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钢铁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前瞻产业抄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钢铁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前瞻》指出受宏观经济形势低迷,全球经济运行不确定性增加的影响,我国钢铁行业发展遇到一定困难,主要表现为产能过剩较为严重,下游需求不振,出口不畅,钢铁产品价格不断回落,企业经济效益下滑。根据行业发展周期以及目前钢铁行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预计未来五年到十年钢铁行业的发展将是一个"逐步消化产能,积极优化结构,大力拓展技术"的过程,随着国家钢铁“十二五”规划的深入贯彻和推进,钢铁行业有望在五年到十年内逐步摆脱现阶段的被动局面。
2. 在上海做钢材行业的外贸前景好不好
你好!我是做钢材生意的,我做了很多年了,在上海我也居住过内很多年,我个人觉得钢材不是容那么好做的,尤其是外贸,请千万慎重,因为钢材的价格不稳定,一天一个价,而且做钢材贸易运费就是一个很严重而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所有请投资者谨慎!
3. 钢铁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
中钢网钢铁来行业钢材现状数据显示自:7月中旬国内市场钢材价格跌幅收窄,正在历史的低谷中进行着弱势调整。目前正处于高温多雨季节,宏观经济形势复苏缓慢,钢材最主要消费行业房地产业继续下滑,汽车、机械、船舶、家电、五金等重要下游用户行业需求无明显增长,市场总体低迷依旧。与此同时,国内铁矿石市场也一直在低位小幅波动运行,且成交状况不佳,观望气氛浓厚,短期内市场或将继续处于弱势盘整状态。显然,上游成本支撑力量不足。而在资源供应方面,虽然前期钢厂自主压缩产量使得钢材库存量有所下降,但是由于担心过度减产可能会带来市场份额减小乃至资金链断裂等各种风险,部分钢厂又重新放量生产,进而导致钢材日均产量环比上升,使得市场资源供应压力居高不下。尽管如此,7月下旬钢价下跌之势将会继续减缓,部分品种(规格)的市场价格有可能出现小幅反弹,而另一些产品的价格还将继续滑落。总体而言,由于缺少需求的强力支撑,未来一段时间国内钢材市场弱势调整的基调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国内钢市将很难出现实质性好转,钢材价格虽有可能出现短暂的小幅反弹,但是仍然会回落。这将是一种在价格低谷中的“垂死挣扎”
4. 我国镀锌板、彩涂板行业,未来5年的发展趋势会如何做镀铝锌 或者 镀镁铝锌前景如何
什么事情都是相对而言的。有做的好的,就有做的一般的。根据目标客户内,看你的产品定容位如何,适应市场是关键。镀铝锌和镀镁铝锌技术要求较高,产品可以应用在汽车、家电等领域。我们市有一家民营企业,专业生产彩涂板的。做的就很好,05年投产一条生产线,也就5万吨年产能。原先的小彩板厂,现在发展成为年产45万吨的大企业了。不简单啊,原先叫台安彩板厂,现在叫辽宁银恒彩涂板了
5. 新中国成立以后钢铁工业发展情况
从建国初期,国家以重点发展重工业以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起,钢铁工业即被作为重工业的代表而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的重视,从而有了从几乎是空白建立起一个强大的钢铁产业的可能。从一五计划时起,国家就不断地从农业和其他产业上为钢铁产业的发展筹集了大量的资金,并不惜花很大的代价用于技术的开发和创新。同时,钢铁工业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之一,与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步伐息息相关。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中国钢铁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逐步步入了成熟的发展阶段。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已经整整60年了。在60年中,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在战争废墟上艰苦创业,既有顺利发展的机遇,也有探索前进的挑战;有过三年“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的沉痛教训,也遭遇过10年“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和挫折。尽管如此,中国钢铁工业仍克服重重困难,艰难前行,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后中国钢铁工业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钢铁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满足下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在钢铁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强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不断改善品种质量,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作为基础原材料工业,钢铁工业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实现了前人的跻身于世界钢铁大国的梦想。2008年中国粗钢产量超过5亿吨,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粗钢产量的3164倍,钢产量占到全球的38.2%。
