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钢筋施工问题防治措施
钢筋施工问题防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措施能很好的解决实际问题,每个细节的处理都很关键。中达咨询就钢筋施工问题防治措施和大家说明一下。
一、电渣压力焊接头质量不符合要求
(一)现象
接头处轴线弯折或轴线偏心过大,焊包不匀,并有咬边、夹渣、未熔合等现象;钢筋夹持处烧伤。
(二)原因分析
1、钢筋端部歪扭不直,清理不干净或端面不平;钢筋安装不正,轴线偏移,机具损坏,造成钢筋晃动和位移;焊接完成后,接头未经充分冷却;
2、焊接工艺方法应用不当,焊接参数选择不合适,操作技术不过关;
3、焊剂装填不匀,或受潮。
(三)防治措施
1、焊接前应矫正或切除钢筋端部过于弯折或扭曲的部分,并予以清除干净,钢筋端面应磨平;
2、钢筋加工安装应由持证焊工进行,安装钢筋时要注意钢筋或夹具轴线是否在同一直线上,钢筋是否安装牢固,过长的钢筋安装时应有置于同一水平面的延长架,如机具损坏,特别是焊接夹具垫块损坏应及时修理或更换,经验收合格后方准焊接;
3、根据《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CJ18)合理选择焊接参数,正确掌握操作方法。焊接完成后,应视情况旅运保持冷却1~2min后,待接头有足够的强度时再拆除机具或移动;
4、焊工必须持有上岗证。钢筋焊接前,必须根据施工条件进行试焊,合格后方可施焊;
5、焊接完成后必须坚持自检。对接头弯折和偏心超过标准的及未焊透的接头,应切除热影响区后重新焊接或采取补强焊接措施;对脆性断裂的接头应按规定进行复验,不合格的接头应切除热影响区后重新焊接。
二、直螺纹丝扣加工缺陷
(一)现象:
丝扣缺损、数量不够、丝头端部不平整等(如图1、图2)。
(二)原因分析:
1、操作工人未经培训,现场交底不清;
2、过程质量控制不严格,加工机械维护不到位;
3、丝头加工后未及时加戴保护帽进行保护;
4、钢筋端部直接采用切断机切割。
(三)防治措施:
1、钢筋接头丝扣加工的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核、持证上岗;
2、现场须配备通规、止规等检测工具,对加工的丝头要经常性抽查;
3、合格的丝头应及时加装保护帽;
4、钢筋端头应采配镇穗用无齿锯切割,以保证钢筋端部平整。
三、箍筋弯钩形式不对
(一)现象
箍筋末端未按规定根据不同的使用条件制成相应的弯钩形式。
(二)原因分析
不熟悉箍筋使用条件;忽视规范规定的弯钩形式及应用范围;现场配料及钢筋加工管理混乱。
(三)防治措施
1、熟悉半圆(180°)弯钩、直(90°)弯钩、斜(135°)弯钩的应用范围和相关规定,特别是对于斜弯钩,是用于有抗震要求和受扭的结构,在钢筋加工的配料过程中要加强检查(如图3、图4);
2、对于已加工成型而发现弯钩形式不正确的箍筋,可做如下处理:斜弯钩可代替半圆弯钩或直弯钩;但半圆弯钩或直弯钩不能代替斜弯钩。
图3 箍筋下料、加工规范
图4 箍筋下料、加工规范
四、柱子纵向钢筋偏位
(一)现象
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基础插筋和楼层柱子纵筋外伸部分常发生偏位情况。因此,在施工中必须及时进行纠偏处理(如图5、图6)。
图5 柱纵向钢筋间距偏差大,移位
图6 柱纵向钢筋间距均匀、无移位
(二)原因分析
1、模板固定不牢,在施工过程中,时有碰撞柱模的情况,致使柱子纵筋与模板相对位置发生错动;
2、因箍筋制作误差比较大,内包尺寸不符合要求,造成柱纵筋偏位,甚至整个柱子钢筋骨架发生扭曲现象;
3、不重视混凝土保护层的作用,如垫块强度低被挤碎,垫块设置不均匀,数量少,垫块厚度不一致及与纵筋绑扎不牢等问题影响纵筋偏位;
