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世界最大规模钢铁厂和日本最大造船工业中心在哪
目前世界钢铁产量最大的钢厂是 安赛乐米塔尔,(2006年安赛乐和米塔尔合并成安赛乐米塔尔钢铁公司。)
横须贺、神户、长崎、大阪是日本的主要造船工业中心;2008年01月13日 ,《日本经济新闻》报道说,日本JFE集团和IHI(原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开始就年内合并造船业务开始进行谈判。如果双方实现合并,将打造出日本最大的造船公司。
日本是一个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是当今世界的经济强国,为西方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国内有世界一流、全面、完整的工业体系。日本是世界上唯一缺乏资源的钢铁大国。钢铁工业所需要的主要原料、燃料几乎全靠海外市场,然而日本却是世界上最大的钢和钢材出口国,日本的钢铁工业技术在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炙手可热。其实应该说是日本五大工业区:京滨工业区、阪神工业区、中京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和濑户内海工业区。其中,前4个大工业区在战前就已形成,在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这4个老工业基地的规模迅速扩大,新的工业区相继形成。在新形成的工业区中,规模最大的是濑户内海工业区。
京滨工业区位于东京湾沿岸,它以东京都和横滨市为核心,以关东平原为腹地。从工业产品的产值看,在京滨工业区占第一位的是机械工业,其次是印刷出版业和化学工业,占第三位的是食品工业,金属制品,钢铁制品。
阪神工业区以大阪湾为中心,后枕广阔的“近畿为冲积平原”。它一方面向西,即顺着尼崎、西宫、神户、明石等沿海城市向兵库县扩展,另一方面向南,即顺着堺、岸和田、阪南等沿海城市向和歌山县延伸。阪神工业区的工业结构与京滨工业区既有类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最主要的相似之处是:在产值上占第一位的也是机械工业,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1)阪神工业区的钢铁工业所占比重较大。(2)纺织工业产值大大高于京滨工业区。
中京工业区南临伊势湾、三河湾,面对太平洋,北靠浓尾平原。借助港湾的优势,通过大量进口原油、铁矿石等原材料,中京工业区的钢铁、化学和机械工业等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该地区机械工业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 中京工业区工业结构的一大特点是机械工业特别是运输机械制造业非常发达。中京工业区的运输机械制造业的规模居各大工业区之首,中京工业区运输机械制造业的主体是汽车,日本最大的丰田汽车公司的生产基地就分布在这里。
北九州工业区位于日本九州岛的北部,是日本历史最悠久的重工业基地之一,其核心部分在福冈县。在钢铁工业方面特别是在钢铁产品的品种、质量方面,北九州工业区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新日本制铁公司就建于此。北九州工业区产值较高的工业部门依次是:机械制造业、钢铁工业、食品工业、化学工业、饮料和烟草业、金属制品工业等。
濑户内海是位于四国岛与本州岛西南部之间的内湾海域,素有“日本地中海”之称。战后大规模的工业投资,使经济迅速发展,原有的4大工业区日渐饱和。濑户内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50年代末开始崛起的新工业区。该工业区由环濑户内海的冈山县、广岛县、山口县、香川县和爱媛县组成。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期,该工业区利用价的进口资源,发展起了钢铁、化学和机械工业,在濑户内海沿岸建立起了大型港口和各种工厂,“日本地中海”已变成了一条“产业运河”,在日本经济中的地位已超过北九州工业区。在该工业区内部,产值最大的行业是机械工业,其次是化学工业和钢铁工业,居第三位的食品工业。濑户内海工业区的钢铁、化学和有色金属工业,已经后来居上,在产值上超过了中京工业区。