一、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历程
回顾新中国现代钢铁工业的崛起、壮大,大体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前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1993~2000年)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时期(2001年以来)四个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1949~1978年)
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中,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变”、“两个黄金发展期”、“三次基本建设高潮”和“一段坎坷、曲折路”。
1.一次重大转变
从建国初期到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是在前苏联大力支援下开展的,几乎全盘照搬苏联的模式。1956年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之后,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在认真总结学习苏联经验教训基础上,转变到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走大、中、小相结合之路。这一转变,对中国钢铁工业的崛起、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2.两个黄金发展期
第一个黄金发展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年均增钢80万吨,年均增长31.6%,到1957年达到了535万吨。
第二个黄金发展期是国民经济调整期间(1963~1965年),年均增钢185万吨,年均增长22.4%,到1965年达到了1223万吨。
3.三次基本建设高潮
第—次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苏联156个援建项目中的八大钢铁项目的建设,包括新建武钢、包钢、北满钢厂、吉林铁合金厂、吉林炭素厂、热河钒钛厂,改扩建了鞍钢和本钢等。同时还进行了大冶钢厂、太钢、唐钢等近20个企业改扩建工程。
第二次是1956年规划并开始建设的“三大、五中、十八小”。三大是继续进行鞍钢、武钢、包钢三个大型钢铁基地建设;五中是扩建、新建五个中型钢铁企业,即扩建太钢、重钢、马钢、石景山钢铁厂,新建湘钢;十八小是新建十八个小型钢厂,即邯钢、济钢、临钢、新余、南钢、柳钢、广钢、三明、合钢、长特、新疆八一、杭钢、鄂钢、涟钢、安钢、兰钢、贵钢、通钢等。
第三次是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主要是新建了攀钢、长城特钢、峨嵋铁合金厂、水城钢铁厂、遵义金属制品厂、乐山轧辊厂等:恢复建设了酒钢、兰钢、略钢;扩建了成都无缝钢管厂、重钢、重特、昆钢、贵钢、遵义铁合金厂,还有鞍钢援建宁夏石嘴山钢绳厂。这三次基本建设高潮的开展,为新中国钢铁工业日后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4.一段坎坷、曲折路
1958年“大跃进”的高指标、大办钢铁、浮夸风,“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坏、整顿、再破坏,以及其后的“闹翻番”、“洋跃进”等脱离实际、违背钢铁工业发展规律的行为,使中国钢铁工业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走了一段三起三落的坎坷、曲折路程,使中国钢铁工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中,国家对钢铁工业的总投资为615.28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26.46亿元,占85.6%;更新改造投资88.8亿元,占14.4%。中国钢铁工业在跌宕起伏中,经过数百万钢铁人的顽强拼搏,初步建立起了包括采矿、选矿、烧结、炼铁、炼钢、轧材、焦化、耐材、铁合金、碳素等要素结构比较完善,地质勘探、工程设计、建设施工、设备修造、科学研究、冶金教育等门类比较齐全,以大型企业为骨干、大中小相结合,具有3500万吨钢生产能力的新中国冶金工业体系。钢产量由1949年的15.8万吨增加到1978年的3178万吨,年均增钢100万吨;钢材板管带比由1952年的12.3%提高到1978年的32.3%;低合金钢、合金钢比由1962年的10.1%提高到1978年的16%;钢材自给率由1953年的61.25%提高到1978年的72.66%;吨钢综合能耗下降到2.54吨标煤。这30年取得的成果,为后30年中国钢铁工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第二阶段(1978~1992年)
在1978~1992年的14年中,中国钢铁工业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钢铁工业从国外引进了700多项先进技术,利用外资60多亿美元。特别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新建了宝钢、天津无缝钢管公司两座现代化大钢厂,并对老钢厂实施了一系列重点改造项目,使中国钢铁工业的技术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在发展钢铁工业生产规模上,除新建上海宝钢、天津无缝钢管公司以及一些乡镇钢铁企业外,主要是抓现有钢铁企业的技术改造。在抓老企业技术改造、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方面,迈出了三大步:第一步:“立足现有企业,走挖潜、改造、配套、扩建的路子。”第二步:重点解决发展速度(数量)、品种结构、产品质量都不适应国民经济和国防军工需要的“三个不适应”问题。第三步:钢铁工业要上“四个新台阶”:上品种质量水平的新台阶,上现代化工艺装备水平的新台阶,上集约经营和规模经济的新台阶,上综合经济效益的新台阶,以增强钢铁工业的发展活力。