4、施工人员随意摇动、踩踏、攀登已绑扎成型的钢筋骨架,使绑扎点松弛,纵筋偏位;
5、浇筑混凝土时,振动棒极易触动箍筋与纵筋,使钢筋受振错位;
6、梁柱节点内钢筋较密,柱筋往往被梁筋挤歪而偏位;
7、施工中,有时将基础柱插筋连同底层柱筋一并绑扎安装,结果因钢筋过长,上部又缺少定位箍筋约束,整个骨架刚度差而晃动,造成偏位。
(三)防治措施
1、设计时,应合理协调梁、柱、墙间相互尺寸关系。如柱、墙比梁边宽50至100mm,即以大包小,避免上下等宽情况的发生;
2、按设计图纸要求将柱、墙断面尺寸线标在各层楼面上,然后把柱、墙从下层伸上来的纵筋,用两个箍筋或定位水平筋分别在本层楼面标高及以上500mm处用柱箍点焊固定;
2、基础部分插筋应为短筋插接,逐层接筋,并用定位箍筋固定;
3、按设计要求正确制作箍筋,与柱子纵筋绑扎应牢固,绑点不得遗漏;
4、柱、墙钢筋培卜骨架侧面的垫块应绑扎牢固,所有垫块厚度应一致,并为纵向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5、在梁柱交接处应用箍筋与柱纵向钢筋点焊固定,同时绑扎上部钢筋。
五、框架节点核心部位柱箍筋遗漏
(一)现象
框架节点是框架结构的重要部位,但节点处的梁柱钢筋交叉集中,使该部位柱箍筋绑扎困难。因此,遗漏绑扎箍筋的现像经常发生(如图7、图8)。
图7 梁柱核心区箍筋数量不足
图8 梁柱核心区箍筋绑扎规范
(二)原因分析
因设计单位一般对框架节点处柱梁钢筋排列顺序、柱箍筋绑扎等问题都不作细部设计,致使节点处钢筋较为集中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核心部位钢筋绑扎困难的局面,因此在绑扎时经常遗漏柱箍筋的现象。
(三)防治措施
1、施工前,应按照设计图纸,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框架节点处钢筋绑扎顺序;
2、纵横向框架梁底模支撑完成后,即可放置框架梁下部钢筋。若横梁比纵梁高,先将横梁下部钢筋套上箍筋置于横梁底模上,并将纵梁下部钢筋也套上箍筋放在各自相应的梁底模上。再把符合设计要求的柱箍筋一一套入节点部位的纵向钢筋进行绑扎。然后,先后将横纵梁上部纵筋分别穿入各自箍筋内,最后,将各框架梁箍筋按设计间距拉开绑扎固定。若纵梁断面高于横梁,则应将上述横纵梁钢筋绑扎顺序颠倒,即按“先纵后横”进行绑扎即可;
3、当梁柱节点处梁的高度较高,或实际操作中个别部位确实存在绑扎节点柱箍困难的情况时,可将此部分柱箍做成两个相同的两端带135度弯钩的“L”型箍从柱子侧向插入,钩住四角柱筋,或采用两相同的开口“U”型箍,套入后焊牢箍筋搭接接头。
六、同一连接区段内接头过多
(一)现象
在绑扎或安装钢筋骨架时,发现同一连接区段内(对于绑扎接头,在任一接头中心至规定搭接长度的1.3l内,所存在的接头都认为是没有错开,即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受力钢筋接头过多,有接头的钢筋截面面积占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超出规范规定的数值。
(二)原因分析
1、钢筋配料时疏忽大意,没有合理搭配原材料的下料长度;
2、忽略了某些构件不允许采用绑扎接头的规定;
3、错误取用连接接头的钢筋截面面积占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数值;
4、分不清钢筋位于受拉区还是受压区。
(三)防治措施
1、配料时钢筋编号要清晰,注明各个区段的搭配情况,对于同一组搭配而安装方法不同的,要加文字说明;
2、轴心受拉和小偏心受拉杆件中的受力钢筋接头不得采用绑扎搭接;
3、若分不清钢筋所处部位是受拉区或受压区时,接头位置均应按受拉区的规定考虑。
七、梁箍筋弯钩与纵筋相碰
