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梁、板交叉时钢筋如何布置
梁的钢筋放抄梁里面,板的钢筋袭放板里面,交叉的位置就两种钢筋交叉布置,具体还是要看施工图集才能具体。
配筋率: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柱子为轴心受压构件。在桥梁工程中,一般指的是面积配筋率,即受拉钢筋面积与主梁面积之比。
B. 梁柱相交连接处的箍筋怎么处理
1、梁柱交接处的柱钢筋要设置加密箍;
2、放置梁钢行颤含筋前将此箍预先套入柱筋上,洞搭在侧模未立好前绑扎完成;
3、在梁柱结合点的柱子部位预留几个箍筋,绑扎梁钢筋档笑时将此箍筋绑到梁的中间;
4、梁柱相交处按柱子箍筋加密区的要求配置,施工;
5、梁柱相交钢筋密的地方标高。
C. 在柱梁相交时,钢筋密集处应如何安放
一般框架、框剪等结构,梁的钢筋放在柱筋内侧,即所谓的“梁进柱”,在这种情况下,梁柱交接部位梁的截面尺寸会减小(梁纵筋保护层很厚),只要控制梁在1/6变截面范围内即可,可以参看03G101-1框架柱变截面钢筋连接详图。
D. 梁与柱子同宽时梁柱钢筋位置如何确定
当梁柱同宽时,梁四角纵筋应在离柱或墙80公分处开始按25分之1的坡度弯折伸入柱或墙纵筋内侧,注意:是柱或墙的纵筋内侧,这样就能避开保护层的问题。
E. 框架结构,主梁与次梁相交处,次梁上层筋应该在那个位置
框架梁柱的交叉处是应力集中部位,原则上不允许接头位置在此部位,具体看规范和图集要求。
而对于直螺纹连接接头,在无法避开时,也可以将接头设在梁柱交接部位,但需满足接头相互错开的要求。一般要求在梁柱根部高度1/6净高段以上或者以下连接,大部分考虑施工方便设置在梁面上。
在主梁和次梁的交接处,可以把主梁看成是次梁的支座(固定支座)。次梁的钢筋伸入主梁的长度只要满足锚固长度的要求即可。钢筋的锚固长度与梁的跨度无关,只与钢筋的抗拉设计强度、混凝土的抗拉设计强度及钢筋的直径和外形有关。
(5)砼梁与柱子相交钢筋怎么放扩展阅读:
主次梁相交处都要加附加筋(吊筋或箍筋),有附加筋的是主梁。主梁承担次梁,一般情况下,主梁高度大于或等于次梁高度,主梁支于柱或墙上,次梁支于主梁上。有时候分不出主次梁,如井式梁。
在次梁与主梁相交处,次梁顶部在负弯矩作用下发生裂缝,集中荷载只能通过次梁的受压区传至主梁的腹部。
这种效应约在集中荷载作用点两侧各0.5~0.6倍梁高范围内,可引起主拉破坏斜裂缝。为防止这种破坏,在主梁两侧设置附加横向钢筋,位于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应全部由附加横向钢筋(吊筋、箍筋)承担。附加横向钢筋应布置在长度为S=2h1+3b的范围内。
F. 梁柱相交连接处的箍筋怎么处理
梁柱交接处的柱钢筋要设置加密箍,这里也就是常说的"核心区",此处箍筋绑扎比较困难,在放置梁钢筋前就应将此箍预先套入柱筋上,在侧模未立好前绑扎完成。
先在梁柱结合点的柱子部位预留几个箍筋,然后等绑扎梁的钢筋的时候,将此箍筋绑到梁的中间。
箍筋应根据计算确定,箍筋的最小直径与梁高h有关,当h≦800mm时,不宜小于6mm;当h>800mm时,不宜小于8mm。梁支座处的箍筋一般从梁边(或墙边)50mm处开始设置。
在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长度Las范围内应设置不少于两道的箍筋,当梁与混凝土梁或柱整体连接时,支座内可不设置箍筋。
当连梁有足够的延性时,在地震作用下会出现交叉裂缝并形成塑性铰,刚度降低,变形加大,从而吸收大量的地震能量,同时通过塑性铰仍能继续传递弯矩和剪力,对墙肢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使剪力墙保持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在这一过程中连梁起到了耗能作用,对减少墙肢内力,延缓墙肢屈服有着重要的作用。
(6)砼梁与柱子相交钢筋怎么放扩展阅读:
弯钩的弯曲内直径应大于受力钢筋直径,且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 2.5倍。对一般结构,箍筋弯钩的弯折角度不应小于90°,弯钩平直部分的长度不宜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
