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钢筋配筋率如何计算
配筋率是钢筋混复凝土构件中制纵向受力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
,其中,为配筋率;As为受拉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b为矩形截面的宽度;h
0为截面的有效高度。ρ=As/bh0。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数量的一个参数。
最小配筋率是指,当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拉区开裂后,钢筋应力趋近于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小配筋率ρmin。是根据Mu=Mcy时确定最小配筋率。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2. 怎么计算梁的配筋
梁配筋率: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柱子为轴心受压构件。在桥梁工程中,一般指的是面积配筋率,即受拉钢筋面积与主梁面积之比。公式: 1.ρ=A(s)/A。 此处括号内实为角标,,下同。式中:A(s)为受拉或受压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A根据受力性质不同而含义不同,分别为:1. 受压构件的全部纵筋和一侧纵向钢筋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计算中,A取构件的全截面面积;2. 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计算中,A取构件的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b'(f)-b)h'f后的截面面积。最小配筋率是指,当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拉区开裂后,钢筋应力趋近于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小配筋率ρ(min)。最小配筋率是根据构件截面的极限抗弯承载力M(u)与使混凝土构件受拉区正好开裂的弯矩M(cr)相等的原则确定。最小配筋率取0.2%和0.45f(t)/f(y)二者中的较大值!最大配筋率ρ (max)=ξ(b)f(c)/f(y),结构设计的时候要满足最大配筋率的要求,当构件配筋超过最大配筋率时塑性变小,不利于抗震。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1] 2.箍筋面积配筋率:面积配筋率(ρsv):配置在同一截面(b×s,b为矩形截面构件宽度,s为箍筋间距)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与该截面面积的的比率。其中,箍筋面积Asv=单肢箍筋的截面面积Asv1×肢数n。计算公式为:ρsv=Asv/(bs)=(n×Asv1)/(b×s)。最小配筋率:梁:ρsv,min=0.24×ft/fyv;弯剪扭构件:ρsv,min=0.28×ft/fyv。箍筋体积配筋率体积配箍率(ρv):箍筋体积与相应的混凝土构件体积的比率。计算公式为:方格网式配筋:ρv=(n1×As1×l1+n2×As2×l2)/(Acor×s);螺旋式配筋:ρv=(4×Ass1)/(dcor×s)(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90页)。式中,l1和l2为混凝土核心面积内的长度,即需减去保护层厚度。柱箍筋加密区最小配筋率计算公式为:ρv,min=λv×fc/fyv;λv为最小配箍特征值,fc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yv为箍筋及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其中,fc≥16.7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均有此规定),fyv≤360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无此规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有此规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已取消fyv≤360N/mm^2的规定。)
3. 钢筋配筋图的根数怎么算
独立基础水来平方向为源2400mm,钢筋间距(@200);竖直方向为2600mm,钢筋间距(@150)。混凝土保护层40mm,大于2500的0.9倍的钢筋减短根数请自扣。独立基础水平方向为:2400mm-40×2=2320mm;竖直方向为:2600mm-40×2=2520mm。
4. 钢筋配筋如何算
首先你要看有多少种钢筋的种类,在看看每一种类型有多长有多少根
一、按照图纸的设计要求每一种钢筋的根数和长度
二、图纸设计的要求是多少种,然后看钢筋的根数知道长知道宽就能算出它的长度
三、不知道长度你可以看看他的图纸设计总说明
四、图纸设计要求间距是多少公分,知道长宽除以间距多少公分,就知道根数
关于钢筋的知识很简单的,我建议你看看图纸的设计说明
5. 工程中钢筋配筋率怎么算
