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钢材市场 > 中国钢材产量什么时候世界第一

中国钢材产量什么时候世界第一

发布时间:2025-02-24 06:36:55

『壹』 钢铁工业的取得成就

基于钢铁工业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特殊地位,中国从建国开始就一贯高度重视发展钢铁工业。在党和国家三代领导核心的正确指引下,在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下,冶金战线全体职工奋发图强,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产量高速增长
产量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一,彻底告别了钢材供不应求的时代。1949年中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还不及现在半天的产量,居世界第26位。1979年改革开放后钢产量持续快速增长,1996年首次超过1亿吨大关,跃居世界第1位,数量上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的需要,扭转了长达40年的被动局面。1999年达到1.22亿吨,连续四年居世界各国之首,占世界钢产量的比重从1949年的不到0.1%提高到15.8%,坐定了产钢大国的地位。
技术装备水平提高
冶金工业积极贯彻“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资金,开发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方针,加大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建设了上海宝钢、天津钢管等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同时,对鞍钢、武钢、首钢、包钢、攀钢等老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目前,中国冶金工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装备提高到30%左右。CSP世界上只有20余套,而中国已在珠江钢厂、邯钢和包钢拥有3套。中国钢铁企业技术水平虽然总体上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建的大型烧结厂、大型高炉、炼钢铁水预处理和炉外精炼、连铸、热连轧、冷轧及涂镀层生产线、冷轧硅钢生产线、高速线材轧机、小型棒材连轧机等一大批企业的部分装备基本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提高市场占有率
工艺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产品质量显著提高,提高了市场占有率。1978年,全国钢产量中落后的平炉炼钢占35.5%,目前已降到1%以下。标志着钢铁工业综合技术水平的连铸比由1978年的3.5%提高到现在的82%,已接近世界平均83%的水平(2000年10月开始当月连铸比已超过84%),正朝着高效连铸方向发展。建国之初,中国只能冶炼100多个钢种和轧制400多个规格的钢材,经过50年的发展与建设,目前已能冶炼包括高温合金、精密合金在内的 1000多个钢种,轧制4万多个品种规格的钢材。板管带比由1978年的32. 3%提高到现在的42%左右。国内长期短缺的薄钢板产量由1978年的133 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405万吨,自给率达到90%以上,其中石油钢管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至80%。
冶金工业技术进步
冶金科技和教育全面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冶金工业的技术进步。中国有冶金科研机构79个,工程技术和科研人员32.5万人。同时建立了包括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冶金人才培养体系。目前中国有冶金普通高校13所,其中本科院校8所,每年为冶金行业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1.5万人。中国还自己培养了许多国内外知名的冶金科技专家、两院院士。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全行业获科技成果1万多项。截止1998年底,申请专利7813项,授权专利5984项。
行业经济效益提高
创造出在全国有影响的先进管理经验,促进了行业经济效益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首钢的内部承包制,使该企业成为当时工业企业改革的排头兵。宝钢创造了“科学、精干、高效”的现代化管理体系。90年代初,武钢走“质量效益之路”;邯钢又创造了“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先进管理经验。近年来,又有了济钢“系统节能降耗”,唐钢“ 对标挖潜”和水钢、宣钢“扭亏脱困”等一批先进典型。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促进了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生产成本降低率每年都达到3%左右,1999年达到6%,有利地消化了因钢材不断降价造成的损失,使中国钢材价格与国际市场趋于同步,提高了将来进入WTO的竞争力。
1978年冶金行业实现利税50亿元,1998年达到197亿元,1999年达到242亿元,2000年1月至11月已经实现357亿元,预计全年400亿元,创造了两年利税翻番的佳绩。从建国到2000年,冶金行业累计实现利税5260 亿元,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贰』 世界十大钢铁生产国排名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关键作用。钢铁被誉为现代工业的骨架,是应用最为广泛的金属材料,对于各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一个国家的钢铁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工业发展的规模。以下是世界十大钢铁生产国的排名,中国、日本和印度位列前三,让我们详细了解这些国家的钢铁产业情况。
1. 中国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将钢铁产业作为重点发展领域。2015年,中国生产粗钢8.0383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50.3%。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消费国。中国的大规模生产使得钢铁在全球市场上价格更具竞争力,但同时也引发了其他国家对其进口钢铁征收进口税的做法,以鼓励本土钢铁消费。
2. 日本
日本在2015年进口的钢材占全球粗钢产量的1.0515亿吨。日本有两家公司的钢铁产量进入全球十大钢铁生产企业之列。日本的钢铁生产主要集中在神户、大阪、东京以及横滨等城市港口,便于出口运输和原材料进口。
3. 印度
2015年,印度生产了8958万吨粗钢。自1907年成立第一家钢铁生产工厂塔塔钢铁有限公司以来,印度取得了显著进步。印度钢铁工业的增长得益于丰富的铁矿石和煤炭储量以及劳动力供应。印度的钢铁工业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约2%,并雇用了60多万人。
4. 美国
2015年,美国生产了7892万吨全球粗钢。美国的钢铁生产历史悠久,可追溯至1629年。今天,美国在全国各地拥有100多家钢铁生产企业。
其他生产大量钢铁的国家还包括:俄罗斯(7110万吨)、韩国(6973万吨)、德国(4268万吨)、巴西(3325万吨)、土耳其(3152万吨)以及乌克兰(2293万吨)。钢铁在当今世界的各个行业中都有广泛应用,主要用于建筑业,是主要的资源,也是汽车生产的关键行业。家用电器和厨房用具等消费品也采用钢铁制造,以确保耐用性。随着对钢铁生产的环境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正在努力减少其负面效应。