⑵ 古代有没有钢铁
古代有钢铁,而且是在中国最早出现的。
我国古代炼钢技术至迟发回明于春秋晚期。由答先秦到西汉中晚期,主要制钢工艺是块铁渗碳法;由汉代到明清,主要又是炒钢法和灌钢法,其次还有百炼钢法和炒铁渗碳法,汉魏南北朝时还有“铸铁脱碳钢”,汉代还有坩埚炼钢法。炒钢工艺主要生产一般的可锻铁(包括钢和熟铁),灌钢工艺主要生产含碳较高的刃钢,百炼钢是对普通炒钢的再加工。
炼钢技术是由炼铁发展而来的,中国较早出现的技术是炒钢,它是中国古代由生铁变成钢或熟铁的主要方法,大约发明于西汉后期。类似的技术,在欧洲直至十八世纪中叶方由英国人发明。
中国古代的炼钢技术主要是百炼钢。百炼钢肇始于西汉早期的块炼渗碳钢,其后不断增加锻打次数而成定型的加工工艺。到东汉、三国时,百炼钢工艺已相当成熟。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发明了球墨铸铁,远远早于发达的欧洲国家。目前,中国学者所做的结论已经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承认。
创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灌钢技术,是中国冶金史上的一项独创性发明。
明代灌钢技术又进一步发展灌钢又称“抹钢”、“苏钢”,其工艺自清至近代仍很盛行。在坩埚炼钢法发明之前,灌钢法是一种最先进的炼钢技术。
⑶ 哪个国家的钢铁最好
日本的钢铁最好。
日本冶炼钢铁的技术处于全球公认的领先地位。日本的钢铁技术包括炼钢技术世界领先,甚至欧美发达国家都所不能及的,日本的领先另外一方面体现在专利领域,可以说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高炉或炼钢厂不是利用日本的许可证建造的。
作为一个本土不产铁矿石的国家,钢铁产量和质量都全球领先,十分令人敬佩。
日本的冶金技术更是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准。特别是在底吹技术、炉渣飞溅保护、熔炉精炼等关键技术领域,日本不仅拥有相应的技术专利,还将其全面应用到工业化生产中,为钢铁工业的重新崛起注入强心剂。
日本在钢铁产业保持着众多记录:
比如日本JSW工厂成为全球仅有的一家能生产核电厂压力容器的工厂,占据全球市场八成份额;而日本的神户制钢仅仅是日本第三大钢企,却雄踞世界500强企业行列。
神户制钢生产的钢材在机械、工程等很多工业领域被广泛应用,甚至一些欧美发达国家也要从日本进口。更让日本人骄傲的是,最权威的钢铁冶金期刊《ISIJ》也在日本。
⑷ 德国的钢材质量为什么好,原来是用了这个技术
德国的钢材是全世界最好的钢材,不知道在中国生产的德国汽车用的是哪国的钢材
⑸ 鸟巢的钢材是哪里提供的啊
舞阳钢厂大厚度Q460E-Z35钢板世界首创
国家体育场这个用钢铁编织成的“鸟巢”,一共用了.4万吨钢,令国人骄傲的是,这里的每一块钢都是中国的钢铁工人自主创新研发出来的,在这4万多吨钢材中,有680吨最为特殊,它就是由我国宽厚钢板科研生产基地舞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生产的110mm厚的Q46
0E-Z35高强度建筑结构用钢。
“鸟巢”用钢:随时供货
2005年3月,“鸟巢”计划采用的钢板具体参数第一次公布,宝钢、首钢、鞍钢、武钢和舞钢等国内7家钢铁巨头负责人立刻陷入沉默,谁都知道这些参数意味着什么。Q460E是一种低合金高强度钢,国内在建筑结构上从未使用过该型号钢材;而且钢板厚度达到110毫米,足足超出国家标准10毫米;更何况还有抗低温、易焊接、抗震性能强的要求,几个指标互相匹配,每一个指标都是国标最高级别!终于,时任河南舞阳钢厂副董事长、党委书记的顾强圻打破了会场的沉寂:“‘鸟巢’要用的所有特种钢材我们都能生产,什么时候要什么时候供货。”
研发“鸟巢钢”早有准备
