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鋼筋錨固,加密問題……
當直錨長度過大時,才會做成彎勾或機械錨固,而彎勾和機械錨固要准守構造詳圖的規定。梁與柱的錨固也不全然是這樣,比如柱頂處,梁錨入柱的長度為1.7lae,所以具體的一些還要看構造詳圖規定。直徑10@200不能表示有加密曲,要直徑10@200/150才能表示有加密區,即非加密區間距200,加密區150,加密區范圍為二至四級抗震大於等於(1.5hb、500),一級抗震大於等於(2hb,500)。
㈡ 鋼筋加密區是如何進行加密的
鋼筋加密就是調整鋼筋間距,沒什麼工藝,按加密間距排鋼筋就好了,加密間距一般圖紙上都有明確。通常意義做法是間距縮小一半。
㈢ 下圖這個加密鋼筋怎麼個加密發,規則是啥
解:二至四級抗震:1.5倍梁高度,即梁端1.35m長度箍筋間距為@100mm;一級抗震:2倍梁高度,即梁端1.80m長度箍筋間距為@100mm。
㈣ 有關鋼筋箍筋加密問題
按照陳教授所講的,
基礎梁
就是直接承受壓力的梁,也就是說直接就是基礎,沒有樁與底板,這才叫基礎梁,基礎梁是沒有加密
箍筋
的,如果說設計有加密,那就是基礎
框架梁
了,定義不同,配筋也就不一樣了,具體請查閱101相關基礎結構圖集
㈤ 鋼筋加密有什麼規則
一、箍筋加密區是對於抗震結構來說的。根據抗震等級的不同,箍筋加密區設置的規定也不同。一般來說,對於鋼筋混凝土框架的柱子的端部和每層梁的兩端都要進行加密。抗震等級為一級時,加密區長度為2倍的梁高和500mm取大值,抗震等級為二~四級時,加密區長度為1.5倍的梁高和500mm取大值。柱子加密區長度應取柱截面長邊尺寸(或圓形截面直徑)、柱凈高的1/6和500中的最大值。但最底層(一層)柱子的根部應取不小於1/3的該層柱凈高。當有剛性地面時,除柱端箍筋加密區外尚應在剛性地面上、下各500mm的高度范圍內加密。
二、加密范圍是按照規范規定來的,沒有具體的計算公式。柱子和梁的加密區箍筋的設置方法為:
1、柱箍筋加密范圍是:
底層柱(底層柱的柱根系指地下室的頂面或無地下室情況的基礎頂面)的柱根加密區長度應取不小於該層柱凈高的1/3,以後的加密區范圍是按柱長邊尺寸(圓柱的直徑)、樓層柱凈高的1/6,及500mm三者數值中的最大者為加密范圍。
2、梁箍筋加密范圍:
加密范圍從柱邊開始,一級抗震等級的框架梁箍筋加密長度為2倍的梁高,二、三、四級抗震等級的框架梁箍筋加密長度為1.5倍的梁高,而且加密區間總長均要滿足大於500mm,如果不滿足大於500mm,按500mm長度進行加密。
3、詳見國家建築標准設計圖集《11G101-1》
4、具體加密高度還應依據結構設計並應滿足規范要求。
㈥ 鋼筋搭接處為什麼箍筋要加密
綁扎搭接是要加密的。參03G101第40頁第2條,以及54頁第7條都有說明,可以看一下的!!
並且該處作用力較多,增加該處的
抗剪能力
㈦ 鋼筋怎麼加密
鋼筋加密主要是增加構件截面的鋼筋面積,使構件該部位的強度與韌性增強內。加密的區域都容是需要考慮局部受力比較集中的地方,如剪力或彎矩集中部位。對工民建結構設計來說,鋼筋加密主要用於結構的抗震設計,在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每層的柱端(加密區長度一般為1/6或1/3柱長)、梁端(加密區長度一般為1.5倍梁高)以及主次梁節點處都需要進行箍筋加密,在鋼筋混凝土樓板設計中,在樓板的四角處也會進行箍筋加密,用於承受荷載應力集中,提高節點的抗震性能。
㈧ 關於鋼筋連接處箍筋的加密!