『叁』 新中国成立以后钢铁工业发展情况

总体上,中国钢铁工业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为“以钢为纲”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1978~2000年)为稳步快速发展阶段,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为加速发展阶段。

1、“以钢为纲”的发展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钢铁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全国几乎没有一家完整的钢铁联合企业。新中国成立后,钢铁工业开始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在苏联援助下建设了鞍钢、武钢、包钢等钢铁厂,钢铁工业逐步建设发展形成了“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格局。

随着“三线建设”的铺开,在西南、西北建设了攀钢、酒钢、成都无缝管厂等一批新的钢铁企业,初步形成了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布局。

考虑到钢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国家确立了“以钢为纲”的工业发展指导方针,提出了“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超英赶美”等口号。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国钢铁工业就走上了一条以追求产值、产量增长速度为目标的粗放型的发展道路。

经过全国上下的努力,在这一阶段中国钢铁工业的产量和产值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78年,钢铁产量为3178万吨,占世界钢产量的4.5%,居世界第4位。据统计,1952~1978年期间,钢铁工业产量平均每年递增12.9%,产值每年递增11.8%,实现利税每年递增9.67%。

需要指出的是,在“以钢为纲”的发展指导方针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钢铁工业部门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协调发展的问题。由于对于钢铁工业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过大,就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过分的投入会制约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钢铁工业部门的利税贡献,同其他产业部门相比而言较低,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所以较高比例的投入就会影响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积累。由于钢铁工业是一个资源消耗量大、能耗高的行业,这一阶段钢铁工业的发展也占用了大量的能源。

据统计,1978年,钢铁工业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7.36%,能源消耗占整个国民经济消耗能源总量的12.97%。另外,企业管理水平低、职工积极性不高也是当时中国钢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实际上,在1970~1975年期间,中国钢铁工业已经形成了3000万吨的生产能力,但是生产能力并不能够得到充分实现。1974~1976年,曾经连续三年计划生产2600万吨钢的目标都没有实现,人们称之为“三打二千六打不上”。

2、稳步快速发展的中国钢铁工业

在这一阶段,中国钢铁工业发展遇到了两次重要机遇。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资源创造了条件。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活力。中国钢铁工业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加快了钢铁工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在这一阶段,除了建设上海宝钢、天津无缝钢管厂等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外,又对一些老的大型钢铁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和升级,例如鞍钢、武钢、首钢、包钢等企业。1981年,我国与澳大利亚科伯斯公司通过签订补偿贸易合同的方式,首次实现了改革开放以后利用外方资金和技术对鞍钢焦化总厂沥青焦车间进行改造。

1987年,国家计委批准了鞍钢、武钢、梅山(1998年后被并入宝钢集团)、本钢、莱钢5个企业利用外资的项目建议书。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中国钢铁企业工艺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另外,一些非国有企业也进入到钢铁行业,例如,沙钢、海鑫等,并且发展迅速。同时,1992年之前,中国钢铁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从放权让利到承包经营责任制,希望通过企业改革释放强大的内在发展动力,实现了钢产量5000万吨和亿吨两次突破。1986年,中国钢产量(粗钢)超过了5000万吨,达到5221万吨。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更是为钢铁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在动力。1994年以来,钢铁行业的舞钢、本钢、太钢、重钢、天津钢管厂、“大冶”、“八一”等12家企业,列入国家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邯钢、抚顺钢铁公司、天津钢铁、酒泉钢铁等57家企业,列入地方改革试点。

