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很多鐵匠鋪用的鐵砧下面都要用鐵鏈纏繞,這么做有什麼目的
古代很多鐵匠鋪用的鐵砧下面都要用鐵鏈纏繞,還有的人將地面打個鐵樁,用鐵鏈將鐵砧和樁栓在一起,其實這是手藝人吃飯的傢伙,是怕有小人偷盜,過去的手藝人愛護工具就象保護自己的眼一樣,是非常用心的。
還有一個原因是鐵砧是鍛造時,鐵錘打擊力的最終承受對象。對於它的硬度,強度,和穩定性有一定的要求。特別是穩定性,這里的穩定性可以解釋為質地均勻不容易開裂,以及振動過大和側翻失穩。假如側翻,振動過大或者開裂,對於鍛件效果和人身安全有很大威脅。鐵鏈自身能承受高溫,同時因為是鬆散結構,可以吸收沖擊能量,達到整體穩定減少振動的效果。另外,可以通過調整鐵鏈位置和圈數來調節鐵砧重心。採用的原理類似於鐵路上的鐵軌和道砟碎石之間的關系。
B. 當年在修建瀘定橋時,鐵鏈是怎樣架設的
感謝大家在百忙之中,還來看小編的文章,你在,或者不在,小編都在不停的敲鍵盤,只為等會欣賞小編文章的您到來!小編會一如既往的給大家分享各類美文,觀看辛苦了,謝謝,祝您閱讀愉快,天天有個好心情,健康生活每一天,喜歡小編的動動你的小手關注小編吧。
瀘定橋又稱鐵索橋位於四川省瀘定縣境內,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動工興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瀘定橋竣工之際,康熙皇帝親自為該橋題寫「瀘定橋」橋名。
大渡河自北向南,浪大水急,兩岸谷壁陡峭,險峰兀立。瀘定橋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最長的一座橋梁。
瀘定橋時鐵鏈是如果架設的我倒不知道,但我的親戚是這方面的專家,他這邊說鐵鏈是非常堅固的,與其他的鑄造方式完全不同。他是鐵環在火中鑄造後,在非常熱的情況下直接放入第二環。
環套環,環與環之間根本沒有縫隙的,這也是橋非常堅固的原因
橋體分別由橋身、橋台、橋亭三個部分組成。橋身,由十三根鐵索組成,是瀘定橋的主要組成部分。東西橋台之間凈跨100米、鐵索長101.67米、橋寬2.7米,踏上橋面,整個橋身起伏盪漾,如泛輕舟,它是連接川藏交通咽喉之地。瀘定橋分橋身、橋台、橋亭三個部分。橋身由13根鐵索組成,每根長101.67米,重約1.5噸;13根鐵索共有扣環12164個,總重21噸,加上橋台地龍樁、卧龍樁用鐵,共重40餘噸,「稱得上是名符其實的鐵橋
這么粗重的鐵索是如何從一邊拉到對岸的呢?要把每根重1.6噸多、粗如碗口的鐵索,在缺乏設備的數百年前,在群山中,拉過礁石密布、漩渦叢生的大渡河,談何容易!據了解,造瀘定橋時先以小船載鐵鏈由東岸運向西岸,由於鏈重水急,船還沒有到達西岸就掀翻了,總是不能成功。
後來,有一位少數民族的僧人指教建橋者:先把巨繩系於兩岸橋亭橫樑上,將帶有長繩的短竹筒套在巨繩上,把鐵索穿掛在竹筒內,在河對岸用七、八個人牽拽長繩,帶動竹筒使鐵索沿著巨繩滑向對岸。
那麼,鐵索被牽引過河後,又如何把鐵索拉緊並錨固牢靠?這是索橋成敗的關鍵所在。瀘定橋的鐵索一端先在西岸固定,另一端圍繞在東岸二個直徑約為5至6米的大木輥上。木輥表面上挖了很多交叉洞眼,用木棒插入,扳動木棒,使木輥滾動,鐵索隨之慢慢拉緊。拉緊一段,用插銷插在重疊的扁環中,緊到不滿一個扁環時,就用鐵板條作為楔子一片一片插入隙縫中,到拉緊為止。這一工作需要70至80個勞動力。