提個看法,僅供參考。這個圖是第40頁,我是這樣理解的,如接頭在柱的構造加密區,則不論焊接還是搭接,均按加密區要求加密;如是焊接又不在構造加密區,則不需加密。請指正
㈨ 鋼筋綁扎中各種箍筋加密的情況詳細有知道的么
鋼筋綁扎中各種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箍筋需要加密的情況如下:
在框架及有抗震要求的版樑柱中,凡在受拉縱筋綁扎搭權接范圍內的箍筋應加密。
在框架柱中,在底層的基礎頂面及嵌固部位之上的柱凈高度的下1/3內須加密,在除底層下部外,底層上部和以上各層的柱凈高度的1 /6內及不小於500mm的范圍內的箍筋要加密。
框架柱箍筋在穿越各梁板中均要加密。
在梁中,箍筋加密區位於受剪力最大處,在梁端支座里皮50mm處起往梁中間方向算。
在框架梁中,分抗震強度等級一級和二至四級來決定箍筋加密區的范圍,分2倍梁高和1.5倍梁高兩個數值,最小不得小於500mm 。
在主次梁交叉處的主樑上,有附加箍筋也需加密,單側加密區的計算從距次梁邊的50mm處算起,一個次梁寬度加上一個主次梁底皮的高差。其加密值為箍筋直徑的8d,且不大於100mm。
㈩ 鋼筋加密區的設置
1. 梁箍筋
梁箍筋包括鋼筋級別、直徑、加密區與非加密區間距及肢數。箍筋加密區與蜚加密區的不同間距及肢數需用斜線"/"分隔;當梁箍筋為同一種間距及肢數時,則不需用斜線;當加密區與非加密區的箍筋肢數相同時,則將肢數注寫一次;箍筋肢數應寫在括弧內。
例:A10-100/200(4),表示箍筋為Ⅰ級鋼筋,直徑φ10,加密區間距為100,非加密區間距為200,均為四肢箍。
A8-100(4)/150(2),表示箍筋為Ⅰ級鋼筋,直徑φ8,加密區間距為100,四肢箍,非加密區間距為150,兩肢箍。
需要注意的是此處表示間距不是用"@",而是用"-"。
當抗震結構中的非框架梁及非抗震結構中的各類梁採用不同的箍筋間距及肢數時,也用斜線"/"將其分隔開來。注寫時,先注寫梁支座端部的箍筋(包括箍筋的箍數、鋼筋級別、直徑、間距及肢數),在斜線後注寫梁跨中部分的箍筋間距及肢數。
例:13A10-150/200(4),表示箍筋為Ⅰ級鋼筋,直徑φ10;梁的兩端各有13個四肢箍,間距為150;梁跨中部分,間距為200,四肢箍。
18A12-120(4)/200(2),表示箍筋為Ⅰ級鋼筋,直徑φ12;梁的兩端各有18個四肢箍,間距為120;梁跨中部分,間距為200,兩肢箍。
2. 樑上部貫通筋或架立筋
樑上部貫通筋或架立筋根數,應根據結構受力要求及箍筋肢數等構造要求而定。注寫時,須將架立筋寫入括弧內。
例:2B22用於雙肢箍;2B22+(4A12)用於六肢箍,其中2B22為貫通筋,4A12為架立筋。
當梁的上部和下部縱筋均為貫通筋,且各跨配筋相同時,此項可加註下部縱筋的配筋值,用分號";"將上部與下部縱筋的配筋值分隔開來。
例:3B22;3B20表示梁的上部配置3B22的貫通筋,梁的下部配置3B20的貫通筋。
3. 梁支座上部縱筋
當上部縱筋多於一排時,用斜線"/"將各排縱筋自上而下分開。
例:梁支座上部縱筋注寫為6B25 4/2,表示上一排縱筋為4B25,下一排縱筋為2B25。
注意:上述表示中"25"與"4/2"之間有一個空格,這個空格不可忽略,否則將出現錯誤。
當同排縱筋有兩種直徑時,用加號"+"將兩種直徑的縱筋相聯,注寫時角筋寫在前面。
例:梁支座上部有四根縱筋,2B25放在角部,2B22放在中部,在梁支座上部應注寫為2B25+2B22。
當梁中間支座兩邊的上部縱筋相同時,可僅在支座的一邊標注配筋值,另一邊省去不注。
4. 梁下部縱筋
當下部縱筋多於一排時,用斜線"/"將各排縱筋自上而下分開。
例:梁下部縱筋注寫為6B25 2/4,則表示上一排縱筋為2B25,下一排縱筋為4B25,全部伸入支座。
注意:上述表示中"25"與"2/4"之間有一個空格,這個空格不可忽略,否則將出現錯誤。
當同排縱筋有兩種直徑時,用加號"+"將兩種直徑的縱筋相聯,注寫時角筋寫在前面。
當梁下部縱筋不全部伸入支座時,將梁下部縱筋減少的數量寫在括弧內。
例:梁下部縱筋注寫為6B25 2(-2)/4,則表示上排縱筋為2B25,且不伸入;。一排縱筋為4B25,全部伸入支座。
梁下部縱筋注寫為2B25+3B22(-2)/5B25,則表示上排縱筋為2B25和3B22,其中2B22不伸入支座;下一排縱筋為5B25,全部伸入支座。
5. 側面縱向構造鋼筋或側面抗扭縱筋
當梁某跨側面布有抗扭縱筋時,須在該跨的適當位置標注抗扭縱筋的總配筋值,並在其前面加"*"號。
例:在梁下部縱筋處另注寫有*6B18時,則表示該跨梁兩側各有3B18的抗扭縱筋。
梁編號由梁類型代號、序號、跨數及有無懸挑代號組成,應符合下表的規定。
梁類型代號:
梁類型
註:(XXA)為一端有懸挑,(XXB)為兩端有懸挑,懸挑不計入跨數。
例:KL7(5A)表示第7號框架梁,5跨,一端有懸挑;
L9(7B)表示第9號非框架梁,7跨,兩端有懸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