(一)现象
在梁的支座处,箍筋弯钩与纵向钢筋位置抵触。
(二)原因分析
梁箍筋弯钩应放在受压区,从受力和构造角度看是合理的。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例如在连续梁支座处,受压区在截面下部,要是箍筋弯钩位于下面,有可能被钢筋压开,在这种情况下,只好将箍筋弯钩放在受拉区。此外,实践中还会出现另一种矛盾:在目前的高层建筑中,采用框架或框剪结构形式的工程中,大多数是按抗震要求设计的,因此箍筋弯钩应采用135度,而且平直部分长度又较长,故箍筋弯钩与梁上部二排钢筋经常相碰。
(三)防治措施
绑扎钢筋前应先规划箍筋弯钩位置(放在梁的上部或下部),如果梁上部仅有一层钢筋,箍筋弯钩与纵向钢筋不抵触,为了避免箍筋接头被压开口,弯钩可放在梁上部(构件受拉区),但应特别绑牢,必要时采用封闭箍筋,对于两层或多层纵向钢筋的,则应将弯钩放在梁下部。
八、钢筋直螺纹连接不规范
(一)现象
钢筋连接丝头外露丝扣不符合规范规定,接头处套筒未拧紧,连接套筒开裂等。
(二)原因分析
1、钢筋连接接头丝扣加工数量不够或过多,现场控制不严;
2、施工人员不按要求操作,现场监督管理不到位,接头连接后未采用力矩扳手及时检查;
3、连接套筒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及规范规定。
(三)防治措施
1、严格控制钢筋接头丝扣加工质量,要求施工单位做好后台的交底和检查工作;
2、连接套筒规格必须与钢筋一致,材质应符合设计要求及规范规定;
3、检查钢筋接头质量时,根据钢筋规格抽查接头连接力矩拧紧值是否符合要求(如图9、图10);
4、检查钢筋套筒连接型式检验报告,并做好过程中钢筋连接接头现场见证取样送检。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B. 钢筋机械连接规范;钢筋端头是否要磨平
只要前段用砂轮机把它端部切平齐了、无毛刺,是不需要每根一一磨平的。
目前,市场上常用的钢筋机械连接接头类型如下:
一、 套筒挤压连接接头:通过挤压力使连接件钢套筒塑性变形与带肋钢筋紧密咬合形成的接头。有两种形式,径向挤压连接和轴向挤压连接。由于轴向挤压连接现场施工不方便及接头质量不够稳定,没有得到推广;而径向挤压连接技术,连接接头得到了大面积推广使用。现在工程中使用的套筒挤压连接接头,都是径向挤压连接。由于其优良的质量,套筒挤压连接接头在我国从二十世纪90年代初至今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
二、 锥螺纹连接接头:通过钢筋端头特制的锥形螺纹和连接件锥形螺纹咬合形成的接头。锥螺纹连接技术的诞生克服了套筒挤压连接技术存在的不足。锥螺纹丝头完全是提前预制,现场连接占用工期短,现场只需用力矩扳手操作,不需搬动设备和拉扯电线,深受各施工单位的好评。但是锥螺纹连接接头质量不够稳定。由于加工螺纹的小径削弱了母材的横截面积,从而降低了接头强度,一般只能达到母材实际抗拉强度的85~95%。我国的锥螺纹连接技术和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螺距单一,从直径16~40mm钢筋采用螺距都为2.5mm,而2.5mm螺距最适合于直径22mm钢筋的连接,太粗或太细钢筋连接的强度都不理想,尤其是直径为36mm,40mm钢筋的锥螺纹连接,很难达到母材实际抗拉强度的0.9倍。许多生产单位自称达到钢筋母材标准强度,是利用了钢筋母材超强的性能,即钢筋实际抗拉强度大于钢筋抗拉强度的标准值。由于锥螺纹连接技术具有施工速度快、接头成本低的特点,自二十世纪90年代初推广以来也得到了较大范围的推广使用,但由于存在的缺陷较大,逐渐被直螺纹连接接头所代替。
三、 直螺纹连接接头