到1998年,试点工作基本完成,试点钢铁企业均按照《公司法》实施了改组,初步明确了国家资产投资主体,理顺了出资关系,建立了企业法人财产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1996年中国钢产量(粗钢)首次超过1亿吨,达到10124万吨,占世界钢产量的13.5%,超过日本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2000年,中国钢产量为12850万吨。

3、加速发展时期

“十五”期间,中国钢铁工业更是实现了持续高速发展。粗钢产量从2000年的1.3亿吨,到2003年中国粗钢产量超过2亿吨,到2005年,粗钢产量达到3.6亿吨,成为全球第一个粗钢产量突破3亿吨的国家,再到2006年粗钢产量达到4.2亿吨,连续实现了钢产量2亿吨、3亿吨和4亿吨的三次跨越。

2001~2007年期间,钢产量年均增长率为21.04%,其中,2001、2003、2004和2005年这四年年增长率都是保持在20%以上,2005年钢产量同上年相比增长率更是创纪录的高达30.42%,同时,中国钢铁工业在整个工业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006年,中国规模以上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735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名第2位,仅低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367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名第3位,仅低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3)中国钢材产量什么时候世界第一扩展阅读:

“十二五”钢铁工业主要成就:

1、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我国粗钢产量由3.5亿吨增加到6.3亿吨,年均增长12.2%。钢材国内市场占有率由92%提高到97%。2010年,钢铁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万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0%;资产总计6.2万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值的10.4%,为建筑、机械、汽车、家电、造船等行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

2.品种质量明显改善

“十二五”时期,我国钢铁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钢材品种齐全,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大部分品种自给率达到100%。

关键钢材品种开发取得长足进步,高强建筑用钢板、抗震建筑用高强螺纹钢筋、航天器用合金材料、高性能管线钢、大型水电站用钢、高磁感取向硅钢、高速铁路用钢轨等高性能钢铁材料有力支撑了相关领域的发展;

保障了北京奥运会场馆、上海世博会场馆、灾后重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以及西气东输、三峡工程、京沪高铁等国家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

3、技术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

“十二五”时期,重点统计钢铁企业1000立方米及以上高炉生产能力所占比例由48.3%提高到60.9%,100吨及以上炼钢转炉生产能力所占比例由44.9%提高到56.7%,大部分企业已配备铁水预处理、钢水二次精炼设施,精炼比达到70%。

轧钢系统基本实现全连轧,长期短缺的热连轧、冷连轧宽带钢轧机分别由26套和16套增加到72套和50套。宝钢、鞍钢、武钢、首钢京唐、马钢、太钢、沙钢、兴澄特钢、东特大连基地等大型钢铁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共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272万吨、炼钢产能7224万吨,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煤气回收利用及蓄热式燃烧等节能减排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部分大型企业建立了能源管理中心,促进了钢铁工业节能减排。

2010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各项节能减排指标全面改善,吨钢综合能耗降至605千克标准煤、耗新水量4.1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1.63千克,与2005年相比分别下降12.8%、52.3%和42.4%。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由90%提高到94%。

