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钢材市场 > 钢材属于什么晶体结构

钢材属于什么晶体结构

发布时间:2023-08-19 12:02:00

㈠ 钢的基本组织有哪些

金属材料的内部结构,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内部组织结构称为显微组织或金相组织。钢材常见的金相组织有:铁素体、奥氏体、渗碳体、珠光体等。

铁素体是碳在a-Fe中的固溶体。a-Fe的溶碳能力较差,因此,铁素体的含碳量很低,在室温时仅为0。008,由于含碳量低,铁素体的强度和硬度都很低,但塑性和韧性很好;

奥氏体是碳在丁γ-Fe中的固溶体。γ-Fe的溶碳能力比a-Fe大,在1143℃时,其最大溶解度为2。11。奥氏体的强度较低,但塑性好,其机械性能与含碳量及温度有关。对于普通碳素钢,一般在室温下没有单一奥氏体存在,但在某些合金钢(含有较高合金元素锰或镍的钢)中,室温时也会有奥氏体存在,甚至全部都是奥氏体组织。

铁与碳形成具有金属键结合的金属化合物碳化三铁,称为渗碳体。它的含碳量为6。67,其晶体结构比较复杂,熔点为1227~1600℃。渗碳体的硬度很高,塑性几乎为零,是一个硬而脆的相。它在钢铁中的分布可以成片状、粒状、网状或板状,它的形态、大小及在钢中的分布状况,对钢的性能有很大影响。

珠光体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一般情况下,铁素体和珠光体多以片层状相间排列混合在一起,称为片状珠光体。渗碳体也能以小圆球的形式分布在铁素体的基体上,称为球状珠光体。

㈡ ODS铁素体钢是什么

ODS铁素体钢:
传统的铁素体/马氏体钢的工作温度最高只能达到550~600℃,氧化物弥散强化(OxideDispersionStrengthened,ODS)铁素体钢能将工作温度提高到700℃。稳定的纳米氧化物颗粒赋予了材料优异的高温蠕变性能。ODS铁素体钢具有BCC晶体结构,在200dpa的中子辐照条件下仍有非常低的辐照肿胀率。此外,ODS铁素体钢还具有优异的抗氧化和抗腐蚀性。因此,ODS铁素体钢可用于快反应堆和国际第Ⅳ代高级反应堆中的包层材料,第一壁材料及高温结构件。ODS铁素体钢的开发对提高反应堆的热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保证反应堆的安全性和长寿命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合金元素(Fe、Cr、Ti、W、Ta、C)满足低活化的要求。Cr含量的确定要综合考虑延性、断裂韧性和耐腐蚀性。W添加的目的是通过固溶强化提高高温强度。同时添加Ti和Y2O3有利于获得纳米尺度的氧化物颗粒,这大大提高了蠕变性能。ODS铁素体钢的制备用得最多的是热挤压工艺:首先在高纯Ar气氛中利用机械合金化(MA)将Y2O3颗粒均匀分散在基体中,然后将合金粉末密闭在低碳钢管中并在1150℃进行热挤压。热挤压后的母管进行多道次的冷轧,在每道次冷轧之间进行中间热处理,最终热处理后得到薄壁的包层管。
ODS铁素体钢制备的关键有两个:一是获得均匀分布的纳米氧化物颗粒和适量的残余α2Fe,从而提高蠕变性能;二是热挤压工艺制备薄壁包层管的工艺及改变拉长晶粒形貌以消除材料的各向异性。重点分析Y2O3颗粒的溶解/析出、残余α2Fe的形成、薄壁包层管制备工程中的中间热处理和改变拉长晶粒形貌的方法。

㈢ 1.纯铁的三个同素异构体是什么其晶体结构如何其溶碳能力有无差别 2.铁碳合金中基本相有哪几种

1、Fe,在液态铁结晶后具有体心立方晶格,称之为δ-Fe;在912℃以下,具有体心立方晶格,称之为α-Fe;在1394℃以下,具有面心立方晶格,称之为γ-Fe.
2、铁碳合金的基本相有三个即:
1)铁素体:代表符号F,即碳在体心立方晶格"尔发"铁中形成的固溶体。
2)奥氏体:代表符号A,即碳在面心立方晶格"伽马"铁中形成的固溶体。
3)渗碳体:代表符号Cem,即碳与铁形成的化合物Fe3C。
3、钢中含碳量增加,屈服点和抗拉强度升高,但塑性和冲击性降低,当碳量超过0.23%时,钢的焊接性能变坏,因此用于焊接的低合金结构钢,含碳量一般不超过0.20%。碳量高还会降低钢的耐大气腐蚀能力,在露天料场的高碳钢就易锈蚀;此外,碳能增加钢的冷脆性和时效敏感性。

