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建築鋼結構行業全面進入洗牌階段
建築鋼結構行業全面進入洗牌階段具體內容是什麼,下面中達咨詢為大家解答。
然而, 隨著「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工作的不斷深入,以及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鋼構蛋糕」還是「逆風飛揚」,變得炙手可熱,但是能源和土地資源問題還客觀存在,鋼構企業只有快速掃除這兩個「攔路虎」,才能獲取更大的蛋糕份額。於是,越來越多的鋼構企業將目光投向了西部、華北等資源豐富地區,以自己的「擴張」或「收購」等實際行動,展示了自己爭奪市場份額的「決心」和「魄力」。與此同時,這些行動在客觀上也加劇了鋼構行業競爭的持續升級,推動中國鋼結構行業全面進入洗牌階段。 諸侯割據,擴張全面啟動 2004年之前,中國鋼構企業的分布區域比較穩定,主要分布在五大板塊,即:上海板塊、蘇杭板塊、天津板塊、粵閩板塊和北京板塊,但是,今年鋼構企業跨區域、大規模擴張之風愈演愈烈,逐漸打破舊格局—— 在華北,北京海達爾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在順義建成了華北地區最大的鋼結構生產基地。年生產能力8萬噸,在鋼構件產量上居華北地區之首。與此同時,杭蕭滾掘褲鋼構在原有大規模的擴張基礎上,也宣稱其河北子公司建成投產後將成為華北最大的鋼結構生產基地,年產值20億元。 在中南,長沙三遠鋼構正在組建湖南省規模最大的鋼結構製造企業,填補了湖南鋼結構製造業不上規模的空白,並宣稱要做鋼構龍頭。 在西部,東南網架,7月中旬在四川新津縣簽署協議,正式投資3億元建設鋼結構基地,宣稱建成後將成為西部最大的鋼結構基地。 在華南,精工鋼構公司在交通便利、投資環境優越的廣東從化征地300畝,建設華南生產基地。 在西北,新疆建工在烏魯木齊組建新疆建工鋼結構股份有限公司,年生產能力7萬噸,號稱建成後將成為烏魯木齊乃至西北最大的鋼結構企業。與此同時,首鋼十建設與大唐鋼構共同在西安組建鋼結構廠,也號稱是西北最大的鋼構企業。 在華中,武漢一冶鋼結構中心在陽邏經濟開發區開工建大簡設,工程總投資1億元,佔地26萬平方米,預計明年元月竣工投產。建成後可年產各類鋼結構6萬噸,年產值3億元以上,將成為華中最大的鋼結構製造基地。一冶鋼構還宣稱將和美國巴特勒公司合作發展輕鋼製作,並且將按巴特勒的運作模式和質量要求,建成專門的輕鋼生產線,成為其在華中的製造基地。 在華東,台灣 「中鋼結構」公司投資2.7億元新台幣,在上海崑山區投資興建鋼構廠。 一時間,各路「諸侯」相繼發力,投入巨資,追求「大規模」,以稱霸本地鋼構行業,「野心」足以窺見一斑。這也預示著中國鋼結構行業五大板塊的老格局即將解體,取而代之的將是大型企業分布在中國各大區域、更加利於中國鋼構發展的新格局。而且,新格局下的鋼構企業,運輸成本會大大降低,進而降低鋼構行業的總成本,因此對鋼構企業的市場拓展非常有利。但是對於布局不合理的鋼構企業來說,這種新格局則有可能是一種極散陸大的沖擊——高額的運輸成本有可能降低其競爭力,不利於其市場的拓展。進一步來說,如果其市場不能有效的在全國拓展,規模優勢便很難體現,進而很難具有價格優勢,如此下去,其原有的市場也會逐步萎縮,並有可能促使企業滅亡。當然,從競爭的角度來說,其激勵程度必然會日益加劇,各大諸侯「短兵相接」的狀況也極有可能出現。 外企搶攤,收購「制高點」 與此同時,外資企業也加快了對中國鋼構市場的搶占步伐,例如,bluescope 鋼鐵 (前身為bhp鋼鐵) 今年成功收購巴特勒製造集團。巴特勒製造集團是世界領先的預制鋼結構建築的製造商及供應商,其2003財政年度的銷售收入約7.962億美元。 