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焊縫接頭的金相檢測是檢測焊縫焊接接頭的什麼
焊接接頭金相檢驗:檢驗焊接接頭各區的金相組織、晶粒大小、缺陷和雜質等,包括焊縫區、焊接熱 影響區和母材的宏觀檢驗和微觀檢驗。 宏觀檢驗用肉眼或用30倍以下的放大鏡進行檢驗,包括:(l)磨片檢驗。一般在焊縫的橫截面取樣, 有時根據需要沿焊縫縱向取樣。可以了解焊縫組織的 粗細程度和方向性,焊縫形狀、尺寸,焊接接頭各區域 的界線,以及各種焊接缺陷,如未焊透、夾渣、裂紋和氣 孔等缺陷。磨片檢驗取樣可以採用機械加工方法,亦可 用火焰切割割出。採用火焰切割時,除去smm的受熱 影響的金屬層。取樣部位分別距起弧點、收弧點各 3omm左右。(2)斷口檢驗。一般是在焊接接頭力學試 驗後的斷口上觀察,也可以在焊接接頭擬檢驗的截面 表面開一溝槽,用拉力機拉斷後觀察斷口。可以判斷金 屬是塑性破壞或是脆性破壞,檢驗斷口處是否有焊接 缺陷。(3)鑽孔檢驗。對焊縫進行局部鑽孔。使用成900 角、直徑較焊縫寬度大2~3mm的鑽頭鑽取。為了便於 發現缺陷,可對孔內金屬磨光並用10%的硝酸水溶液 浸蝕。可以檢驗焊縫金屬內的氣孔、夾渣、裂紋和未焊 透等缺陷。一般在不便用其他方法檢驗的產品上,才用 鑽孔檢驗,它只能在不得己的情況下使用,檢查後鑽孔 處要補焊好。微觀檢驗在超過50倍(通常為100~ 150。倍)的顯微鏡下進行,用來分析焊接接頭內各區 的金相組織和顯微缺陷。 微觀檢驗其試樣採用磨片,從試件或產品上截 取,截取的試樣要有代表性,取樣方法與宏觀檢驗磨片 的相同。然後對觀察面進行粗磨、磨光、拋光腐蝕和顯 微鏡觀察。微觀檢驗可以確定焊接接頭各部分的組織 特徵、晶粒大小,近似地估計焊縫和熱影響區的冷卻速 度、力學性能,確定選用的焊接材料、焊接方法是否合 適,焊接工藝、焊接規范是否正確,並可據此提出改進 方案。還可以檢驗焊接接頭的顯微缺陷(氣孔,夾渣,裂 紋等)和組織缺陷(如合金鋼中的淬火組織,鑄鐵中的 白口,鋼中的氧化物、氮化物夾雜和過燒現象等)。
B. 焊接接頭的可分為哪些不同區域各部分組織性能如何
焊接接頭包括焊縫、熔合區和熱影響區三部分。 (1)焊縫.焊縫金屬的結晶形成柱狀的鑄態組織,由鐵素體和少量珠光體組成。 焊接時,熔池金屬受電弧吹力和保護氣體的吹動,使熔池底壁的柱狀警惕成長受到干擾,因此,柱狀晶體呈傾斜層狀,晶粒有所細化。又因焊接材料的滲合金作用,焊縫金屬中錳和硅等合金元素的含量可能比母材金屬高,所以焊縫金屬的性能不低於母材。 (2)熔合區 該區被加熱到固相線和液相線之間,熔化的金屬凝固成鑄態組織,而未熔化的金屬因加熱溫度過高而成為過熱的粗晶粒,致使該區強度、塑性和韌性都下降,並引起應力集中,是產生裂紋、局部脆性破壞的發源地。在低碳鋼焊接接頭中,熔合區雖然很窄,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焊接接頭的性能。 (3)熱影響區 由於焊縫附近各點受熱情況不同,熱影響區又分為過熱區、正火區和部分相變區。 1)過熱區 焊接熱影響區中,具有過熱組織火晶粒明顯粗大的區域,稱為過熱區。過熱區被加熱到AC3以上100~200°C至固相線溫度區間,奧氏體晶粒急劇長大,形成過熱組織,因而該區的塑性及韌性降低。對於易淬火硬化的鋼材,此區脆性更大。 2)正火區 該區被加熱到AC3至AC3以上100~200°C之間,金屬發生重結晶,冷卻後得到均勻而細小的鐵素體和珠光體組織(正火組織),其力學性能優於母材。 3)部分相變區 該區被加熱到AC1~AC3之間的溫度范圍內,材料產生部分相變,即珠光體和部分鐵素體發生重結晶,使晶粒細化;部分鐵素體來不及轉變,具有較粗大的晶粒,冷卻後致使材料晶粒大小不均,因此,力學性能稍差。
C. 焊接接頭組織和性能分析
首先手工電弧焊這種焊接工藝的焊接接頭性能,受到鋼材和焊條以及焊接手法的影響…比如耐熱鋼,高強鋼,馬氏體鋼,銅合金以及鑄鐵等等(好多…),分別對應適用的焊條有鑄鐵焊條,鎳鉻焊條…等等(也有好多…),以及氣焊…額不是很明白指什麼,有氣體保護焊還有氧乙炔火焰焊之類的… -_-|| 但是相對來說,氧乙炔火焰焊的焊接接頭性能較差,但是也是相對於某種鋼或鐵來說的… 畢竟有些材料用電弧焊的話,問題更多!比如裂紋什麼的… 學的有點久忘得差不多了… 總之這些東西總和起來就是一門課程就是——焊接性!太多才雜了,然而上學期考完已經忘記全部還給老師了-_-|| 馬馬虎虎回答一下…
題主可以具體給一種特定的鋼材,我可以幫忙總結一下具體的焊接工藝性能… 等我考完試有時間的吧
D. 焊接熱影響區可以 分為哪三個區其組織性能各如何