4、共晶反应:L→γ+Fe3C,反应产物为莱氏体。共析反应:γ→α+Fe3C,反应产物为珠光体。
5、钢中常存杂质有Si、Mn、S、P等。
Mn:大部分溶于铁素体中,形成置换固溶体,并使铁素体强化:另一部分
Mn溶于Fe3C中,形成合金渗碳体,这都使钢的强度提高,Mn与S化合成MnS,能减轻S的有害作用。当Mn含量不多,在碳钢中仅作为少量杂质存在时,它对钢的性能影响并不明显。
Si:Si与Mn一样能溶于铁素体中,使铁素体强化,从而使钢的强度、硬度、
弹性提高,而塑性、韧性降低。当Si含量不多,在碳钢中仅作为少量夹杂存在时,它对钢的性能影响并不显著。
S:硫不溶于铁,而以FeS形成存在,FeS会与Fe形成共晶,并分布于奥氏体的晶界上,当钢材在1000℃~1200℃压力加工时,由于FeS-Fe共晶(熔点只有989℃)已经熔化,并使晶粒脱开,钢材将变得极脆。
P:磷在钢中全部溶于铁素体中,虽可使铁素体的强度、硬度有所提高,但却使室温下的钢的塑性、韧性急剧降低,并使钢的脆性转化温度有所升高,使钢变脆。

㈣ 钢的分类

1、钢的热处理
钢的热处理是指在固态下通过对钢进行不同的加热、保温、冷却来改变钢的组织结构,从而获得所需要性能的一种工艺。钢的热处理路线图,如图所示:
2、钢的热处理分类
(1)根据工艺方法来分
1)整体热处理(退火、正火、淬火、回 火);
2)表面热处理(火焰加热表面淬火、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激光加热表面淬火等);
3)化学热处理(渗碳、渗氮、渗其它元素等)。
(2)根据热处理在零件加工中的作用分
1)预先热处理(退火、正火):为机械零件切削加工前的一个中间工序,以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及为后续作组织准备。
2)最终热处理(淬火、回火):获得零件最终使用性能的热处理 。
3、过热度和过冷度
加热和冷却时相图上临界点位置,如图所示:
平衡态相变线 A1、A3、Acm
加热(过热度) Ac1、Ac3、Accm
冷却(过冷度) Ar1、Ar3、Arcm 奥氏体的形成 奥氏体化——若温度高于相变温度钢,在加热和保温阶段,将发生室温下的组织向A的转变,称为奥氏体化。
奥氏体形成的四个步骤:
1)奥氏体晶核的形成; A晶核通常在珠光体中F和Fe3C相界处产生;
2)奥氏体晶核长大;(3)残余渗碳体的溶解;(4)奥氏体的均匀化
共析钢加热到Ac1点相变温度亚共析钢——加热到Ac3以上;
过共析钢——理论上应加热到Accm以上,但实际上低于Accm。因为加热到Accm以上,渗碳体会全部溶解,奥氏体晶粒也会迅速长大,组织粗化,脆性增加。加热和冷却时相图上临界点位置,如图所示: 奥氏体晶粒度和奥氏体晶粒长大及其影响因素 1、奥氏体晶粒度
1)起始晶粒度——室温下各种原始组织刚刚转变为奥氏体时的晶粒度。
2)实际晶粒度——钢在具体的热处理或加热条件下实际获得的奥氏体晶粒度的大小。分为10级,1级最粗。
3)本质晶粒度——表示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倾向性。不表示晶粒的大小。
本质粗晶粒钢:奥氏体晶粒度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不断地迅速长大。(如图6-3)
本质细晶粒钢:奥氏体晶粒度只有加热到较高温度才显著长大。
2、奥氏体晶粒长大及影响因素
1)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加热温度越高,晶粒长大越快,奥氏体越粗大;保温时间延长,晶粒不断长大,但长大速度越来越慢。
2)加热速度——加热速度越大,形核率越高,因而奥氏体的起始晶粒越小,而且晶粒来不及长大。
3)碳及合金元素
4)钢的原始组织 过冷奥氏体——在共析温度(A1)以下存在的不稳定状态的奥氏体,以符号A冷表示。
随着过冷度的不同,过冷奥氏体将发生三种类型转变:1)珠光体型转变;2)贝氏体型转变;3)马氏体型转变。 珠光体型转变(高温转变) (一)珠光体组织形态及性能
☆过冷奥氏体在A1~ 550℃温度范围内将转变成珠光体类型组织。该组织为铁素体与渗碳体层片相间的机械混合物。这类组织可细分为:见图表所示:
(二)珠光体转变过程:如图所示:
典型的扩散相变:
1)碳原子和铁原子迁移;
2)晶格重构。 贝氏体型转变(中温转变) (一)贝氏体组织形态和性能
◆过冷奥氏体在550℃~Ms点温度范围内将转变成贝氏体类型组织。贝氏体用符号字母B表示。根据贝氏体的组织形态可分为上贝氏体(B上)和下贝氏体(B下)。如图所示:

