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中国成立以后钢铁工业发展情况
总体上,中国钢铁工业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为“以钢为纲”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1978~2000年)为稳步快速发展阶段,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为加速发展阶段。
1、“以钢为纲”的发展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钢铁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全国几乎没有一家完整的钢铁联合企业。新中国成立后,钢铁工业开始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在苏联援助下建设了鞍钢、武钢、包钢等钢铁厂,钢铁工业逐步建设发展形成了“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格局。
随着“三线建设”的铺开,在西南、西北建设了攀钢、酒钢、成都无缝管厂等一批新的钢铁企业,初步形成了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布局。
考虑到钢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国家确立了“以钢为纲”的工业发展指导方针,提出了“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超英赶美”等口号。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国钢铁工业就走上了一条以追求产值、产量增长速度为目标的粗放型的发展道路。
经过全国上下的努力,在这一阶段中国钢铁工业的产量和产值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78年,钢铁产量为3178万吨,占世界钢产量的4.5%,居世界第4位。据统计,1952~1978年期间,钢铁工业产量平均每年递增12.9%,产值每年递增11.8%,实现利税每年递增9.67%。
需要指出的是,在“以钢为纲”的发展指导方针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钢铁工业部门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协调发展的问题。由于对于钢铁工业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过大,就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过分的投入会制约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钢铁工业部门的利税贡献,同其他产业部门相比而言较低,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所以较高比例的投入就会影响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积累。由于钢铁工业是一个资源消耗量大、能耗高的行业,这一阶段钢铁工业的发展也占用了大量的能源。
据统计,1978年,钢铁工业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7.36%,能源消耗占整个国民经济消耗能源总量的12.97%。另外,企业管理水平低、职工积极性不高也是当时中国钢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实际上,在1970~1975年期间,中国钢铁工业已经形成了3000万吨的生产能力,但是生产能力并不能够得到充分实现。1974~1976年,曾经连续三年计划生产2600万吨钢的目标都没有实现,人们称之为“三打二千六打不上”。
2、稳步快速发展的中国钢铁工业
在这一阶段,中国钢铁工业发展遇到了两次重要机遇。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资源创造了条件。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活力。中国钢铁工业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加快了钢铁工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在这一阶段,除了建设上海宝钢、天津无缝钢管厂等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外,又对一些老的大型钢铁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和升级,例如鞍钢、武钢、首钢、包钢等企业。1981年,我国与澳大利亚科伯斯公司通过签订补偿贸易合同的方式,首次实现了改革开放以后利用外方资金和技术对鞍钢焦化总厂沥青焦车间进行改造。
1987年,国家计委批准了鞍钢、武钢、梅山(1998年后被并入宝钢集团)、本钢、莱钢5个企业利用外资的项目建议书。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中国钢铁企业工艺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另外,一些非国有企业也进入到钢铁行业,例如,沙钢、海鑫等,并且发展迅速。同时,1992年之前,中国钢铁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从放权让利到承包经营责任制,希望通过企业改革释放强大的内在发展动力,实现了钢产量5000万吨和亿吨两次突破。1986年,中国钢产量(粗钢)超过了5000万吨,达到5221万吨。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更是为钢铁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在动力。1994年以来,钢铁行业的舞钢、本钢、太钢、重钢、天津钢管厂、“大冶”、“八一”等12家企业,列入国家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邯钢、抚顺钢铁公司、天津钢铁、酒泉钢铁等57家企业,列入地方改革试点。
到1998年,试点工作基本完成,试点钢铁企业均按照《公司法》实施了改组,初步明确了国家资产投资主体,理顺了出资关系,建立了企业法人财产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1996年中国钢产量(粗钢)首次超过1亿吨,达到10124万吨,占世界钢产量的13.5%,超过日本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2000年,中国钢产量为12850万吨。
3、加速发展时期
“十五”期间,中国钢铁工业更是实现了持续高速发展。粗钢产量从2000年的1.3亿吨,到2003年中国粗钢产量超过2亿吨,到2005年,粗钢产量达到3.6亿吨,成为全球第一个粗钢产量突破3亿吨的国家,再到2006年粗钢产量达到4.2亿吨,连续实现了钢产量2亿吨、3亿吨和4亿吨的三次跨越。