鐵索拉緊後,把它錨套固定在橋台後面落井中的困龍上,困龍緊貼在地龍樁上。地龍樁埋置在離橋台頂面有5米多的地方,以便得到足夠的壓重。據估算西岸橋台自重約2300噸,鐵索傳給橋台總拉力僅210噸,安全系數較大。利用橋台自重作為壓重,來承受鐵索的巨大拉力,是我國古代橋工的一個創造。瀘定橋鐵鏈曾斷裂過多次,「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十月,鐵索九條忽斷,溺斃多人。今年春(1844年)新修焉。」照過去的規矩,三五年就要大修一次,一年小修一次。大修時須將全部鐵鏈拆卸,收到一岸(一般是東岸),逐節檢查整修,鐵環若有裂縫損傷一律更換。瀘定橋是勞動大眾智慧的結晶。橋的用鐵產自榮經,並在那裡經炭火煅造成形;建橋工人從當地抽調,其中冷磧、沈村的兩位土司最賣力;鐵工掌脈師傅是來自陝西漢中府的金火匠馬之常,監工是清軍化林營參將杜汝昆和守備楊君強。當時的監工非常嚴厲,要求每個鐵環必須打上鐵工記號,若有差池,輕者打二百大板,重者丟命!用生鐵鍛打的鐵環,極易氧化銹蝕。一環斷裂,全鏈俱損。因此對瀘定橋的維修,歷來按古訓採取三年一小修(換橋板和附件)、五年一大修(卸下全部鐵索逐環檢查)的辦法。「我來瀘定這么多年,無數次見到大修,13條大鐵索卸在河灘上,由最有經驗的老鐵工用小錘逐環敲打,發現有問題的環就作個記號,由專人更換新的。
300年來,最早的一批鐵環已經基本換光了,現在橋西頭還剩下幾個。」王帶記者來到橋西頭,果然見到幾只打著印記的鐵環。「可以說,這里的每一個鐵環,都凝聚著鐵工的血汗。雖然不容易,但是和金字塔不能比。只建了1年多就是例證。!
瀘定橋橫跨大渡河,自清代以來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津,又稱鐵索橋.該橋始建於清康熙44年(1705年),建成於45年(1706年).康熙御筆親題橋名「瀘定橋」.瀘定橋橋長103米,寬2.9米,由橋身、橋台、橋亭3部分構成.橋身由13條鐵鏈組成,9根作底鏈,4根分作兩側扶手.每條鐵鏈重1300―1800公斤,分別由862至977個鐵環組成,環環相套,很為結實.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台落井裡,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由熟鐵鑄造,全橋鐵件共重40餘噸.橋的東西兩邊各建橋台,全用條石砌成,下設落井,並設有天龍樁與卧龍樁,樁子全用生鐵鑄造,用於錨固鐵鏈.落井之上建有橋亭,為木結構古建築,風貌獨特,是清康熙時期四川當地的建築風格,飛檐翹角,古樸大方.橋頭西邊有康熙題寫的「瀘定橋」石碑,橋頭東邊有「御制瀘定橋碑記」.
滬定橋西有噶達廟。相傳修橋的時候,13根鐵鏈無法牽到對岸,用了許多方法都失敗了。有一天,來了一位自稱噶達的藏族大力士,兩腋各夾1根鐵鏈乘船渡過西岸安裝,當他運完13根鐵鏈後,因過於勞累不幸死去。當地人修建此廟,以紀念這位修橋的英雄。當然,傳說終歸是傳說,實際上,在修建此橋時,滎經、漢源、天全等縣的能工巧匠雲集於此,共商牽鏈渡江之計,最後採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系於兩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個短竹筒,再把鐵鏈系在竹筒上,然後從對岸拉動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繩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連帶鐵鏈拉到了對岸。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勞動人民智慧的光芒。
模箱做好,鑄好一環,將第一環埋於沙泥模中,用模棍連通一環,將模棍取出,再澆鑄第二環,這樣連續不斷澆鑄鐵水,鐵鏈環做好,用本環槽圓輪架放船上運至河岸,起吊,木架吊環滑輪。羅啟斌寫。古代由於沒有現代化的大型施工機械,象架設鐵鏈這樣的工程是一項十分浩大的工程。雖然從技術上來看難度很大,但並沒有難住聰明的古代工匠。在大渡河上架設鐵鏈,古人又是怎麼做到的呢?比較可信的方法是,在一支箭的尾端綁上一根很長的細線,然後又弓將箭射到對岸,這樣一條細線就過去了,然後細線的尾端再連著一根稍微粗的細繩,對岸的人就這樣把細繩拉過去,然後細繩後面再系著較粗的繩子,重復動作,粗繩子就拉倒了對岸,最後在粗繩子的尾端連上鐵鏈,拉動繩子,鐵鏈就這樣被拉倒對面了。
這個方法看似十分簡單,但包含了古人的聰明才智,不得不佩服!