『肆』 成为是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家是哪个国家

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个钢产量超过2亿吨的国家,这一里程碑式的数字预示着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从此又迈上一个新台阶。由于需求强劲增长,钢材价格整体呈上涨态势,2003年钢材价格平均上涨了31%,高需求高效益引发了钢铁行业投资膨胀,全年钢铁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00亿元,同比增长83%。由于钢铁产能的迅速扩张,导致铁矿石、焦炭等原材料紧缺,铁矿石的进口量已达到需求量的50%,世界性的铁矿石等原材料以及运输价格大幅上涨等,也推动了钢材价格的上涨。
需求强劲是根本动力
高增长产业群对钢铁行业形成强劲需求
从2002年以来,我国经济正逐步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增长周期。以汽车、房地产、机械制造业和电子通讯业为龙头的高增长产业群已经形成,逐渐显现出重工业化阶段的特征。钢铁工业是基础原材料产业,被称做“工业的粮食”,在高增长产业群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这些行业有效地拉动了钢铁行业的高增长,而钢铁高增长又为其持续高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原材料支持,同时还为能源、电力、交通运输业等行业拓展了发展空间。
产业结构正在从建筑业为主向制造业为主转变,板材类产品将逐步上升,但钢材消费的总体结构近几年不会发生根本性转变
在产业结构从建筑业向制造业逐步转变的过程中,消费结构正逐步发生变化。制造行业的蓬勃发展,对各种板材、管材、特殊钢材、不锈钢材等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大量增加,近几年对板材类产品的需求增长率以25%-30%的速度增长,但国内目前的生产能力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每年有大量的板材需求要靠进口解决。2003年我国共进口钢材3700万吨,其中,板材类产品占90%以上,而目前板材类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平均仅50%。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特别是汽车、造船等制造业的发展,将带动钢材产品结构从建筑业为主向制造业为主转变,以汽车或轿车为例,美国钢材的消费量超过1亿吨,主要消费都是汽车,美国目前的汽车保有量为1.8亿辆,每年汽车生产量近1000万辆,钢材消费占总消费量的30%,日本汽车用钢占钢材产量约20%,而我国汽车保有量仅2500万辆,年生产量约500万辆,用钢量仅占总消费量的4%,按汽车行业的规划,到2010年,我国的汽车产量将达到1000万辆以上,对板材类产品的消费空间很大。
再看房地产业,过去,建筑及住宅大都以钢筋混凝土为主,档次低,环境差,随着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改善环境、提高居住条件,大力发展钢结构住宅、立体车库等已成趋势。目前,我国钢结构建筑面积仅占整个建筑面积的3%-4%,而西方发达国家已达30%-40%,巨大的差距蕴涵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可以预见,钢结构产业将为房地产业带来一场深层次的革命,而钢结构建筑将大量使用板材类产品,为其拓展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预计2005年以后,板带消费将逐步在整个钢材需求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将由目前的40%提高到50%。
在城镇化建设方面,目前我国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2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人均30-35平方米,至少还有20年的持续增长空间。实现城市化、建成“世界制造中心”、以汽车、房子为代表的新的消费升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钢材作为支撑。2002年,我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39.1%,世界平均水平为50%,发达国家为75%。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仅36%,而发达国家高达70%。按照国家规划,到2015年我国城镇人口将由2000年的4.56亿人,达到6.66亿人,增加2.1亿人,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36%达到45%。小城镇的建设将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和住宅投资,这无疑是建筑类钢材巨大的潜在市场。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整体推进,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项目的启动,以及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各项基础设施、重大工程的建设都将对螺纹钢、线材等建筑类钢材形成强劲的需求。2002年全国钢材表观消费量为2.11亿吨,其消费结构仍然以长材为主,小型材、线材占消费总量的41.77%,而线材、螺纹钢等各种建筑用钢材的需求在未来10年之内,仍将有旺盛的市场需求。
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提高农民的收入,农民的收入一旦提高,首要解决的就是住房,这又为建筑用钢材提供了巨大空间。总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两个轮子都支撑着钢铁行业的发展。其中:工业化支撑着板材类产品的发展:热轧板、冷轧板、中厚板、不锈板、镀锌板等;城镇化支撑着建筑类产品的发展:线材、螺纹钢、中厚板、H型钢等。
5-10年的发展周期
钢铁行业的强势已向中国转移
本世纪末,钢铁工业的重心逐步向亚洲国家转移,日本、韩国已率先得到发展,随着美国、前苏联、日本等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完成,钢铁行业也逐渐走向成熟,呈现出需求下降,产能萎缩的特征。欧美等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普遍将经济发展的重点转向IT、计算机、信息、金融服务、生物等新兴行业,在截至2002年的15年间,美国和欧盟年平均钢材表观消费量增幅为2.5%。为此,发达国家为维持现有钢铁业的稳定,一方面通过收购兼并组成大的跨国集团,保持高端产品的技术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国际化分工,放弃大部分低附加值类或需求萎缩的长材类产品,导致钢铁产能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正抓住这一历史机会,尽享世界钢铁业的技术成果。目前中国正进入工业化阶段的初期,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已成为世界钢铁工业生产与需求最旺盛的市场。日本40年工业化进程,钢铁工业高速增长近20年,目前日本的钢材产量约40%出口,苏联50%出口,标志着发达国家自身已进入一定的饱和期。而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净进口国,如果中国某年的出口量达到20%以上,也许才可以说中国的钢铁业接近饱和了,因此判断,中国钢铁行业的周期至少也要5—10年。
中国是钢铁强国,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钢铁工业像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得到了长足发展,如宝钢股份凭借其先进的装备水平,优越的市场优势,目前在世界级钢铁公司竞争力最新排名中仅次于浦项钢铁,名列第二,2003年已进入世界500强行列。以宝钢股份为龙头的钢铁上市公司90%覆盖了国民经济各行业对钢材的需求,中国钢铁业已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为中国成为制造业中心打下坚实基础。
我国目前已成为第一产钢大国,也是第一大消费国和第一大进口国,2003年钢材的消费已占全球的1/4以上。从钢材价格的市场走势也可看出,中国市场的价格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力正逐步加大,中国对钢材的强劲需求对世界钢铁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世界主要产钢国经营状况的好坏,都与中国乃至亚洲的钢铁市场息息相关,世界共同在维护中国的大市场,从这个层面上,全球钢材价格的走势已逐渐被中国所掌控。