参考依据: 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版的有效面积之比(轴权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受拉钢筋配筋率、受压钢筋配筋率分别计算。 计算公式:ρ=A(s)/bh(0)。 此处括号内实为角标,,下同。式中:A(s)为受拉或受压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b为矩形截面的宽度;h(0)为截面的有效高度。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数量的一个参数。 最小配筋率是指,当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拉区开裂后,钢筋应力趋近于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小配筋率ρ(min)。最小配筋率是根据构件截面的极限抗弯承载力M(u)与使混凝土构件受拉区正好开裂的弯矩M(cr)相等的原则确定。最小配筋率取0.2%和0.45f(t)/f(y)二者中的较大值! 最大配筋率ρ (max)=ξ(b)f(c)/f(y),结构设计的时候要满足最大配筋率的要求,当构件配筋超过最大配筋率时塑性变小,不利于抗震。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6. 钢筋配筋率怎么计算,
1. 是指用钢筋的截面积除以梁或柱的截面积再乘以100%。钢筋的截面积可以查钢筋手册。
2.这个专要根据设属计图纸。
3.配筋率过高的钢筋混凝土梁称为超筋梁。
其破坏特点是破坏始于受压区混凝土被先压碎。当钢筋混凝土梁内钢筋配置多到一定程度时,钢筋抗拉能力就过强,而作用(荷载)的增加,使受压混凝土应力首先达到抗压强度极限值,混凝土即被压碎,导致梁的破坏。此时钢筋仍处于弹性工作阶段,钢筋应力低于屈服强度。由于该梁在破坏前裂缝开展不宽,延伸不多,梁的挠度不大,梁是在没有明显预兆情况下由于受压区混凝土突然压碎而被破坏,故习惯上称为“脆性破坏”。
7. 柱的配筋如何计算
柱总配筋率计算公式:
ρ=A(s)/A。 此处括号内实为角标,下同。式中:A(s)为受拉或受内压容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
8. 钢筋配筋率怎么算
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
计算回公式为:答ρ=A(s)/A。式中:A(s)为受拉或受压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A根据受力性质不同而含义不同,分别为:1. 受压构件的全部纵筋和一侧纵向钢筋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计算中,A取构件的全截面面积;2. 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计算中,A取构件的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b'(f)-b)h'f后的截面面积。
9. 请问柱配筋是怎么计算的
你说手算还是PKPM?
手算大学课本混凝土设计就有,判断大偏心还是小偏心,有相应的公式计算,一般边柱为了满足建筑需要都是偏心受压,中间有可能有轴心受压,看具体情况。荷载就是恒载和活载从板传到梁上,从梁传到柱上,就这么回事。
PKPM的话,柱的计算有单偏压计算和双偏压计算,双偏压一般用于复核,也有用双偏压出图的。至于PKPM怎么计算单偏压和双偏压是这样:单偏心计算:1、按对称配筋。2、分别计算两对边的钢筋。--由N,Mx计算ASX,未考虑ASy作用;--由N,My计算ASy,未考虑ASx作用。
双偏心计算:1、按最小面积最大间距布置钢筋。2、针对所有组合的N,Mx,My验算承载力;3、若有一组不满足,分别按角筋,MX一侧、My一侧增加单根面积;4、单根面积不够,增加钢筋根数。
知道以上原理,那么就有以下结论:
同时出现两个方向弯距较大和大偏心(轴力小,弯距大)则双向配筋结果大;同时出现两个方向弯距一大一小和小偏心则单向配筋结果大;
最后说明的是,由于双向偏心布筋由程序自动先布角筋,再布x向,最后y向的内定布筋顺序,会造成y向弯距较大时,往往由于x向布筋完毕后,承载力已满足要求,y向不再布筋,从而使钢筋布置不合理,造成结果偏大,因此人工调整布筋再验算。”
10. 给出钢筋配筋图,怎么计算钢筋用量
钢筋用量计算方法:
设支座中对中跨距为L,支座宽为hc,支座内主筋直径为D,保护层厚度为bhc,锚固长度为LaE,d为所在钢筋直径.
(1)上部贯通筋2Ф18
单支长=L+hc-2*bhc-2*D-0.06+2*15*d
总长=单支长*2
(2)下部受力纵筋2Ф16
单支长=L+hc-2*bhc-2*D-0.06+2*15*LaE
总长=单支长*2
(3)抗扭筋N2Ф12
单支长=L-hc+2*15*d+12.5*d
总长=单支长*2
(4)左部角筋(只有1根,其余2根为贯通筋)
总长=(L-hc)/3+hc-bhc-D-0.03+15*d
(5)右部角筋(第一排只有1根,其余2根为贯通筋,第二排有2根)
第一排长=(L-hc)/3+hc-bhc-D-0.03+15*d
第二排长=(L-hc)/4+hc-bhc-D-0.03+15*d
总长=第一排长+第二排长*2
(6)箍筋Ф8@100/200
单支长=(0.4+0.5)*2-8*bhc+8*0.008+2*11.9*0.008
支数=(L-hc-2*1)/0.2+(1-0.05)/0.1*2+1
箍筋总长=单支长*支数
钢筋汇总:
Ф10以下钢筋总重 M(单位为千克) =所有钢筋总长(单位为M)*0.395
最后将千克转化为吨,保留3位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