等强度直螺纹连接接头是二十世纪90年代钢筋连接的国际最新潮流,接头质量稳定可靠,连接强度高,可与套筒挤压连接接头相媲美,而且又具有锥螺纹接头施工方便、速度快的特点,因此直螺纹连接技术的出现给钢筋连接技术带来了质的飞跃。目前我国直螺纹连接技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出现了多种直螺纹连接形式。
直螺纹连接接头主要有镦粗直螺纹连接接头和滚压直螺纹连接接头。这两种工艺采用不同的加工方式,增强钢筋端头螺纹的承载能力,达到接头与钢筋母材等强的目的。
C. 钢筋加工焊接老是出问题早这么做就好了
钢筋加工中的焊接过程中经常发生的普遍存在的一些质量问题危害很大,易造成重大的工程事故。
闪光对焊
未焊透是指在焊区内未能形成结晶或焊合不牢固,接头镦粗或变形量过小导致挤出的毛刺不均匀并附带严重胀开现象,施工中应合理选择焊接参数,焊接开始时应充分预热来保证焊件加热部位并减小内部的温度梯度,同时应选用合适的烧化流量来保证焊件获得良好的温度分布,同时应避免采用过高的变压器级数进行焊接施工。
焊口氧化
具体表现为焊口局部为氧化膜覆盖致使表面光滑或在焊口四周由于焊接过程中发生强烈氧化导致该部位失去金属光泽,对其防治应先保证烧化过程的连续性并采用合适的顶锻留焊接过程中应尽量加快顶锻速度以免发生氧化,同时应保证在接头部位有合适的塑性形变以利于将氧化物去除。
焊口脆断
导致该现象的原因是在低应力状态下接头部位突发断裂,断口齐平且晶粒很细。对该现象的防治应结合钢筋特性选用合适的焊接工艺,一般低合金钢筋适用于预热闪光焊接,焊接难度较大的Ⅲ级筋则应对其进行热处理而应避免快速加热及冷却,热处理时以温度略超过600℃。
焊接处烧伤
表现为钢筋端头与电极接触部位在焊接过程中产生融化状态,其可导致发生局部脆性断裂,并且断口呈放射性条纹状,对该现象的防治应在焊接时将钢筋端部13cm范围内的锈斑及污物等清除干净,并应保证电极表面干净以保证导电性,在焊接和加热处理过程中应夹紧钢筋。
脱点
表现为焊点周围融化铁浆不饱满,轻轻敲打或摔打则会导致焊点分离,该现象防治应合理选择焊接参数,并经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焊接,焊接前应将钢筋表面锈蚀、氧化皮和杂物等清理干净,对已经造成脱点的焊接部位应重新调整参数后采取加大电流、延长通电时间等进行二次补焊,并对焊接成品采取双倍试件以保证补焊合格。
焊点过烧
主要表现为焊接部位上下电极和钢筋接触部位烧伤,或熔化的铁浆在焊点周围溢流量过大导致该部位呈现黑色,该现象防治应及时调整焊接参数,降低变压器技术并缩短通电时间,焊接前应将表面修饰清理干净以免影响导电效果,应保证电极表面平正,电极处冷却循环无渗漏,并严禁焊点实施二次重焊。
冷弯脆断
是指焊件在冷弯时焊点部位出现脆断的现象,对该类现象的防治应有效检测钢筋材质的化学成分并提供检测报告,一旦钢材的硫磷等元素含量超标则应避免采用焊接工艺,若施工中钢材为冷拔低碳钢则应在焊接施工前先进行冷拔丝强度检验,如果其强度过高则应实施反复弯曲试验,对试验不合格的钢材应严禁采用焊接施工,同时焊接过程中应避免因压陷深度过大导致过烧现象。
咬边
是指在焊缝和钢筋交界部位烧出缺口,并由未融化的金属补充,该现象多发生于直径较小的钢筋焊接,对该现象的防治应选用合适的电流,施焊过程中避免将电弧拉的过长,同时应控制好焊条的角度和运弧的方法,对已经发生咬边的部位应先进行清渣后实施补焊。
表面烧伤
主要表现为钢筋表面出现局部的缺内或凹坑,其形成原因主要为电弧将钢筋表面烧伤而导致脆化作用,其防治措施应将带电的焊条、焊把和不进行焊接的钢筋部位直接接触以免烧伤钢筋表面,在焊接过程中应严禁在非焊接部位随意引燃电弧,同时应保证钢筋同地线间连接良好,若出现钢筋烧伤则应将其铲除磨平并进行补焊,焊好后应及时进行回火处理,回火温度控制在500-600℃范围内。
夹渣
