低於五千,如果你二三千元就能買到,不是高仿就是代工,高仿的可能性要比代工可能性大得多(能做出工藝師級別質量作品的「槍手」,製作工費也不會低)。
七、 對於真正的高手,以上方法都沒用,驗證全手工的方法只有一個:盯著他做!
② 手工紫砂壺與模具紫砂壺區別
具體來講,拿起一把紫砂壺,可以從分量手感上進行分辨。手工壺,上手發沉,上手輕飄的壺多半是灌漿的,因為泥漿灌入模具無法經過捶打(所謂打泥片),不夠密實。
模具壺的表面模形疤痕會比較明顯,手工壺的表面或稜角線會很光滑光潔。
③ 手工紫砂壺與模具紫砂壺的區別
紫砂壺成型目前有兩種基本方式,全手工成型與半手工成型(又叫模具成型)
手工紫砂壺與模具紫砂壺的區別
1、手工制壺,坯體外表形成泥層,內層相對疏鬆,中間砂粒聚集形成泥砂堅骨,使紫砂特有的透氣性能得到很好的保留。經過燒制後,質地收縮不一,泥砂層次不齊, 外表粗粒凸現,使壺表面呈現出溫潤的質感和明快的光澤。壺內壁由於礦物結構疏鬆和砂粒堆積空隙,體現出內透外吸的本性功能,呈現出紫砂特有的性質。而模具 製作的,泥質在均衡性、同一性都受到了很大的破壞,內、外壁缺乏立體性結構分層,燒成後表面失去質感效果,壺壁吸透率跌降至60%以上,紫砂特有的性能所 剩無幾。最突出的表現為:使用久了,往往出現灰暗死板等現象;
2、手工制壺,經反復拍打泥片成形後,在外壁進行削、刮、整的工序,而且每個工序都相當費功夫。而模具製作工夫不在拍打上,基本成形後,為使泥與具吻合,工夫用在內壁上。
辨別手工紫砂壺與模具紫砂壺
1、首先,模具做的紫砂壺內外壁打磨得比較光滑,手工做的壺要在泥凳上細細打磨,做好後內壁里會留下泥凳的木紋。
2、其次,純手工紫砂壺的底和壺壁是分開進行,但紫砂泥卻是同一時間調制的,這種時間差造成壺在經過火燒後,會在壺底形成一圈明顯的鑲嵌痕跡。如果是模具做出來的紫砂壺,在燒出來之後,後底蓋銜接處沒有明顯的痕跡。
3、一般純粹模具做的活,在壺的中間從壺嘴到壺把有一條細細的痕跡,仔細觀察是可以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