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跟骨骨折术后的康复指南
跟骨是足骨中最大的附骨,跟骨骨折为跗骨骨折中最常见者,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多由高处跌下,足部着地,足跟遭受垂直撞击所致。其中大部分骨折涉及距下关节面,预后较差,致残率高。
【治疗】
1、非手术治疗适应证:移位不明显的跟骨骨折,骨折移位2mm;后关节面仍然相连于粗隆骨折块上的骨折;骨折时间在损伤后5天内;严重的开放性骨折。
(1)用弹力绷带包扎伤足,抬高患肢。鼓励早期开始患肢功能运动及架拐负重。
(2)骨牵引治疗跟骨结节持续牵引下,按早期活动原则进行治疗。
(3)手法复位,足跖屈使断面对位,用石膏靴固定于轻度跖屈位4~6周。
2、撬拨复位方法适应证:骨折块与载距突分离的骨折;骨折线没有跨越或压缩后关节面;跟骨后结节撕脱性骨折。
3、切开复住内固定
(1)适应证:关节面不平整,台阶1mm;跟骨长度短缩明显;跟骨宽度增加lcm;跟骨高度降低超过1.5cm;Bohler角15°。
(2)主要手术方法:钢板螺丝钉内固定、距下关节融合术、植骨术等。
【康复技巧】
1、术后第l天 患者术后不给予石膏外固定,抬高患肢,行腓肠肌、胫骨前肌等长收缩练习。
2、术后第2天 进行踝关节屈伸活动,每天活动80~100次,共分2阶段完成,上、下午各训练一阶段。踝关节屈伸以主动锻炼为主,被动锻炼为辅。锻炼时勿用力过大,以防发生运动损伤。由于术后早期(术后24小时至伤口拆线)为伤口局部炎性反应最明显时期,为减轻伤口红肿、渗出,可同时给予局部伤口紫外线照射治疗,使用一级红斑量(2~3MED)照射,治疗频率为隔日1次,照射前解开包扎纱布显露伤l2,照射完毕后常规消毒换药。
3、术后第3天 开始在CPM机上进行踝关节持续被动屈伸功能训练。首先从无痛或微痛角度开始,运动范围根据患者对疼痛耐受程度而定,一般活动范围在一25°~0°(0°为中立位,背伸为正值,跖屈为负值)之间。整个被动运动过程缓慢进行,每天训练l次,每次训练l小时;当CPM训练结束后,嘱患者将患肢平放于床上,将患足稍垫高,并即刻冰敷踝关节20~30分钟。上述CPM治疗共持续3~4天。
4、术后第5~6天起 患者CPM活动范围每天增加l°,每天活动2次,每次l小时,共持续3周;术后2周患者拆线时,其踩关节屈曲范围一般能达到一35°~5°。在患肢无明显肿胀情况下,对患者施行轻柔、缓慢踝部按摩,防止躁关节软组织粘连,同时进行足部抗阻力训练以增强踝关节各肌群肌力。
5、术后1周开始 患者拄双拐进行部分负重下地行走训练,每天2~3次,每次30分钟。
6、术后6周 弃拐,患者在姿势镜前进行平衡功能训练,待患者能自行保持平衡后鼓励其正常行走。患者在行走训练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负荷主动运动,部分抗阻力练习,完全负重主动活动练习过渡原则,同时还穿插进行屈髋、屈膝、踢腿、上下楼梯等训练。?
❷ 足跟骨折手术撬正钢板固定,术后多长时间可以下地行走
还是进行功能锻炼吧,下面的内容可参考下,
术后尽早进行系统合理的功能锻炼,不仅能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水平、加快骨折愈合、防止毗邻末受伤关节的功能障碍,更重要的是可以防止因肌肉粘连、关节僵硬及肌肉萎缩所引起的受伤关节的功能障碍,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四肢骨折,尤其是关节及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的康复,最重要的是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的训练。
早期关节活动度训练要以被动活动为主,应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条件可使用持续被动活动机进行功能锻炼。术后3天可开始逐步加强主动的关节活动。康复训练要逐步加大并维持关节的最大活动度,切忌小范围快节奏活动,这样不仅无助关节活动度的改善,而且对骨折局部也有影响。
肌力训练以主动锻炼为主。人体上下肢的功能各有侧重,下肢的主要功能是负重,但在下肢骨折愈合前如果过度负重会造成固定物松动、折断,所以下肢骨折的康复一定要遵循“早活动、晚负重”的原则。
股四头股是大腿前侧的一块重要肌肉,伤后和术后如果长时间不活动很容易萎缩,而且一旦萎缩很难恢复,直接影响功能康复结果。股四头肌的锻炼应以等长收缩为主,即肌肉收缩时关节不运动。锻炼时当肌肉达到最大收缩时要保持几秒钟,然后放松,再收缩,要练到肌肉酸痛为止,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❸ 跟骨骨折多久取钢板
跟骨骨折以后一般需要一年左右可以将钢板取出。跟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外伤形式,多由于患者从高处跳落时双跟骨着地,如果地面较硬时容易引起跟骨骨折的发生。患者可以表现为足跟部疼痛、肿胀、畸形、活动受限等临床表现,需要行X线、CT、核磁共振明确诊断,一般跟骨骨折发生以后极容易被忽视,患者多采取保守方式自行进行处理,一般症状会持续存在并加重。
正确的处理方式是跟骨骨折后多采取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植入钢板恢复跟骨的大体形态,通常钢板在骨折愈合之后一年左右可以取出,使患者逐渐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