2001~2007年期间,钢产量年均增长率为21.04%,其中,2001、2003、2004和2005年这四年年增长率都是保持在20%以上,2005年钢产量同上年相比增长率更是创纪录的高达30.42%,同时,中国钢铁工业在整个工业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006年,中国规模以上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735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名第2位,仅低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367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名第3位,仅低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十二五”钢铁工业主要成就:
1、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我国粗钢产量由3.5亿吨增加到6.3亿吨,年均增长12.2%。钢材国内市场占有率由92%提高到97%。2010年,钢铁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万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0%;资产总计6.2万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值的10.4%,为建筑、机械、汽车、家电、造船等行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
2.品种质量明显改善
“十二五”时期,我国钢铁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钢材品种齐全,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大部分品种自给率达到100%。
关键钢材品种开发取得长足进步,高强建筑用钢板、抗震建筑用高强螺纹钢筋、航天器用合金材料、高性能管线钢、大型水电站用钢、高磁感取向硅钢、高速铁路用钢轨等高性能钢铁材料有力支撑了相关领域的发展;
保障了北京奥运会场馆、上海世博会场馆、灾后重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以及西气东输、三峡工程、京沪高铁等国家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
3、技术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
“十二五”时期,重点统计钢铁企业1000立方米及以上高炉生产能力所占比例由48.3%提高到60.9%,100吨及以上炼钢转炉生产能力所占比例由44.9%提高到56.7%,大部分企业已配备铁水预处理、钢水二次精炼设施,精炼比达到70%。
轧钢系统基本实现全连轧,长期短缺的热连轧、冷连轧宽带钢轧机分别由26套和16套增加到72套和50套。宝钢、鞍钢、武钢、首钢京唐、马钢、太钢、沙钢、兴澄特钢、东特大连基地等大型钢铁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共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272万吨、炼钢产能7224万吨,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煤气回收利用及蓄热式燃烧等节能减排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部分大型企业建立了能源管理中心,促进了钢铁工业节能减排。
2010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各项节能减排指标全面改善,吨钢综合能耗降至605千克标准煤、耗新水量4.1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1.63千克,与2005年相比分别下降12.8%、52.3%和42.4%。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由90%提高到94%。
❷ 为什么钢材开始降价
1.钢材需求下降。
2.钢材需求进入淡季,
3.国家政策压制汽车、建筑、机械制造等行业增速放缓。
4.国际新一轮经济形势增长趋缓。
❸ 中国汽车所用的钢材为什么要靠进口
因为标准是人家定的,外国的产品在设计是都是依据人家本国的材料来 的。中国人内给人家做产品必容须按照人家的技术标准来做,那中国的钢材当然不能满足人家的技术要求。只有用进口了。
我也是汽车行业的,深有同感。
不是量第一就有用的,要技术第一。日本没有铁矿,都靠进口,但是人家的炼钢技术排在世界前面。中国据说很多铁矿出口给人家再买人家炼好的钢材。
❹ 为什么钢材价格 每年月份不同 是什么具体因素影响 求详细解释
在四月份,钢材价格跟随其他大宗商品的走势有一波强劲的上涨,但是随版后由于欧债危机权担忧再起,西班牙金融形势到了非常悲观的时刻,连带大宗商品接连跳水,包括铜,黄金等领头品种,但是非常的奇怪的是期钢的下跌和国际金属的下跌并不同步,反而是在月末以补跌的运行方式连续下滑,五月的钢市是否会在宏观面的改善预期下获得一定的提振,这是需要市场各方结合当前最新的市场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五月的钢市将处于一个明显的恢复性上涨的走势,宏观环境的不稳定不支持钢价的大幅上涨,而潜在的通胀预期又使得钢价的大跌很难变成现实,五月的上半月,钢价基本会处于小涨小跌的试探性走势,但随着近期经济刺激力度的加大,包括股市期市手续费下降和潜在经济刺激政策的推出,在五月末的钢价将会有一定的涨幅,这是需要密切关注的
中国钢铁现货网 中国钢铁信息库 全开放的查看最新最及时的钢材价格信息和市场分析 钢厂调价信息等等!
❺ 钢何时发明的
钢材的发明比较复杂。有资料说中国人最早发明了现代钢。但是钢其实是以内铁为主料的坚韧性容合金~铁合金,所以也叫钢铁。坚韧性是钢材的功用追求,这才是钢材的本质。所以,只要是以铁为主体材料,增加其它物质形成了坚韧性质的铁合金,都叫钢。只不过,随着科学的进步,现代钢的各种物质比较更加精准而高质量罢了。而华国宋代的钢是最接近现代钢的大批量生产的钢材。如果以这个标准为依据,最早发明钢的国家就说不清楚了。因为早在中国只有少量铁器的西周时期,西亚就产生了类似的铁合金~原始钢材,后来印度、中亚、欧洲都有类似的原始钢材。不过中国发明风力机械后,尤其是汉代发现煤炭燃料后,以生铁反复锻造形成了比较坚韧的铁合金,也是一种典型的原始钢材。中国古代的原始钢并不是最好的~以致西亚传入的镔铁成为新宠,但是产量是最大的。直到宋代发明了焦炭和高炉,才产生了真正意义的大批量生产的近代钢。宋代焦炭和高炉传到西方,产生了西方现代钢的技术体系。
所以,原始钢的发明权,同铁的冶炼技术发明权一样,都是西亚人的。也就是,冶铁术与炼钢术,都是西亚人最早发明的。
❻ 中国有多少的钢铁储备每年消耗多少