顾强圻当然不会盲目拍板,早在2004年7月,顾强圻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奥运场馆用钢座谈会,从中首次获悉国家体育场有可能用到460MPa级别的钢板,但具体的型号和性能还不清楚。他回来后马上专门召开生产技术线领导会议,舞钢开始正式进行奥运项目使用的高强度、大厚度钢板的研制开发。技术人员认真研究了大跨度高层建筑结构用钢的各种性能要求和匹配的化学成分设计,并在8月进行了80毫米厚Q460E-Z35的试制,2005年2月,又在135毫米厚Q345E-Z35钢板的工艺基础上进行Q460E-Z35的研制。
2005年4月22日,08办领导携“鸟巢”项目业主、施工、监理、专家组成员等一行13人来到舞钢,与舞钢进行技术交流,希望舞钢能在三周内提供3块110毫米厚Q460E-Z35试板,进行各项性能检验及焊接评定。
2005年4月底5月初,舞钢在生产任务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进行了第三次试生产,各生产工序特事特办,一路为此开绿灯。5月5日,4块110毫米评定板全部生产出来,其中3块发往用户,用户评定结果表明,该产品完全满足要求。
Q460E的研发生产,不仅是舞钢人的光荣,也是中国人的光荣,“中国造”钢材作为撑起″鸟巢″的铁骨钢筋,代表着中国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转变,也表明了科技创新这面旗帜真正飘扬在钢铁这个国家支柱产业上。
⑹ 古代钢铁是如何练成的
中国古代炼铁铸铁和生铁炼钢一直是主要方法。
1、我国炼铁始于春秋时代。那时候的炼铁方法是块炼铁,即在较低的冶炼温度下,将铁矿石固态还原获得海绵铁,再经锻打成的铁块。
2、冶炼块炼铁,一般采用地炉、平地筑炉和竖炉3种。我国在掌握块炼铁技术的不久,就炼出了含碳2%以上的液态生铁,并用以铸成工具。 战国初期,我国已掌握了脱碳、热处理技术方法,发明了韧性铸铁。
3、战国后期,又发明了可重复使用的“铁范”(用铁制成的铸造金属器物的空腹器)。
4、西汉时期,出现坩埚炼铁法。同时,炼铁竖炉规模进一步扩大。
1975年,在郑州附近古荥镇发现和发掘出汉代冶铁遗址,场址面积达12万m2,发掘出两座并列的高炉炉基,高炉容积约50m3。西汉时期还发明了“炒钢法”,即利用生铁“炒”成熟铁或钢的新工艺,产品称为炒钢。同时,还兴起“百炼钢”技术。
5、东汉(公元25~220年),光武帝时,发明了水力鼓风炉,即“水排”。我国古代水排的发明,大约比欧洲早1100多年。
6、汉代以后,发明了灌钢方法。《北齐书·綦母怀文传》称为“宿钢”,后世称为灌钢,又称为团钢。这是中国古代炼钢技术的又一重大成就。
(6)钢材是是哪里的技术扩展阅读:
1、我国古代炼钢技术至迟发明于春秋晚期。由先秦到西汉中晚期,主要制钢工艺是块铁渗碳法;由汉代到明清,主要又是炒钢法和灌钢法,其次还有百炼钢法和炒铁渗碳法,汉魏南北朝时还有“铸铁脱碳钢”,汉代还有坩埚炼钢法。
炒钢工艺主要生产一般的可锻铁(包括钢和熟铁),灌钢工艺主要生产含碳较高的刃钢,百炼钢是对普通炒钢的再加工。
2、人类早期冶炼的钢一般都是在低温还原冶炼后再经渗碳而成,整个过程约分两步:第一步先由矿石炼取块炼铁,第二步再由块炼铁渗碳成钢。此渗碳过程中要不断地折叠锻打,以帮助碳的扩散。这样得到的钢便叫块铁渗碳钢。燕下都钢剑等兵器就是由这种钢制成的。
炒钢工艺是一种半液态冶炼。它以生铁为原料,把生铁加热到液态半液态后,利用鼓风中的氧使生铁脱碳到钢和熟铁的成分范围。冶炼过程中要不断地炒动金属。古谓之“擣刚”,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习谓之炒铁、炒“熟铁”。
3、中国人在商周时期就掌握了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技术。中国的铁器出现在西周,铸铁则出现在春秋末期,战国时候就掌握了铸铁柔化技术(公元前6、5世纪)。西方的冶铁技术是在14世纪,而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是16世纪。
4、而我国炒钢技术大约发明于西汉后期。其法是把生铁加热成液态或半液态,并不断搅拌,使生铁中的碳份和杂质不断氧化,从而得到钢或熟铁。