在这十几年中,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现有企业技术改造的不断推进,使钢铁工业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978~1992年,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共计1465.43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759.72亿元,占51.8%,更新改造投资705.71亿元,占48.2%。建成投产了上海宝山钢铁总厂一、二期和天津无缝钢管公司。1983年钢产量突破4000万吨,1986年突破5000万吨,1989年突破6000万吨,1991年突破7000万吨,1992年达到了8093万吨。1978年到1992年,钢材板管带比由32.3%提高到37.4%,连铸比由3.5%提高到30%,合金钢、低合金钢比由16%提高到21.6%,钢材自给率由72.7%提高94.7%,吨钢综合能耗由2.54吨标煤降低到1.57吨标煤。
(三)第三阶段(1993~2000年)
从党的十四大到2000年,是中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这个时期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着力“一个适应”,实施“二个转变”,即着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由发展数量规模为主向调整、优化结构为主转变,由钢铁产品长期数量短缺向控制总量转变。这个时期中国钢铁工业是深化内涵式扩大生产的阶段。
这一时期钢铁行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调整、优化结构,推进和实现了两个重大转变,促进钢铁工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一个转变:由长期规模扩张为主转向调整优化结构为主,提高综合竞争力,提出把“结构优化作为钢铁工业发展的中心环节”,主要是优化产品结构和工艺技术结构,同时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大力推进淘汰落后,采用新技术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实现工艺技术现代化。由此拉开了采用高炉喷煤粉、连续铸钢、溅渣护炉、热装热送等六大共性先进技术改造老企业、优化品种结构和工艺技术结构的大幕。
第二个转变:钢铁产品由长期数量短缺转向阶段性、结构性过剩,开始实行总量控制。1993年到1998年期间,由于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了大量过剩的生产能力,从而提出“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大力提高冶金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方针,并在全行业特别是大中型钢铁企业中展开了压缩生产总量的工作。
1993~2000年,中国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3476.06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为1446.14亿元,占41.6%,更新改造投资2029.87亿元,占58.4%;钢产量由1993年的8954万吨增加到1996年10124万吨,2000年钢产量达到了12850万吨,成为世界最大的产钢国和消费国:钢材板管带比由1993年的36.7%提高到2000年的41.7%,低合金钢、合金钢比由22.8%提高30.9%,连铸比由33.9%提高到82.5%,平炉钢比下降到0.9%,转炉钢比提高到87.5%:钢材自给率达到93.1%;吨钢综合能耗下降到1.18吨标煤;加速了淘汰小高炉、小转炉、小电炉、平炉、化铁炼钢、多火成材、横列式和复二重轧机的进程,大大缩小了中国钢铁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四)第四阶段(2001~2008)
2001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钢铁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陆续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
在这一阶段中,中国钢铁工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满足相关行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积极应对新挑战,不断解决新问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产业规模迅速扩大,钢产量连续跨越2亿吨、3亿吨、4亿吨的台阶,2008年粗钢产量超过5亿吨。2001~2008年期间,钢产量年均增长率达到20%,占全球钢产量的比重从17.8%提高到38.2%,在世界钢铁业的地位显著提升;钢铁产品的进出口格局发生了根本性逆转,彻底结束了中国钢铁材料供给不足的历史。见表1。