“十五”期间我国的钢产量先后突破了2亿吨和3亿吨大关,年消耗废钢达5000—6000万吨。这期间我国的废钢铁资源紧缺,每年缺口1000万吨左右靠进口解决。根据2004、2005年的钢铁市场情况和废钢消耗的市场价格分析,我们对“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的废钢资源及消耗情况进行了预测,预计2006——2007年废钢资源仍然紧缺,2008年起废钢资源紧缺状况可望逐年好转。
2004年我国粗钢产量达2.72亿吨,全国炼钢消耗废钢5430万吨,炼钢废钢消耗量比2003年增加了610万吨,吨钢耗废钢量199公斤,比2003年下降了17公斤。
2004年我国废钢铁资源总量6178万吨。其中:钢铁企业内部回收废钢铁1700万吨,比上年增加170万吨,社会采购废钢3300万吨,与上年持平,进口废钢1023万吨比上年多进口94万吨,是进口废钢最多的一年。
2005年,预计我国粗钢产量将达到3.3亿吨以上,全国炼钢耗废钢约为6100万吨,比2004年增加670万吨,吨钢耗废钢185公斤,比上年又下降了15 公斤。2005年我国废钢资源总量约为6800万吨,其中,钢铁企业回收废钢1890万吨,社会回收废钢3800万吨,进口废钢约1100万吨,分别比去年增加190万吨、500万吨和77万吨。
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实现工业化的支撑产业,钢铁产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条件,需要资源和能源的保障。面临我国富矿少、贫矿多、每年有超过50%的铁矿石须进口的现状,发展我国的废钢产业,多回收废钢,多进口废钢铁,钢铁企业多用废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率,节能降耗的重大措施。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钢铁工业也是近三十年才壮大起来,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急需调整。炼钢生产中,转炉钢比例占85%,电炉钢比例占15%,吨钢耗费废钢量200公斤左右,对废钢需求量很大,废钢资源的社会积蓄量、废钢的年产生量、废钢市场的价格走势等是我们十分关心并需要很好研究的重大课题。以下这些不成熟的意见供各位代表研究和思考。
一、1996—2005年我国废钢铁消耗情况
1996—2005年是我国钢铁工业高速发展的十年,是计划经济向市场化经济转变的十年,是各种钢铁产品供给不足到自给有余的十年。十年来,我国的钢铁产量连续居世界第一,目前全世界三分之一的钢产自中国,中国钢铁市场的繁荣带动了世界钢铁市场繁荣,中国钢铁市场的稳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1996年我国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后,用了七年的时间,在2003年迈过了2亿吨的台阶。今年,我国钢、铁、材的产量突破3亿吨,只用了短短的两年时间。
十年来,我国累计产粗钢173578万吨,炼钢耗废钢37650万吨,平均废钢单耗217公斤/吨钢,,也就是说有22%的钢产量是由废钢炼成的。十年来,企业内部回收废钢15309万吨,占废钢消耗量的40%以上。社会采购废钢21823万吨,进口废钢6110万吨,废钢资源总量43760万吨。
在“九五”计划期间,钢产量以3—7%的年增长率增加,进入“十五”计划后,钢产量以年均增长20%的速度超常发展,使废钢资源紧张的矛盾更加突出,不得不靠多进口废钢来保证国内废钢资源的供需平衡。“九五”期间进口废钢1294万吨,“十五”期间,预计进口废钢量将达到4816万吨,是“九五”期间进口废钢量的3.72倍,其价格也与国际市场接轨。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废钢进口国之一(见表一)。
“十五”期间我国的钢产量先后突破了2亿吨和3亿吨大关,年消耗废钢达5000—6000万吨。这期间我国的废钢铁资源紧缺,每年缺口1000万吨左右靠进口解决。根据2004、2005年的钢铁市场情况和废钢消耗的市场价格分析,我们对“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的废钢资源及消耗情况进行了预测,预计2006——2007年废钢资源仍然紧缺,2008年起废钢资源紧缺状况可望逐年好转。
2004年我国粗钢产量达2.72亿吨,全国炼钢消耗废钢5430万吨,炼钢废钢消耗量比2003年增加了610万吨,吨钢耗废钢量199公斤,比2003年下降了17公斤。
2004年我国废钢铁资源总量6178万吨。其中:钢铁企业内部回收废钢铁1700万吨,比上年增加170万吨,社会采购废钢3300万吨,与上年持平,进口废钢1023万吨比上年多进口94万吨,是进口废钢最多的一年。
2005年,预计我国粗钢产量将达到3.3亿吨以上,全国炼钢耗废钢约为6100万吨,比2004年增加670万吨,吨钢耗废钢185公斤,比上年又下降了15 公斤。2005年我国废钢资源总量约为6800万吨,其中,钢铁企业回收废钢1890万吨,社会回收废钢3800万吨,进口废钢约1100万吨,分别比去年增加190万吨、500万吨和77万吨。
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实现工业化的支撑产业,钢铁产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条件,需要资源和能源的保障。面临我国富矿少、贫矿多、每年有超过50%的铁矿石须进口的现状,发展我国的废钢产业,多回收废钢,多进口废钢铁,钢铁企业多用废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率,节能降耗的重大措施。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钢铁工业也是近三十年才壮大起来,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急需调整。炼钢生产中,转炉钢比例占85%,电炉钢比例占15%,吨钢耗费废钢量200公斤左右,对废钢需求量很大,废钢资源的社会积蓄量、废钢的年产生量、废钢市场的价格走势等是我们十分关心并需要很好研究的重大课题。以下这些不成熟的意见供各位代表研究和思考。
一、1996—2005年我国废钢铁消耗情况
1996—2005年是我国钢铁工业高速发展的十年,是计划经济向市场化经济转变的十年,是各种钢铁产品供给不足到自给有余的十年。十年来,我国的钢铁产量连续居世界第一,目前全世界三分之一的钢产自中国,中国钢铁市场的繁荣带动了世界钢铁市场繁荣,中国钢铁市场的稳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1996年我国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后,用了七年的时间,在2003年迈过了2亿吨的台阶。今年,我国钢、铁、材的产量突破3亿吨,只用了短短的两年时间。
十年来,我国累计产粗钢173578万吨,炼钢耗废钢37650万吨,平均废钢单耗217公斤/吨钢,,也就是说有22%的钢产量是由废钢炼成的。十年来,企业内部回收废钢15309万吨,占废钢消耗量的40%以上。社会采购废钢21823万吨,进口废钢6110万吨,废钢资源总量43760万吨。