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结构构件,圆形箍筋的接头必须釆用焊接,焊接长度不应小于10倍箍筋直径;矩形箍筋端部应有135°弯钩,弯钩伸入核心混凝土的平直部分长度不应小于20cm。
一般在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下,连梁的内力往往很大。在内力计算中一般对连梁进行刚度折减,但是进行位移计算时一般不做折减。
连梁是两个墙(剪力墙)中间有洞口或断开,但受力要求又要连在一起而增加的受力构件。在连梁下面一般是有洞口的。墙肢指的是剪力墙向两个不同方向延伸的部分,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墙体。
在结构计算时这类连梁往往发生受剪承载力的超限,这时可以将受力筋均匀布置,同时考虑到连梁以承载水平荷载为主,支座弯矩主要由水平荷载引起,在反复的水平荷载作用下支座截面上、下受拉筋面积相近,可以采用截面对称配筋。
在连梁配筋中,配置平行筋往往导致斜向受拉破坏或由于箍筋过量而发生剪切滑移破坏,这些破坏将导致连梁的滞回曲线变坏,耗能能力下降。若采用菱形配筋方式,可以克服这些不足之处。
G. 梁与柱相交处钢筋有何技术要求
框架梁柱节点的梁柱钢筋锚固和布置,G101里很清楚,顶层的、中间层的,抗震的、非回抗震的等具体尺答寸的规定。施工安装中,钢筋与钢筋间不应有无间距的线接触、应保证有1d以上的间距、梁侧钢筋当然应在柱的侧筋内、梁的起始箍筋距离柱边不得大于50mm,柱子的加密箍筋应连续通过节点区等。
H. 顶层梁柱交接处柱的钢筋是应该伸入到梁内还是板内,还有此处梁板柱钢筋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 如下图
本图所示是中柱复,中制柱柱顶弯锚长度为12d,弯锚方向可以向内也可向外,详见11G101-1第60页、65页;边柱和角柱柱顶钢筋锚固详见11G101-1第59页、64页。
原则上柱顶钢筋的锚固应伸入梁内,但由于柱子较大而梁宽度较小的情况,柱顶的弯锚钢筋可以伸入板内。
柱、梁、板钢筋的位置关系:柱筋在外侧,梁筋在内侧、板的底筋应伸入梁内,板的面筋一般安放在梁的面层主筋以上。
I. 梁柱交接处钢筋如何穿插
据《混凝土结构工程设计规范》及11G101图集,框架结构梁柱节点区域柱子的箍筋应当做加密处理,加密区域为:
1、底层柱自嵌固部位Hn/3(Hn为净高)。
2、其余部位为Hn/6、hc(hc为柱子截面长边尺寸或圆柱直径)、500mm中的最大值。
见图1:
但由于梁柱节点区域钢筋密集,且由于施工顺序问题,往往造成柱子加密区箍筋缺失的现象。针对梁柱节点钢筋密集造成节点核心区加密区箍筋少放或漏放的现象,可考虑三种解决方法:
1、U形箍焊接法
在梁主筋放置后,未绑扎前,先把节点内柱箍筋按位置(梁下、梁内、梁上)和数量放置好,待梁钢筋绑扎完毕,再匀开预先放置的柱箍筋,按设计要求进行绑扎;若因节点钢筋过密,预先放置箍筋确实困难,不得已可少放几道,不足的在梁钢筋绑扎完毕,用两个开口箍筋(U形箍筋)焊接,为满足抗震要求,可用相应规格焊条单面焊接一段(不小于10d)。
2、导筋——箍筋笼沉梁法
此方法是将核心区箍筋焊接成箍筋笼,其步骤是先配备所需节点核心区外围箍筋,在外围箍筋四边外皮焊接导筋,按间距焊接成钢筋笼,钢筋笼套入柱纵向钢筋内,然后钢筋笼与梁钢筋同时绑扎,最后绑扎好后梁钢筋和钢筋笼一起落入梁柱模板内,如果箍筋为复合箍,可以全部采用拉筋,拉筋须同时钩住纵向钢筋和外围箍筋。
3、模板后封法
此方法侧重细分工艺流程,合理安排工作顺序,要求木工和钢筋工紧密配合,保证节点区域箍筋绑扎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做法是将柱的箍筋分段绑扎:首先木工铺设梁底模,尽早给钢筋工提供施工面,但不铺设梁侧模板和楼板模板,钢筋工先将柱箍绑至梁底下;其次再穿好框架梁底筋后绑扎节点区箍筋;最后在钢筋工绑完框架梁钢筋和柱箍筋后,木工再铺梁侧模板、楼板底板以及柱侧模板。这样的安排可能要增加绑扎框架梁钢筋使用的操作架,这时可以用工具式脚手架来解决。如果楼板底模是用钢管做顶撑,也可以先搭顶撑架,利用它来做绑扎梁钢筋的操作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