『伍』 中国钢铁产量是多少

2020年1-12月全国粗钢产量为78159.3万吨。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1-12月全国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为8.88亿吨、10.53亿吨和13.25亿吨,同比分别增长4.3%、5.2%和7.7%。

2020年1-12月全国累计进口钢材2023.3万吨,同比增长64.4%,均价831.6美元/吨。而同期全国累计出口钢材5367.1万吨,同比下降16.5%,均价847.2美元/吨。

全球钢铁行业竞争格局:

根据世界钢铁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钢铁产量达到18.78亿吨,比2019年增长0.48%。其中,中国钢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为10.65亿吨,同比增长11.52%,占比达到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

其次是印度,产量为1.0亿吨,同比下降9.96%,占全球钢铁总产量的5.34%;日本居第三位,产量为0.83亿吨,同比下降16.16%,占全球钢铁产量的4.43%。

『陆』 中国历年钢铁产量

据从1896年到1948年的半个多世纪的统计,全中国累计的钢产量只有760万吨(包括机械厂的钢产量在内)。其中达到最高年产量的1943年,也只有92.3万吨,而且绝大部分产量还分布在日本侵占的东北地区。发展概况由于受到战争的影响,1949年全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居世界第26位。

1952年全国钢产量为135万吨,1983年达到4002万吨,增长了28.6倍,平均每年的递增速度为11.6%。1949~1983年,中国累计产钢5.47亿吨,生铁5.75亿吨,钢材3.87亿吨。

产地分布 钢铁工业的地区分布发生了可喜变化。旧中国的钢铁工业由于被日本帝国主义垄断,主要集中在东北一隅,如1943年东北的钢产量就占全国钢产量的94.5%,分布极不合理。到1952年,沿海各省、市、自治区(未计台湾省)钢产量占全国的比重高达85.8%。

东北地区钢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70%。但经过30多年建设,布局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1983年,沿海各省、市、自治区钢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已降到57.3%,东北地区钢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也降到了25.5%。


(6)中国钢材产量什么时候世界第一扩展阅读:

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主要原料。70年代后期,全世界铁矿石总储量约为3500亿吨,其中富矿储量约为1500亿吨(以上均不包括中国的储量)。苏联铁矿石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近三分之一,居世界首位,以下依次是巴西、玻利维亚、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这五国铁矿石储量之和占世界总储量的90%左右。苏联70年代各年的铁矿石产量为1.95~2.46亿吨,占同期世界年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强,是最大的铁矿石生产国。

澳大利亚、巴西、美国、中国、加拿大的铁矿石产量依次占第二至第六位。铁矿石资源丰富是发展钢铁工业的重要条件。全世界平均的矿铁比总的趋势是下降的,20世纪50年代末高于2.00,60年代末降为1.80左右,70年代末又降至1.70左右。

阅读全文

与中国钢材产量什么时候世界第一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烙铁焊吕管技巧视频 浏览:871
钢管理化试验室是干什么的 浏览:871
铝合金型材方管价格表 浏览:727
钢板分多少种用途 浏览:524
扁方管30 浏览:609
钢管中心加什么可以变硬 浏览:878
南昌热熔焊接机多少钱 浏览:504
钢材淋雨后怎么办 浏览:429
衡阳模具设计培训哪里有 浏览:268
紫砂壶不锈钢和塑料哪个好 浏览:580
怎么把不锈钢1角硬币焊接 浏览:21
钢筋25mm套筒外径多少 浏览:418
纵横公路软件中钢筋如何套价 浏览:506
小儿钢板有什么不同 浏览:746
那么焊接性怎么样 浏览:849
3厚48钢管重量是多少钱 浏览:336
钢筋分类怎么做 浏览:792
焦化厂需要多少吨钢材 浏览:419
cad中钢管为什么用方表示 浏览:186
不锈钢竖牌匾30宽多少高合适 浏览: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