在“九五”计划期间,钢产量以3—7%的年增长率增加,进入“十五”计划后,钢产量以年均增长20%的速度超常发展,使废钢资源紧张的矛盾更加突出,不得不靠多进口废钢来保证国内废钢资源的供需平衡。“九五”期间进口废钢1294万吨,“十五”期间,预计进口废钢量将达到4816万吨,是“九五”期间进口废钢量的3.72倍,其价格也与国际市场接轨。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废钢进口国之一(见表一)。
2001—2005年,由于钢产量以20%以上的增长率增加,加上我国的废钢积蓄量不高,废钢的产出率不高,五年共进口废钢4800多万吨。2006—2010,我国钢铁工业的产量不会有太大的增长,废钢的社会积蓄量增多,废钢资源量逐渐丰富,预计“十一五”末期,我国的废钢资源紧缺的状况可以改善。
有人认为,我国到2007年废钢即可以自给,也有人认为要到2014年。
废钢的需求量取决于转炉钢和电炉钢的比例,“十五”期间,电炉钢的比例逐年下降,吨钢耗废钢水平逐年减少,按2005年的耗废钢水平185公斤/吨,测算,电炉钢的比例只有13%。
如果“十一五”期间,我国吨钢耗废钢达到200公斤/吨,2006年将是我国进口废钢的高峰期,需进口1200—1400万吨的废钢以补国内的资源不足。2001—2010年我国废钢积蓄量及废钢需求预测情况见表-4。
关于2006—2010年,废钢积蓄量及废钢需求预测的说明:
1. 钢产量:假定钢产量已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以调整产品结构为主,“十一五”期间,钢产量控制在3.3—3.6亿吨之间。
2. 通常废钢积蓄量是以前8—30年消耗钢材量来测算,2005年我国废钢积蓄量13亿吨,2006年为14亿吨。
3. 废钢产出量指23年废钢积蓄量的年平均值。
4. 废钢产出率= 废钢社会采购量 / 废钢产出量
世界废钢产出率平均水平在80%以上,很多国家达90%。我国废钢产出率“十五”期间仅46—67%,且不稳定。“十一五”期间按67%测算废钢的产出,废钢产出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多产出废钢60—80万吨。如果“十一五”期间,我国废钢产出率能增加10个百分点,则每年可多产废钢700万吨左右。
5. “十一五”期间,钢铁工业自产废钢按钢产量的6%测算,十五期间企业自产废钢占钢产量的比率由8.8%下降到5.7%,企业加强管理,抓好渣钢的回收利用,企业内部回收的目标是可以完成的。
四、提高信息服务质量,为行业提供快捷的信息服务
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自成立以来,在加强行业管理,提高行业自律方面;在沟通政府和企业关系方面;在稳定废钢市场为会员提供信息服务方面;在废钢供需体制改革,组建废钢加工配送中心;在冶金渣的开发利用、废钢贸易、废钢设备的研究制造方面;在进口废钢市场清理整顿、规范化管理方面;在推动废钢行业技术进步,贯彻废钢新国家标准方面;在废钢铁统计信息工作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较好地满足了钢铁工业快速发展对废钢的需要。
协会的工作及服务归根到底是信息服务。为会员和企业提供政策、工艺、技术、废钢加工设备、废钢市场价格、废钢市场形势分析是我们主要的职责。为了作好信息服务工作,三届理事会期间,秘书处根据理事会的决定重组了协会信息部,改组了废钢铁杂志编辑部,信息部由废钢铁统计、《中国废钢铁杂志》、《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网站》三部分组成,协会信息部也是杂志和网站的编辑部。
1. 废钢铁统计信息工作
二年来,召开了两次废钢铁统计信息工作年会,及时总结了废钢铁统计工作,表彰了54名优秀的统计员、废钢铁信息员,组织了废钢铁网上录入汇总统计软件培训,大多数企业通过网络传送废钢铁统计数据,废钢铁统计信息化、自动化有了长足的进步。组建了废钢铁价格信息网,编辑发行了《废钢铁价格周报》及月报,废钢铁价格周评和月评。在统计员、信息员和所在单位领导的支持下,已发出废钢铁价格信息周报64期。我们的废钢铁统计资料反映了全国重点钢铁企业的废钢铁收、支、存状况;发布的废钢铁价格信息周报及月报,反映了全国各地废钢铁含税进厂价格及其市场价格走势,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废钢铁市场行情,避免了一些网站对废钢铁市场不负责任地炒作。我们的信息通过电子信箱、传真、《中国废钢铁》杂志和《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网站》及时地反馈给会员单位,为大家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
2.《中国废钢铁》杂志
2004年,协会信息部开始负责 《中国废钢铁》杂志的编辑工作。出版发行正刊四期、增刊两期,并完成了杂志在北京的发行注册更名工作。
2005年,《废钢铁》杂志正式更名为《中国废钢铁》,并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发行量不断扩大。内容重点放在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标准;登载行规行约,协会决议和文件;推荐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发表管理、技术论文和废钢铁统计数据,废钢市场研究,成为具有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的专业性科技读物。
3.《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网站》http://www.chinascrap.org.cn
《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网站》自2004年5月底开通以来,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完善更新栏目,及时上传和废钢铁相关的信息,为会员提供迅捷的信息服务。网站的主要栏目有:行业资讯(国内信息、国外信息),市场信息(价格快报、价格总汇、国内、国际市场综述),政策法规,环保动态,协会介绍,行规行约,废钢标准(国内废钢标准、国际废钢标准),交易市场,科技园地、数据库,电子杂志等栏目。行业信息、市场信息等主要栏目信息每天更新,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注册用户达5700多名,文章阅读达39万人次。在行业协会自办的网站中,是点击率较高的网站之一。
各位代表,协会的工作离不开会员单位的支持,《中国废钢铁》杂志和《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网站》是协会为会员提供信息服务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协会是非营利性组织,杂志和网站目前仅仅是在维持成本下运行。
希望会员单位、与会的各位领导伸出你有力的手,支持协会的工作。像武钢、鞍钢、太钢一样,做到会员单位的领导、每一个科室、班组能订阅一份《中国废钢铁》杂志,所有的会员单位都能成为我们网站的甲级会员。把《中国废钢铁》杂志和《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网站》作为从事废钢铁应用、废钢贸易、设备制造的良师益友和展示自身形象的平台。我们将进一步作好信息服务工作,提高我们的服务质量,用实际行动报答会员单位的厚爱!
