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脚手架的立杆与横杆间距是多少
1. 立杆:外墙脚手架的立杆纵向间距统一为1米。内立杆的纵向间距应确保接头位置错开,且与最近的大横杆的距离不应超过步距的三分之一。立杆与大横杆必须用直角扣件牢固连接,不得有间隔或遗漏。立杆底部应放置大于200×200毫米的木块,并在距地面250毫米处设置扫地杆。每12米设置一道剪刀撑,角度控制在45°至55°之间。
2. 作业层:宽度设定为800毫米,桥面铺设钢管作为踏步。首层步距为1.95米,钢管小横杆间距应为2米,并在两根钢管间加设托条。外立杆的步距间应设置一根钢管护栏杆。首层与建筑物间使用密目安全网进行封闭,每层作业层的外立面柱底边应安装180毫米高的踢脚板。外脚手架的外立杆内侧应用合格密目安全网进行围蔽。
3. 脚手架类型:根据搭建位置,脚手架可分为外脚手架和里脚手架;根据材料不同,可分为木脚手架、竹脚手架、钢管脚手架;根据构造形式,可分为立杆式、桥式、门式、悬吊式、挂式、挑式和爬式等多种脚手架。
4. 脚手架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引进门式和碗扣式脚手架。门式脚手架在使用中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产品质量问题未大规模推广。国内建立门式脚手架生产厂,主要按外商来图加工。碗扣式脚手架是新型脚手架中应用较多的一种,但使用面尚窄。90年代,国内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开发新型脚手架,如插销式、CRAB模块、圆盘式、方塔式和各种爬架。至2013年,专业脚手架生产企业已超百家,但市场尚未成熟,施工企业对新型脚手架了解不足。
5. 脚手架应用: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已不适应现代化建筑需求,开发推广新型脚手架势在必行。实践证明,新型脚手架不仅安全可靠、拆装迅速,且用钢量减少33%,工效提高两倍,成本降低,现场文明整洁。
6. 脚手架选用:根据不同工程选用不同脚手架。桥梁多用碗扣脚手架,也有门式脚手架。主体结构施工多用扣件脚手架,立杆纵距一般为1.2至1.8米,横距为0.9至1.5米。
7. 脚手架特点:荷载变异性大,扣件连接半刚性,结构构件存在初始缺陷,与墙连接点约束性变异大。由于缺乏系统研究,设计采用半概率、半经验方法,满足规范构造要求为设计计算基础。
8. 常见问题:扫地杆缺失或安装不当,脚手板损坏或未满足规范,内侧立杆与墙体间无防坠网,剪刀撑未连续设置,开口脚手架缺少斜撑,脚手板下小横杆间距过大,连墙件未内外刚性连接,防护栏杆间距超过600毫米,扣件连接不紧或滑移。
② 脚手架立杆的横向间距,纵向间距和步距分别是多少
分析如下:
1、杆间距叫‘步距’,1.2~1.35、1.8m , 没有最小间距,最大1.8m。
2、立杆间距 1.05、1.3、1.55m,没有最小间距,最大1.55m。见JGJ130-2011《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构造要求’。
3、脚手架(scaffold) 指施工现场为工人操作并解决垂直和水平运输而搭设的各种支架。建筑界的通用术语,指建筑工地上用在外墙、内部装修或层高较高无法直接施工的地方。
4、主要为了施工人员上下干活或外围安全网围护及高空安装构件等,说白了就是搭架子,脚手架制作材料通常有:竹、木、钢管或合成材料等。有些工程也用脚手架当模板使用,此外在广告业、市政、交通路桥、矿山等部门也广泛被使用。
拓展资料
不同类型的工程施工选用不同用途的脚手架。桥梁支撑架使用碗扣脚手架的居多,也有使用门式脚手架的。主体结构施工落地脚手架使用扣件脚手架的居多,脚手架立杆的纵距一般为1.2~1.8m;横距一般为0.9~1.5m。
脚手架与一般结构相比,其工作条件具有以下特点:
1、所受荷载变异性较大;
2、扣件连接节点属于半刚性,且节点刚性大小与扣件质量、安装质量有关,节点性能 存在较大变异;
3、脚手架结构、构件存在初始缺陷,如杆件的初弯曲、锈蚀,搭设尺寸误差、受荷偏心 等均较大;
4、与墙的连接点,对脚手架的约束性变异较大。 对以上问题的研究缺乏系统积累和统计资料,不具备独立进行概率分析的条件,故对结构抗力乘以小于1的调整系数其值系通过与以往采用的安全系数进行校准确定。因此,本规范采用的设计方法在实质上是属于半概率、半经验的。脚手架满足本规范规定的构造要求是设计计算的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