技术装备国产化、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品种质量得到优化。鞍钢、武钢、首钢、马钢、太钢、济钢、莱钢、安钢等大型老企业的现代化技术改造,广泛采用了高效铁矿采选技术,钢铁冶炼技术、轧钢技术、高端产品开发、大型冶金成套技术集成、节能节水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鞍钢、武钢、太钢、马钢、邯钢、包钢等大型老企业的现代化新区、新基地的建设和相继投产;鞍钢营口鲅鱼圈沿海钢铁基地项目、首钢与唐钢集团合作的河北曹妃甸沿海钢铁基地项目也于2008年和2009年投产;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宝钢集团的广东湛江项目和武钢集团的广西防城港项目等一批沿海的现代化钢铁基地正在筹建之中。
节能减排取得巨大进步。全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吨钢综合能耗由876千克标煤降到628千克标煤,这一指标意味着目前冶炼1吨钢的综合能耗仅相当于改革开放前1978年的1/4,吨钢耗新水下降到5.31吨,SO2、COD、工业粉类排放均大幅下降;使钢材品种与质量显著改善,国内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2007年22类钢材中有18类钢材的自给率超过100%。
产业组织结构得到优化。2008年,全球年产钢200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12家,其中中国占5家。2008年与2001年相比,年产钢500万吨以上的企业从4家增加到24家;此间,唐钢整合宣钢和承钢,唐钢集团与邯钢集团组建为河北钢铁集团;济钢与莱钢组建为山东钢铁集团;宝钢重组新疆八钢和控股广东钢铁集团;武钢重组鄂钢、昆钢和控股广西钢铁集团;马钢重组合钢;沙钢重组淮钢、江苏永钢和河南安阳永钢等等。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步伐逐步呈现加快之势,适应国际化竞争的能力增强,中国钢铁工业整体素质提高。2009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宝钢、河北钢铁、江苏沙钢等三家中国大陆钢铁生产企业上榜,分列第220、375、444位,其中宝钢已经连续5年入围,并由2005年的第309位跃升至2009年的第220位。
二、我国钢铁工业近年来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经过几代钢铁人的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和自主创新,有效地满足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钢铁材料的旺盛需求,有效地支撑了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有效地支撑了国民经济主要用钢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和积累了大量财富,创造了旷世空前的发展纪录,铸就了钢铁大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一)为适应我国国民经济需要钢产量不断增加,自1996年以来钢产量一直居世界第一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钢铁工业顺应国民经济发展对钢材的旺盛需求,继1996年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并一举成为世界最大产钢国后,自2003年以来,钢产量又连续跨越2亿吨、3亿吨、4亿吨、5亿吨的台阶,并在2005年结束了自建国以来连续57年净进口钢的历史,彻底扭转了钢总体生产能力不足的状况。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在发展速度方面和发展规模方面均创造了世界钢铁发展史上的奇迹。
(二)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消费和出口国。中国钢产量占全球的比重从2001年的17.8%跃升至2008年的38.2%。
2008年我国钢产量超过世界排名第二至第八位的日本、美国、俄罗斯、印度、韩国、德国、乌克兰之和。
2003年我国钢产量比2002年增加了3997万吨、2004年比2003年增加6057万吨、2005年比2004年增加7033万吨、2006年比2005年增加6591万吨、2007年比2006年增加7014万吨。从2004年开始,中国钢材市场供不应求向供求平衡转变,钢材进口大幅下降,出口持续增加。
到2006年,中国钢铁产品对外贸易格局发生了历史性转变,钢坯和钢材均实现了净出口,净出口钢材2450万吨、净出口钢坯(锭)867万吨,坯材合计折合粗钢净出口3463万吨。
到2007年,中国钢铁产品出口进一步扩大,出口量跃居世界首位,共出口钢材6265万吨、出口钢坯(锭)645万吨,钢材和钢坯合计折粗钢出口7310万吨;净出口钢材4578万吨、净出口钢坯(锭)606万吨,坯材合计折合粗钢净出口5476万吨。
(三)钢铁工业装备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进一步加大投资的力度,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整体装备水平迅速提高,依托自身技术实力,在部分引进国外高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技术装备设计和制造的自主集成与创新,主要装备的国产化率进一步提高,有些先进技术装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如鞍钢不仅实现了自主集成单条生产线——中国第一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带钢生产线(ASP),并实现了向济钢的技术输出:首钢自主设计建造了世界首座全干法除尘的5500立方米特大型现代化高炉;太钢自主集成与创新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