结束语
“十五”期间,废钢铁资源十分紧张,我们紧紧抓住国内、外两个市场,较好地满足了钢铁工业高速发展对废钢资源的需要。其间废钢铁价格几经波动,目前已稳定在比较合理的价格水平。
“十一五”期间,虽然废钢社会资源偏紧的状况并没有根本地改变。我国钢产量连续十年居世界第一位,但废钢消耗远赶不上世界第一的水平。美国钢产量不足1亿吨,但年消耗废钢7000万吨以上,我国要成为钢铁强国,废钢产业任重而道远。
❼ 为什么说中国钢铁业将会全面崛起 卢峰
卢峰
近年我国经济进入周期与结构双重调整关键阶段,具有较强顺周期特征的钢铁行业面临多重困境——国内需求增速回落加剧产能过剩压力,价格与利润大幅下降显示经营环境恶化,负债率高企、少数企业违约破产,同时部分环保欠账较多的企业还面临着绿色环保压力。
就外部而言,伴随着钢铁出口较快增长,贸易摩擦频次上升,钢铁产能过剩与经贸关系成为近年双边、多边国际对话场合重要热点内容。
然而,转换视角观察当下形势也折射历史性机遇。目前钢铁内外环境特点是,伴随世界新一轮钢铁产业转移,中国钢铁行业进入决定性阶段,这也是中国钢铁从体量扩张转向全面崛起调整期的必经历练。
观察世界钢铁产业转移历史大势与根源,分析中国当代钢铁业成长轨迹及其经济逻辑,对于全面理解中国钢铁业目前形势特征及其演变前景具有认识借鉴意义。本文着重考察世界钢铁产业转移历史大势及内在规律,讨论中国体制转型背景下钢铁业崛起过程与前景。
中国正值第三次全球钢铁业大转移
钢铁产业是在18-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推进过程中伴随需求增长与技术变革发展起来的。19世纪初叶,钢铁产能主要集中在西欧和美国少数国家,估计1820年全球钢铁产量在100万吨之数,其中主要是熟铁和生铁,近年全球钢铁产量约为16亿吨上下,近两个世纪钢铁产量增长约1600倍。具体观察,全球钢铁产量大约在19世纪70-80年代达到1000万吨,20世纪20年代后期(1927年)超过1亿吨;二战时期高峰年份1943年全球产量为1.63亿吨,其时美国生产8000多万吨占据半壁江山;战后到1968年超过5亿吨,2004年第一次超过10亿吨,目前峰值是2014年16.7亿吨。
近现代不同时期钢铁业在主要钢铁国之间相对涨落消长,派生出世界钢铁产业转移画面。大致而言,以18世纪后半期与19世纪上半期,英国等西欧国家凭借工业革命先发优势主导全球钢铁业为历史起点,过去一个多世纪世界钢铁产业已经和正在发生三次大转移。
19-20世纪之交美国崛起带动第一次世界钢铁产业转移。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经济起飞带动钢铁业崛起,19-20世纪之交美国钢铁生产量和消费量超过西欧诸国,实现世界钢铁产业第一次转移并开创美国钢铁时代。世纪之交美国钢铁产量超过1000万吨,约为当时英国钢产量两倍之多。1913年一战前夕美国钢产量达到3180万吨,比同年英德法欧洲三大列强总和3010万吨还多。1941-1951年间美国钢产量占全球比例均值为52%,1945年峰值为63.8%。
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德国钢铁业追赶超越,前苏联扩张带动全球钢铁产业重心第二次转移。70年代初苏联成为世界最大钢铁生产国,然而在技术路线与工艺流程创新上乏善可陈。日本在成为第二大钢铁生产国同时,通过推广氧气顶吹高炉与连铸技术,扩大优质铁矿石资源进口空间半径,新建一大批4000-5000立方米大型和超大型高炉,凭借后发优势与技术引进创新,迅速成为钢铁技术工艺与经济效率方面的领先国家。
美国钢铁业二战后虽独步全球,然而十余年后在日本、德国等欧洲国家追赶背景下逐步丧失国际竞争力,到70-80年代美国钢铁业历史优势已成隔日黄花,成为需要频繁借助贸易保护维持局面的“问题行业”。
第三次是新世纪初年快速中国钢铁追赶与新一轮钢铁产业转移。1996年中国钢铁产量超过1亿吨,2004年查处铁本事件时年产量达到2亿多吨,近年进一步增长到8亿吨,在相对体量上迈上“一览众山小”巅峰。同时中国钢铁行业整体技术和效率水平得到实质性提升,目前国内钢铁行业先进技术、工艺和环保水平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中型企业产品普遍水平已经达到国际中高端水平,钢铁产品配套能力、技术研发与人才水平大幅提高。
虽然我国钢铁业整体与发达国家比较仍有不小差距,亟待深化改革推进转型升级,然而从钢铁经济史角度看,中国钢铁追赶推动世界钢铁新一轮产业转移应是不争的事实。
世界范围内钢铁产业转移,是特定时期全球钢铁产业格局因应新兴钢铁大国追赶崛起发生实质性改变的结果。影响钢铁产业转移因素是错综复杂的,不同时期大国经济追赶受各自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因素制约具有国别特殊性,中国改革开放体制转型很大程度塑造钢铁追赶崛起轨迹。就推动历次钢铁大国崛起与产业转移共性因素而言,市场需求条件、技术创新与转移、大规模投资等三方面规律性因素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大国崛起派生钢铁行业巨大需求
后进大国经济起飞派生巨大国内需求,是大国钢铁崛起与产业转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解释变量。大国钢铁行业发展对整体经济起飞具有不可或缺的支持作用,因而经济与钢铁业发展具有相互促进关系。
