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塑料模具兩個產品離多遠
塑料模具兩個產品罩敬御離最少30毫米,最多50毫米以上。塑料模具產品邊物岩緣距模仁邊稿跡緣的距離要按模具大小而定,大模具要50mm以上,小模具為30到50mm,流道位置的產品邊距按推薦值就可以。
㈡ 模具模框和模仁為什麼要設計斜度是方便取出還是什麼
答非所問,模仁外形設計成斜度,是為了方便裝模和拆模,適合大一點的模具,如果是直身角尺模仁,就需要敲進模框,大的模仁敲要很久,時間長了,要修改模具的話,也不方便拆,銹蝕等原因敲個半天沒敲出來,如果間隙放的過大,也影響產品精度,錯位。
稍大的模具模仁一般都採用斜契塊鎖緊,模框尺寸比模仁大幾十絲,模仁直接放進模框,靠對面斜度鎖緊塊鎖緊模仁,這樣是最方便的,後期拆裝也更方便
㈢ ug兩個產品相距多少比較合適 一出二的模具
一.產品到模仁邊的距離:
1.小件的產品,距離為30左右,成品之間的距離是15-20MM。如有鑲呵,則為25左右,成品間有流道的至少15MM。成品之間的距離,當不是平面分型時,注意每個單獨的產品需要8-10MM的封膠位。
2.大件的產品,距離為35-50MM,如一件鋼件出多個小產品,其間的距離應12-15MM左右,成品尺寸在200*150的,離模仁邊不得少於35MM。
2.定模仁大小的時候,特別注意,這只是一個參考值,實際中,得與產品的大小,深度呈比例,加以修正。
二.排位時的注意點:
1.同樣的產品大件時,一模二穴,模仁可以分為二件,為了保證平衡流道,採用沿模心旋轉的方式。加工同樣的二個工件。
2.同樣的產品小件時,一模多穴,得注意EDM移動的方向,盡量的簡單,可以選擇平移的方式。
3.不同的產品一模多穴時,排位時注意,平面分型,膠件大的,盡可能放在中間位置,斜面弧面分型的,有行位斜頂的,盡可能的朝外側,這樣有利於排位緊湊!
三.厚度方面的設計:
1.中小型模具,前模部分在產品的最高點加20-30,需要將產品的深度加以考慮,深度越大,就取大值。後模部分在分型面以下加30-40。如有斜頂,斜頂的裝配面要保證在20左右。如有行位,盡量行位的底部高於模仁的底部10-15,方便有一基準位。
2.大型模具,前模部分在產品的最高點加40-60,後模部分加50-80MM。
3.這些數據,也均為參考值,調用時要靈活修正。
希望這些能幫到你,還有什麼問題可以直接問我
裡面有更多 資料,可以下載,希望能幫到你
鏈接:
提取碼:ifat
㈣ 塑膠模具模仁尺寸如何確定,如何確定偏出產品外形多少當出多個產品時,型腔間的距離取多少比較合適
模仁尺寸的確定,理論上可以由公式獲得(公式我不記得了),但實際上沒幾個去用公式計算的,一般都是經驗值。凹摸高度一般根據實際產品的高度來確定:一般機殼摸凹摸高度要大於型腔深度的2倍,長寬偏出產品外形5-40MM都可以,具體應根據產品的大小,摸具的結構(比如說運水,螺絲孔等等)的需要來確定。型腔間的距離不宜太長(太長注塑時會消耗很多壓力,而且浪費材料),太短的話可能導致型腔局部溫度的相互影響,模具溫度不均勻,使產品出現翹屈、變形等不良現象。一般在保證模具結構的情況下取15-30M左右(也需根據具體產品大小等因素來確定)
㈤ 有誰能告知模具中的毛料到底是什麼
首先要明白一點,抄機械襲加工分為兩個大的 步驟,一:粗加工,然後是:精加工,模具的毛料一般是指模仁或者模胚在粗加工之前的尺寸,如,你需要的模仁尺寸是 300*300*30,為了,給機械加工留出加工餘量,這是你就要向供應商訂購310*310*35的模仁胚料,這里的胚料,就可以看做是毛料
㈥ 塑膠模具設計標准,比如模仁大小.厚度的確定,唧嘴大小,澆口 流道 的選擇...
按照書本上,這些都是要進行數據計算的,而在現實的生產過程中,一般都是根據經驗來做設計的,比如模仁的大小一般根據產品單邊加大25到50左右,厚度要考慮水路、螺絲、強度等,一般在30到50左右,也要看產品的大小相應增大。唧嘴大小一般是標准件,選用合適的就行,澆口根據產品大小來設計,採用先小後大的原則,先根據經驗設計,試模的時候檢驗正確性或者加大,流道一般採用3、4、5、6、8等數據,參照產品的大小來確定。想了解這方面的信息穀歌搜索「南通鼎點」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