钢筋焊接部位夹杂杂块或弥撒状非金属物质,该物质的存在会影响焊缝强度,对该病害的防治应确保选用合适的电流,焊接过程中应将焊接部位的杂物清除干净,若施工采用多层焊接则应将每层焊渣清理干净后方可进行下层焊接施工以免在不同层间形成夹渣,在焊接过程中如果钢筋上粘有杂物或熔渣则应将该部位电弧适当拉长同时应扩大该部位的熔化范围将赃物和熔渣再次熔化,并应将其吹走后以形成清亮熔池以免夹渣形成。
接头偏心
该病害是指钢筋焊接接头轴线偏差超过0.1d或2mm以及接尖弯折角度超过4°,为防止该病害应保证施工所用钢筋平直,如果其存在弯曲现象在焊接施工前应采用气割切断或矫正的措施来保证钢筋顺直,之后方可进行焊接施工。
施工过程中应保证夹钢筋的两个夹具同心并保证整个焊接过程中钢筋的垂直度和稳定性,同时应控制夹具和导管间连接紧密并能够自由滑动,若施工中由于磨损导致间隙增大则应停止焊接及时进行修补,钢筋下送及加压过程中应保证顶压力渐进增大以免压力过大,在焊接完成不能立即卸下夹具而应停留1-2min后方可将夹具卸下以免发生钢筋倾斜现象。
未熔合
是指在钢筋结合部位未能良好熔合,在钢筋试拉或冷弯过程中该部位出现焊口断裂,对该病害的防治应精心操作引弧过程,同时应控制好操纵杆的提升速度和高度,以免提升过高过快导致上下层钢筋间隙过大而造成灭弧,或由于提升速度太慢而形成上下层钢筋粘接在一起而形成短路。
因此在施焊过程中应适当增大电流并适量延长焊接的通电时间以保证钢筋端部有适当的融化量,对已经出现未熔合现象的部位应将其切除并重新施焊。
D. 钢筋未焊合
钢筋未焊合是指焊接接头受力后从压焊面破断,断面呈平口,无焊合现象。
(1)钢筋下料要用砂轮锯,使钢筋的压焊面尽量与轴线成直角切断,不要用剪切方式或者气割切断钢筋。因为剪切钢筋容易产生端头弯曲或者端面缺肉情况。气割使端面凹凸不平,产生氧化膜,磨光机很难磨平。
(2)在压焊作业前(指压焊作业当天,有可能的话,尽量在安装夹具之前),合理选择焊接参数,必须用磨光机将钢筋的压焊面及周边锈、油污及水泥浆等附着物完全清除干净,因长期搁置,压焊面容易被尘土等异物污染。
(3)用磨光机削除周边的尖角、毛刺(注意倒角不应过大,防止压焊后形成凹痕),使压焊面装卡时尽可能不产生间隙。平破面产生的几率与间隙大小有关,间隙越大,产生平破面的可能性就越大。
(4)加热初期应特别注意用碳化焰包围焊缝隙,火焰不能离开,否则压焊容易产生氧化膜,导致平破面的产生。
(5)气压焊顶压时,对钢筋施加的顶压力应为30~40MPa。
(6)气压焊的开始阶段应当采用碳化焰,对准两钢筋接缝中集中加热,并且应使其内焰包住缝隙,防止钢筋端面产生氧化。在确认两根钢筋缝隙完全密合以后,应当改用中性焰,以压焊面为中心,在两侧各一倍钢筋直径长度范围内往复宽幅加热。钢筋端面的加热温度应当为1150~1250℃,钢筋端部表面的加热温度应当略高于该温度,并且应随钢筋直径大小而产生的温度梯差确定。
(7)气压焊施焊中,通过最终的加热加压,应当使接头的镦粗区形成规定的形状,然后应当停止加热,略为延时,卸除压力拆下焊接夹具。
(8)在加热过程中,当钢筋端面缝隙完全密合前发生灭火中断现象时,应当将钢筋取下重新打磨、安装,然后点燃火焰进行焊接,当发生在钢筋端面缝隙完全密合后,可以继续加热加压。
E. 钢筋隐检内容怎么填写
钢筋隐检内容:
按照图纸及规范要求检查:钢筋规格尺寸 保护层厚度 弯钩长度尺寸、角度 帮扎搭接、焊接、机械连接位置 长度 箍筋加密区 垫块 等
钢筋绑扎隐检内容
1、 暗柱内容
1.1暗柱根部钢筋上水泥浆已清理干净。
1.2为保证暗柱钢筋主筋位置准确采用定距框控制。 1.3柱箍筋绑扎
1.3.1柱箍筋的个数根据图纸要求确定,第一根箍筋距两端30mm开始设置。 1.3.2在立筋上画箍筋位置线,然后从上向下采用绕扣法绑扎。
1.3.3箍筋的接头应沿柱子立筋交错布置绑扎,箍筋与主筋要垂直,绑扎丝头应向里。 1.3.4暗柱箍筋与墙筋绑扎要求:暗柱箍筋与墙体水平筋错开20mm以上,不得并在一起。
2、 墙体、暗柱、连系梁钢筋