5、创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灌钢技术,是中国冶金史上的一项独创性发明。灌钢的工艺过程大致为,将熔化的生铁与熟铁合炼,生铁中的碳份会向熟铁中扩散,并趋于均匀分布,且可去除部分杂质,而成优质钢材。在坩埚炼钢法发明之前,灌钢法是一种最先进的炼钢技术。
6、典籍:董文安:《韩国十大宝剑产地初考》;《易县燕下都44号墓葬铁器金相考察初步报告》;唐《夏侯阳算经》、宋苏颂《图经本草》、明唐顺之《武编前编》、赵常吉《神器谱》、朱国桢《涌幢小品》、清屈大均《广东新语》等书中都可看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冶铁术
⑺ 中国的钢材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为何特种钢材仍需进口
刚才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并不表示特种钢材产量也很多,因为我国的钢铁创新能力还是比较薄弱,所以对于这种特种钢材还是依赖于外国。
中国虽然是钢铁大国,但不是钢铁强国。这就相当于有些生产涨价,虽然生产出来的产品量很多,但是质量不好是一个道理,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的钢铁质量不好,只是一般生产出来的钢材都是普通钢材,但是像特种钢,中国目前的产量还不足以满足自需。所以一般中国使用的特种钢都是从日本进口的。中国每年所生产的钢铁都是中低级钢材,特种钢由于技术不过关,操作达不到要求,所以没有办法大量产出,依旧只能依靠进口。那为什么中国一般都从日本进口特种钢呢?
为什么我国没有办法去生产特种钢呢?这是因为我们不具有高精度的模具钢,如果你想要制造特种钢,那么你一定要有精细的模具作为模板,但是这种模具只有日本才有,所以没有办法,你只有去买他们的钢材,所以就算我们如今已经是产量的第一大国,但依旧每年都要从日本进口大约200万吨的各种钢材,造成这种原因,就是由于我们本国没有办法生产这种钢材。
⑻ 为什么中国的钢材产量世界第一,特种钢材仍依赖进口
中国是钢铁大国,但不是钢铁强国。中国钢铁年产量全球第一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中、低级钢材;合金钢、特种钢技术不过关;只能大量依赖进口。
例如日本的钢材,有很多是国内没有能力生产的,比如高精度模具钢,只要你想制造高精度模具,就只有买他们的钢材。我们已经是钢产量第一大国,每年也依然要从日本进口大约200万吨各类钢材——而我们进口的基本上全是我们自己无法生产的特种钢材。
全是那些吨钢利润达到粗钢的几百甚至几千倍的品种。近些年国内上了很多特种钢生产线,新闻上大肆宣传终于实现国产化云云,但是很少有新闻里详细说,这些生产线基本上都是合资的。
比如车用钢板,基本上都是用的新日铁的技术。中国出原料、资金、人力还要承受污染,却只拿了一个小头。
(8)钢材是是哪里的技术扩展阅读: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特钢行业的话语权主要体现在对国际主要特钢产品的定价权上。进口单价与出口单价的巨大“落差”充分证明,若要摆脱原材料受制于人的尴尬境地,我国特钢产业必须延伸产业链,不断向高端市场发起冲击。
就中高端量大面广的特钢品种来看,轴承钢和结构钢与市场高度融合,是最具市场前景的两大特钢长材。特钢深加工产品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是高端特钢产品的发展趋势之一。例如,特钢板带、特钢棒线材、特钢管材以及工模具钢、高速钢等都具备深加工的潜力。
⑼ 钢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问题一:钢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我国古代炼钢技术至迟发明于春秋晚期。