贝氏体的力学性能
1)550~350℃——上贝氏体B上——羽毛状—— 40~45HRC——脆性较大——基本上无实用价值;
2)350℃~Ms——下贝氏体B下——黑色竹叶状——45~55HRC——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常用 。
(二)贝氏体转变过程
半扩散型转变——只发生碳原子扩散,大质量的铁原子基本不扩散 。 马氏体型转变(低温转变) (一)马氏体组织形态和性能
当奥氏体以极大的冷却速度过冷至Ms点以下,(对于共析钢为230℃以下)时,将转变成马氏体类型组织。获得马氏体是钢件强化的重要基础。
1、马氏体的晶体结构
马氏体M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马氏体转变时,奥氏体中的C全部保留在马氏体中。体心正方晶格(a=b≠c); c/a——正方度;
M中碳的质量分数越高,其正方度越大,晶格畸变越严重,M的硬度也就越高。 如图所示:

2、马氏体的组织形态
钢中马氏体组织形态主要有两种类型:1)板条状马氏体,也称位错马氏体;2)针片状马氏体,也称孪晶马氏体。(参考图6—10)
Wc<0.2%——板条状马氏体(如图6-14);0.2%≦Wc≦1%——板条状马氏体和针片状马氏体;Wc>1%——针片状马氏体
3、马氏体的性能
主要特点:高硬度高强度——马氏体强化的主要原因是过饱和碳原子引起的晶格畸变,即固溶强化。
板条状马氏体塑性韧性较好;高碳片状马氏体的塑性韧性都较差。
在保证足够的强度和硬度的情况下,尽可能获得较多的板条状马氏体。
(二)马氏体转变特点
1) 无扩散性——马氏体转变是非扩散性转变,因而转变过程中没有成分变化,M的含碳量和原来A的相同。
2)切变共格和表面浮凸现象——由于原子不能进行扩散,因而晶格转变只能以切变的机制进行。
3)变温形成——M只有在不断降低温度的条件下,转变才能继续进行。
4)高速长大——马氏体生长速度极快,片间相撞容易在马氏体片内产生显微裂纹。
5) 转变不完全——残余奥氏体A残——MS点越高,M越多,A残越少。Ms和Mf点的温度与冷却速度无关,主要取决于含碳量与合金元素的含量。如图所示: 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 由于转变温度不同,过冷奥氏体将按不同机理转变成不同的组织(P、B、M)。转变类型主要取决于转变温度,但转变量和速度又与时间密切相关。
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表示温度、时间、和转变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曲线。
(一)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
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又叫C曲线,也称为TTT曲线。如图所示: 冷却方式:
1)等温冷却
2)连续冷却
1、等温转变曲线的建立
等温转变曲线可以用金相法、膨胀法、电阻法和热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建立。
共析碳钢C曲线的建立,如图所示:
2、共析钢C曲线分析
☆①为珠光体转变区;②为贝氏体转变区;③为马氏体转变区。
☆孕育期:转变开始线与纵坐标轴之间的距离。
☆鼻尖:孕育期最短处,过冷奥氏体最不稳定。—550℃
共析钢C曲线,如图所示:
3、影响C曲线的因素
1)在正常加热条件下,Wc<0.77%时,含碳量增加,C曲线右移; Wc>0.77%时,含碳量增加,C曲线左移。所以,共析钢的过冷 奥氏体最稳定。
2)亚共析钢——先析出 F;过共析钢——先析出渗碳体。
(2)合金元素的影响(如图6-20)——除钴以外,所有的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后,都增大过冷奥氏体A的稳定性,使C曲线右移。碳化物含量较多时,对曲线的形状也有影响。