2.1墙根部钢筋上下水泥浆已经清理干净。
2.2墙体钢筋已经调直,及位移过大要求按1:6进行调整,一级钢筋 弯钩一律朝里,不垂直的已经调直。 2.3起步筋要求
2.3.1暗柱边第一根墙筋距柱边的距离为50mm。 2.3.2墙体第一根水平筋距混凝土板面50mm。 3.2.3暗柱第一根箍筋距混凝土板面50mm。 2.3.4连系梁距暗柱边箍筋起步50mm。 2.3.5连系梁箍筋入柱一个箍筋50mm。 2.4墙体竖向筋搭接要求
2.4.1搭接长度不小于47d,搭接处保证有三根水平筋。绑扎范围不小于3个扣。墙体立筋 50%错开,其错开距离不小于相邻接头中—中1.3倍搭接长度(47d)。
2.4.2墙体水平筋节点要求相邻绑扎接头错开,拉钩安装时要配以双T卡或双F卡,以防墙筋偏移。
2.5竖向梯子筋的要求
2.5.1采用比墙体竖向钢筋高一级的钢筋制作,以代替竖筋。
2.5.2顶模筋等于墙体厚度减2mm,(例如:200mm厚墙体顶模筋长度应为198mm)。 2.5.3顶模筋自立筋至端头的长度=水平筋保护层+水平筋直径-1mm,(例如:保护层为15mm,水平筋为φ8,则长度为15+8-1=22mm)顶模筋的根数为3根,顶模筋端头磨平并刷好防锈漆。安装时高度要一致,并绑扎到位,间距要准确。 2.5.4非顶模筋每侧长度为水平筋直径。
2.5.5每段墙竖向梯子筋设置数量要求为1m,每段墙2个或2个以上,要求同一标高,绑扎到位。
2.6水平梯子筋要求 2.6.1采用短料钢筋制作。
2.6.2水平梯子筋按图制作并符合该段墙的钢筋间距,砖墙专用,要控制高度,并绑扎到位。 2.6.3墙体钢筋绑扎时设在墙体模板上口300mm,并绑扎到位。 2.7柱的定距框
2.7.1要求制作标准,绑扎牢固。 2.8保护层要求
2.8.1柱、墙、梁均采用塑料垫块,符合保护层厚度,墙体水平筋为15mm,梁主筋为25mm。
2.8.2设置间距600mm×600mm呈梅花形布置。
2.8.3梁、柱钢筋垫块设置在主筋上,墙体钢筋垫块设置在墙体水平筋上。 2.9对箍筋的要求
2.9.1弯钩必须平行,弯钩角度为135°。 2.9.2平直部分为10d,且两根长短一致。 2.9.3弯心符合主筋直径,即与主筋绑扎到为。 2.9.4四角在同一水平面上。
2.9.5绑扎牢固(即:不丢扣、不松扣)。 2.9.6柱箍筋开口分别设在四个角。
2.9.7对柱、过梁箍筋要求直径、间距符合设计要求。凡要求箍筋加密的,其间距按5d及10mm控制。(即:大于Φ22的按10mm控制,小于Φ20的按5d控制)。 2.9.8连系梁箍筋要求不倾斜,间距均匀,开口均设在上部两边。
2.9.9单支箍按图纸要求设置,弯钩为135°,平直长度10d。
2.10洞口加筋要求:凡是在洞口墙筋截断处要加三边开口箍筋。并按图纸要求附加洞口加筋。
2.11连系梁钢筋加固:长度必须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2.12梁主筋必须设在箍筋四角,两排主筋间距为钢筋间距为钢筋直径,如果小于或等于25mm按25mm,如果大于25mm按主筋直径。
F. 钢筋泡沫混凝土表面反锈怎么处理
在内部加钢筯的泡沫混凝土中,拆模后泡沫混凝土表面出现钢筋反锈,同时伴有部分的蜂窝麻面现象,其原因是板筋保护层太小,垫块放置数量不足或施工过程中不当操作造成钢筋变形。 此类现象可通过均匀放置垫块,增加禁止踩踏、重物撞压(未浇注泡沫混凝土的)板筯的保护措施,及加厚板筯保护厚度的方法来防止。 对于已出现反锈的泡沫混凝土表面,可通过以下方法处理:将钢筋外露部分的泡沫砼剔除,然后用铁丝刷刷掉铁锈,外露钢筋处理需进行刷浆,然后批灰处理。 钢筋反锈处理步骤: ①用角磨机的砂轮将露出的钢筋头磨平; ②然后用防锈漆涂刷; ③再后用大白膏刮平即可。 注意:如果不做处理直接用大白刮是遮盖不住的早晚还会反锈。 蜂窝、麻面处理: ①调配好的水泥干砂浆; ②在刚拆模后用刷子进行涂抹,即可达到有效的效果。