民俗傳說
滬定橋西有噶達廟。相傳修橋的時候,13根鐵鏈無法牽到對岸,用了許多方法都失敗了。有一位自稱噶達的藏族大力士,兩腋各夾1根鐵鏈乘船渡過西岸安裝,當他運完13根鐵鏈後,因過於勞累不幸死去。當地人修建此廟,以紀念這位修橋的英雄。
當然,傳說終歸是傳說。實際上,在修建此橋時,滎經、漢源、天全等縣召開研討會後,能工巧匠雲集於此,共商牽鏈渡江之計。最後採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系於挺符合兩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個短竹筒,再把鐵鏈系在竹筒上,然後從對岸拉動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繩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連帶鐵鏈拉到了對岸。
應該是用船將細繩帶到對岸,然後帶上四川用竹子編的碗口粗那種竹纜繩,或是用粗麻繩將鐵索連接用絞盤絞。(絞盤必須牢固固定)就像東北查干湖冬捕?用絞盤一網可拉上幾十萬斤?。絞盤的力量很大能夠將鐵索拉起架設,因為絞盤力量大,製作簡單,當時的技術條件只能用此辦法。
按我的想法古人修建這座橋只有一種方式,截流後築壩,依次把鐵鏈擺放到木架上,當然要拉緊後再固定。理由如下,當時沒有大型延伸機械,更沒有緊固機械,重力轉換拉力是需要幾十到幾百倍效應。
中國人修建高塔,都要用土堆積如山,修建一層土埋一層,一座七層塔往往需要塌落度延伸幾百米。所以我們佩服古人的智慧,更多的是毅力
C. 古代鐵鏈怎麼製造的
幾乎全是靠打鐵的工匠,一個環一個環手工製作的,所以用起來結實。
D. 40噸的瀘定橋,13條鐵鏈連接12164個鐵環,古代是如何架起來的
瀘定橋是我國四川的一座傳奇的橋,這座有著革命歷史的橋記載了我軍曾經的光輝,在大渡河上,英勇的紅軍付出了鮮血和犧牲,贏得了"飛奪瀘定橋"戰斗的勝利,為紅軍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瀘定橋是一座天險之橋,在四川瀘定縣瀘橋鎮境內,是一座橫跨大渡河的鐵索橋,連接著川藏,是古代非常重要的一座橋。在古代也是由高人指點,康熙下令修建的。
瀘定橋是多條鐵鏈連接一萬多個鐵環,集中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建造了這座古橋,現在是瀘定縣的著名風景區。
E. 鐵鏈子是怎樣焊接到一起的的
折彎焊接
F. 40噸的瀘定橋,十三條鐵鏈連接12164個鐵環,古人是怎麼做到的
瀘定橋所需要的這1萬多鐵環在打造出來後,人們一共把它們組合成了13根粗長的鐵鏈。如果要說到古人是如何把這13根鐵鏈銜接在大渡河河流兩岸的,我們就得說到古人的智慧了。首先以這些鐵鏈的沉重重量,當時甩是根本不可能把這些鐵鏈甩到河流對岸的,如果用船拖著這些鐵鏈的話,它們沉重的重量也會造成巨大的問題。
目前,瀘定橋是當地的4a級景區,包含瀘定橋和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兩部分。瀘定橋,又名鐵鎖橋,現位於四川省瀘定縣的大渡河上面。它於清康熙四十六年(1706年)建成,全長有103米,寬有3米,13根鐵鏈固定,共12164個鐵環,重有40餘噸。它是古代橋梁建築傑出的作品,也是我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G. 40噸的瀘定橋,十三條鐵鏈連接12164個鐵環,古代是如何架起來的