2001~2008年,中国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505.6亿元增加到3903.3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累计投资16329.58亿元。大量的投资不仅使钢铁工业的生产能力快速增加,更使以装备大型化、自动化、连续化为代表的冶金工艺技术装备现代化、国产化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炼焦方面,2001年与2007年相比,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机械化焦炉从193座增加到291座,年产能从5128万吨上升到9961万吨,每座焦炉的年平均生产能力从26.6万吨上升到34.3万吨。
在烧结方面,2001年与2007年相比,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烧结机的年产能从7184万吨增加到45404万吨,其中130m2及以上烧结机35台增加到125台,占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年产能的比重从38.5%提高到52.3%。
在炼铁方面,2001年与2007年相比,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炼铁高炉的年产能从12152万吨增加到36629万吨,其中1000m3及以上高炉50座增加到120座,增长了1.40倍,而1000m3及以上高炉的年产能从6433万吨增加到19118万吨,增长了1.97倍。
中国钢铁行业的高炉在大型化的同时,还广泛采用了炼铁先进技术,高风温热风炉、无料钟高压炉顶、富氧大喷煤、高炉长寿、自动控制、节能、余能余热回收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先进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应用;攀钢高钛型钒钛磁铁矿高炉强化冶炼技术和宝钢高喷煤比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在炼钢方面,中国炼钢工艺装备围绕以连铸为中心,包括铁水预处理、大转炉、精炼、连铸,工艺配备基本实现了现代化、高效化、自动化炼钢生产的模式。转炉炼钢和50吨以上电炉炼钢己基本实现了炼钢一精炼一连铸一对一的最佳经济规模的工艺装备配置。2002年,中国钢铁工业彻底淘汰了平炉炼钢。
2007年与2001年相比,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炼钢转炉的年产能从11803万吨增加到38749万吨,增长了2.28倍。其中100吨及以上转炉从30座增加到140座,增长了3.67倍,而100吨及以上转炉的年产能从3602万吨增加到19875万吨,增长了5.49倍;占重点企业转炉钢年产能的比重从30.5%上升到51.3%。
2007年与2001年相比,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炼钢电炉的年产能从2574万吨增加到4764万吨,增长了0.85倍。其中100吨及以上电炉从11座增加到21座,增长了0.91倍,而100吨及以上电炉的年产能从727万吨增加到2012万吨,增长了1.77倍;占重点企业电炉钢年产能的比重从28.2%上升到42.2%。
中国100t以上转炉和50t以上超高功率大电炉基本达到国外同类装备的先进水平,并成为中国炼钢生产的主体设备,宝钢、武钢、鞍钢和国内大企业新建的大型化装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四)钢铁产品品种优化,质量明显改善
30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钢铁工业根据我国钢材消费结构及其变化大力调整产品结构,改善产品质量,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短缺品种。板管带材比例从1978年的32.3%提高到2007年的50.6%:合金和低合金比从1978年的14.6%提高到2007年的36.3%。目前我国大多数钢材品种的自给率超过了100%,净进口的钢材只剩下冷轧薄板带、电工钢等少量高附加值品种,而这些品种的增长很快,预计不久也能实现自给。目前我国机械、汽车、造船、家电、石油、电力、铁路等行业使用的钢材绝大多数是国产的,其质量能够满足这些行业的基本需要,其中部分品种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近几年来,我国开发的船用高强度宽厚板、高强度海洋结构用钢板、高档汽车用板和汽车零部件用钢、工程机械和高层建筑用高强度厚钢板、X80以上高等级管线钢板、百米在线热处理钢轨和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钢轨、高速动车组用钢、高端压力容器用钢板、高牌号取向和无取向硅钢、高档不锈钢新品种、高强度角型钢等均实现了重大的突破,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经济建设、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机电产品出口对钢铁材料的需求。我国出口钢材结构也从以长材为主逐步变为以高附加值的板材和管材为主,说明我国钢铁产品的质量和成本竞争力有了显著提高。
(五)技术进步成效显著,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改善
随着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工艺优化,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钢铁工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有了很大改善,与发达产钢国的距离大大缩小,大中型企业的很多指标已经接近、达到甚至超过发达产钢国的水平。如大中型企业的高炉利用系数从1978年的1.43吨/m3·天提高到2007年的2.74吨/m3·天,高炉入炉焦比从600千克/吨左右降低到397千克/吨:转炉钢铁料从1184千克/吨降低到1085千克/吨:轧钢综合成材率从74.8%提高到95%以上;吨钢综合能耗从2.52吨标准煤降低到632千克标准烷吨钢耗新水从2000年的25吨以上降低到5.3吨;钢铁职工实物劳动生产率从33吨/年·人提高到370吨/年·人。