生铁、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在于含碳量上,含碳量超过2%的铁,叫生铁;含碳量低于0.05%的铁,叫熟铁;含碳量在0.05%-2%当中的铁,称为钢。中国古代最早的炼钢工艺流程是:先采用木炭作燃料,在炉中将铁矿石冶炼成呈海绵状的固体块,待炉子冷后取出,叫块炼铁。块炼铁含碳量低,质地软,杂质多,是人类早期炼得的熟铁链肢。再用块炼铁作原料,在碳火中加热吸碳,提高含碳量,然后经过锻打,除掉杂质又渗进碳,从而得到钢。这种钢,叫块炼铁渗碳钢。
问题二:中国最早的钢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我国古代炼钢技术至迟发明于春秋晚期。今在考古发掘中所见我国最早的钢制器物是1976年长沙杨家山出土的春秋晚期钢剑,剑全长38.4厘米,身长30.6厘米。经分析,含碳量约与中碳钢相当,组织均匀致密。
问题三:钢铁是谁发明的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问题四:钢和铁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问题应该是制钢和制铁(技术)是什么事发明的吧?
制铁术的出现至少是在余袜公元前1900年,而在我国的正式广泛的使用大概是在公元前500年(西周);
制钢术大概见于我国的时期是在制铁后600年左右的东汉。制钢只是比制铁需要更高的温度(去碳),
问题五:钢起源于什么时候? 西周时期
我国冶铁术大约发明于西周时期,比欧洲晚,可是它一经发明,不久就出现了生铁,后来者居上,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并使用生铁的国家。
1964年,江苏六合程桥镇出土一件春秋晚期的铁块,经鉴定是白口生铁。这是到现在为止棚毁世我国出土并且经过科学分析的最早生铁实物。战国中晚期,铁器在我国农业、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出土的战国铁质生产工具大约十六种左右,其中多数是生铁和它的柔化处理件,块炼铁处于辅助地位。这表明这时我国生铁生产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发展。
我国生铁技术发明比较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以为在技术上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冶铜术中很早就使用了比较强的鼓风装置。二是很早就对冶炼用的原料进行了比较好的选择和处理。三是很早就发明了比较高大的冶炼竖炉。一般认为,我国生铁技术的发明和发展同青铜技术有密切的关系。
说起冶金,学过化学的人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冶金就是冶炼金属,古代的冶金是用焙烧、熔炼的方法,把矿石中的金属提取出来。例如,炼铁就是将含铁的矿石(铁矿石)和木炭或焦炭混合,在高温下使氧化铁还原成铁。很明显,冶金实质上是一种化学反应。古人虽然不太了解这种变化的实质,但他们在实践中已经初步掌握了这种方法,他们在冶金过程中实际上是在进行化学反应的操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代从事冶金的人是化学工艺家,或者说是化学手艺人,而冶金本身则是原始的化学工艺。
冶金人的武器是什么呢?我们已经知道,冶金需要高温,这就需要有能够达到很高温度的冶金炉,而要获得高温,非有鼓风设备不可。这就是说,冶金人的主要武器是冶金鼓风炉。
以我国来说,在公元前6世纪,就有了冶铁术的记载,到汉代冶铁术已有很大发展。熔化铁需要高温,由此推测,当时可能已经有了冶铁鼓风炉。鼓风炉,重要的是鼓风设备。最初的鼓风设备是个特制的大皮橐,用力压皮橐,空气从中压出,通过竹管吹到炼铁炉中。
由于炼铁炉需要不断吹进大量空气,而人力鼓风太费力了。大约在公元初年,南阳太守杜诗,实地总结了炼铁工人的经验,发明了“水排”,也就是水力鼓风设备。后世的许多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农书,都讲到“水排”。水排的原理,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水流推动一个装有叶板的大轮子,把水力转变为机械转动,这个大轮子转动通过一系列机械装置带动上面的轮子转动,进而推动鼓风设备鼓风。我国著名农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一书中,有“水排”的图形,见下图所示:
皮橐是一种很原始的鼓风设备。随着实践的发展,鼓风设备不断进步,从皮橐发展为“木扇”,这种“木川”已经是简单的风箱了,它通过木制的箱盖板的开闭鼓风(见上图)。用木制设备比用皮,材料比较容易得到。进一步发展,便是风箱了。风箱发明的年代已不能确切知道。1637年,在宋应星的名著《天工开物》一书中,已经画出了风箱图,从图中所见,这种风箱已经和现代手工业工人用的手风箱的形式一样了。详见下图。
图中表示:风箱与冶金炉相接,风箱向炉内鼓风,提高温度,熔化的金属流入土槽中。
风箱的制造原理很简单(见下图):做一个长方形木箱,箱内装一个可以推拉的大活塞,拉手露在箱外便于推拉;箱的两端有通风口,各装上一个只能向内开闭的活门,(图中2、3),在箱的下部或侧部装一个通气管,通气管的侧面有一个吹风口,通气管两端各有只能向下或向上开闭的活门(图中4、5)。活塞向前推,活塞后面空气变得稀薄,箱外空气推开活门2进入箱内,与此同时,活塞前的空气被压缩,推开活门4进入通气管由吹风口吹出。活塞向后拉,空气压开活门3进入箱内,箱内空气推......>>
问题六:不锈钢被发明出来的时间,国家,和发明人是谁? 它是一种特殊材料,在现代化工业建设、化工设备、医疗、国防乃至航天飞船及尖端科技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那么,神通广大的金属材料 不锈钢是怎样诞生的呢?19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是如何炼钢。这种金属是铁和数量受一定控制的碳的混合物。它容易生产,而且非常坚硬。工程师们把钢广泛用在19世纪生产的许多新机器上。但是钢有一个大问题,它容易生锈。那些经持续敲打和暴露在湿气中的工具,会很快腐蚀。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家们试图通过使其他金属与钢相熔合,形成各种抗锈合金,去寻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呛人的战争火药味已弥漫欧陆大地,英国 *** 为实战需要,决定研制一种耐磨、耐高温的枪膛钢材,以改进武器。于是,他们将冶炼钢的任务交给了冶金专家亨利.布雷尔利(Harry Brearley)。我们知道冶炼钢铁需加人某种化学元素,依据其含量的比例,才能获得人们所需的各种具有硬度、强度、韧性、塑性及耐磨、耐热、耐酸等机械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的金属材料。布列尔带领助手,进行多种配方的冶炼试验,但炼出的钢经测试检验都未能达到制造枪膛材料的规定要求。布列尔并不气馁,重新研究与修正添加化学元素的配比,继续进行制造枪膛用钢的冶炼。布列尔的冶炼试验工作进程并不顺利,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他们将这些不符合要求的钢块都丢弃到试验场的露天墙角边。随着时间的推移废钢也越堆越高,成了一座小山似的废钢历经日晒雨淋,变得锈迹斑斑。一天,试验人员决定对这批废弃试件进行清理。在搬运时,人们发现在这堆被腐蚀的钢件中却有几块废钢闪闪发亮。为什么这几块钢没有出现锈迹?布列尔检起后反复观察检验着,也感到诧异不解。为揭开这件怪事的谜团,他决定对这几块怪钢进行研究。布列尔仔细回忆,并反复查阅炼钢试验记录,但试验次数太多已追溯不到这几块钢的确切冶炼时间与配方。为了查明它的化学元素成分含量,布列尔决定对它进行化验。经检测分析结果这是一块铁铬合金,其含碳 0.24%、铬12.8%。布列尔喜出望外,他继续研究,进行水、酸、碱等腐蚀性试验。结果证明,他曾在冶炼试验中产生的铁铬合金却具有任何时候都不易锈蚀的特点, 1912年不锈钢就此被发现了。科学探索是充满艰辛而又乏味的工作,同时也充满了趣味性和偶然性。人们都说不锈钢是冶金专家布列尔歪打正着的一项发明,是研制枪膛钢金属材料而搞出的副产品。