然而给定大国经济起飞发展背景,没有什么因素比大规模需求对解释钢铁产业转移更为重要。需求决定规律在美国钢铁崛起带动第一次钢铁产业转移以及中国当代钢铁发展伴随目前新一轮钢铁产业转移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美国19世纪后半期经济发展与需求扩张对钢铁崛起及世界第一次钢铁产业转移产生关键支持作用。美国南北战争前后人口与GDP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早先世界霸主国英国,构成美国钢铁需求较快增长的宏观经济基础。美国凭借国土空间幅员广大的经济优势,其铁路建造里程在19世纪中叶已经远远超过英国。20世纪末船运业也开始快速增长并于20世纪初年急起直追超过英国。美国大规模建造铁路对铁轨钢轨的需求,南北战争后美国工业化高速推进对钢铁金属原料需求增长,对美国作为钢铁大国崛起提供不可或缺的需求支持条件。
在卡内基自传中,通过国际比较提及需求高涨对美国钢铁崛起的重要意义,这位钢铁大王1868年与朋友游欧洲旅行后得到这样印象:“只有跳出美国这个漩涡,才能对其旋转的速度有正确的估计。我觉得我们这样一个(钢铁)制造企业,发展得再快也很难跟上美国人需求增长的速度,然而在国外,好像没有什么发展进步的东西。如果我们排除有限的几个欧洲城市,这块大陆的一切都像是静止的;而与此同时,在美国,到处都呈现出这样一副景象,就像书中描述的建筑巴别通天塔的景象:成千上万的人来回奔忙,一个比一个更有干劲,人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座通天塔的建造中(《钢铁大王卡内基自传》第85-86页)”。
卡内基对美国经济起飞时代国内需求蓬勃发展重要性的感悟和认知,在100多年后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经验观察中获得当代印证。虽然人们对中国快速追赶现象评价毁誉参半,然而没有疑问的是,工业化城市化推进钢铁需求高速增长同样为中国新世纪初年钢铁扩张崛起提供强大支撑。
与美国当年钢铁需求主要来自铁轨钢轨、船只建造、军火等机械设备等比较有限领域不同,当代钢铁利用广度深度比一百多年前大幅拓展,钢铁需求覆盖工业制造品、房间建造、基础设施建设等远为广泛的部门与场合。
以工业制造品领域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用电器为例,中国这些部门增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力,世纪之交上述三大家电产量超过5000万台,新世纪初年大幅扩张到2015年产量约3亿台。汽车是更重要钢铁用户,汽车产量从上世纪90年代50万辆增长到世纪之交200万辆,新世纪初年提速增长达到2015年2450万辆。新世纪最初十余年中国汽车生产增量占全球增量七成以上,中国汽车产量占全球产量比例从5%上升到35.7%。近年我国汽车业每年耗用钢材在5000-6000万吨之数。
城市化进程中房屋建筑规模扩大,是钢铁需求增长又一重要来源。中国钢铁资源供需平衡表信息显示,房屋建筑用钢通常占到钢铁消费总量的一半上下。数据显示,1999-2014年我国住宅年竣工量从2.62亿平方米增长到8.09亿平方米,15年增长近4倍。同期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15万平方公里增长到4.98万平方公里,扩容1.32倍。
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同样派生钢铁需求。例如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后来居上,近年高铁运营里程占全球一半以上,另外高铁在建里程与计划里程也远远超过其他高铁建造大国。中国地铁运营里程从2011年2100公里增长到2015年3000多公里,占全球运营里程23%,比运营里程长度第二到第四名国家(美国、日本、德国)总和还要长。
展望未来,我国钢铁需求增长进入饱和期或低速增长阶段,过去几十年需求多次翻倍增长情形将不复存在。然而中国经济未来10-20年仍处于中高速增长阶段,城市化工业化持续推进,如城市化推进包括地下管廊建设需要钢铁追加投入,汽车继续普及与铁路快速兴建派生钢铁需求,房屋建造增加采用钢结构比例仍有较大潜力。
另外我国现阶段比较优势结构,决定钢铁直接出口与钢铁作为原料制成品间接出口仍有显著增长空间。我国钢铁直接和间接消费需求在未来较长时期估计仍将稳居全球首位,为钢铁崛起提供需求条件。
技术转移创新规律:墙里开花墙外香
特定阶段钢铁前沿主导国拥有较强研发能力,更可能在钢铁关键科技领域取得原创性重大突破;然而技术前沿国在经济发展阶段上往往是工业化城市化高潮已过,钢铁需求增长由强走弱对其普及利用技术进步成果构成制约。另外钢铁主导国在早先历史环境中选择特定技术路线,物化为既有规模庞大的固定资产并包含高昂沉没成本,也会制约其率先大范围普及利用新一代技术。
相反,经济后进国家在利用新技术方面历史包袱较少,如能在经济起飞阶段全面审视全球范围技术存量积累,正确选择利用具有长期潜在优势的技术路线,就可能更好地利用发达国家发明提供的技术成果实现弯道追赶与崛起,表现为“墙里开花墙外香”的钢铁技术转移创新规律。
这个规律在美国钢铁兴衰历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英国18世纪后期与19世纪前期工业革命阶段,铁路轨道所用的大批量金属材料主要是用效率低下的搅拌法(puddling 普德林法)制成的熟铁,采用成本高昂的坩埚法(crucible)生产少量优质钢材主要用于高端机械设备与仪器制造。
19世纪60年代前后,贝塞麦-托马斯转炉出现并逐步改进成熟,西门子-马丁平炉法也问世,推动近代钢铁以至冶金工业领域的革命性技术突破。然而这时英国工业革命已初步完成,美国适逢南北战争后经济起飞钢铁需求高涨,钢铁科技革命虽在西欧“开花”,却在大西洋彼岸美国结出更丰硕果实。
