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梁中纵向钢筋数量由什么决定,箍筋数量由什么决定,如果受力分析计算出钢筋数
梁的纵向钢筋分负筋和正筋。负筋就是用来抵御负弯矩的钢筋,正筋就是用来抵御正弯矩的钢筋,而且一般的梁都是以单筋来考虑计算的,所以,梁纵筋就要分别计算。计算出来以后,还得满足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的要求。当然还得考虑施工的时候,箍筋的架立。
箍筋是由梁端剪力的大小来控制的,还是根据计算公式,计算出来以后,再结合最小配筋率的要求配出箍筋,当然箍筋也有很多构造要求,比如当箍筋的最小直径有要求的(这个是和抗震等级有关的),梁纵筋的配筋率超过了2%,那么这个最小直径还得加大一号;除了箍筋直径有要求外,箍筋的间距也有要求 的,比如一级抗震的时候箍筋最大间距取hb/4、6d、100的较小值;除了间距要求外,还有肢距的要求,就不详述了。
关于最后一个,受力分析,这个说来话就更长了。。建议,看混凝土规范或者抗震规范吧。
㈡ 混凝土规范9.2.1条,伸入梁支座的钢筋不少于2根,是顶面和底面纵向钢筋的总和,还是分别呢
混凝土规范9.2.1条,伸入梁支座的钢筋不少于2根,是顶面和底面纵向钢筋的总和,还是分别呢?答:《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9.2.1 梁的纵向受力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伸入梁支座范围内的钢筋不应少于2根。(梁的上部钢筋和下部钢筋是否都称:“梁的纵向受力钢筋”?回答:是!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伸入梁支座范围内的钢筋不应少于2根(梁支座范围内应包括:上部纵向受力钢筋和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这样就是上、下各1根。)
为什么我与同行们观点有异?
看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该条的条文说明,……基同原规范的规定。再查原规范是《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它在10.2.1中出现:伸入梁支座范围内的纵向受力钢筋根数,当梁宽b≥100mm时,不宜少于两根;当梁宽b<100mm时,可为一根。我认为伸入梁支座范围内的纵向受力钢筋根数确实根梁宽有关。原规范中:当梁宽b<100mm时,可为一根,即为现规范中的,不应少于2根(即上、下各1根)。也应了我思想中固有概念“单筋梁”。否则GB50010-2010该条的条文说明,起码应该说:“梁内纵向钢筋数量作了变动”。以上只是本人观点。作供大家讨论的正反方,之的。
㈢ 请问一般梁的纵筋最大间距是多少
根据箍筋的确定。比如300以下用双肢箍,所以最少两根钢筋就够了,350以上用四内肢箍要用容到四根以上的钢筋;
当梁较高(Hw≥450mm)时,为了防止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形而产生竖向裂缝,同时加强钢筋骨架的刚度,在梁的两侧沿梁高每隔200mm处各设一根直径不小于10mm的腰筋,两根腰筋之间用φ6或φ8的拉筋连系,拉筋间距一般为箍筋的2倍。
㈣ 梁的纵向钢筋间距
梁纵向受力钢筋间距规范有规定。《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梁的纵向受力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伸入梁支座范围内的钢筋不应少于 2 根。
2、梁高不小于 300mm 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l0mm ;梁高小于 300mm 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8mm。
3、梁上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 30mm 和 1. 5d;梁下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 25mm 和 d。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1997108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的高等院校及科研、设计、企业单位共同修订而成。在修订过程中,规范修订组开展了各类专题研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分析。
总结了近年来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实践经验,与相关的标准规范进行了协调,与国际先进的标准规范进行了比较和借鉴。在此基础上以多种方式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并进行了试设计,对主要问题进行了反复修改,最后经审查定稿。
(4)纵向钢筋的多少只影响到钢筋扩展阅读:
混凝土板应按下列原则进行计算:
1两对边支承的板应按单向板计算;
2四边支承的板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1)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小于或等于2.0时,应按双向板计算;
2)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大于2.0,但小于3.0时,宜按双向板计算;当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时,应沿长边方向布置足够数量的构造钢筋;
3)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大于或等于3.0时,可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
㈤ 板内纵向受力钢筋它的根数如何规定
板内纵向受力钢筋的根数
施工图里并不会标出,只标直径、间距,你应该用板块的净尺寸除以间距再加1。施工时离净尺寸边50mm开始放置第一根,按间距挨着放,剩下的放完,再稍微调整,使满足验收规范允许误差,就合格了。
㈥ 请问纵向有多少根钢筋分别是什么型号的各几根
此3#框架柱截面中有纵向钢筋共计12根,等级为HRB400,其中直径22mm的8根、直径18mm的4根。分别是四角筋直径22mm共4根,hc两侧面18mm的各2共4根,bc两侧面22mm的各2共4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