(3)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影响——随着加热温度的提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这使奥氏体的成分更加均匀,晶粒粗大,这些都提高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使C曲线右移。
(二)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在实际生产中,过冷奥氏体大多是在连续冷却时转变的,这就需要测定和利用过冷奥氏体连续转变曲线。
过冷却奥氏体连续转变曲线又叫CCT曲线。
过冷奥氏体连续转变曲线(CCT曲线)与TTT曲线的区别:
1、连续冷却曲线靠右一些;
2、连续冷却曲线只有C曲线的上半部分,而没有下半部分。也就是说而没有贝氏体转变。

☆临界冷却速度——获得马氏体的最小冷却速度。
☆vk是CCT曲线的临界冷却速度;
☆vk’是TTT曲线的临界冷却速度。
☆vk’ ≈1.5 vk
☆凡是使C曲线右移的因素都会减小临界冷却速度。
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的实际应用
生产上常用C曲线来分析钢在连续冷却条件下的组织。(如图)
1)炉冷V1——珠光体P;
2)空冷V2——索氏体S;
3)油冷V3——托氏体T+马氏体M;
4)水冷V4——马氏体M+残余奥氏体A残 。 退火和正火的主要目的 1)调整硬度以便切削加工(170HBS~250HBS); 2)消除残余应力,防止变形、开裂;
3)细化晶粒,改善组织,提高力学性能;
4)为最终热处理作组织准备。 退火 ◆将金属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炉冷)的热处理工艺。
◆退火根据钢的成分和工艺目的不同,可分为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均匀化退火、去应力退火等。
1、完全退火(重结晶退火、普通退火)
将钢完全奥氏体化,随之缓慢冷却,获得接近平衡组织的退火工艺。
主要用于亚共析钢的铸件、锻件、热轧型材和焊接件。
加热温度Ac3+(30~50)℃。
完全退火工艺曲线图,如图所示:
2、球化退火(不完全退火)
使钢中碳化物球状化而进行的退火工艺。
主要用于过共析钢;
目的在于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并为后续的淬火做组织准备。
得到的组织——粒状P(F基体上弥散分布着颗粒状渗碳体的组织)
加热温度Ac1+(20~40)℃
3、等温退火
加热到高于Ac3(或Ac1)温度,保持适当时间后,较快地冷却到珠光体转变温度区间的某一温度保持使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型组织,然后在空气中冷却的退火工艺。
对于亚共析钢可代替完全退火,对于过共析钢可代替球化退火。
等温退火工艺图,如图所示:

4、均匀化退火(扩散退火)
将铸件加热到略低于固相线温度(一般低于100 ℃)长时间保温,然后缓冷的热处理工艺。
主要用于消除某些具有化学成分偏析的铸钢件及铸锭。
加热温度Ac3+(150~200) ℃
5、去应力退火(无相变退火)
将工件加热到Ac1以下(100~200)℃保温后随炉冷却到160℃以下出炉空冷。
主要用于消除内应力,稳定尺寸,防止变形与开裂。
加热温度通常为500℃~650℃。 正火 正火是将钢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30~50)℃,保温适当的时间后,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正火组织为索氏体;
正火与退火的主要区别:1)冷却速度不同;2)正火后的组织比较细,比退火强度、硬度有所提高,而且生产周期短,操作简单;
过共析钢正火后可消除网状碳化物;低碳钢正火后可显著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正火是一种优先采用的预先热处理工艺。
各种退火和正火加热温度比较
1)均匀化退火:Ac3+(150~200) ℃
2) 正火: Ac3或Accm+(30~50)℃
3)完全退火:Ac3+(20~50)℃
4)球化退火:Ac1+(20~40)℃
5)去应力退火:500℃~650℃ 淬火——将钢加热到Ac3或Ac1相变点以上某一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以大于vk的速度冷却获得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淬火的主要目的——获得马氏体或下贝氏体,为以后获得各种力学性能的回火组织作准备。 淬火温度的选择 1)亚共析钢:Ac3+(30~50)℃(要完全 奥氏体化) 2)过共析钢:Ac1+(30~50)℃(是部分奥氏体化)
3)合金钢的淬火温度允许比碳素钢高,一般为临界点以上(50~100)℃。
碳素钢的淬火加热温度范围,如图所示: 淬火介质 理想的淬火冷却速度,如图6—26所示。
在C曲线“鼻尖”附近快冷,而在Ms点附近应尽量慢冷。
常用的冷却介质有:油、水、盐水等,其冷却能力依此增加。
新型水溶性淬火介质,如图所示: 常用淬火方法:如图所示: 1)单液淬火
2)双液淬火
3)马氏体分级淬火
4)贝氏体等温淬火 淬透性的基本概念 钢的淬透性——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钢在淬火时能够获得淬硬层深度的能力。
淬透性是钢的一种热处理工艺性能,与冷却速度无关。
淬透性也叫可淬性,它取决于钢的淬火临界冷却速度(Vk)的大小。 淬透性对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淬透性对钢的力学性能有很大影响。淬透的工件,表里性能均匀一致;未淬透时,表里性能存在差异。
淬透的工件经调质后由表及里都是回火索氏体,而未淬透的工件心部是片状索氏体和铁素体,尤其是韧性(ak)相差特别大。
不同的零件对淬透性要求不一样。如弹簧要求淬透,而齿轮即不要求淬透。 影响淬透性的因素 影响钢的淬透性的决定性因素是临界冷却速度(vk),临界冷却速度越小,淬透性越大。影响因素有:
1、含碳量 共析点附近淬透性最好,远离S点差。
2、合金元素 除Co外,几乎所有的合金元素都降低钢的临界冷却速度,即提高钢的淬透性。
3、奥氏体化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钢的淬透性增大。 淬透性的测定和表示方法 未端淬火法GB225—88
钢的淬透性表示方法
临界淬透直径Dc——它是指心部得到全部M或50%M的最大直径。如图所示: 淬透性与淬硬层深度的关系 在相同的条件下,钢的淬透性越高,淬硬层深度就越大。
工件的淬硬层深度除取决于钢的淬透性外,还受淬火介质和工件尺寸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淬硬性与淬透性 淬硬性是指钢在正常淬火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是钢的一种工艺性能。
奥氏体中固溶的碳越多,淬硬性就越高。与合元素没有多大关系。而淬透性与合金元素就有很大的关系。
淬硬性高的钢,其淬透性不一定高。 淬透性在生产中的应用 对承受动载荷的一些重要零件要选用能全部淬透的钢;如发动机连杆、弹簧等;
当零件表里性能可以不一致时(不要求淬透),选用淬透性适宜的钢即可。如齿轮;
焊接件不可选用淬透性高的钢,否则就容易在焊缝附近出现淬火组织,造成变形和裂纹;
对于淬透性好的钢,可以采用冷却速度缓慢的淬火介质。这对于复杂工件十分有利。
热处理(Heat Treatment) - 是利用加热和冷却以改变金属物理性质的方法。热处理能改善钢的显微结构,
使达到所需的物理要求。韧性,硬度 和耐磨性 是通过热处理而获得的特性中的几种。要获得这些特性,需使用热处理中的淬硬<又称淬火>,回火,退火<又称朡化>和表面淬硬等操作。
淬硬(Hardening,又称淬火) - 是将金属均匀地加热至适当温度,然后迅速浸入水或油中急冷,或在空气中或冷冻区中冷却,使金属获得所需要的硬度。
回火(Tempering) - 钢件淬硬后会变脆,同时由淬火急冷而引致的应力,可使钢件受到轻击而断裂。要消除脆性,可用回火处理法。回火就是将钢件重新加热至适当的温度或颜色,然后予以急冷。回火虽然使钢的硬度略为减少,但可增加钢的韧性而降低其脆性。
退火(Annealing) - 退火是消除钢件的内在应力和勒化钢件的方法。退火法是将钢件加热至高于临界温度,然后放入干灰,石灰,石棉或封闭在炉内,令它慢慢冷却。
硬度(Hardness) - 是材料抵抗外物刺入的一种能力。试验钢铁硬度的最普通方法是用锉刀在工件边缘上锉擦,由其表面所呈现的擦痕深浅以判定其硬度的高低。这种方法称为锉试法 这种方法不太科学。用硬度试验器来试验极为准确,是现代试验硬度常用的方法。最常用的试验法有洛氏硬度试验洛氏硬度试验机利用钻石冲入金属的深度来测定金属的硬度,冲入深度愈大,硬度愈小。钻石冲入金属的深度,可从指针指出正确的数字,该数字称为洛氏硬度数。
锻造(Forging) - 是用锤击使金属成为一定形状<成型> 的方法,当钢件加热达到锻造温度时,可以从事锻造,弯屈,抽拉,成型等操作。大多数钢材加热至鲜明樱红色时都很易锻造。能增加钢材硬度常用的方法是淬火。
脆性(Brittleness)- 表示金属容易破裂的性质,铸铁的脆性大,甚至跌落地上亦会破裂。脆性与硬度有密切关系,硬度高的材料通常脆性亦大。
延性(Ductility)- (又称柔软性) 是金属受外力永久变形而不碎裂的性质,延性的金属可抽拉成细线。
弹性(Flexibility)- 是金属受外力变形,当外力消除之后又恢复其原有形状的一种性质。弹簧钢是极富弹性的一种材料。
展性(Malleability)- 又称可锻性,是金属延性或柔软性的另一种表示法。展性是金属接受锤锻或滚轧而变形时不致破裂的一种性质。
韧性(Toughness)- 是金属抵受震动或冲击的能力。韧性与脆性刚好相反。