卡内基同时代的美国钢铁巨子,一开始就高度重视贝塞麦炼钢法提供的“以钢代铁”的技术前景,第一时间在宾州建立采用新法炼钢的现代钢铁厂,通过普及新技术完成美国钢铁产量向千万吨规模跃迁,1899年美国钢产量第一次超过千万吨时贝塞麦钢占钢总产量七成以上。适应国内钢铁供应链发展的具体条件,美国19世纪末开始快速普及平炉炼钢法以替代原先占据主导地位的贝塞麦炼钢法,20世纪前半期平炉炼钢占美国钢产量8-9成。
当代氧气高炉等系列前沿技术推广普及对日本钢铁崛起与美国相对衰落影响,再次彰显上述技术转移创新规律。比贝塞麦转炉与平炉炼钢法更为优越的新一代炼钢技术是氧气转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顶吹氧气工艺取代托马斯或贝塞麦底吹工艺后,碱性氧气转炉(BOF:Basic Oxigen Furnace)工艺随即取代了托马斯和平炉炼钢工艺,风靡了整个钢铁行业”。随着高纯度氧气制取技术进步与成本降低,采用氧气转炉可以大幅度提高炼钢效率并且改善钢材质量。
这项技术最早由奥地利工程师发明,美国钢铁工程师也参与研发使之成熟,然而美国由于传统平炉技术比较完善缺乏推广氧气转炉性技术,给战后日本企业家提供机遇。日本较早大范围采用氧气转炉,同时利用战后海运成本降低便利扩大进口优质铁矿石采购进口半径,并率先推广连铸新工艺,结果利用技术转移创新规律成功实现日本钢铁崛起,并对世界钢铁产业第二次转移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钢铁追赶也体现技术转移创新规律作用。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计划体制时期钢铁业以平炉技术为主导,采用炼钢与钢坯模铸分离的传统技术。改革开放时期钢铁业把发挥传统模式潜力与借鉴日本成功经验实施技术路线转型创新结合起来,通过几十年努力成功再造钢铁生产技术体系与供应链,同样体现上述技术创新转移规律作用。
中国当代钢铁技术与工艺流程供给侧变革包含几个重大关键环节内涵。首先是以宝钢高成本高规格系统引进日本钢铁设备与技术为切入点,开始对世界先进钢铁技术的系统引进、消化与吸收。二是80年代末开始对钢铁行业“六大共性技术”实施行业攻关,致力于对当代钢铁先进技术的集成式融会贯通理解与掌握。三是90年代以提高连铸比为抓手,实质性提升钢铁生产工艺与效率水平。四是通过钢铁企业空间布局调整,推动钢铁生产重心向沿海地区显著转移,更大程度利用国外性价比更佳的优质铁矿石资源。
中国钢铁业在对全球先进技术工艺消化吸收与集成创新方面已取得实质性进步,但是整体水平与日本、德国、韩国等先进钢铁国家比较仍有不小差距,下一步需在技术工艺、产品质量、环保标准、企业效益等方面进一步提升,通过更为能动的前沿创新实现大国钢铁全面崛起。
高速投资追赶规律
经济后进国家高速投资,是吸收利用新一代钢铁先进技术与提升行业人力资本素质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后进国钢铁与整体经济追赶的必经路径。评估现实生活中投资,无疑需要重视体制扭曲影响、宏观稳定要求与投资效率标准,重视通过改革体制机制、调节宏观政策与鼓励企业在公平竞争环境中提质增效等途径加以解决现实问题。然而世界钢铁发展史国际比较经验清晰显示,大规模投资是新兴钢铁大国后起直追的重要凭借。
高速投资支持追赶规律在美国钢铁崛起过程中较早表现出来。《卡内基自传》写道:贝塞麦平炉炼钢法的发明给钢铁制造业带来一场革命,原来的设备就显得过时而陈旧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花数百万美元新建、扩建厂房,添置新设备。“我们继续增建高炉,并且不断改良技术。每新建一个高炉都会有很大程度的改进,直到我们认为已经达到了标准”。高速投资助推美国钢铁企业先后较早大规模普及利用贝塞麦转炉与平炉新技术,支持美国在19世纪末率先成为年产量超过千万吨级钢铁大国,确立美国钢铁在全球的主导地位。
高速投资对日本战后钢铁崛起同样发挥关键作用。日本普及氧气转炉技术与推广连铸工艺都离不开大规模投资。“在1969-1970两年中,日本钢铁工业投资额比欧洲煤钢联营和英国的总和还要多11%(肯尼斯、沃伦:《世界钢铁》第86页)”。70年代日本出现新建大型特大型高炉浪潮。梳理资料显示上世纪末世界范围十余座5000立方米特大型高炉,绝大部分是由日本钢铁企业在70年代建造、或始建于70年代并在后来改建扩容而成。
中国经验同样显示投资支持追赶的规律作用。中国钢铁投资上世纪最后20年波动中显著增长,用1990年不变价衡量投资额从改革初年不到100亿元上升到1994年峰值300多亿元。进入新世纪后钢铁投资增长大幅提速,不变价投资额从2000年200亿元上下增长到近年峰值近2000亿元,增幅约在9倍左右,直接支持了中国钢铁业规模扩张与综合技术水平提升。
与日本70年代新建大高炉历史现象相类似,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新世纪初年,我国钢铁行业兴建十几座4000-5000立方米大型与特大型高炉,同样体现钢铁新兴大国高速投资追赶规律作用。中国钢铁未来投资增速会显著回落,然而钢铁结构转型与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仍需要钢铁投资保持相当规模和适当增速。
我国钢铁业投资增长,得益于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提升与降低吨钢产能建设投资成本,并使国内单位钢铁产能建造成本与国外比较保持相对优势。例如宝钢最初1、2期投资300亿元,其中相当部分是美国进口设备技术,设计产能为670万吨,吨产能投资约为4800元。宝钢湛江首期投资500亿元,年产钢材938万吨,吨钢投资额约为5330元。