從策略上講,bluescope 鋼鐵與巴特勒的合並將使其成為國際鋼建築及預制鋼結構領域的重要參與者。bluescope 鋼鐵有著自己長期發展的策略——增加其高附加值產品的比率,以便為客戶提供卓越的鋼鐵解決方案,尤其針對建築工業-這正是bluescope鋼鐵的特色所在。巴特勒的分支機構恰好在bluescope 鋼鐵全球企業分布的范圍之內,也就是說對巴特勒而言可向bluescope 鋼鐵的東南亞、澳大利亞、紐西蘭客戶推廣其優質的產品與服務。 在中國,這次收購為bluescope鋼鐵直接進入中國預制鋼結構建築領域並獲得加速發展提供了捷徑。同時二者的合並也為客戶提供更廣泛的產品及解決方案組合,並將進一步提升bluescope鋼鐵作為世界領先的金屬鍍面鋼板、彩鋼板、及成型鋼板供應商的競爭力。 在中國,巴特勒是無可爭議的預制鋼結構建築市場的領導者,擁有強勢而又穩健的銷售收入,展現出巨大的創利能力及發展潛力。加上bluescope鋼鐵原有的兩大下屬企業,合並後的巴特勒將擁有6個生產基地,50個銷售辦事處,約1200名員工。這就必然大大降低巴特勒的整體運營成本,增強巴特勒的綜合實力,提高其在中國市場的競爭能力,對中國鋼構企業構成較大的威脅。 上游「入侵」,優勢噬需「重寫」 鋼構行業被視為朝陽產業,具有美好的發展前景,因此,許多上游鋼鐵企業也紛至沓來,決心從中「分一杯羹」。例如,馬鋼鋼構2002年建成投產,當年完成產值1.2億元,2003年實現產值2個億。2004年5月,馬鋼又投資7000多萬元,建設第二條鋼結構產品生產線。該生產線佔地面積170畝,建築面積2.3萬平方米,年生產能力3萬噸,並將於今年年底投產。 同時,今年寶鋼在過去數年的基礎上,正在做其鋼構品牌的整合工作,將其麾下冠達爾、大通、寶成等鋼構品牌統一在「寶鋼鋼構」品牌之下,藉助「寶鋼」的品牌優勢,以增強自身鋼構企業的綜合優勢。而且,寶鋼明確提出要使寶鋼鋼構成為國內綜合實力第一的鋼結構製造企業。與此同時,2004年,寶鋼鋼構年生產量將從12萬噸提高到18萬噸,2006年達到44萬噸,2010年為55萬噸。這一發展戰略非常值得其它鋼構企業深思。
此外,萊鋼、首鋼等鋼鐵企業也加大了對鋼構行業的延伸,例如,近日,首鋼集團下屬首鋼建工集團與北京一民營企業聯合建設的年產5萬噸的鋼結構加工基地於近日投入試加工。這使得首鋼集團鋼結構的產業加工能力由年產3萬噸提高到8萬噸的新水平,成為目前華北地區最大的鋼結構加工企業。 由於上游企業很容易獲得原有鋼構企業在勞動力、業務流程等方面的競爭優勢,而且具備原有鋼構企業很難擁有的綜合採購優勢,那麼原有鋼構企業的競爭優勢則必須「重寫」,即:整合已有的資源,鞏固已有的競爭優勢,創造新的競爭優勢,否則就只能被市場拋棄。附帶提一下,原有鋼構企業的品牌優勢就應該花大力氣鞏固,因為,技術可以模仿,人才可以高薪聘請,惟獨品牌需要較長時間的積累,不是「一蹴而就」的。至於什麼是企業新的競爭優勢,筆者認為,應該視企業的實際情況而定。 下游「倒逼」,利潤縮水在即 看著上游企業較高的利潤,許多地產開發商開始了「心動之旅」,紛紛採取措施,以早日跨入「鋼構行業」的大門。 2004年初,浙江開元旅業集團投資30,000萬元,征地800餘畝,強勢進入鋼結構產業,並高調宣稱要打造中國一流的鋼結構高新科技型研發製造加工中心。值得思考的是,開元旅業集團下轄杭州開元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隨著國家對鋼結構建築重視程度的的提高,以及人們意識的轉變,未來建築必將全面與國際接軌,在更大范圍內採用鋼結構,加之開元集團還從事酒店產業,其集團內部自然而然的會產生較大的需求。這些需求恰巧可以由其自己控股的鋼構公司滿足。 無獨有偶,上海綠地集團採取了控股上游企業的方式進行「倒逼」,即:從寶鋼受讓了寶鋼建設60%的股權,獲取了對寶鋼建設的控股權。