不锈钢的主要成分是Fe,为什么多数不锈钢却没有磁性

首先纠正你的概念,不是多数不锈钢没有磁性,而是多数不锈钢有磁性。只是日常生活中由不锈钢制造的用品没有磁性,所以让你形成了这个印象。
所有的钢材,主要成分都是铁(Fe)。但是同时还包含许多其他元素,如锰、钼、镍、钛、碳、钒、铬、硅等等等等。
对于铁来说,它存在同素异构体,即在不同的温度下,铁的晶体结构是不同的,恰恰是由于这种晶体结构的不同造成它磁性的变化。简单讲,铁的晶体结构是体心立方结构(钢铁中称为铁素体时,通常室温下是这种结构)时,具有磁性;铁的晶体结构是面心立方结构(钢铁中称为奥氏体,通常高温下结构),就没有磁性。
有些不锈钢中,由于加入了上面所说的其它元素,使得它们在室温下也能够以奥氏体的状态稳定存在,所以表现出没有磁性。它们常常被称作奥氏体不锈钢。但是,还有大量其它类型的不锈钢是处于铁素体状态,那么它们就表现出磁性,它们在工业上大量的应用,比如被称为铁素体不锈钢的。
在一些日用品中,使用的不锈钢必须没有磁性,比如机械手表,它们采用的不锈钢表壳和表带,就不能有磁性,因为磁性会造成手表的机械零件磁化而不能正常工作。

㈥ 建筑钢材的微观结构形式是什么

建筑钢材的微观结构形式是
晶体结构

㈦ 436L不锈钢的化学成份

436L不锈钢
材料名称:铁素体不锈钢
牌号:436L
●436L特性及应用:
436L(18Cr-1Mo-Ti、Nb、Zr-极低C、N),耐热性、耐磨蚀性良好,因含有Nb、Zr元素,故其加工性,焊接性优秀。 用途:洗衣机、汽车排气管、电子产品、3层底的锅。
436L为降低SUS434钢的C和N,单独或复合添加Ti、Nb或Zr的钢种。SUS436L不锈钢改善了加工性能和焊接性能。SUS436L不锈钢用于建筑物内,外装饰、车辆部件、厨房用具等、供热水和供水器具。

㈧ 钢铁是晶体还是非晶体

钢铁是晶体,其晶间结构的不同决定钢铁的材质.

阅读全文

与钢材属于什么晶体结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直缝焊管产品质量证明书 浏览:724
钢筋抗拉冷弯资料怎么做 浏览:382
镁合金门窗怎么保养 浏览:384
铝合金材料有哪些工艺 浏览:405
恒岳钢构怎么样 浏览:880
用锡怎么焊接东西 浏览:973
钢筋焊接什么情况下复检 浏览:618
钢筋搭接有哪些都是怎么搭接 浏览:649
塑料模具碗盒怎么脱模 浏览:326
焊接球阀坏了怎么维修 浏览:495
锡焊不锈钢焊点发污怎么处理 浏览:327
一个模具如何用CAD画图 浏览:925
钢铁雄心4校长怎么打日本 浏览:710
氯化氢用什么钢材 浏览:369
建彩钢房面积怎么算 浏览:448
电焊怎么焊接技术 浏览:78
排气管弯头下料怎么下 浏览:210
什么材质不锈钢板能耐4000度 浏览:872
钢管的维修费是什么科目 浏览:522
818是什么不锈钢好 浏览: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