1、過熱區
溫度在固相線至1100℃之間,寬度約1~3mm。焊接時,該區域內奧氏體晶粒嚴重長大,冷卻後得到晶粒粗大的過熱組織,塑性和韌度明顯下降。
2、相變重結晶區
溫度在1100℃~Ac3之間,寬度約1.2~4.0mm。焊後空冷使該區內的金屬相當於進行了正火處理,故其組織為均勻而細小的鐵素體和珠光體,力學性能優於母材。
3、不完全重結晶區
加熱溫度在Ac3~Ac1之間。焊接時,只有部分組織轉變為奧氏體;冷卻後獲得細小的鐵素體和珠光體,其餘部分仍為原始組織,因此晶粒大小不均勻,力學性能也較差。
再結晶區:如果母材焊前經過冷加工變形,溫度在Ac1~450℃之間,還有再結晶區 。該區域金屬的力學性能變化不大,只是塑性有所增加。如果焊前未經冷塑性變形,則熱影響區中就沒有再結晶區。
(4)怎麼分析焊接接頭組織擴展閱讀
熔焊時在高溫熱源的作用下,靠近焊縫兩側的一定范圍內發生組織和性能變化的區域稱為「熱影響區」(Heat Affect Zone),或稱「近縫區」(Near Weld Zone)。焊接接頭主要是由焊縫和熱影區兩大部分組成,其間存在一個過渡區,稱為熔合區。
因此要保證焊接接頭的質量,就必須使焊縫和熱影響區的組織與性能同時都達到要求。隨著各種高強鋼、不銹鋼、耐熱鋼以及一些特種材料(如鋁合金、鈦合金、鎳合金、復合材料和陶瓷等)在生產中不斷使用,焊接熱影響區存在的問題顯得更加復雜,已成為焊接接頭的薄弱地帶。
E. 焊接接頭由哪幾個區域組成各部分的組織和性能特點是怎樣的
焊接接頭由焊縫金屬和熱影響區組成。
1)焊縫金屬:焊接加熱時,焊縫處的溫度在液相線以上,母材與填充金屬形成共同熔池,冷凝後成為鑄態組織。在冷卻過程中,液態金屬自熔合區向焊縫的中心方向結晶,形成柱狀晶組織。由於焊條芯及葯皮在焊接過程中具有合金化作用,焊縫金屬的化學成分往往優於母材,只要焊條和焊接工藝參數選擇合理,焊縫金屬的強度一般不低於母材強度。
2)熱影響區:在焊接過程中,焊縫兩側金屬因焊接熱作用而產生組織和性能變化的區域。
F. 低碳鋼熔化焊接接頭組織分析實驗基本原理
我想這個題西我到底在什麼情況都還是比較簡單吧,直接看那個廢頭組織的時間有力道是什麼?
G. 焊接接頭的的受力分析方法
在對一個焊接組件進行受力分析的時候,個人認為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假定焊縫的強度夠用,不對焊縫進行受力分析。此時對整個組件使用mechanica的實體單元進行網格劃分。因為在mechanica中會把組件中有接觸面的零件均視為一個零件,組件實際上就變成了一個零件,載荷和約束已可以在零件之間傳遞了。此時組件的受力分析與零件的受力分析在步驟上就沒有什麼區別了。
這種方法缺點是因為沒有使用理想化,所以速度較慢。而且焊縫的強度也沒有校核。優點是不用對焊接組件進行調整。
第二種方法:因為焊接件多數是標准板材、型材等,在分析時使用殼理想化可以大大加快解算速度。這時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板材理想化後在板子的中心位置生成
midsurface。
而這個midsurface多數無法與別的midsurface相連,於是造成了載荷與約束無法在零件間傳遞。
a)此時應使用mechanica提供的一個功能connections中的端焊、周焊或點焊將零件(midsurface
)
在焊縫處「連接」起來再進行受力分析。有的資料中提過結果中如果在焊縫處顯示了高應力,那就必須專門對焊縫進行受力分析。但是因為在
connections的焊縫設定過程中,並無焊縫材料、焊縫寬度、焊接工藝的選項。所以穩妥起見,要做下面的焊縫實體的受力分析
b)人工建立焊縫的實體模型並裝配到組件
為了避免載荷和約束在貼合的零件面上傳遞,這里應人工的把零件分開一個微小的距離,使後期在mechanica分析中零件間的載荷和約束完全通過焊縫來傳遞
進入mechanica,改用實體單元進行網格劃分
最後只需觀察焊縫處的應力情況即可。
根據焊縫強度計算公式:最大剪應力=1.414*F/(K*(l1+l2))
個人認為出現差異的原因可能因為焊縫的金相組織非常復雜,而簡單地用一種材料來對焊縫的模擬不能准確地反映材料特性,同時母材料的受熱區組織也有變化,材料特性也有一定的改變,所以最終計算結果與經驗公式差別比較大。如果在模擬焊縫實體使用多層結構,每層結構的材料特性均有所調整,對母材受熱區的材料也做適當的調整,那最終結果應該就更准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