(六)钢铁工业的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1978年钢铁行业利润只有34亿元,此后虽有增长但最好的年份也没有超过300亿元;1997~1999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市场不景气的影响,全行业利润很少;进入新世纪后经营规模迅速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改善。2007年与2001年相比,大中型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从3793亿元提高到20700亿元,增长4.5倍;实现利润从163.8亿元提高到1599.6亿元,增长8.8倍:销售收入利润率从4.32%提高到7.73%。
目前中国钢铁行业正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努力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坚持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积极推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一步增强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加快推动钢铁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为早日实现钢铁强国的梦想而拚搏努力。
6. 将来中国的钢铁冶金发展趋势会衰退吗会有大批的钢厂倒闭吗有的话大概多少年
不会衰退,因为我国的人均拥有钢的量还很少,所以需求还有,所以工业会进一步发展,只是由于资源等问题速度会减慢些吧~
至于年限我不敢说,但你我之年不会衰退,作为冶金人还是很有发展的~
7. 未来钢材走势怎样
业内资深人士分析,我国钢材市场在今后10年内将进入更高级的平稳发展阶段。市场行业更为理性化。对外更加开放。今后10年我国钢材市场的走势将呈现以下4年特点:
一、消费需求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增长时期
由于宏观经济增长速度趋稳,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钢材需求增长速度减缓,将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增长时期。难以继续呈现90年代持续多年两位数的增长幅度。
根据多方面的数据测算,预计今后10年期间,全国钢材消费需求的年均增长幅度在3%以内,呈现前高后低的基本态势。
从不同钢材品种结构来看,线材、螺纹钢等各种建筑用钢材的需求力度相对减弱:各种板材、管材、特殊钢材、不锈钢材等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大幅增加,并逐步在整个钢材需求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到2009年,在l.7亿t钢材需求总量中,各类生产用材、特殊钢材、高附加值钢材等用量将达到5000万t以,建筑用钢材、普通钢材、低附加值材等用量在1亿t水平以上。
从不同地区来看,在今后的10年中,在开发大西北的战略方针指引下,基本建设的主阵地将逐步向内陆地区转移,而各种以钢铁产品为材料的加工制造业在沿海地区继续旺盛,其中尤以出口加工业
增长强劲。因此,未来10年中,全国钢材消费格局将出现沿海地区生产用材稳步增长,建筑用材需求逐步向内陆地区转移的特点。
二、生产量在继续增长中获得合理调整
受国内庞大市场需求稳步增长的拉动,今后较长一个时期,我国钢材生产总量还会继续增加,而不会停滞或者萎缩。预计今后10年内,我国的钢材实际生产量接近1.7亿t,大约比1999年增长35%—40%。
针对我国钢铁工业中存在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未期,我国有关部门做出了调整生产结构的重大决策:大量关闭产品质量差、消耗高、污染严重的小企业生产;压缩供大于求的普通钢材产量,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将技术、资金和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具有竞争优势的大集团企业倾斜。此外,又由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些保护措施的削弱或者取消,世界大钢铁企业的进入,全球范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据此分析,在今后10年中,我国的钢铁工业在生产数量继续增加的同时,还将会发生两个方面的重大变化
1、生产企业数量大幅度下降,生产集中度明显提高。预计到2010,随着一大批质量差、消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被淘汰,我国的钢铁生产企业数量将大幅度下降。全国80%以上的钢材数量,将被宝钢、鞍钢、首钢、武钢、包钢等十数个巨型钢铁集团控制,生产集中度明显提高。
2、生产结构趋向合理。建筑用材、普通材、低附加值的生产比重下降,生产用材、特殊材、高附加值钢材的生产比重提高。预计到2010,全国板管材的生产比重将由目前有不足50%,上升到70%以上。一些主要钢材品种中,薄板产量将超过3000万t,带钢产量超过I000万t,无缝管产量超过500万t。而普通线材、4、型材等产量则大体稳定在3000—3500万t的水平,增长幅度不大。
