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人在没有暖气的时代,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会怎么做
诗人白居易写下诗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以此感叹深夜漫漫、大雪压竹,可见天气之冷。此情此景下,躲在温室里,有棉被盖着,有炭火烧着,或许是最好的御寒方式。
因而在古代,壁炉、火墙都是极好的取暖方式。古人把房屋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墙内留出火道,火道尽头做上气孔用于排放烟气;添火的炭口在房屋廊檐下,炭火烧起来后,热量可以顺着夹墙传递到整个房屋,这种夹墙就叫“火墙”。
寒冬漫漫
头部的保暖措施更是花样百出。在唐代,有一种从西域舶来的“蕃帽”比较流行,又称“搭耳帽”,帽子两边缝制着护耳的棉布,冬天垂下来正好护住耳朵。元代,家境富裕的女子会用抹额保暖,还有“卧兔儿”“昭君套”等,名称不同,但功能基本相似。
不管今天还是古代,屋里再暖和,人们总是要出门的。在古代,骑马或者坐马车是比较快的交通方式,冬天出行,人们会戴上风帽遮挡风沙。据说,忽必烈就有不少皮暖帽、银鼠暖帽,出门的时候用来防寒御暖,效果很是不错。
此外,还有一种叫“暖耳”的东西,多用狐皮类制成,有点像现代人使用的耳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