1915年,布列尔的不锈钢发现成果在美国取得了专利;1916年该成果又获英国专利。此时,布列尔与莫斯勒合伙创办了一家生产不锈钢餐具的工厂,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由于新颖的不锈钢餐具深受人们欢迎而风靡欧洲,后来又传遍全世界。由此,布列尔也赢得极高的声誉,他被尊称为不锈钢之父。然而,布列尔并不是不锈钢的第一个发现者。20世纪初,法国居耶和波鲁兹两位工程师已经发现铁中掺入铬之后的金属具有光亮和可抗腐蚀性,因为当时不知道这种合金有何用处,便轻率地将它扔掉了。1912年,美国的赫莫斯也搞出了不锈钢。同时期的德国冶金专家舒特劳斯和毛勒亦发现在冶炼中加入铬、镍可制成不会生锈的钢材。他们的发现几乎与英国的布列尔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可是对观察发现的奇异现象,他们都没有问一个为什么?却在步入继续研究的科学大门前停止了脚步,因而与首次发现不锈钢的荣誉桂冠和加以开发利用获得巨大经济效益擦肩而过。在金属材料学中,不锈钢属特殊性能钢,它主要用作在特殊环境下的制品构件或工作零件。那么,不锈钢的奥秘在哪里呢?原来具有特殊物理和化学性能的不锈钢,在冶炼中加入合金元素,如其中有钼、钛、铜、钻、镍、铌、锰和碳等元......>>
问题七:钢材是谁发明的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是前苏联著名的无产阶级作家,布尔什维克战士。1904年9月22日出生于工人家庭。因家境贫寒,11岁便开始当童工 ,15岁上战场,16岁在战斗中不幸身受重伤,23岁双目失明,25岁身体瘫痪,1936年12月22日去世,年仅32岁。历时三载,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创作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不朽的杰作,实现了重返战斗岗位的理想。 小说的结尾说,保尔在近乎绝望的期待中,终于迎来了州委的电报:“小说备受赞赏,即将出版,祝贺成功。”现实生活中的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却没有那么幸运,而是经历了更多的磨难。小说寄给出版社之后,开头吃了个闭门羹――退稿。后来经过朋友们的努力,才被一家杂志社小心翼翼地接受。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家乡烈士墓前的一段独白,成为了千百万青年的座右铭:“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问题八:钢筋混凝土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在现代都市Y,一座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其中,钢筋混凝土的作用功不可没。钢筋混凝土大概也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复合材料之一。
1865年,法国园林师约瑟夫・莫尼埃在观察植物根系时,发现植物根系在松软的土壤中P根错节,相互交叉成网状结构,使土壤包成一团,他由此联想到了花池的构造,在花池中加入了网状钢丝,结果制成的花池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破碎。1875年,他又用这一发明制造了钢筋混凝土桥。从此钢筋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得到广泛的应用。
钢筋比重大,既能承受压力,又能承受张力;混凝土比重较小,但是能承受压力,不能承受张力。如果全用钢铁造大楼,不仅造价昂贵、保暖性能极差,而且地面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压力;如果全用混凝土盖大楼,虽然价格比较便宜,却不坚固。但是在混凝土中加进钢筋,就把二者的优点都利用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