由于先进装备和技术的使用,管理的加强,所有钢材产品的质量也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国际竞争力强。
总之,今年10年,是中国钢铁工业由数量扩张转入质量提高的10年,将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10年过后,我国就不仅仅是一个钢铁大国,而且将跨人钢铁强国的行列。
三、销售价格大体稳定
进入2000年以后,我国钢材市场价格将进入相对平衡的时期,20世纪90年代那种大范围、高幅度、长时期的价格波动一般不会再次出现。
l、宏观经济发展平稳,市场关系较为稳定,可以避免货源供应和消费需求比例严重失调,这就为价格的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市场机制更为成熟。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已经形成了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导致价格剧烈波动的体制性因素基本消失。
3、生产集中度明显提高,企业行为合理化。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大企业集团控制了全国大部分生产量的情况下,企业之间易于达成控制生产和进口,协调价格的协议,以便合理分配市场份额,划分销售地区,按照需求组织生产,从而避免了自杀式的压价竞争。
4、我国钢材市场更加开放,与国际市场的关系更为紧密。可以更加灵活地利用国际市场,合理调节国内的供求关系。
四、国际贸易进一步活跃
展望今后中国在成为全球钢铁生产大国和钢铁强国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发展成为世界钢铁贸易大国。
今后10年中国钢铁产品的国际贸易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国际贸易员有较多增长。1999年,全国钢材的进出口贸易数量在1870万t左右,预计到2009年,进出口总量将增加到3000—4000万t,增长1倍左右。
2、进口比重下降,出口比重提高,净进口量逐步下降。1999年,全国钢材进口和出口量分别占贸易总量的79%和21%,进口量远远大于出口量,是一个世界钢材净进口大国。预计到2009年,中国钢材的出口量将逐步上升到钢材贸易总量的50%以上,而进口量则下降到50%以下,有可能成为净出口国。
3、进出口结构中,以高附加值的板材类产品比重提高,低附加值产品减少。进出口贸易向高级阶段发展。预计到2009年,在全部钢材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总量中,板材等高附加值产品约占90%以上,棒材、角钢等低附加值产品则不足10%。
8. 我想卖钢材,前景怎么样谁能教教我
(一)在未来十年里,世界钢材需求前景看好,其根据是,发展中国家和中国至少在21世纪头十年余下时间里将依然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还保持低的通货膨胀率和低的利率。随着钢铁企业并购重组,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上游侃价能力不断增强,对于下游的钢材贸易前景提出了巨大挑战,据此,基于国际视野的分析判断,未来中国钢材贸易的发展前景将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直销比重加大,分销比重降低 虽然全球钢铁的生产和流通的模式很多,但是总体上来看,世界钢铁的生产主要分三大板块:亚洲板块,主要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欧洲板块,主要包括俄罗斯、德国、乌克兰、意大利等国;美洲板块,主要包括美国、巴西等国。钢铁销售的模式大体也可以分为三类:日韩模式、欧美模式、中国模式。 欧美模式的钢材销售以钢厂为主;日韩模式以流通企业为主,但日本是综合商社形式,都是财团性质,上下游企业往往交叉持股,相互融合;中国模式是直销和分销并重。目前国内钢铁贸易行业的前言企业,如宝钢国贸、浙江物产、徽商股份、河北物产等,除宝钢国贸因宝钢支撑,其他发展得并没有特别好,即是明证,其他民企诸如万雄集团,也是雷声大、雨点小。2、 向上、下游一体化发展 向综合服务方向发展的结果,必将会是上、下游一体化,这不仅体现在业务上更加密切,而且,将来的趋势很有可能是向日本的财团形式,在股权上也会趋向融合,一体化,交叉持股,钢材贸易企业是否能引进钢厂等投资者,也是非常值得钢材贸易企业探索的一条道路。而因为钢铁企业大多是国企,在国进民退的今天,这一步显然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3、创新的商业模式将是制胜之道 激烈的竞争格局必将促使创新的商业模式出现,有人总结了如下一些:产品结构盈利模式、创新服务盈利模式、规模经营盈利模式、构供需网链结盈利模式,特别看好供需网链结盈利模式,做连锁经营模式。4、向综合服务方向发展 所谓向综合服务方向发展,是指钢材贸易企业不仅仅再做“搬砖头”的低技术含量的交易活动。未来钢材贸易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是包含仓储、运输、包装、装卸、搬运等一条龙服务的链式竞争,一句话,将从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向产业链竞争进行转变。 (二)在目前国内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的形势下,钢材经营的暴利时代已经过去。由于钢材经营具有占用资金量大、业务环节多、市场行情变化大的特点,所以避免钢材经营风险,确保钢材经营的正常进行,对于钢材经营企业是至关重要的。对此,根据多年来钢材经营的工作经验,谈谈避免钢材经营风险的一些做法,供参考。
一、钢材经营中的两大风险
钢材经营中的主要风险为:资产风险和市场风险。资产风险与市场风险有所不同,它往往贯穿于整个经营业务的过程之中。