另據綠地方透漏,綠地集團將對「寶鋼建設」進行管理制度創新和企業機制創新,擴展綠地集團的產業鏈條,從而推動綠地集團一業特強、相關多元發展戰咯目標的實現。事實上,寶鋼建設的收購成功,對綠地集團以後的發展起到的是絕對有力的保證。以寶鋼建設現有的總資產5.4億元和其工程總承包、設計、專業施工為一身的綜合性建築安裝施工,還有其具有冶煉工程施工總承包、房屋建築工程總承包、鋼結構工程專業承包、爐窯工程專業承包等四個國家一級資質,是綠地集團這個正在飛速發展的房地產企業所需要的,也是寶鋼建設最能發揮、施展其專業領域的舞台。
眾所周知,建築鋼結構行業的招標對從業公司的「經歷」很看中,即:如果沒有類似的工程實績,鋼構公司很難中標大的工程項目。上文提及的「開元」 和「綠地」恰巧可以充分利用自身資源,豐富自己的「經歷」,以在未來重點工程項目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這就對原有的鋼構公司構成了威脅,而且,如果原有鋼構企業不能在短期內提升自己檔次,迅速做強,奪得行業發展的先機,那麼,其生存的時限就會很快到期。 更關鍵的一點是,下游企業的「倒逼」是為了充分整合產業鏈資源,獲取更多的優勢和發展動力,同時也會使得鋼構行業的利潤趨於透明化,並帶動鋼構行業利潤的加速「縮水」,這就迫使鋼構企業必須想方設法來降低自己的運營成本,提高自己的經營效率,否則就只能「脫水」而死。這就類似風雲變幻的中國家電業,國美、蘇寧等零售巨頭「倒逼」家電供應商,迫使家電廠製造商提高效率,降低產品出廠價格,以優化整個供應鏈條的作業效率。而且,這種從下往上「倒逼」而產生的效率,打破了「單一由製造企業決定效率」的局面,不僅符合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而且具有較大的普遍性。因此,現有建築鋼結構企業必須充分意識到這一點。 「由精到強」對決「由大到強」 然而,就在鋼構企業一片「諸侯割據」、「外企搶攤」、上游「入侵」、下游「倒逼」聲中,2004年7月,潮峰鋼構卻放棄自己的規模不談,全面推行「精品文化戰略」,並決心要做「中國精品鋼構第一品牌」,以對行業的盲目擴張形成沖擊。事實上,2003年4月開始,潮峰鋼構就率先在鋼構行業內颳起「精品颶風」,以呼籲中國鋼構企業要重視質量,要打造精品工程。實際上,除了潮峰鋼構,寶鋼鋼構、巴特勒走的也是「由精到強」的路線,其擴張步伐都相對比較緩慢。東南網架、杭蕭鋼構、精工鋼構、首鋼鋼構、萊鋼鋼構、馬鋼鋼構則走的是「由大到強」的路線。 我們知道,企業競爭有個「3法則」,即:自然發生的競爭力量(如果在沒有過度政府幹預的情況下運行的話)將在幾乎所有成熟市場中創造一個相同的市場結構——在某一個群體中,3個最主要的企業以多種方式在彼此之間展開競爭,它們提供許多范圍廣泛的相關產品和服務。換句話說,市場競爭的結果是,一個行業將會由佔主要市場份額的三個領導公司掌控,其餘則是一些鎖定行業某一特定目標市場的「專家型公司」。鋼構行業也不會例外。但是目前中國具有影響力的鋼構企業卻遠在100家以上,離「3法則」中的「三個公司」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也就是說,市場成熟之後,90%以上的鋼構企業都將難逃滅亡的厄運。 因此,結合以上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中國建築鋼結構行業已經全面進入洗牌階段,而且總體趨勢上,建築鋼結構企業正在朝兩個方向發展,其一是快速擴張,朝「做大」的方向發展,其二是注重「練內功」,朝「做精」的方向發展。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