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灌注桩施工过程中钢筋笼上浮该如何处理,如何去预防
一、产生原因分析:
(1)当混凝土灌注至钢筋笼下,若此时提升导管,导管底端距离钢筋笼仅有1m左右的距离时,由于浇注的混凝土自导管流出后冲击力较大,推动了钢筋笼上浮。
(2)由于混凝土灌注过钢筋笼且导管埋深较大时,其上层混凝土因浇注时间较长,已近初凝,表面形成硬壳,混凝土与钢筋笼有一定握裹力,如果此时导管底端未及时提到钢筋底部以上,混凝土在导管流出后将以一定的速度向上顶升,同时也带动钢筋笼上移。
二、防治措施:
(1)吊放好钢筋笼后应及时把钢筋骨架上端在孔口处与护筒相接固定。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应随时掌握混凝土浇注标高及导管埋深,当混凝土表面接近钢筋笼底时,应放慢混凝土灌注速度,并应使导管保持较大埋深,使导管底口与钢筋笼底端间保持较大距离,以便减小对钢筋笼的冲击。当混凝土埋过钢筋笼底端2~3m时,应及时将导管提至钢筋笼底端以上,但注重导管埋入混凝土表面应不小于2m,不大于6m。
(2)当发现钢筋笼开始上浮时,现场操作人员应立即停止浇注,并准确计算导管埋深和已浇混凝土标高,马上起拔拆除部分导管,导管拆除一部分后,可适当上下活动导管,每上提一次导管,钢筋笼在导管的抽吸作用下,会自然回落一点,坚持多上下活动几次导管,直到上浮的钢筋笼全部回落为止。
B. 灌注桩钢筋如果弯曲是否一定要扳直
是的,一定要扳直,因为灌注桩钢筋笼的钢筋还有一定的承压作用。
C. 桩基础浇筑过程中有上浮20CM,浇注完成后发现钢筋笼偏位怎么处理
能够发现钢筋笼偏位,钢筋笼一般就在离地面不远位置,一发现钢筋笼上浮就应该采取内措施,首先压住容钢筋笼不让它继续上浮,然后反复快拔慢插导管,上浮不大钢筋笼一般可以复原;钢筋笼偏位,可以用钢管插入钢筋笼与孔壁之间,加力别住一段时间,一般可以复位,如果够不着就只好让它了,其实钢筋笼偏点位没什么,只要不露筋就行。这只是个人经验,希望对你有帮助。
D. 灌注桩钢筋如果弯曲是否一定要扳直
是的,一定要扳直,因为灌注桩钢筋笼的钢筋还有一定的承压作用。
E. 请问在钻孔灌注桩的过程中,钢筋笼的尺寸不符和上浮问题一般会怎么解决
钢筋笼本身尺寸问题就是制作的问题,按图施工,如果是钢筋笼尺寸自身没问题的话,那就是桩孔的问题,要么是钻机钻头尺寸不匹配、要么是孔内有地层异常而导致缩颈,下钢筋笼前先下探孔器(直径一般比钢筋笼略大比桩孔略小5cm左右)
上浮问题的解决主要是关注灌注记录,在孔内砼顶面接近钢筋笼底部时放缓砼灌注速度,待砼面超过钢筋笼底部2米以上时将导管底提升到钢筋笼底部以上再逐渐恢复至正常灌注速度即可
F. 混凝土灌注桩浇筑混凝土时,如何限制钢筋笼的移位、上浮等问题
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在钢筋笼的制作中,将对称的4根主筋的下部各加长3~4m,延长至孔底,并将加长钢筋末端弯起或加工成圈状,加强混凝土灌注初期对钢筋笼下部的握裹力。在设计要求允许范围内,适当减少钢筋笼下部的箍筋和加强筋的数量。钢筋笼就位后,在钢筋笼顶部用钢筋或钢管将上部主筋与钻台架连接顶牢,或将钢筋笼顶部固定在钢护筒上,防止钢筋笼上浮。
在清孔和混凝土灌注之前把泥浆的比重控制适当的范围内,在1.5~2.0 之间,要求作泥浆用的粘土塑性指数不小于15。且清孔应尽量彻底。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防止混凝土拌合物从漏斗顶溢出落入孔中,使泥浆内含有水泥而变稠凝结,加大泥浆比重。泥浆比重过大,孔中液体对钢筋笼浮力增大,而且在混凝土面上形成较厚的浮浆,使孔内混凝土顶面标高探测不准确,并在混凝土上升时浮浆会裹着钢筋笼上升。
混凝土配制时严格控制其流动性(坍落度)和初凝时间,选用初凝时间较长的水泥品种,适当加大混凝土的水灰比,水灰比采用0.5~0.6,含砂率采用40%一50%,而且粗骨料的最大粒径应不大于40mm,保证混凝土的坍落度达到18~22cm 范围之间,使混凝土拌合物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和易性)。混凝土灌注前严格检查混凝土拌合物的均匀性和坍落度等,如不符合要求进行第二次拌和,严禁不合格的混凝土灌入孔内。尽量缩短混凝土总的灌注时间,防止顶层混凝土进入钢筋笼时其流动性变小,在不利的施工条件下,推广用缓凝剂,以推迟混凝土的凝结过程,增加其和易性。
按照施工规范要求,合理计算确定首批混凝土数量和漏斗的高度,要求导管底口埋入首批混凝土的深度不小于1m,在灌注¢1.5m桩时保证有2.7m3 的蓄料斗;灌注¢1.2m
桩时保证有2.0m3 的蓄料斗,及采取下料后导管回插10cm 的方法来保证埋管深度,防止混凝土流出导管底口时流速过快导致钢筋笼上浮。灌注开始后,应紧凑连续地不断进行,
每斗混凝土灌注间隔时间尽量缩短,严格限制拆除导管所耗时间,一般不超过去时15s,灌注中途不得停工。
当钻孔内混凝土顶面上升到接近钢筋笼下端时,是比较容易产生钢筋笼上浮的阶段,为防止钢筋笼被混凝土顶托上升,除保证首层混凝土进入钢筋笼时有足够的流动性外,采取以下措施:1.当混凝土面接近钢筋笼底面时,应保证导管有较大的埋深,但一般不得大于6m,使导管底口与钢筋笼底端保持较大距离,最好有3m以上并放慢混凝土灌注速度,减小混凝土的冲击力,以降低混凝土从导管底口出来后向上翻升时钢筋笼所受到的顶托力。2.当孔内混凝土面进入钢筋笼3~4cm 时,提升导管,并保证导管在混凝土内的埋深在1.5m 以上,钢筋笼被该段非流动混凝土压持住(混凝土对钢筋笼骨架的握裹力)。在继续灌注混凝土时,随着混凝土面的上升,导管底口以下钢筋笼受到混凝土的握裹力也随之增大。一般情况下,有了这段安全埋置距离,钢筋笼便不会上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