资产风险是指在钢材经营中可能遭受到资产损失的风险,常见的现象有:呆账、坏账损失等。影响资产风险的主要因素有:企业的营销政策、金融信贷、供销协议、钢材质量、货款回收、仓储管理、员工管理等。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钢材市场行情、价格的变化,而造成销售困难、进销价格倒挂的风险。影响市场风险的主要因素有:国家政策、钢厂动态、同行业的经营策略、当地钢材的需求特点和库存数量等。
二、避免钢材经营中资产风险的措施
为了避免钢材经营中的资产风险,企业应采取的措施:对资金投向及过程进行调研论证和跟踪考察,确保资金投向及过程的客观正确和安全;重视对业务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货款安全回收;严格执行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预防员工违章违纪和职务犯罪。
1、严格执行先收款、后发货的销售制度。
在钢材经营业务的长期欠账中,因为赊销而造成呆账、坏账的损失所占企业资产损失的比例较大。对于具有赊销性质的销售业务要谨慎对待、严格控制,严格遵循"宁可降价,决不赊销"的原则。
对于因为钢材供需关系、市场需求关系的原因而必须进行赊销的,要对需方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然后确定是否可以赊销,不能轻易决定赊销。
2、业务合同的管理工作是保证经营正常进行的重要环节。
钢材合作协议和供货合同是界定供需双方权利义务以及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对于钢材合作协议,要本着严格控制风险的要求,认真填写。 1、加强与同行经销商的联系,加强分销网络的稳定性。 在这方面:一是,在加强与同行经销商联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钢材分销网络的建设。同时,要注意同行经销商的钢材经营规模,防止超级经销商大户的经营行为左右和影响钢材市场行情及价格的情况发生;二是,采取召开钢材座谈会、走访调查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强与同行经销商的沟通,适时地组建钢材经销联合体实现共赢。 2、主动调整钢材经营思路,探索与钢厂建立联合经营钢材的路子。 在目前国内钢厂重组的形势下,钢厂对钢材价格的控制作用十分明显。钢材经销企业应适时地调整经营思路,探索与钢厂建立联合经营钢材的路子,确定企业在钢材市场上的位置刻不容缓。 3、根据市场行情的预测调整库存钢材数量。 在一般的钢材市场行情中,企业的库存钢材资源量较大时,不仅要占用较多的流动资金,还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市场风险。当钢材市场的需求下降和价格下跌时,库存钢材资源量大给企业的销售造成一定的困难。而库存钢材资源量较低,就可以使企业在应对市场变化方面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在这方面,有条件的钢材经销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钢铁网上交易平台”这一钢铁电子商务形式,实现库存钢材资源量的对冲,回避钢材市场的风险。
9. 新手做钢材销售好做吗
新手做钢材销售好做吗?
任何行业的销售新手都有个学习的过程,钢材销售也是一样的。好不好做真的不好给你明确的答案,但是,我们作为招聘方,济南鼎钢物资有限公司在钢贸行业发展8年,我们也还只是个小学生,但是,为什么8年来,我们不到10人的小公司却可以创造超过1亿的营业额?今天在这里我给你一些客观的建议,希望你对钢材销售能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当然也希望能找到有缘人加入我们团队,我们携手再创奇迹!
第一,钢材销售稳定吗?
很多应聘者过来咨询,底薪福利待遇怎么样? 我想你无非是想知道这个职位能不能赚钱,是吗?
我想说的是,不管这是你的第一份工作,还是重新择业,钢材销售都是可以稳定的工作。什么叫稳定?就是你的收入不仅可以养好家,最起码家人想买什么咱就能毫不犹豫地买,同时又能提升自己能力。
钢材是城市发展的必需品。2020年受疫情影响,加上钢材电商发展,让钢材资源和价格日益透明化,大大小小的钢贸商几乎都受到了不小的打击,竞争愈发激烈。济南鼎钢物资有限公司也是形形色色的钢贸人中最平凡普通的一家,自2013年发展至今,我们依然踏实地走着,销售业绩逐年提升,团队越来越壮大,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济南鼎钢能让每个员工都赚到钱,不仅赚到房车,赚到家人的支持,更赚到自信和自我成长。
第二,新行业没接触过,我要考虑一下?
也有很多求职者说,我从来没有接触过钢材行业,我要考虑考虑再决定!
考虑什么呢?
实际上任何行业,只要你没有接触过的,你都会存在这样的担心,对吗?担心、畏惧、考虑什么呢?对你完全陌生的一个行业你能考虑出结果吗,既然陌生当然考虑是没有结果的,除非你真得走进这个行业,亲眼去看,亲身体验,对吗?
钢材贸易是属于大宗商品交易,并非快消品,一车钢材动辄10几万,几十万,作为销售,一笔实际的业务之后你就可能熟悉了整个工作流程,如果你是一个用心的人,这个过程需要专业的钢材知识,需要清晰的报价思路,需要谈判沟通能力,需要协调组织货源的能力,需要开发客户网络营销的能力……
这个过程中你才能真正发现自己是否适合这个工作,能够实现你的人生职业规划,是吗?所以,机会有时候只在一念之间,选择大于努力,济南鼎钢祝你选对工作,从此开启步步高升的职业发展之路!
10. 专家如何看待未来三年中国钢铁行业市场
预计未来三年,中国钢铁行业市场整体比较乐观。”中亏判和国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节能协会冶金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张龙强表示。
张龙强表示,虽然中国钢铁行业有所回暖,但钢铁企业也必须清晰地意识到,越是在企业形势好的情况下,越是要居安思危,越是要考虑长远,要充分重视企业节能环保、绿色发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