瀘定橋是中國獨一無二的傳統木構古建築之一。修建於康熙44年至康熙45年。工期一年的時間建造了這一世界奇妙建築。並由康熙大帝御筆題書“瀘定橋”。那麼這座橋有何獨特之處呢?獨特的地方在於瀘定橋的歷史意義和它極簡風格的造型。歷史意義在於瀘定橋見證了長征的壯舉,使得冰冷的瀘定橋立馬變得鮮活起來,賦予了文化的韻味。我們重要說說它的風格造型。
如何連接?首先在兩岸架起繩索,再在繩索上套上竹筒以保證繩索筆直,接下來再就著繩索將之前的鐵環,一個一個套起來,當然這過程中鐵鏈肯定會因為重量掉落水中,等到把鐵環全部連接起來,實際上已經全部掉入河裡了,但是此時鐵鏈已經被拉到河對面了,接下來再用事先准備好的大轉盤,將已經落入水中的鐵鏈拉直,這樣鐵鏈就固定好了。至於橋台更是使用中國獨有的榫卯結構的木構橋台,穩定性能極佳。這樣一座橋就架起來了。
H. 瀘定橋十三條鐵鏈連接12164個鐵環,如此之重古代是如何架起來的
古人的智慧又一次體現,他們從山區人民利用溜索過河的方法得到啟示,想到一個絕妙的方法決了這個問題。
首先將竹索系於大渡河的東西兩岸,再將帶有長繩的10多個短竹筒套在竹索上,把鐵環固定在竹筒內,然後安排幾個身強力壯的大漢在對面拉動長繩,鐵環便隨著竹筒緩緩地滑到了對岸。
鐵索拉緊後,把它固定在地龍樁上,當地龍樁上面壓上足夠的重量,它變起到穩定作用,一條鐵鏈也就此完成。
三百多年瀘定橋經過了風吹雨打,但仍然屹立不倒,繼續發揮著溝通藏漢,造福百姓的作用。也成為了中國人為之驕傲的建築。
I. 40噸的瀘定橋,十三條鐵鏈,古代是如何架起來的
其實瀘定橋它是在康熙晚年的時候修建的,那麼這樣的一座鐵橋,其實到現在為止已經有著300多年的歷史,而且這一座鐵橋他其實所採用的材質非常的特殊,全程都是採用鐵鏈加鐵鎖環環相扣而形成的,並且這一個橋其實在當時是我國非常大的一座鐵索橋。
其實修建完成的這一座瀘定橋,在當時請了非常多的能工巧匠,大家集思廣益,在商量對策的時候,最終決定要採用鐵索這樣的一種材質,並且在繩索上面套上一個個的竹筒。然後由對面的人拉動著繩索,將鐵鏈一點點地移到對岸,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最終修建完成了這一座橋。
J. 古代打鐵如何焊接
考古發現和文字記載都說明我國古代,都是熔焊,釺焊和壓焊的原初發明地之一。殷墟考古發現,遠在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的史稱殷高宗武丁時代,已發明了屬於熔焊的鑄焊技術。武丁的妃子,著名的南征北戰的女英雄婦好使用的鐵刃銅鉞,就是利用隕鐵和銅的鑄焊件。其表面銅與鐵的熔合線蜿蜒曲折,接合良好。
鑄焊是一種用范組合成鑄型進行進行澆注的方法對金屬進行鑄接,鑄焊,鑄鑲的操作。商代四羊尊既是鑄接技術製造的。春秋時期的蓮鶴方壺則是鑄焊技術製造的。曾侯乙墓出土的建鼓銅座上有許多盤龍,是分段釺焊連接起來的。
戰國時期製造的刀劍,刀刃為鋼,刀背為熟鐵,一般是經過加熱鍛焊而成的。中國古代鑄劍鼻祖歐冶子(約公元前514年左右),先後鑄造了龍泉,湛盧等五種寶劍,稍後干將莫邪鑄劍,魯迅先生寫的故事新編《眉間尺》的故事,就是從干將莫邪鑄劍衍生出來的。鍛焊或稱錘鍛是壓焊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