30多年来,中国吨钢高品质产能名义价格投资额增长约11%,然而同期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增长两倍多,可见过去30年用不变价衡量的吨钢产能实际投资成本下降一大半。一些行业资料显示,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吨钢产能投资比发达国家可比成本大约低一半上下。国内民营企业吨钢产能投资成本又要大幅低于国有企业。
观察三次钢铁大国兴起与世界钢铁产业转移大潮,中国钢铁业发展推动新一轮产业转移深刻体制特点在于,经济制度与体制从封闭取向计划经济向开放型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为钢铁业可持续追赶与崛起提供根本动力。
中国改革开放体制转型,与上述需求、技术、投资等侧面发展演变交织渗透,形成制度变迁与经济崛起共生互动的历史进程。就钢铁业体制转型狭义内容而言,市场化体制环境大体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改革过程形成。
一是价格体制改革。80年代实行钢铁价格双轨制,90年代全面放开价格,形成反应市场供求的价格信号形成机制。
二是国有企业改革。80年代分三个阶段推进国有企业承包制改革,培育国企市场经营能力和竞争意识。90年代建立国企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允许小型国企破产或被重组,进一步转变国有企业体制机制。
三是允许支持民营企业发展。80年代允许县乡钢铁企业发展。90年代放松准入管制使民营钢企初步发展,新世纪初民企占到炼钢产量5%与炼铁和钢材产量10%。随着过去十余年民营钢企快速成长,民企2015年占全国钢产量一半以上,一批大中型民企成为技术和规模跻身中高端现代企业。四是创建培育市场竞争机制,形成国企民企同台竞争,国企内部央企地企各显身手,民企内部规模不同企业同时发展的市场竞争环境与格局。
市场化改革与行业对外开放相互促进。我国钢铁业开放政策突出表现为借鉴国外当代钢铁业先进技术,果断转变历史沿袭的平炉炼钢为主技术路线,面向全球引进最先进技术工艺再造钢铁技术体系。无论是国家投资的宝钢大型钢铁项目,还是市场环境中快速成长的民营企业代表沙钢,发展过程中几次重大投资决策,都是在高度重视国外先进技术工艺并与国外企业实施各种合作过程中实现的。主动积极引进吸收并消化创新国外先进技术,成为中国钢铁业参与并受益于当代全球化相对开放环境的重要内涵。通过调整钢铁生产布局大规模利用国际市场高品位铁矿石资源,有限放开外国钢铁企业在中国钢铁领域投资,也从不同侧面体现钢铁业与开放结合的体制转型特征。
现代钢铁业总体属于技术成熟行业,仍需比较密集劳动投入,建立与技术最优规模相适应的高效生产系统需巨额投资。我国现阶段经济特点在于,对成熟技术系统掌握与集成创新能力较强,高储蓄率与设备制造优势相结合支持大规模投资能力,劳动力成本与发达国家比较仍有明显优势,因而钢铁供给侧特征与我国现实要素禀赋等发展阶段条件高度契合。我国钢铁需求未来较长时期仍将居全球首位,为钢铁崛起提供需求条件。
我国钢铁业过去几十年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结合分析钢铁业经济学特征与中国现实经济条件,可推测钢铁业未来10-20年有望进一步提升进入全面崛起新境界。
目前钢铁国内形势与外部环境面临的诸多新矛盾新问题,是我国钢铁业从世纪初数量扩张,转向全面提升过渡调整期的产物。需转换视角以新一轮世界钢铁产业转移深化为背景,客观分析钢铁业内忧外扰形势形成根源,理性评估中国钢铁发展前景并实施切实有效政策化解目前困难。调整期钢铁政策对内应以结构性改革为引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化解早先积累失衡因素,并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对外积极参与并引导国际钢铁对话,务实管理钢铁大国竞合关系,由此推进新一轮世界钢铁产业转移平顺展开并迎接中国钢铁时代到来。
❽ 为什么中国的钢材产量世界第一,特种钢材仍依赖进口
中国是钢铁大国,但不是钢铁强国。中国钢铁年产量全球第一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中、低级钢材;合金钢、特种钢技术不过关;只能大量依赖进口。
例如日本的钢材,有很多是国内没有能力生产的,比如高精度模具钢,只要你想制造高精度模具,就只有买他们的钢材。我们已经是钢产量第一大国,每年也依然要从日本进口大约200万吨各类钢材——而我们进口的基本上全是我们自己无法生产的特种钢材。
全是那些吨钢利润达到粗钢的几百甚至几千倍的品种。近些年国内上了很多特种钢生产线,新闻上大肆宣传终于实现国产化云云,但是很少有新闻里详细说,这些生产线基本上都是合资的。
比如车用钢板,基本上都是用的新日铁的技术。中国出原料、资金、人力还要承受污染,却只拿了一个小头。
(8)中国钢材资料为什么扩展阅读: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特钢行业的话语权主要体现在对国际主要特钢产品的定价权上。进口单价与出口单价的巨大“落差”充分证明,若要摆脱原材料受制于人的尴尬境地,我国特钢产业必须延伸产业链,不断向高端市场发起冲击。
就中高端量大面广的特钢品种来看,轴承钢和结构钢与市场高度融合,是最具市场前景的两大特钢长材。特钢深加工产品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是高端特钢产品的发展趋势之一。例如,特钢板带、特钢棒线材、特钢管材以及工模具钢、高速钢等都具备深加工的潜力。
❾ 钢材为什么涨价
个人观点:
1:国家的侧供给政策,2:内循环经济,3:澳大利亚的铁矿石供给,4:国际资本大鳄的铁矿石期货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